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普贤菩萨身语意三大行愿(朱斐)
 
{返回 普贤菩萨·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60

普贤菩萨身语意三大行愿

  朱斐

  今天承蒙道隆法师邀约老朽到此礼敬三宝,若说讲演佛法,实不敢当,因为老朽是三宝弟子,虽然在庄严寺担任过几天菩提班的教师,也不过是滥竿充数而己!承道隆法师不弃,没有忘掉老朽,要我来向各位护法居士讲几句初级佛法以结法线,还要请法师和各位居士多多指正!

  我们修学佛法,应从何处着手呢?且看我人日常生活上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身体、语言、意识的活动,在佛法上就叫做身语意业,所谓业者,就是造作、行为、活动:我们若能每天自我反省—下:我今天意所思、身所作、口所讲的是不是有损害到一切众生?进一步再问自己:我今天的身语意业有没有利益到一切众生?如果每天能这样自我反省:有损害众生者则改之:无利益众生者则勉之!

  在佛教中有一位菩萨叫做普贤大士,凡是佛菩萨的尊号皆以德显名:  “普”字是一法不舍义,换言之就是一个众生也不舍弃:  “贤”字是使一切众生咸获利益:菩萨是梵音菩提萨埵的略称,意即大道心众生。这位菩萨发了—十个极大无比的愿,在座各位居士一定读诵过“普贤行愿品”中的十大行愿。所谓: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以上十个大愿,如全部解释至少三天。今择其中有关身语意的三个愿来说明菩萨的身语意活动,来做为我人的榜样以效学之。
  一、菩萨身业——礼敬诸佛

  人之异于禽兽者,人懂得礼仪而畜生不知,人与人之间所以能维系融和的感情者,就靠这“礼”字:我们在听京戏时常能听到一句话说:  ‘好一个礼多人不怪啊!’所以一般人见面时,以鞠躬、握手、举手、注目、点头…等为礼,我们佛教徒见了面以合掌为礼,南洋一带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和斯里兰伽等,因人民多信佛教,所以全民见面都是以合掌为礼。释尊时代的印度,除了合掌,更有右膝着地、长跪、头面接足、乃至围绕三匝等,都是很恭敬的一种礼。礼而加敬是表示衷心的虔诚,不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行礼。如果我们礼佛时面对着佛菩萨像,一边拜着一边东张西望或者与人讲话等,这叫做我慢礼,千万不可如此!对佛不可,对人也不行,如您与人握手同时,千万不可顾左右而言他,这是非常不礼貌的。普贤菩萨的身业是“礼敬诸佛”诸佛,也就是他礼敬的对象。他说: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四维上下、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刹里像极小的尘沙一样多的诸佛。’换句话说,所有任何空间、时间里的一切诸佛,都是普贤大士要礼敬的对象。但菩萨如何去礼敬诸佛呢?他决不像我们那样对佛像磕三个头、买一串香蕉拜拜就算了。菩萨是以“清净三业”来礼敬的。也就是用净化身口意的活动,作为礼敬的事相。事相也即是事实的表现。

  三业就是要从身体、语言、意识这三方面做起:身体的动作要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等三种不规矩的非礼的行为;言语要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等四种说话所造成的过失:意识即我人的思想,要迷离贪欲、瞠恚、愚痴等三种含有毒素的念头。然后再常修礼敬诸佛。为什么要这样兜圈子呢?这是为了要与清净无染的佛的境界相应,所以必先离此十恶,再去修礼敬。一般人常埋怨佛不灵验,说什么我天天供佛拜佛怎么遗是不发财又多病,真是想不通?问题就出在这里,若不自己先修三业清净,与佛不相应故。才有障碍交通阻塞了,要怪自己,不可怨佛!

  再看普贤大士的愿相,礼敬要何时方止呢?他说:  ‘虚空尽时,我礼方尽;众生界尽,我礼乃尽。’请问虚空有尽吗?虚空无尽,菩萨这礼敬的愿,也无穷尽。众生众生,凡是众绿和合、众多生死的生命,都名众生,单就大地的蚂蚁来说请问有多少?您们各位知道吗?何况胎卵湿化的各类众牛之多,众生界岂有穷尽之时?因此、菩萨的愿也无穷尽。

  各位请看这位大菩萨所发的愿相之人,真是史无前例,所以佛门誉之为卜大愿王:普贤菩萨真当之无愧。
  二、菩萨口业——称赞如来

  这是普贤菩萨所发的第二大愿,  “如来”是佛的十个德号之一,佛陀乘真如之道,来此娑婆游化众生,所以称为如来。称赞的对象如前也是——切处:尽法界、虚空界(空间)和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一切诸佛。

  称赞的事相是,他发出无尽的音声海、——音声中再发出一切言辞海,去赞扬一切诸佛的功德海,其中音声海、言辞海、以及功德海的海字,是形容其大且深,喻其如大海之不可量、无边际,因为诸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要称赞如来的功德者,此可以启发众生的归趣也。

