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态决定生活品质(郑石岩)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8

心态决定生活品质
郑石岩
《法鼓》 
 
  人的心态牵动着思考的运作,影响人的看法和情绪。能清楚了解心态为何物,就能把控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心态是心理运作时的倾向,有的人倾向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有的人倾向于当下的分析与判断,有的人倾向于未来好奇、试探和期望。由于偏向各异,过去的生活经验不同,表现于生活的行为也就各不相同。  

  佛学中指出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首先,过去心是指过去所受的教育、训练、经验和种种遭遇,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如果你从心理档案中,调出这些资料,回应现实生活,这就是使用了过去心。  

  过去的经验如果是沉痛的创伤,受到苛刻的教育,那么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就会被它折腾而不愉快。许多精神疾病,多数是过去的经验中有不当的教育和创伤经验,直接转移过来看现在的生活,而造成痛苦和忧伤,例如忧郁症的人,他一直带着批评性、苛责的心态来对待自己。  

  有一位年青人,很担心自己的行为触犯了经典,每天批评自责,陷入痛苦和忧愁。他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令他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他认为这个社会邪恶和堕落,早上起来看报纸,整个社会风气令他担心和失望。观照自己的生活,他为触犯戒律而懊悔,连正常的性生活都令他觉得猥亵。他说:“我实在活不下去了,这个社会令我绝望,我对自己的罪恶感到更绝望……。”  

    “你用戒律批评指责自己?”我问他。  

    “我不能照戒律生活,所以罪恶感很重,觉得自惭形秽。”  

    “你对于戒律的解释,符合现实原则吗?是用你的智慧来解释它吗?”于是,我为他解释,戒律不是拿来捆绑自己,而是拿来指引自己,保护自己免于错误。它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了了分明的般若自性,使我们得到光与智慧。 

  “可是每天我都觉得在犯罪,我已经到了什么事也不能做的地步。我也知道自己有问题,但就是跳不出来。” 

  “戒律是要我们避免错误,勇于改正,而不是要我们自责罪过,须知戒与智慧不可分离。你要明白罪性本空,因果亦空。” 

  于是,我为他解释《中观论》中的空假中三观,要他了解用没有成见、偏见的空性智慧来觉察生活中的实现(假),才能得到如理的实现(中),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调适之道(修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咨商,他从过去心的执著中,慢慢走了出来。  

  其次,现在心是指当下的分析与判断。人若只有现在心,往往抱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没有适当的该与不该的坚持。目前,许多青少年,流行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口头禅,正是偏向现在心的写照。 

  现在心强调的是现实、感性、功利与分析,它固然重要,但如果偏执于现在心,则又流于功利和享乐,而疏于道德的责任与实践,它是现代人沮丧、脆弱、焦虑和空虚的根源。这个根本现象,表现在青少年身上,成为青少年的烦恼、徬徨和犯罪;表现于家庭,造成家庭功能的衰微;表现于经济生活,则造成了潜在的不安和危机。  

  太现实造成了心灵绝望和苍白,太现实造成短视的人生,反而看不出宽广的人生视野和价值。  

    其三,未来心是指对生命未来的仰望,是一种好奇、欢喜和期待。它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给我们超越现实遐思和憧憬;它让我们有理想,会作梦,仰望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和视野。  

    有了未来心,我们才会接触到极乐世界和天国;有了它,我们才会对现在负责。  

  弥勒菩萨代表著未来心,他的全名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亦即将来要成佛,是通往未来的希望和微笑。因此,他开心得笑容可掬,他大肚能容,他丰腴的两颊,显露著生活的自在、愉快和光明面。因为他结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希望。  

  不过,一个人若缺乏过去心和现在心,而徒有未来心又会是什么样呢?那会变成空想,或者限于沮丧的情结。他的未来心缺乏过去和现在的良好基础,认为未来是可怕、没有保障的,于是陷入对未来的绝望。  

  对于未来空虚的人,既是苍茫的,也是沮丧无望的。从忧郁症和自杀患者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愉快情绪经验极为缺乏,长期陷入无助、惧怕和不安之中,就会发展出对未来的绝望,对现实的沮丧和对过去的惧怕。  

  “我没有明天,因为我没有希望。”这是无奈者的座右铭,即使没有遭遇什么困难也会这么说。反之,一个抱着未来希望的人,即使陷入困境,也会奋斗努力,他们的座右铭是:“看!成功在望。”  

    人不能执著于过去心或现在心或未来心,但也离不开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三者得到协调,才会大开智慧之门,才能回答生命的问题。而三者的协调,必须是超越的,是智慧的空性才能整合它。  

    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是我们待人接物信念的来源,要契合它、超越它,但也离不开它,而正确的生活信念,也从这里看出端倪。
 


{返回 佛教与环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护生画集》中的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王振钰)
下一篇:试探唯识法门在心灵环保中的应用(释法瑛)
 放生•护生•环保(林清玄)
 佛教生态智慧的当代意义(王英强)
 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与环保初探(卢云峰)
 动物、宠物——佛教与环保(王丽心)
 三世的环保观 共生共荣的地球(洪启嵩)
 佛教与环境保护(恒强法师)
 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林朝成)
 佛教圆融思想的和谐生态智慧
 浅论藏族传统的禁忌文化对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华锐、东智)..
 信仰与土地——建立缘起性空的佛教深层生态学(杨惠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七十、咕噜达忽力传[栏目:八十四大成就者]
 无死的金刚心 第22章 婆罗门的四个人生阶段[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相应13经 玻得里亚经[栏目:相应部 42.聚落主相应]
 学菩萨胜过拜菩萨[栏目:济群法师]
 邪淫受贿现世报应及忏悔[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遗教的结集[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第一篇 培养自觉 Self-Awaren..[栏目: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从唐僧师徒说起[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0)[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如何忏除业障(净空法师)[栏目:忏悔业障]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