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天台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
 
{返回 天台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93

天台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

成敬
闽南佛学


  佛教传入中国以後与汉地本上文化不断的激荡,不断融合,形成了适应发展的华夏佛教特色,尤其到了随唐,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最有代表性即是“禅宗,天台宗”两大派系
  其一.天台宗的中心思想是“教相观心。”换言之,绝不是只依知解,更非盲目的修禅而偏於一端,必须要定慧双修。如“无慧之定,则堕於盲目禅;无定之慧,则落於空虚境。”这重定、慧双修,即是天台宗的特色。


  一、三谛、三观的思想渊源
  三谛思想,据《瑜伽论》卷四十六(大正藏三十二一五四七)就有:“相谛,语谛(说谛)、用谛”之说。另:《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一八七六C)记述了:“观身,观五阴,观六衰”等观法,还有《婆素跋陀》、《三法度论》(大正藏二五一二四C)言:“等谛(俗数谛);相谛、等一义谛。” 由此可见,在原始经典里,就有此说。这些可以说是天台形成三谛思想的经典依据,智者大师又通过《仁王般若经》,《璎珞经》,确立了天台宗的教观思想。而此二经,近代学者曾责为成就於公元五世纪间。乃汉地自造之经典,笔者认为佛典只要合乎佛之根本说,就可以作为依止,脱离现实内容,而多推究其有讹问题,是无聊的!
  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之(三)菩萨软化品偈”有“无缘无相第三谛,“忍中无二三谛中”,“胜慧三谛自达明”,“三谛现前大智光”、“於第三谛常寂然”等说法,在卷《二谛品》(大正藏八一八二九B)也有“一切法观门,非一非二、乃有无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想,若菩萨见众生,见一见二、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等一义谛也。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之说经卷(七)《受持品》(大正藏八——八三三B)又言:“世谛三昧,真谛三味、第一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
  可见《仁王般若经》可以说是天台宗之起源!
  关於三观思想,在《仁王般若经》的序品里所述:“法假成实观,孚假虚实观。这或许是依《大品般若》卷二(大正藏八一三三一A)之“名假施设,孚假施设,法假施设”而言的。在《璎珞经》“贤圣学观品”(大正藏二四一一O一四B)也有如此说,文曰:“佛子以自在慧化一切众生。所谓中道第一义谛,般若空中而观达一切法而无二,其观慧转入圣地,故名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其中道第一义谛观。其观观者:初地己上有三观心入一切地,三观者: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四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二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萨圣种性,无相法中,行於中道,而无二故。”
  由上可见初地上的菩萨,是相似第一义谛观,至初地以上,如能修持正观即: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亦称为“空观,假观。这可说是三观思想的渊由。 


  二、三谛圆融与一心三观
  三谛圆融之说,是智者大师以中道思想为指导提出的,智者大师对宇宙万有的事像,皆用“空谛、假谛,中谛。三谛来诠释。一切事相.本无自性,无善无恶,无迷无悟,一念起,三千世界具现,一念灭,三千世界皆悉不现,此曰:空,惟以因缘所生故,由於因缘和合,当下体出故,称之为假。但空不坏业,空假一如不相离故。由如平等一如的海水为空,千波万涛为假,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水波不二,这不二的当体,称之为中。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又以镜为喻,镜明当体是空,种种映像为假,具有明与像的镜身,即是中,所以“空,假、中”三谛是相即(体)相入(用)。互相圆融无碍,所以现代黑格尔辨证法比拟之,空即是“正”,假即是。反”,中即是“合”。智者大师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空,其现像为假,其妙用是用,三而一、一而三,三即一.一即三,此即是天台三谛圆融分而妙说。
  三观惟在一心之中,一心即一念,空观是: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是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是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即此三观,是对此三惑而成立的,为破除世人惑而显差别相,终不碍平等一如的圣理。使观世上一切万物皆是空(指变化不实而言),以破见惑.思惑,这就是一切智,知道此理,就是般若(智慧)假观是破尘沙惑,明察差别理,生出志道之心,众生佛陀本来如是,何以有异,思虑及此,自然生起作佛之心但由佛的立场言之,应用一切差别的境界的智,可以自由教化人间,这就是道种智,由此智而得成解脱德。可是原来法是非平等,也非差别,不偏於此两者就是宇宙真理,迷与此两者,就是根本惑。所以从中观非无的态度来体察中道实相,以此破除根本的无明惑,成就一切法本无差别的一切种智,如是现出宇宙本来面目,即法身之德,生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妙境。迷者迷此心悟者悟此心,一心三观,就是开示我们打破迷妄的内心,证悟菩提涅槃的境界之方法。故经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心佛众生二无差别故。


