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毗钵舍那讲记 第一讲
 
{返回 毗钵舍那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623

毗钵舍那讲记

讲授:第102任甘丹赤巴日宗任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中国.台湾
二〇〇三年一月

第一讲

2003年2月19日 缘起法会

宗大师曾经在《三主要道》当中有讲到,「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是诸贤善佛子所赞道,希求解脱行者之津道,我今应随己力而宣说。」这个偈颂最主要就是讲到了,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见的内涵。而宗大师会写这个偈颂,最主要也是因由文殊师利菩萨的加持,透由文殊师利菩萨,宗大师能够了解《三主要道》最主要的精华。不管是显教、密教、大乘或者是小乘,一切佛法的精华,都可以总摄在《三主要道》当中。因此对于一位佛弟子而言,修学《三主要道》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今天对于这个偈颂,有两种不同的讲述方式。第一种讲述方式就是,不管是出离心、菩提心或者是空正见,这三者皆是「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不仅仅是「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它也是「贤善佛子所赞道」,并且它也是「希求解脱行者之津道」,也就是《三主要道》能够跟第一句、第二句以及第三句来作配合。另外一种讲述方式就是,出离心是「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菩提心是「诸贤善佛子所赞道」,空正见是「希求解脱行者之津道」,所以在这个地方有两种不同的讲述方式。

至于我本身,我在解释的时候,讲到「佛陀一切至言心要义」这句话,最主要我认为是讲到了出离心的部分。以出离心而言,不管是大乘、小乘、显教以及密教,它可以说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因为对于修学佛法的人而言,想要获得的果位,不外乎是解脱以及一切种智的佛果。所以以小乘的角度而言,是讲述到了解脱;以大乘,不管是显教或者是密教,所想要获得最究竟的目标,不外乎是一切种智,也就是圆满的佛果。不管是小乘的解脱,或者是大乘的佛果,在这个之前我们都必须要生起出离心;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不管是解脱的果位,或者是大乘的佛果,是没有办法获得的。 

讲到了出离心,必须要先了解到何谓出离?要从什么样的方位,要从什么样的地方来获得出离呢?这个时候必须要先了解何谓出离?所谓的出离,就是希望能够跳脱轮回以及轮回之因,所谓轮回的因,就是讲到了「业」以及「烦恼」。所以如果想要跳脱生死轮回,必须要跳脱轮回之因,也就是断除业以及烦恼。如果能够透由思惟轮回的过患,对于轮回生起出离心,才有办法跳脱生死轮回;不然的话,要是我们的心相续没有出离心,在遇到痛苦的当下,或许会有出离的感受生起,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所以从这当中,就可以了解到,出离心它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一切佛法的根本。

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假设想要跳脱轮回,甚至想要断除轮回之因,在这个之前必须要先生起出离心。因此佛陀在成道之后,刚开始为弟子们宣说了四谛法门,也是讲到了苦、集、灭、道。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为弟子们讲到「此是苦圣谛」。为什么在四谛当中,会宣说苦谛的内涵?也是希望透由思惟苦的内涵,而在内心生起出离。因为要是没有以出离心为根本,是没有办法获得解脱以及一切种智的果位。在四谛当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以「流转」的次第而言,讲到了「苦谛」以及「集谛」的内涵。第二个部分,由「跳脱轮回」的次谛而言,而讲到了「灭谛」以及「道谛」。所以以流转的次第而言,透由业果,也就是集谛而生起了苦谛,这两者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相同的,灭谛以及道谛也是如此,如果想要获得灭谛,必须要修学「道」的内涵。至于苦谛以及集谛这两者,称之为染污谛;而灭谛跟道谛,称之为是清净谛。

佛陀在成道之后,讲到了四谛法门,也就是讲到了苦、集、灭、道的内涵。佛陀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宣说四谛的法门?其实是有很深的涵义在这个当中。我们平常在思惟的时候,也可以透由这种方式,来思惟苦集灭道的内涵。因为以生起的次第而言,在果还未形成之前,必须要有因的产生,所以以集谛以及苦谛这两者而言,集谛为因、苦谛为果。集谛当中又分为业以及烦恼,也就是在烦恼生起时,会因为烦恼的力量,而造下各式各样的恶业,也就是因为恶业的缘故,会使得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所以以生起的次第而言,是集谛先生起,而产生了苦谛。相同的,道谛跟灭谛也有这种关系。如果想要获得灭谛,在这个之前必须要先修学道的内涵,才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解脱,所以从因果的角度而言,道是因、灭是果。但是佛陀在宣说的时候,为什么不先说集谛以及道谛,反而要先说苦谛以及灭谛的内涵,是有它非常深的涵义在这当中。

