[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六)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93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六)

7、尊重己灵故发菩提心

【云何尊重己灵?】

怎样由尊重己灵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思维自性是佛,不知尊重而沦为生死凡夫。其次不甘埋没,尊重己灵,发起决定作佛之心。

“己灵”:自己的性灵,也叫佛性、如来藏。它非土石冥顽不灵,而是灵明的觉性,因此叫做性灵。这是自性住种性、是成佛的本源,当然要尊重、爱护。

谛闲大师解释:“尊是尊崇,重是郑重。世人不知自己心性是佛,一味向外驰求,自暴自弃。现在省庵大师提出‘尊重’二字,意思是让人归到一念,不要东奔西驰,不要东想西想,收在一处,一心不乱,此心当下和释迦如来平等无二。”

(1)悔悟心性埋没

【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

思维:我现在这一念心性直下与佛无二无别,为什么佛早成正觉,而我们昏迷颠倒至今仍做凡夫?佛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们只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样的,迷悟却有天渊之别,静下心来想想,怎么不羞耻呢?

这一念心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外面,所以说“现前一心”。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以直下与佛无别。佛在腊八日,夜睹明星豁然开悟,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无师智、一切智、自然智自得现前。”可证众生与佛心性无二。

“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但”指凡夫现相只有三种杂染——业杂染、烦恼杂染、生杂染。果上,多生累劫跳不出生死,叫缠缚;因上,具有生死之因——业和烦恼。这三种叫做业障、烦恼障、报障。

问:怎么只有业、烦恼、生死缠缚呢?不是本具与佛同等的心性吗?

答:虽然从本体上说,众生心性与佛同等,但就现相而言,众生迷失本性,以无明为因,只显现惑、业、苦的杂染境界,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只名众生。

【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

就像一颗无价宝珠陷没在淤泥里,把它看成破砖烂瓦,不加爱惜尊重。(“无价宝珠”比喻一念心性。“淤泥”比喻烦恼。“瓦砾”喻八识。)

意思是,不知尊重己灵,反而随顺迷乱因缘,起贪、嗔、痴,造杀、盗、淫,显现生老病死的凡夫相。这样枉自沉沦,便是辜负己灵。

(2)尊重己灵而发菩提心

【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

既然知道自己心中有颗无价宝珠,就应该善加爱护,令其显发。怎样显发呢?就是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在修德有功时,显发自性功德。

《彻悟语录》云:“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现前离念灵知耳。诸佛以随悟净因缘,悟之又悟,净之又净,悟净之极,故其灵知横遍竖穷,广大无外。众生以随迷染因缘,迷之又迷,染之又染,故其灵知局然促然,介尔[1]微劣也。然即此介尔灵知,与诸佛广大灵知,觌体不二,毫发无差,使其得随悟净之缘,业尽情空。则此介尔之灵知,当下转为广大无外之灵知矣。(众生与佛不二、平等共有的,唯是这现前离念的灵知。诸佛因随觉悟、清净因缘,觉悟又觉悟,清净又清净,悟净到极点,所以灵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广大无外。众生因随迷乱染污因缘,迷乱又迷乱,染污又染污,所以灵知狭小短促,微小下劣。然而,这微小灵知本和诸佛广大灵知本体不二,没有毫发许的差异。假使能随觉悟、清净的因缘,使令业尽、情空,微小灵知当下便转为广大无外的灵知。)

这样就知道,我们要多利他多积累福慧资粮,随顺觉悟清净的因缘,来助发自性;如果颠倒分别,起烦恼造恶,随顺迷乱染污的因缘,就会障蔽佛性。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是尊重己灵。随意造恶埋没佛性,则是作贱自己。

【如珠被濯[2],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就像宝珠埋在淤泥里,应该想方设法把它取出来,清洗干净,然后高悬在胜利幢上,内外透彻、放大光明、胜伏一切(“珠”喻心性,“被濯”喻无量善法对治的修德,“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喻性德显发。),这才不辜负佛的教化和自己的佛性。这是发菩提心第七因缘,就是由尊重己灵而发起作佛之心。

总之,了义经中宣说了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我们听闻之后,知道显发了自己的自性就是成就菩提,由此发起苦行求道的勇悍之心,就是由尊重己灵而发起菩提心。

8、忏悔业障故发菩提心

【云何忏悔业障?】

怎样由忏悔业障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审查自己的业障程度,其次由因推果,测知未来遭受的果报,由此认识到自己业障深重,必须发菩提心来对治罪业种子。