  三、三谛配三观之实践说
  三谛和三观的关系,智者大师圆寂前,以口授的《维摩经文疏》第二十一卷(大正藏二八之二——一一OB——二七A)中指出了:1.别相三观,2.连相三观、3.一心三观,所谓别相三观是:观历别三谛之理,,以“从假入空观”,为只观“真谛”而未观“俗谛”,“中谛”;“从空入假观”是只观“俗谛”而未观“真谛”,“中谛”;“中道第一义谛观”  是只观“中道”的别教三观。别相三观即异别相,以“从假入空观。,非单观“真谛”为空.同时亦将“假”,“中”,悉以观为空;对於“从空入假观”,非单观“俗谛”为“假:“真”,“中”,悉以观为假;若入中道,非单中道为中,是以“俗”;“真”都观为“中”的。一心三观,是指一念之心,不可得、不可说,而圆观三谛的。但别相三观是属别教、别相三观和一心三观是属圆教。大师更在《摩诃止观》(大正藏四六——二五A)说:《法华》譬如有人穿凿高原,唯见干土,施工不已,转见湿上,逐渐至泥後则得水;干土譬初观,湿土譬第二观,泥譬如第三观,如上所述,是次第观法,但圆教的一心三观与一心三谛,却不经次第而圆融;即“一空一切空”、“不假,不中”谓之空,“一假一切假”,“不假、不中”谓之假;“一中一切中”,“不空;不假”谓之“中”的不可思议三观三谛的思想。
  总而言之、智者大师的思想,他能将三谛的理论,配置於实践上的三观(智门),而树立起天台教观法门;是相当的圆融。


  四、结论
  由上所述证明,“三谛”、“三观”思想,其根本依据的经典是《仁王般若经》,《璎珞经》。可是过去研究天台的学者,关於三谛,三观的源起都以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大智度论》为根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仁王般若经》,《璎珞经》的组织,原来就是依龙树思想而来的,而《中观》《大智度论》又是龙树菩萨的根本论,所以说依《中论》、《大智度论》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悟入“一心三智”的。智者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都是依圆融的中道思想为总的指导方针。所以,佛陀的三转*轮,也无不是导入“中道”的至理来指导人们。故此“快乐主义。、“苦行主义。都不是证道的关键、唯有“不苦不乐”的中道行,才是佛陀生涯的原理。这在原始佛典中,都有明显的指示、以上说明了,智者大师可说是继龙树之後的集大成者,是有来历的。


 


{返回 天台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略述天台智者大师所建立的教团制度(心皓)
下一篇:论天台教观(诚信)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说之研究(张瑞良)
 《摩诃止观》论“一念三千”(戈国龙)
 天台九祖传
 关于三观(曾其海)
 法华经概要(广兴法师)
 谛闲大师与倓虚大师的天台宗法脉传承(纪华传)
 天台宗智顗的佛性论思想(王仲尧)
 天台智者大师的教相判释学说(张风雷)
 略论性具与性起(胡晓光)
 虚云和尚与天台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1 -OldAge (Dh.146-156) 十一、老品[栏目:法句经·中英对照]
 以智慧开发三摩地(二)[栏目:阿姜摩诃布瓦尊者]
 习禅最大的障碍是懈怠,如何对治?[栏目:佛光·禅修释疑]
 第七册 佛教常识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七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