佛陀在讲述四谛法门时,为何要讲到苦、集、灭、道的内涵,是有它很深的涵义在的。刚开始讲到了「苦谛」,是希望我们能够了解轮回之苦。如果能够了解轮回它是痛苦的本质,就会对轮回生起强烈的解脱,也就是会想要跳脱生死轮回。甚至会去观察,会在轮回当中流转,最主要的因缘是什么?而会生起想要断除轮回之因的心。相反的,如果没有办法透由思惟轮回的苦,就不会觉得轮回它的本质是痛苦的,甚至会对轮回生起贪着,会觉得在轮回当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果对轮回生起了贪着,就没有办法生起想要断除轮回之因的心。因此刚开始必须透由思惟轮回的苦,而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出离,才有办法断除集谛,也就是业以及烦恼的部分。

如同《四百论》当中有讲到,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家庭,或者是自己从小生长的环境,生起了强烈的贪着,纵使在这个家庭,或者是在这个生长的环境,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或者是自己本身的家庭是贫穷,或者是富有也好,但是因为你对于这个家庭生起了强烈的贪着,所以在这个家庭当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还是会觉得在这个当中是很快乐的,而会对它生起强烈的贪着。如果你对于自己的家庭生起了强烈的贪,那想必是没有办法断除这种感觉。所以就如同这个例子可以想象到,从无始以来我们是在轮回当中不断的流转,并且在轮回流转的当下,是会受种种痛苦逼迫的。但是实际上仔细的想一想,在轮回当中流转时,虽然会承受种种的痛苦,但是你会觉得这是一种痛苦吗?要是你没有办法了解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话,甚至在流转的当下,也会觉得在轮回当中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啊!并不会觉得很痛苦的。如果没有办法对轮回生起出离的话,自然就不会想要去断除轮回的因,并且在对轮回生起种种贪着时,烦恼就是由此而生的。

因此在《三主要道》就有讲到,「倘若无有清净出离心,何能息灭有海乐希求,由贪有乐众生遭系缚,是故先当寻求出离心。」这当中就是有讲到,刚开始必须要思惟轮回的苦,透由不断的思惟轮回的苦,才有办法生起清净的出离心。如果没有办法了解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话,那想必出离心是没有办法在你的心中生起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藉由思惟轮回的总苦以及别苦,才有办法在心中生起出离心。如果能够生起出离心,这个时候你就会想到「痛苦是由何而来的」,会去寻找痛苦的根源,这个时候才会发现到,业以及烦恼是痛苦的根源,而生起想要断除业以及烦恼的心。就比方说,如果有一位病人,他刚开始所生的病,并不是非常严重的话,这个时候他可能会轻视它、会忽略掉它,甚至会觉得这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不去作治疗。当他的病情慢慢、慢慢恶化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才能够感受到,这是所谓的痛苦,当他了解到这个是痛苦的当下,他才会想要去看医生,想要去治疗他

的病情。相同的,如果你没有办法思惟轮回的苦,想必你会觉得,这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似乎会觉得这跟我之间没有绝对性的关系,而不会想要去解决自己本身的问题。所以刚开始就是必须要透由不断的思惟「苦」的内涵,才有办法生起出离,透由出离心作为摄持,才有办法来断除业以及烦恼所带来的过患。

对于一般人而言,我们平常在遇到强烈的痛苦,不管是生理或者是心理的种种痛苦的当下,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了解到,这是苦的本质。但是这种方式,或者是这种感受,不管是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是不修学佛法的人,甚至一般的畜生也都会有的。一般的畜生牠也会有这种肉体,甚至心灵上的痛苦的感觉,牠自己本身有办法认识,所以仅仅认识这种痛苦,对于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而言是不够的。因此刚开始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何谓轮回之苦?如果能够了解真正的苦,能够认识真正的苦的话,这个时候才会想办法去解决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比如说,我们自己本身如果是头痛或者是感冒的话,对于自己本身的病情,可能不会很在意,但是如果你得了肺结核,或者自己本身得了癌症的话,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很严重的疾病,应该马上去治疗。所以从这当中也可以了解到,当你对于苦的感受越强烈时,就会越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相反的,要是没有办法认识苦的本质,只会觉得这个跟我之间并没有绝对性的关系,甚至会觉得,等过一会儿之后我再来解决它。所以一般人对于强烈的「苦苦」所生起的出离,只不过是一种类似的出离,不能够算是一种清净的出离。