(1)审查业障程度

如何审查呢?就是三个推知,由小罪推知重罪,由短时推知长时,由粗戒推知细戒。

由小罪果报推知重罪果报:

【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3]中。吉罗[4]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

经上说犯一个恶作罪需要堕入地狱在约四天王天五百岁(约人间九百万年)的时间里受苦,连造微小的恶作罪都受报如此惨重,何况犯僧残罪、他胜罪等。

由短时造罪推知长时造罪:

【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5]。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我们对戒律不够尊重,并没有遵照戒律认真行持。

一举一动时常违背戒律,连吃饭、喝水都在犯戒。统计下来,短短一天中就造下了无数罪业,何况一生乃至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更是尽虚空界无法容纳。

由粗戒推知细戒: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

且不谈很高的戒,单单以最粗的五戒来说,十人有九人违犯,而且犯后少有坦白发露,多半覆藏于心。这样连居士五戒都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戒?(就是这些戒中犯戒和没如法忏悔的地方非常多。)问起是什么身份,都说是比丘,以戒的标准来衡量,尚不足为满分优婆塞,怎么不惭愧呢!

(2)观察未来果报

【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

要知道,佛制戒律不受则已,受了就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了终究要堕恶趣。这是因果的必然规律,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样衡量下来,我们的业障非常严重,五戒尚持不圆满,何况三乘种种戒律;一天都犯这么多戒,何况终生乃至历劫;造一个恶作罪都要感受漫长、惨重的果报,何况种种重罪?

这样严重的罪业,如果不忏悔,决定会感召恶趣果报,但要净除罪业,单凭微小的对治法到哪一天才能忏净呢?所以,唯有发菩提心,才能有力净治罪业,否则前途不容乐观。

(3)净障必须发心

【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如果没有哀愍自他犯戒之苦,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一切众生求哀忏悔。来摧伏罪业种子,那么千生万劫的恶报无处可逃,一旦罪业成熟,只有泪流满面地自食苦果。这是发菩提心第八因缘。

“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哀愍自伤的同时,也愍怜一切造罪众生。“身口并切”:忏悔时身恳切、口恳切。“声泪俱下”:一边发露一边哭泣。“普与众生求哀忏悔”:与一切众生一同忏悔,代一切众生忏悔。

犯戒罪垢,不发菩提心则难以清净。必须发起菩提心,借助发心的威力加以忏除。《入行论》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9、求生净土故发菩提心

【云何求生净土?】

怎么说由求生净土而发菩提心呢?

首先思维今生必须往生净土的原因,其次应明白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而多福德莫过于念佛,多善根莫过于发心,而且,求生净土不发菩提心,则不能和大乘道相应,不能和弥陀本愿相应;发心不求生净土,则容易遇缘退转,因此发心和求生净土不可缺一。为了求生净土的缘故,应当发菩提心。

(1)求生净土的原因

【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

在娑婆世界修行进步困难,以困难的缘故,多生累劫也没有修成。在极乐世界修行成佛容易,以容易的缘故,一生便可成办。

问:为什么在此土修行累劫也未得成就?

答:如《净土十疑论》所说,浊恶的世界,烦恼强盛,凡夫未得无生忍力,心随境转,为声色所缠,稍一失足,就堕落恶趣。纵然得到人身,也难值遇圣道。或者以布施、持戒的福力生在人中,富贵自在,虽遇善知识,也不生信心依止,荒迷放逸,造作众罪。以恶业力,堕入恶趣。经无量劫,从地狱脱出,受贫贱身。假使不遇善知识,又堕地狱。如此轮回往复,直到如今,人人如此。所以,在此土修行,内外障缘极多,致使无始劫来也未成就。

问:为什么往生西方修行可以一生成佛?

答:在净土修行只进不退,寿命又无量,故可一生成佛。为何只进不退?因为不生烦恼。为何不生烦恼呢?因为因缘不具。

《瑜伽师地论》说到生烦恼有六种因缘:烦恼随眠(种子);引生烦恼的对境;猥杂;言论;串习;非理作意。我们观察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宣演法音,六尘清净,引生善心,佛光照触,身心柔软,增益菩提心,故无引生烦恼的对境;导师阿弥陀佛,眷属海众菩萨、多有一生补处,时时闻法念道,故无恶友猥杂、邪师言论;恒时串习妙法,如理作意,故无烦恼串习、非理作意。这样衡量,虽然凡夫往生还有烦恼种子,但净土没有令烦恼现行的助缘,故决定不生烦恼。

