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佛四依止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86

学佛四依止

    佛教真是理性或者说理信的宗教。

    在弘法中,我常常感叹这一点。这不是空口无凭,而是确有实据。

    就以学佛四依止为例。这四依止,多理性,多有智慧啊。

    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曾经,六祖慧能,某些原因,携着五祖的衣钵脱离曹溪南华寺,惠明比丘随后追来,慧能看逃也逃不脱,便置衣石上,自己禅坐,并问惠明是为法而来或为衣而来。惠明回答说,“尊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为此,慧能便为说法。过去,舍利弗探病维摩诘,见其无床座,很担忧。维摩诘于病床上问舍利弗,“尊者,你为法而来,还是为床座而来?”舍利弗不好意思地说,“为法而来,非为床座而来。”

    是啊,我们学佛,是为了得真法味,得真义味,得真智味,得真了义味,不是为了某个人,不是为了某句语,不是为了识,也不是为了不了义。

    华严经就说,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

    有次,佛弟子赞叹佛是世上最伟大的老师,佛就反问他:你见过世上所有伟大的老师吗?见过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伟大的老师吗?弟子说:没有。

    佛陀就反问他:如果没有,凭什么就断定我是世上最伟大的老师呢。

    佛陀开示他道:遵从、实践我的教示,比赞叹我更重要。

    这就是依法不依人啊。

    世界上文字、语言有多少呢。不管多少,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真理本身。真理在文字语言的表达之中。我们的经典,有巴利语、中文、藏文,甚至英文等等。佛法的真理本义,随着佛弟子的转述转译,越来越辞不达意了。因此,不能仅看表面文字语句,要看其本身的真义。否则,真的如文偃祖师之言:“三藏十二部,把它拿来当抹布”了。

    此即依义不依语啊。

    什么是依智不依识呢?有关佛陀有一个故事。一天,一位清道妇女在清道,因其身上臭味,路人避开着走,甚至有人讥其为“臭女”。佛陀见此,召集人们说法:那女人,清洁着城市,使城市洁净,你们嫌她臭。但外表洁净岂就是洁净,只有内心洁净才是洁净。你们光有光鲜外表,嫌那女人臭,内心不洁,有什么尊贵呢?

    我们凡夫就是如此,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感受为感受,以为其受是真实的,却不知,识及其对象皆是虚幻的或错觉的。

   为此,不可依识,只能依智啊。因为,智乃般若,反应了真实。

   什么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呢?了义,是终极的真理,是究竟法。不了义,是方便法。佛陀说了此句,是为了让我们透过方便法,见到佛法真义,体悟佛法第一义。佛曾于《法华经》中说:“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金刚经》也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众生莫执于方便法,就如过河人,不要再扛着船走;见月人,不要再看着指月手一样。

    在此四依止基础上,如果,你愿意再了解一下“四法印”以及“十不盲信”,你就会如我一样感叹:佛教,真是理信或理性的宗教啊。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有惭有愧,无怨无悔
下一篇:修证的异象
 寻找我们的香格里拉
 回不去了
 不妄语戒与诚信
 真正的自由
 公私分明
 把悲痛与哀怨抛到脑后
 禅,是一款艺术
 道未远离
 生日与生月
 皈依法 离欲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五愿王——随喜功德[栏目:清净法师]
 什么时候能念佛念到三昧呢?三昧是怎么个意思?[栏目:成刚法师·修学问答]
 修行人为什么要报师长恩?[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Truth, The Savior[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列举不当的食物组合[栏目:这样吃最健康]
 大乘起信论略释缘起[栏目:太虚法师]
 般若灯论释卷第九[栏目:龙树菩萨]
 《清净道论》讲要 第二讲:四遍净戒[栏目:玛欣德尊者]
 206.问曰:何以略说余四道,而广说人道中法?[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七十九讲 普贤上师言教-皈依-皈依之分类-诚信1-信心公案[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