所以《三主要道》就有讲到「倘若无有清净出离心」,这当中所谓的出离心,为什么要加上「清净」这两个字,是有它的原因在的。因为一般的痛苦,不要说是人,就连一般的畜生,也有办法感觉到。比如牠口渴的时候,会想要去喝水;牠肚子饿的时候,会想要去吃草;甚至牠在寒冷所逼下,牠会想要去温暖、暖和的地方,这是一般的畜生也会有的感受,那更何况是人?所以所谓的出离心,并不是这种出离心。我们所谓的出离心,是必须要了解到,我为什么会在轮回当中流转?为什么会在轮回当中受苦?其实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业」以及「烦恼」而形成的。要是我没有办法断除业以及烦恼的话,所有的痛苦,不管是苦苦、坏苦、甚至行苦,一切的痛苦是没有办法断除的。所以在这个当下,我们必须要先了解苦的内涵,然后在内心生起清净的出离心。

之前有讲到,出离心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想要在心相续生起清净的出离心,应该透由什么样的方便善巧才有办法生起呢?这个时候可以先思惟到,我们必须要断除今生以及来生,对于轮回的安乐生起强烈贪着的当下,必须要断除「贪着之心」。这两者而言,又以断除对于「今生」所生的贪乐会比较容易。为什么呢?比如以一位真正的修行人而言,他可能有办法断除对于「今生」的种种贪着,但是他可能没有办法断除对于「来生」所生的贪着。比如他会觉得我在今生当中,似乎是应该要好好的修行,因为实际上今生的安乐它是不稳固,它也是不长久的。对于来生而言,来生是很慢长的,而且实际上业果的道理是真实不虚,所以透由思惟这些内涵,他可以对今生的贪着,就是想办法透由思惟的力量而将它断除,但是没有办法断除对来生所生的贪着。所以这两者当中,是以断除对「今生」的贪着是比较容易的事情。那我们应该透由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断除对于「今生」所生的贪着呢?这个时候必须要思惟暇满、难得、义大以及无常的内涵。尤其在这个当中「无常」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在平时应该不断的去思惟「念死无常」的部分。不仅仅如此,佛陀他在宣说四谛法门的同时,刚开始也是先讲无常的内涵,不外乎是希望我们能够透由思惟无常,而断除对于「今生」所生的贪着。因为一个人他要是能够念死无常的话,这个时候他会想到,我虽然能够得到暇满的人身,但是我是一步一步的逼近死亡的关头。所以有一天,我一定也会面临死亡的到来,

那死亡之后,我是必须要投生,必须要转世,而来生我应该要怎么办?这个时候他会考虑、他会去思惟这一件事情。所以思惟到「来生」,思惟到「后世」的同时,这个时候他就会想办法在「今生」好好的努力,所以念死无常的部分是相当重要的,也就是透由思惟暇满、难得、义大以及念死无常的内容,能够断除对「今生」所生的贪着。因此在《三主要道》就有讲到,「修习暇满难得寿无常,能断贪着此生耽着乐。」

之后在《三主要道》又有讲到「业果实不虚诳轮回苦,数思此义能断后世欲。」这个当中有讲到业果的内涵。平时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业果最主要是在共下的时候,会有讲到所谓业果的内涵。今天在《三主要道》当中,讲到业果的部分,并不是以「共下」的角度来讲的;而是说必须透由思惟业果的内涵,来断除对于「来生」所生的贪着。所以之前在共下的时候,讲到了业果的观念,最主要是讲到,如果造下了恶业,来生也是会投生、也是会堕入到三恶道。所以最主要是希望我们能够了解,造下的恶业将来所感得的果,是「恶果」的道理。在《三主要道》当中业果的这个观念,是希望能够告诉我们,不管所造的业是善业、或者是恶业,只要这种业它是轮回之业的话,不管是善、恶之业,它都会因此而在轮回当中流转。所以你们可能会对这个部分生起疑问,会觉得这跟道次第共下的部分,所讲的内容并不相同,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差异点,就是在这个地方。

