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培植柔和之心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08

培植柔和之心
 
〔日〕庭野日敬 
陈星桥译


一、忍耐与柔和相辅相成

  作为菩萨的修行要求为六波罗蜜,其中第三项即为“忍辱”波罗蜜。据中村元博士在《佛教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所谓忍辱,意谓“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心平气和不起瞋恚之念。”一般来说,“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普通人都能做到,甚至连小孩被淘气的孩子欺负时也能忍耐,何况明了事理的成年人呢!他们在被上司斥责或被周围人以刺耳之言伤害时还是能默然忍受的。不过极力忍耐不愉快的事若重复数次,就很容易给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为精神分析学和心身医学所证实的。即被压抑的情感作为心理变态滞留于潜意识中,就会引发神经衰弱、抑郁症、胃溃疡或哮喘等各种各样的疾病。反过来若不善克制,听到不如意之事立刻回骂,或打架,或争吵,就会在心底留下一个更大的疙瘩,甚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斩不断的最大羁绊。
  因此,所谓忍辱不应只是极力忍耐,重点应放在中村元博士说的后半句:“心平气和不起瞋恚之念。”
  《法华经·法师品》谓“如来之衣忍辱柔和之心是”;《安乐行品》也有“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之语。可见忍辱与柔和总是一并出现,相辅相成。为了能忍耐,必须相应地培植柔和之心。
  有一则寓言故事很有名,说的是北风和太阳在荒野为争夺行人的斗篷而较力。北风越是呼呼地吹,行人越是将斗篷紧紧缠在身上。而太阳一送来温暖的阳光,行人就马上脱下斗篷。人与人的关系也是这样,若你以柔和温暖之心待人,就能柔化对方的感情而卸下敌意之铠。我们佛教徒就要象太阳那样,经常以温暖柔和的心、柔和的语言、柔和的态度待人接物。


二、把苦难当作考验

  然而,当我们遇到他人的侮辱或迫害时,怎样才能保持柔和之心呢?其捷径就是把它当作增进自己德行的一种考验。释迦佛对七度试图谋害自己性命的叛逆者提婆达多,竟以前世的故事而表感谢之情:“我之所以得悟成佛,多亏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如果将此作现实性的解释,我认为它表明了这样一种心境:“提婆达多的憎恶、嫉妒、权势欲等,将导人迷惑的各种烦恼暴露无遗。由此之故,使我的人生观愈益深刻,从而更加坚固了必须拯救一切众生的决心。”这样一来,将加给自己的苦难当作增益德行的一种考验来接受,并由此形成一种感谢的心情,那么其心境就必然会变得柔软、温和、安详起来。
  不过在现实中,很多人都会认为,当受到侮辱和迫害时总是保持那样的心情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所以要学佛。佛教讲的是因缘之教。通过早晚在佛前诵经,消除根本的因,也就是过去曾多次引发瞋恚的恶因缘,就能逐渐养成柔和忍辱的品格。何况我们知道,学习佛法、完善人格,最终就是要培植起如佛陀般的心。若能将此铭刻不忘,不断地修行,日久天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饶恕一切的宽容之心。例如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说:“立正佼成会的人总是那么和颜悦色啊!”就是良好的证明。会员们无论是受到前辈严厉的训斥还是世人的非难,由于能以感谢之心予以接受:“多谢指教”、“承蒙关照,不胜感谢”,保持和颜悦色也就理所当然。在这一点上,大家都应树立起更大的自信心。


三、践行忍辱乃和平之基础

  不只佛教以忍辱为美德,一切纯正的宗教无不倡行忍辱。基督教《圣经·马太福音》中就说:“要爱你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做你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这不由令人想起《法华经·药草喻品》。该福音书接着说:“因此,正象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样,你们也要成为完全的人。”这与《法华经·如来寿量品》表述的“常自作是念,云何作众生。当入无上道,速疾成佛身”的释迦佛本愿何其相似。立正佼成会的会员纲领确立以“人格的完成”为终极目标,即本于此。凡属纯正之宗教,诚然是“万教同根”。
  我从恩师新井助信先生学习《法华经》讲义时,听到了前人谁也没说过的解释:受到别人褒扬而不骄傲自满,也是忍辱之一种。忍受令人发怒的事可以说仍属较容易的忍辱,而受到别人赞扬不骄傲自满的忍辱就要难得多。事实也的确如此。当由生气、发怒而变态时,有点修养的人往往能反省自己“啊!失态了”而马上回到正道上来。但若被赞扬而冲昏头脑的话,就不会反省,迷惑则日益加深。我听过新井先生的这个讲义后,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导,铭记至今。
  近来我更深刻认识到,忍辱的品格对于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同时,对一个国家来说,也必须以此为旨趣。如果大多数国家都能彻底奉行忍辱之教,那么世界和平的实现就不是梦想。
  特别是日本由于发展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大国,就有点忘乎所以起来,这是应予反省的。即或遭到严厉的打击,也要着“忍辱之衣”,常以柔和的态度予以处理,并且若能对亚洲非洲生活贫困的国家投入丰富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以真心作布施,相信必能获得世界各国的信赖。
  (编译自日刊《佼成》1991年No.6)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佛教的财富观
下一篇:读诵佛经的“出入法”(黄震铭)
 紫柏大师与云居寺(戴继诚)
 请珍惜自己的生命 —认清自杀的真相
 佛家的轮回学说(李润生居士)
 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丁敏..
 修学菩提心札记六则(赵奉心)
 佛家四禅八定的静坐工作(杨政河)
 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
 原始佛法之定位(吴老择)
 别云门后的第一封信
 《杂阿含经》的精神与内涵(郭守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堂讲话 第二辑 序[栏目:道源法师]
 向上看,向下看[栏目:拈花说禅]
 良心是人之根本[栏目:星云法师]
 达摩书院新春唯识学七日禅修[栏目:张尚德教授]
 行情表[栏目: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谢谢癌菩萨[栏目:人行道]
 生活禅的理论与实践(肖占军)[栏目: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如何忏除业障(净空法师)[栏目:忏悔业障]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肖建仁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二十)闻法六度之禅定度[栏目:圣者言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