我们说“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这里的身是指五取蕴,只有息灭五取蕴才能从轮回中解脱。怎样息灭五取蕴呢?往生净土就是巧妙的方法,因为往生之后,莲花化生,得到清虚之身、无极之体,随之就脱离了随惑业自在的取蕴身,超出旷劫生死,再加修行只进不退,又有无量寿命,当然一生成佛。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就像世间的道路有难行、易行的差别,陆地上步行辛苦,水中乘船则安乐,同样,菩萨道既有勤行精进,也有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而速达不退地的,信愿往生就属于这样的易行道。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因此,往昔圣贤,人人趣向西方;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一法门。在当今的末法时代修行,没有比往生净土更紧要、更应机的法门了。

“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圣者菩萨方面,文殊菩萨愿往生偈:“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普贤菩萨同样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开示最胜方便时说:“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楞伽经》授记:“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有大名称、大功德的龙树比丘,证得初地后,往生极乐世界。)世亲菩萨造《往生论》发愿往生:“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汉地祖师方面,比如,晋朝的慧远大师,了悟大般若的甚深义,号称东方护法菩萨。慧远大师六时念佛,十一年中曾经三次亲睹圣像。最后一次是刚起定时,看见佛身遍满虚空,圆光中有许多化佛,观音、势至站立两边,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上下回流,演说苦、空、无常、无我。

佛说:我以本愿力来安慰你,七日后你当往生我的佛国。

到了这一天,慧远大师果然端坐往生了。

天台宗智者大师,母亲有身孕时,梦见五彩烟云,萦绕怀抱。大师诞生之日,屋内洞然通彻,一片光明。

大师生下来时眼睛有双重瞳孔,睡时一定双手合掌,端坐必定面向西方。到大一点时,见佛像就礼拜,遇僧人就恭敬。

十八岁出家读诵《法华经》,兼通律藏。因为他天性喜爱禅悦,就到光州大苏山拜见慧思禅师。

禅师见面就说:昔日我们同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宿缘牵引,今日又相逢。当时就给他指示普贤道场,宣说四安乐行。

大师在此山修习法华三昧,到第三天夜晚,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身心豁然,寂然入定,通达实相。从此创立一家教观,成为万代宗祖。曾造《净土十疑论》、注疏《十六观经》极谈净土。

大师化缘已毕,就到石城寺对弟子说:我要在此地往生。说完让人施设床座朝向西方,专称阿弥陀佛、般若、观音。又叫人多燃香火,唱念《无量寿经》和《观经》经题,随后赞叹说:“四十八愿,庄严净土。花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庄严净土,西方花池宝树,具缚凡夫容易往生,却无人归去。地狱火车相现前时,一念真诚改悔尚能往生,何况戒慧熏修的圣行道力,一定功不唐捐)又说:“我的师友现在随观音、势至来接我了。”说完端坐,如入禅定般,安祥往生。

唐代百丈大师是马祖禅师的传道嫡子,天下丛林共同宗仰,他所制定的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一致归向净土。比如,为病僧制定的念诵仪轨说:“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再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最后回向伏愿说: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此生因缘未尽,就尽早身体康复。死缘已到,大命难逃,就直接往生西方。)又丛林津送亡僧时,大众念诵回向伏愿言:“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心识超升清净佛国,远离尘劳苦恼。上品莲花开敷,佛授一生成佛记莂。)至于荼毗时,不作其它法事,只规定维那师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样十唱,大众随念十声。唱念后,回向说:“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这些祈愿文句都明显指归净土。

从百丈大师制定清规至今一千多年来,天下丛林都按此规矩津送亡僧,有人以这一根据说:“合五家宗派,尽天下禅僧,无不归向净土。”

唐代清凉国师绍继华严祖位,世称文殊化身,他指示阿弥陀佛即卢舍那佛,并注疏《观经》弘扬净土。

宋代永明禅师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曾在国清寺修习法华忏,禅观中,现见观音以甘露灌口加持,从此辩才无碍。

禅师因宿愿未得决定,就亲自登上智者禅院,作了两个阄,一是“一心禅定”二为“万行庄严净土”,禅师精诚祈祷,七次都拈到净土阄。以此因缘一心修持净业。

平时他每天作一百零八种佛事,晚上则到其它山峰行道念佛,附近的人们常听到空中传来海螺天乐的妙音。

他一生共持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时常给大众授菩萨戒,施食鬼神,买放生命,这些功德都回向净土。并撰著《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处最为切要,作《四料简》特赞净土。