现今有一些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可能会生起以下这种错误的观念。这个时候他会认为,今天要是我造下了恶业,会因为恶业让我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所以我是不应该造恶的,因此他会去不断的行善。因为在他的内心他会觉得,透由行善能够让我跳脱生死轮回,但是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并不是说你仅仅透由行善,就能够跳脱生死轮回的。因为透由造下了恶业,来生会堕入三恶道,承受三恶道当中的苦;但是所造的善业,要是流转生死的善业的话,实际上这种善业只会让我们投生在善道。投生在善道,它只是暂时的脱离三恶道的苦,但是善道它的本质也是痛苦的。为什么造下了善业,还是会在轮回当中流转?也是必须要先思惟到苦谛以及集谛的内涵。之前有讲到,我们现今为什么要承受种种的痛苦?这是因为之前所造的业以及烦恼所形成的。

业当中又可以分为:福业、非福业以及不动业这三种业。也就是透由「福业」,会让我们来生而投生在人道以及天道当中。纵使我们能够投生在善道,能够暂时的脱离三恶道的苦,但是实际上不管是人道也好,或者是善道也好,它都是轮回当中的一部分。因此只要没有跳脱生死轮回,都是必须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总而言之,只要没有断除内心的无明,你所造下的业,通常大部分都是属于轮回之业。就比如说,有一些人在修学时,可能会观修襌定,甚至能够在内心生起坚固的奢摩他,这些都是属于非常殊胜的善业,但是实际上仅仅只有这些还是不够,还是必须在轮回当中流转。因此宗大师在《三主要道》有讲到,「业果实不虚诳轮回苦,数思此义能断后世欲。」其实短短的两句话当中,它所包含的内涵,这当中的涵义是相当深远的,所以我们平常在造业的当下,应该要多思惟这两句的内涵。因为实际上不管造的业是恶业也好,或是善业也好,要是不仔细的去思惟的话,通常所造之业都是轮回之业。

因此在平时修学时,应该透由两方面来作思惟:第一、可以透由「业果」的内涵,也就是造下了恶业,来生必须堕入三恶道受苦,但是纵使造了善业,也还是必须再一次的投生善道。但是不管是善道、或者是恶道,它都是轮回的一部分,还是必须在这当下受苦。另一方面,就是必须要思惟轮回的总苦以及轮回的别苦。

讲到了苦,苦当中可以分为:苦苦、坏苦以及行苦。在这个地方说要思惟苦的「苦」,最主要是讲到了坏苦以及行苦。所谓的「坏苦」,就是平时我们会觉得有一种快乐、安乐的状态,但是实际上这种快乐、这种安乐,它的本质是短暂、而且不稳定的,所以这种安乐的感受,是属于坏苦。不管是苦苦,或者是坏苦,这两种苦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心相续生起?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承受这些苦?其实最根本的来源,都是来自于「行苦」。也就是要是你透由业以及烦恼,而得到了「蕴体」之后,在所得的蕴体之上,一定会有苦苦以及坏苦生起。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三苦当中,尤其是坏苦以及行苦的本质,要是没有办法在内心生起强烈的定解;也就是对于坏苦以及行苦,没有生起出离感的话,那是没有办法在内心生起清净的出离心。

所以平时在思惟轮回「苦」的时候,必须要先了解到,所谓的「轮回」它就如同是监狱一般。如果一个人他身在监狱当中,虽然给他再美好的食物,或者是四周围的环境都相当干净、相当清洁,但是因为他住的地方是监狱,所以住在当中的这个人,他是不会感受到快乐的。相同的,在轮回当中流转,就如同是在牢狱受苦一般,纵使我们所吃的东西,或者是所穿的衣服,会觉得、会产生快乐的感受,但是实际上在这个当下,我们必须作如此的思惟。甚至再举另外一个例子,虽然在现今我们会感受到快乐,但是实际上在来生,会投生在何处?我们并不清楚。因此今生的安乐,它的本质是短暂、而且是不稳定的状态。就比如在大太阳底下,要是我们的头顶上有一只眼镜蛇的话,牠可以暂时遮挡强烈的阳光,而让我们得到凉快,甚至舒服的感受,但是实际上躲在眼镜蛇的底下,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情,轮回的苦也是如此的。

