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何才能活得轻松自在、超越洒脱
 
{返回 万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602

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学佛?

师:必须了了分明,时时刻刻能警觉的人,知道自己的身口意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比如知道自己在骂人了,知道自己在打人了,知道自己生嗔恨心了……做任何事情,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只有这种人才能学佛。

问:菩萨对待事情不是过后无痕吗?为什么还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呢?

师:菩萨看到因的同时,就能看到果。我们凡夫只能见其因,不能见其果。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岂能过后无痕?菩萨还畏因呢,可见菩萨过后岂能无痕?但菩萨能看住因,即便有痕,也都是善痕、善果。一个成就的菩萨,对于善痕(善果),他不住;对于恶果,他无障。你们都看过祖师的传记,在修行途中,哪一个不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九九八十一业?可是哪一个业能障碍他们呢?哪一个业能转动这些祖师、这些佛菩萨呢?所谓“烦恼即菩提”、“逆境成就”,逆境是成就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最根本的因素。没有逆境,你是不可能成就的。但是,逆境也是导致人失败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你是个失败的人,所以逆境让你更失败。如果你是个成功的人,逆境会让你更成功。正所谓“凡夫有业即障,圣人有业无碍”。

问:一个修行人如何才能活得轻松自在、超越洒脱,不被境界所束缚?

师:一个人活得轻松自在、超越、洒脱,是因为他心里不树立任何概念,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他就事论事,不会带着自己的思想观点,不会赋予这件事他个人的特性和思想色彩。事情来了就安住在事情上,和事情融为一体,去面对它,处理它;处理完了,就安住在空明的觉知上,最终就超越它了。也就是所谓的“有事就借事练心,无事就借境练心”。这个“境”指的是内在心灵的境界,比如境界来了自己是否有所动?比如恐惧、欢喜等等,看自己的念头是如何起,从哪里起,如何动,又到哪里去。凡夫是“除境不修心”。圣人是“修心不除境”。

古人讲:“身忙心闲乃修道,身心具闲乃入道,身心具无乃证道,身心一体乃用道(开始起用了)。禅宗有三句话:“不能忘事,不能修道;不能忘身,不能入道;不能忘心,不能得道。”

师:人本来就是一个无我的人,什么时候有了自我?什么时候属于自己?你们谁知道人什么时候属于自己吗?

答:无我的时候。

师:答得非常对。当一个人彻底无我的时候,就是真我存在和出现的时候。当你彻底无我的时候,也就是你千百亿化身的时候,也就是你的真我显现的时候。你的我执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你的真我消失的时候。因为有我执,你就无法与万物同在,无法全方位地展现真我。一个无我的人,他心中没有任何事,任何事都在他心中;万物随来随应,随去随空,过后无痕。

能管外面的事,就能管内在的事;能看到外面的草,就能看到内在的草。

“禅定、清净、相应”这六个字是所有法的灵魂。你修任何一个法都必须有禅定、清净和相应
 


{返回 万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态决定结果
下一篇:心灯点燃即是见道
 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觉照
 第三届夏令营答疑
 降伏其心 二 一心不乱做事就是修行
 生死心切 做事认真
 降伏其心 二 学佛做人应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当下承担就是修行
 信仰只有零和百分之百
 提要求要有本钱
 理要顿悟,事需渐修
 降伏其心 三 想成佛就要学会奉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四节、业处分别[栏目:玛欣德尊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