七十二岁时,一天早起,焚香告别大众,结跏趺坐,坐化而去。

后来有位临川僧人,经年右绕大师的遗塔。问他缘故,他说:我生病去过冥府,见阎王殿左边供奉了一幅僧像,阎罗王精勤对像礼拜。我私下打听,得知是杭州永明延寿禅师,已往生西方上上品。阎罗王敬重禅师道德,因此供奉画像,殷勤礼敬。

宋代圆照宗本禅师,出家后参天衣怀禅师开悟。平时他密修净土。当时有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处宫殿庄严美妙,佛国的人告诉他:这是等待圆照禅师的到来。

又有一位大德来到慧林寺,向圆照禅师顶礼供养。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我在定中见了一朵金莲花,有人说是等待慧林寺的圆照禅师。

禅师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寺。在他即将圆寂时,沐浴更衣,弟子都围绕在身边请他留偈。

他说:我平日懒得写偈,今天作什么偈子。平常要躺就躺,今天也不必特地端坐。

说完拿笔交待完后事,笔一扔就走了,好像熟睡的样子。

明朝中峰禅师,得法高峰老人。学者尊仰,如泰山北斗。他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曾撰写《怀净土诗》一百首,劝人念佛。

以上介绍了汉地祖师归向净土的事迹,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尊宿、法师、律师,修持净土,归向西方。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比如,佛说《华严经》、《宝积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阿弥陀经》、《文殊问般若经》、《法华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都归宿西方净土;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世亲菩萨造《往生论》等,无不崇尚西方净土。

总之,往生西方是易行道的缘故,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是末法时代最简便、最契合时机的法门。

(2)求生净土和与发菩提心须并运双修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然而,《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就是,少善根不生净土,多福德乃能成办。说到多福德,莫过于执持名号;说到多善根,莫过于发广大心。因此,暂时执持圣号已胜过布施百年之福,一发大心就超越历劫修行善根。

引圣言证明执持名号是多福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释》中说:“如来名号是无量福德无穷无尽的源泉,以法性、缘起、大愿、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议的力量成就诸佛名号,在世间显然是利乐根本。”

《游心安乐集》云:“诸佛名号,总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总念万德。”(诸佛名号是由万德而成就的,能一念持念万德洪名,就在这一念中总的念了佛的万德。)

《弥陀要解》云:“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六度万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佛以大愿大行成就万德洪名,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以名号召来佛的万德,佛功德不可思议,故佛名号不可思议;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令散乱称名也成成佛种子,信愿执持更可径直登上不退地。)

通过上面的教证可以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由佛的万德成就,执持名号就能召来佛的万德,直接登不退地,因此远远超过一般布施的福德。经云:“若人执持佛名号,心中具信不弃舍,善胜日日供诸佛,满十方刹恒沙宝。”(如果执持佛号,有信心而不舍弃,则胜过每天以充满十方世界的恒沙七宝供养诸佛的善根。)《涅槃经》说:假使一个月中常常以衣食供养恭敬一切众生,比不上有人念佛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引经论证明发菩提心是多善根

《勇授问经》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若人以诸宝,遍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如果菩提心的福德具有形相,即使以虚空为器也无以容纳。如果有人以七宝充满恒河沙数的佛刹供养佛陀,又有人合掌敬礼大菩提,以后者的供养最为殊胜,其福德无有边际。)

《般若经》说:“若菩萨但舍财宝七珍,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虽经恒河沙劫,得福犹少。”“若菩萨布施时能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虽少行施,获福无量。”(如果菩萨只布施七宝珍财而不发心成佛度众生,那么纵经恒河沙劫布施,也只获得少量福德。如果菩萨布施时能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众生,即使只作少量布施,也能获得无量福德。)

《入行论》说:“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仅仅想我要治愈一切有情的头病,具此饶益心,也能获得无尽福德,何况发心欲遣除有情无量苦恼,欲成就有情无量功德,其善根比虚空更广大。)“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其余善行如芭蕉树,生果一次就会穷尽,而发菩提心的善根不仅无有穷尽,而且会辗转不断地增长。)

由于发菩提心的善根无量无边、辗转无尽,初发菩提心就已经超过小乘历劫修行的善根。《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就像金刚宝石纵然破碎,也能映蔽一切黄金美饰。同样发起菩提心,纵然没修六度,也能映蔽小乘一切功德。)可见一发大心便超过小乘历劫修行的善根。

《大智度论》中的公案:

过去有位六通阿罗汉,带着一个小沙弥跟随在后面给他背行囊。

沙弥想:我应该精勤求证无上菩提。

阿罗汉马上取过行囊来自己背。

不多时,沙弥又想:佛道久远,难以成就,不如自证声闻果早点解脱。

阿罗汉又把行囊放在他肩上,让他走在后面。

这样反反复复有很多次。小沙弥说:“老和尚,你是不是有点颠三倒四,为什么换来换去?”