因此平时就要作如此般的思惟,如果能够不断的去思惟「苦」的内涵,甚至轮回的安乐,它是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的话,这个时候不管你所承受的,或者是你所享用的是哪一种的安乐,在这个安乐生起的当下,会觉得这种安乐对我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以长远的角度而言,它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在这个当下会觉得,其实这只是一种痛苦的本质,而会生起想要跳脱这种痛苦状态的心,这种心就是真正的出离心。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不是这种状态;我们平时在受苦的当下,内心会有一种没有办法忍受,甚至会觉得很痛苦的现象产生;但是在获得一点点安乐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也相当的不错,甚至在这个当下,会有所谓的骄慢心生起。从这就表示我们没有清净的出离心,如果有清净的出离心的话,不管是轮回的苦、乐,你在面对这一切时,都会觉得这一切只不过是痛苦的本质罢了,就如同是刀口上的蜂蜜一般。如果去尝刀口上的蜂蜜,可能会觉得很甜,而在这个当下会有乐受生起,但是实际上在蜂蜜当中,就是必须要承受种种的痛苦;所以轮回种种的安乐,就如同是刀口上的蜂蜜。

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公案就是讲到,大成就者密勒日巴以前在修行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他所吃的东西是相当的普通,并且他所住的地方,或者是他所穿的衣服,也都是相当的破陋。因此他的生活以一般人来看,会觉得他所过的生活,似乎不是人的生活,会觉得这种生活实在是太贫苦了。并且在那个时代当中,有一个大班智达,这位大班智达相当的有名,因此有很多的人,会对于密勒日巴尊者,以及这位班智达之间作种种的分别。有一些人会对密勒日巴尊者的亲戚讲到,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是像那位班智达一般,他又会讲经说法,并且做出许多利众的事业,所以这是属于真正的修行。像你的亲戚,也就是密勒日巴,吃得也不好,穿得也不好,然后整天在那个地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正有在修行,也没有利益到其它的人,这种方式根本就不叫做修行。这些话被密勒日巴尊者听到时,密勒日巴尊者就有讲到,其实这位班智达他所做的这一切,我也会做,但是我觉得这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一切只不过是轮回的某些安乐罢了。

不仅如此,宗大师他自己也有亲口讲到,在小的时候,要是有人请我坐在上座,或者是有些人对我特别恭敬的话,其实我内心不会觉得快乐。这时候不仅没有办法生起乐受,而且我的心里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生起,这也表示宗大师从小就有出离心。不仅仅如此,宗大师到最后,他真正想要去修行时,这个时候因为宗大师的名气,已经传遍了四处,所以他带着一些眷属,或者带着一些弟子到外面乞食的时候,供养者相当的多。那个时候,宗大师他想要到外地去修行的时候,有一位住持,就请问到宗大师说:为什么你要到外地去修行呢?这个时候,宗大师就讲到:我觉得个人的修行,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讲法者,也就是我自己本身,要是没有内涵的话,纵使我的弟子再多,纵使我能够对弟子讲再美妙的法,但是对于我自己本身也好,或者对于他人也好,都不会产生真正的帮助;所以这个时候宗大师就生起了一颗,想要去修行的念头。这位住持听到宗大师的这段话之后,他就立刻的跟文殊师利菩萨讲到说:宗大师他有这种心生起,实际上在这个地方,宗大师他有许多的弟子,如果宗大师他到外面去修行,对整间的寺院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整个佛法都会因此而衰败。但是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却回答他说:其实正法有没有办法兴盛,并不是透由外在的行为能够来决定的,因此宗大师今天是留在寺院当中说法?或者是到外地去修行?他对于佛法是不是能够有真正的影响?并不是你能够判断的。而实际上宗大师,他要是能够到外地去修法的话,是能够帮助到许多的众生,而能够让佛法不断的兴盛,文殊师利菩萨,有对这位住持这样讲述。

因此透由这些公案可以了解,修学出离心的内涵,对于我们而言是相当重要的部分。所谓的出离心,就如同之前有讲到的,当你看到轮回种种的安乐,或者是种种的圆满受用时,都会觉得这一切只不过是痛苦的本质。就比如生了重病的人,当这个病人看到美食的时候,他也会有一种想要吐的感觉,他不会觉得面前的这个美食,是很好吃的东西。相同的,在轮回当中虽然也会有安乐的成份,但是对于修学佛法的人而言,要了解轮回的种种安乐,其实它的本质是痛苦的。