  称赞的愿相如前,也要等到虚空有尽时、众生有尽的时候。换言之,也是没有穷尽的。


  三、菩萨意业——忏悔业障

  “忏悔”两字,是梵音和汉字合并起来的一个名词。忏是梵音忏摩之略称;忏前罪愆:知者如今生所作的,不知者如前生所作者,两者都要忏。悔字是改往修来之意,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忏悔是要用心意的,但菩萨的忏悔工具是什么呢?解钤还须系铃人啊。身口意造的罪业,还须用身口意去忏。若将污秽的身口意业,换为清净的身口意业,以行动来忏悔过去所作诸恶业,这是最好的忏悔方法!  “业”的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它不过是“行为”的代名词:如损害众生的行为这就叫恶业;反之,如利益众生的行为便是善业。若对一切众生没有利也没有害,这种非善非恶的行为,佛教称之为“无记”。无记者,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没有记录。换句话说,如善恶等业对众生有损益者,像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八识田中播录下善恶的种子。这些善恶种子的记录,一旦成熟遇缘就会起现行,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结恶果。我人能不小心自己的一举一动……的业果吗?

  普贤大士忏悔的境相,是在遍法界诸佛菩萨前,诚心忏悔,后不复作,恒常住于净戒,一切功德。

  四、结论——重点在人间

  您们各位有没有注意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的重点在那里?为什么我说在人间呢?我们现代佛教,不正在提倡建设人间佛教吗?  因为我们众生积习多慢,所以菩萨教我们应以“礼敬”对治:世人的通病是出言无度,讥讽漫骂伤和,可以用“称赞”对治:众生业重障多,要以“忏悔”对治。以上所说普贤菩萨的礼敬、称赞等前二人愿的对象是,一切空间、时间中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是指的一切空间,三世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在这时空中的一切诸佛,过丈的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和现在的阿弥陀佛等,当然是我们要礼敬、称赞的对象,而我们知道的未来佛,只有当来下生弥勒菩萨,也应礼敬和称赞。但经上说的是未来诸佛,我们不可忽略把“一切众牛皆是未来诸佛’。这重要的关键忘掉!我们都足人道的众牛,在人言人,普贤菩萨所说的未来诸佛,正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层士,乃至大地一切合情识的众生。众生包含了佛是觉道众生、菩萨是大道心众生、声闻足自了众生、绿觉是独觉众生、天是多乐众生、人是苦乐参半众生、阿修罗是瞠恚众生、畜牛是愚痴众生、饿鬼是多贪众生、地狱是极苦众生,这十法界中除了觉道众生的佛、是已成过去和现在诸佛外,其他九界众生皆是未成的未来诸佛。所以普贤大十所指的对象,其重点寅即在人道众生。

  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善,互相以礼相待,不可失礼、不可非礼,不可轻慢,人间如能互相礼敬,社会和谐安祥:世间若能互相礼敬,国与国间永远也不会再动干戈,世界和平指日可待矣。

  我人皆知祸从口出,人的口业,关系人生的祸与福的遭遇、所以普贤大士提示我们,在此恶口过患的世间,要以称扬赞叹来维系人际的和谐,国人素有隐恶扬善的美德,今日人心险恶,  己很少有人保持这一美德,为了自己的名和利,讥刺恶骂,互相攻讦不己,此所以家庭、团体、社会之不能安宁。如大家都互相称赞,歌诵其美德,便立除恶口的业报,且可获得无碍辩才。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我人能不谨慎这口业的过失吗!此所以普贤大士要发称赞如来的大愿也。

  业不重不生娑婆,来到娑婆的众生,无不业重如山,所以菩萨要我们忏悔业障,他教我们心忏不如身忏,如身礼佛并作诸功德、口念佛赞佛并讲佛法、歌诵佛德,意绿诸佛相好,用身口意来造福人间等,以行动来忏悔过去的业障,不是更好吗?佛法在人间,不离人间觉!希望在座的未来诸佛,要直下承当!尊重己灵则幸!


{返回 普贤菩萨·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普贤菩萨之简介(汝佛)
下一篇:念莲华、普贤十大愿及安宁缓和医疗
 关于峨眉山普贤菩萨信仰的哲学诠释(华方田)
 普贤道场立峨眉
 慧持大师建设普光寺与峨眉山普贤崇拜的发端
 普贤道场峨眉山
 念莲华、普贤十大愿及安宁缓和医疗
 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楼宇烈)
 略说普贤菩萨
 浅谈《普贤行愿品·恒顺众生》与和谐社会(觉智)
 普贤菩萨之简介(汝佛)
 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纪华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在念佛的同时,观照这一句佛号,又同时念念不可得,本身无相可得。请问是否正确?[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随笔[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山鸡妈妈哭了[栏目:儿童故事选集]
 惭愧心生断恶习[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寂静调柔[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老二哲学 小,不能忽视[栏目:往事百语]
 摄取佛国清净之行[栏目:48个愿望·无量寿经讲记·圣严法师]
 9.智者比图醯[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迦旃延尊者[栏目:佛祖十大弟子]
 吉祥经[栏目:南传经典]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