阿罗汉说:“我并没有糊涂,你前面发心求佛果,是菩萨中人,地位比我高,因此我应该自己背行囊,跟在你后面。后来,你又希求声闻果位,不发心救度众生,地位比我低,当然应该在后面为我背行囊。”

小沙弥大吃一惊,从此志向坚定,精勤不懈地求证佛果。

公案中,小沙弥最初发起菩提心就已经超过六通阿罗汉,原因是他在发心的当下已经转成佛子的身份,比阿罗汉尊贵。就像刚刚诞生的太子还在襁褓中,但对这未来的国王,连功勋卓著的老臣也要恭敬致礼。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

念佛本来是期望成就佛果,不发菩提心,念佛为了什么呢?(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不发心等于没有种子,没有种子就不能得果,所以说“虽念奚为”。)发菩提心本是为了修行菩萨道,不往生净土,虽然发了心,也容易退转。

这是讲:一、念佛必须发心,不发心就没有成就佛果及净土的种子;二、发心必须往生,不往生就容易中途遇缘退转,原因是:凡夫没有获得无生忍力期间,在苦海中救度众生没有保障,因此应该首先往生净土,依靠佛力住持,成就无生法忍。《往生论》中说:“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愿游戏地狱的人,必须往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之后,再入生死救苦众生。)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然行持上有优、劣,但没有不发菩提心的。这菩提心就是愿作佛的心(不求阿罗汉果和人天福报),愿作佛的心就是度众生的心(成佛,目的就是为了度众生),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取众生往生佛国的心(众生没成就时像小鸟不能离枝,需要有所依靠,度众生就要把众生摄取到有佛国土,使他有依靠)。因此,发愿往生极乐的人应发菩提心。若不发菩提心,只是听说净土常享安乐,为享乐而发愿往生,也不得往生。)所以,发菩提心才能和佛果相应,和佛摄生成佛的大愿相应,和净土相应。

朝鲜元晓大师在《宗要》中说:“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花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菩提心的果报,虽在佛果菩提,但其花报则在净土。原因是:菩提心的量广大无边际、长远无限量,果随因行,故感得广大无边际的依报净土和长远无限量的正报寿量。除了菩提心,其它法都不能如此。

【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因此,首先发菩提心播下菩提种子,再以念佛之犁精勤耕耘,则自然增长菩提道果(发心是因,喻为播种。念佛为缘,喻为犁耕。因缘和合,自然增长菩提道果。)。乘着佛的大愿船入于净土大海,则决定往生西方。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

我们要有远大的目光,不仅为了这一生往生极乐应发菩提心,而且为了往生之后速证无生忍力、普度众生,也应发菩提心。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发心和发心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往生及往生后的品位高低、成就快慢,所以目前要重视因地的栽培,因大,果就大;因圆满,果就圆满;因强,果就速证。现在励力发菩提心,将来往生西方就能真正圆满大愿。以这个原因,发普贤愿回向往生极为关键,由此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就。《普贤行愿品》说,以普贤愿王的引导,临命终时一刹那顷即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极乐,就见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等,见自己生于莲花中,得到佛的授记,之后,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遍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中,以智慧力随众生意乐而作利益。不久,在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就菩提,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的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穷尽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从果而知因,为果而修因,为了往生净土速得成就,从现在开始就要注重发菩提心、发普贤愿。

--------------------------------------------------------------------------------

[1] 介尔:微小。

[2] 濯:洗涤。

[3] 泥犁:地狱的梵音。

[4] 吉罗:即突吉罗,译为恶作罪,是犯比丘戒中最轻微的罪业。

[5] 尸罗:戒律的梵语。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七)
下一篇: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五)
 抉择二无我讲记
 给山上道友的讲话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八苦讲记(一)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
 法王著作译传缘起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
 请入普贤愿海(二)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
 谈谈闻思修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因明的语用学思想(关兴丽)[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药师法脉介绍(三)[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栏目:温金玉教授]
 第二十三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四品 观建立遣余]
 日日忏悔的阿底峡尊者[栏目:上师讲故事]
 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第十二(摘录部分经文)[栏目:药师佛·经典]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第五十七回 连环梦──真正的度苦法器[栏目:自然的代价]
 要真尽属真,要假全归假[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楞严八十分义 发菩提心分第四十三[栏目:乘一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