如果我们能够生起强烈的出离心,在这个之上要生起菩提心,并不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能有强烈的出离心,藉由此就能够很容易的生起大悲心,而大悲心正是生起菩提心的根本,所以出离心以及大悲心这两者之间,就如同是一个东西的正反两面。如果我们能够透由思惟自己本身所承受的苦,而生起强烈的出离的话,那将这一颗心转向其它的众生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不仅仅我自己在受苦的当下会有苦受生起,其它的众生也如同我一般,在承受轮回种种痛苦逼迫时,也是会有苦受生起,而对于他人会生起强烈的大悲,所以出离心以及大悲心,就如同是一个东西的正反两面。如果我们能够对其他的众生生起悲心的话,那看到他人受用圆满时,我们不会嫉妒他人;而对我们自己本身,在面对轮回种种受用圆满情况的当下,也不会生起贪着。但是现今的我们却不是如此,看到别人所拥有的这一切,我们的内心所生的是嫉妒之心;相同的,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在我们的感觉上会觉得,我们很依赖这些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生起强烈的贪,这个就表示我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的出离心以及清净的大悲心。

因此我们想要获得的果位,不外乎就是解脱以及一切种智的佛果。如果你想要求得解脱的果位,必须在这之前生起出离心。如果在这之上,你想要获得的果位,是想要获得一切种智的佛果的话,在出离心之上必须要有菩提心作为摄持。比如对于我们自己本身想要求得解脱,光是透由出离心,而不用透由菩提心来作摄持,这是足够的;但是如果想要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的话,没有菩提心是绝对没有办法成办这一件事情的。但是不管想要获得的是解脱,或者是一切种智的佛果,在出离心以及菩提心之上,必须藉由空正见来作辅助,我们才有办法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也就是无明。

讲述到了空正见,接下来在明天的讲经法会当中,就会讲到有关《毗钵舍那》的部分。在奢摩他之前的部分,最主要是讲到了出离心以及菩提心,《毗钵舍那》这个当中,最主要就是讲到了空正见。因此整个道次第所包含的内容,不外乎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见这三者。

有关空正见的部分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我们想要在心相续生起「能够证得空性的智慧」的话,刚开始我们就必须透由这种论典,就比如像明天所讲到的《毗钵舍那》,透由这些论典,来让我们了解空性的内涵。但是实际上对于一位初学者而言,想要认识《毗钵舍那》当中的内涵,的确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不要说是你们,对于我自己本身而言,我是否能够将《毗钵舍那》当中真正的涵义告诉你们,这个也是有待考虑的,因为《毗钵舍那》是相当深奥的一本论著。

宗大师刚开始在造《广论》的时候,从头一直造到了奢摩他的部分,当要写《毗钵舍那》的内涵时,宗大师却停下来。他觉得如果想要将空正见,也就是将空性的法门,告诉这些弟子的话,必须要引用许多印度的大成就者他们所造的论典。如果在《毗钵舍那》的部分,我引用了许多论典的话,它会变得相当的艰深,那对于这些众生会不会有真正的帮助呢?这个时候宗大师他的心里就起了疑惑,而请教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回答他说:既然你已经造了道次第,那就从头将它写到完,这样整本道次第会比较完整。对于能否影响到,或者是能否利益到往后的这些众生,这是有待考虑的一件事;如果能够真正利益到他们的话,利益到他们的程度应该是不会很高才对。

从明天开始我们就是要讲《毗钵舍那》的部分,虽然这个部分是相当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要尽心尽力的来学习。就比如一个老人,虽然他本身没有牙齿,他吃饭的时候会觉得很不方便,但是他不能因此就不吃饭啊!他还是必须花很大的心力,然后将这些饭吞下去。相同的,今天《毗钵舍那》这个内涵是相当的深奥、相当的困难,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因此而就放弃它,我们必须要尽心尽力,以我自己本身而言,我应该尽心的为你们作讲述,而你们也应该尽心尽力的来听闻。

 


{返回 毗钵舍那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毗钵舍那讲记 第二讲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毗钵舍那讲记 第十一讲
 毗钵舍那讲记 第二十讲
 毗钵舍那讲记 第十八讲
 毗钵舍那讲记 第九讲
 毗钵舍那讲记 第六讲
 毗钵舍那讲记 第十六讲
 毗钵舍那讲记 第三讲
 毗钵舍那讲记 第二讲
 毗钵舍那讲记 第四讲
 毗钵舍那讲记 第十七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14梦幻中有02[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玖叁 奉经如佛水[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省力处 一 宗乘七个样子[栏目:禅门修证指要]
 五百罗汉 029、忆持因缘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四讲)[栏目:星云法师]
 关于念佛的开示[栏目:常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