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一集
慈法法师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22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一集

录音记录:如本

道绰禅师《安乐集》的学习继续进行。

这段文字一个是讲传承,再一个讲诸三昧。四类三昧普摄一切三昧。常立三昧——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如《般舟经》所摄;一行三昧,《文殊师利般若经》所摄,常坐一心存念彼佛功德的三昧修持;半行半坐华严三昧,供养礼赞围绕作诸功德;非坐非行三昧,所谓的一切处时,若众生三业现前——若意业、身业、口业,若善业、恶业、无记业现前之时,皆能顺性安住,如是修持,是非坐非行三昧。如是四类三昧普摄一切三昧。

第一、依《华首经》(卷一○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华首经》讲二种三昧:一相三昧,众相三昧是其分说。因为佛说法无有定法,但令众生去除疑惑得自在力,远离诸虚妄造作,以种种众生造作为缘起,爱乐世间有情,令其在现缘中得以就路还家,成就菩提。如是清净法则是十方诸佛所守护,十方诸佛不出于定业,所谓的定业就是但饶益十方众生得见本来是佛之真实功德利益。诸佛所以出现于世,非诸佛需,但众生需求故。这样远离了我、我所的造作与强执,远离了低下心、高尚心这种世间心的侵害。

在我们的这个时代,杂缘炽盛故,偏于正受,多于妄想。因为这个时代亲证于种种如是善巧之有情逐渐减少,妄想杂缘炽盛故,造成众生以轮回为自我业障所守护,业缘守护,延续生命的无明被无明催使而不知。所以世尊授记此时为正法末际。法则常住世,无衰无变,众生取舍有异,是为正末之相。相者在于我们取用罢了。

那么诸三昧的修持亦复如是。若得力三昧,若被妄想无明所催使,皆是我们不同的若知、若不知的选择,知者得自在力,不知者被无明业流暗流所推动驱使,多有苦难。苦者,不知故;苦者不能主动自由地运用生命,多被侵害,所谓侵害就是被诸妄想业缘所压抑、所扭曲,多生谄曲,谄曲不实故。

我们有幸接触到阿弥陀佛清净圆满果德的回施,有机遇在迦叶尊者的脚下来交流、实践、观察自心,有机遇在佛的无碍的光明温养下,滋养自己的法身,坦露自己本具的藏性,都是不可思议的福德胜因。如是胜因感招实是旷劫以来,缘始于当下,展现于未来,那我们若作这样清净抉择是因三昧的正受发起,若能发起,那我们在一切时处,三业之中,都能如法的,清晰地来运用自己未来的生命,做一个利益世间、饶益有情的佛心的守护者、佛智的传播者、悲悯的摄化者。此人非是他人,就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善知识们都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选择知见,应该这样择法。若不如是,无明业流也必然使我们的生命荡于三界,不能自制。这是我们诸位善知识需要善观察的。

我们还依文字,有一个条理性的可依从的法则。120页。

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

我们所有听法、说法、实践佛法、乃至成就佛法,在传播、实践、闻法、修证过程中,都不可离开世尊之法印。以前一些善知识说法之时,一般先说于印契,令众生不失于法的依止,而得到如法的观察思维,而不是以自己的妄想或者是自己设置的种种的心智、高低大小之心智来思维。

所谓的诸法皆可坏相是平等相,也是真实相,也是功德藏所安住。

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

在佛教中,法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苦、空、无常,这是法印所印契故。不管是哪一乘教言,是必守、必护、必用之法则,若离此是为外道说。因为我们是佛子故,所以要依从佛的教言法印,依法说法,依法行持,依法修证。

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念佛法门的修持中,才有这样的教言,不假我们去增减,我们这样实践就行了。过去说依法而修,依教而行,是为佛法的修行者、传播者、实践者,也是成就者。就在现前的这一念中,能具足如是功德利益,无有前后际,可以延续于众生自以为前后际之相,令众生爱乐,免去诸苦。若在种种苦难中,就是离开了佛陀的教言,离开了佛陀的法印。

 第二依《文殊般若》(卷下意)明一行三昧者:「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

一行三昧是一相三昧之续。就像我们有五停心方有四念处之正受,若无有五停心修持直接入四念处是比丘行法。所谓比丘行法者,出于世间;世间者,贪、嗔、痴、慢、疑未有停止造作故,是为在家人,是为白衣,是为无师僧依止者、无法依止者,是为邪慢人。若舍欲出家,依止种种圣教清净守护,有四念处安住,能普利于世间。五停心之后若修四念处,就十分容易得力。过去世尊在世之时,闻四念处而言下证果者,若一日、二日、三日,如是经行思维证得阿罗汉果者比比皆是。就是说他们能如法的、简单明确的、恭敬地去守护、实践,远离了无始以来所有的善、恶、无记、高低、凡圣的侵害,一时归入自性畅明而得寂灭之乐。所谓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清净地无有后有造作,入寂灭海,与诸佛同坐解脱床,以此因缘就是所谓的总相智中,也就是一切智中,(编注:【三智】《 佛学大词典 》(一)指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释三慧品所说之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三)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天台家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安住于入诸佛功德。虽然不具方便,已得大解脱。

《文殊师利般若经》,明一行三昧是一相三昧之续。续者,依次第而言。若法依次第说,若无次第说。无次第说,但依总相普摄一切法则,延续一切法则,而不离于根本清净功德。

我们知道菩萨已行种种道种智,有世俗方便,出世方便,以种种分别善巧,令众生归入无分别根本守护,何以故呢?其种种差别中实无分别,无生故,但是因缘说种种所现,无有高下故。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多作此言,末世有情多堕之説。我遇到一些法师、善知识在这个地方交流,就是说我法最高、我法最上、我法最不可思议,如是之人是为外道心智。何以故呢?有众生相故、有慢相故、有自我高尚故。龙树菩萨就这样的言说作了很广泛的提示。希望大家有机遇能接触《大智度论》,就100卷,要是有因缘了可以细细去审视。因为龙树菩萨是八宗所尊崇的祖师,也是他方古佛以佐释迦之教,来我们阎浮提施教的一位大善知识。在印度有许多的龙树寺,把龙树菩萨的这些教言能回施末世有情,令其解脱。有时间可以看一看,因为我们心中还有高低、还有凡圣之时,造作尚未停止,分别的劳作尚未休息,还有苦难之说,如此苦难多会污染众生心源,令众生惑乱。那么一行三昧就远离此说,但以平等回施。

明一行三昧者,时文殊师利白佛言

文殊师利是如是誓愿的守护者。“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守护者。 “嗡阿惹(日阿合音)巴札那地”(文殊心咒),他的心智本来就是如是平等智慧、无造作智慧、无生之智,广泛回施众生,令众生以此安住故,是为智慧守护者。若是有前后际守护,就是有施教之说,此人尚是施教实践,不为一行,不为一相。相续法则。

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

乱意者,善恶意、凡圣意、是非意、高低意,乃至无量无边对待意,多是不净意。如是不净意中,所谓乱意者说。

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

这里面有许多很直感的言辞,“随佛方所,端身正向”。前面是“取于方所”,后面是“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唯有实践者知,唯有顺教者可以守护,非是用我们的理解来延续他。若作解者就是所谓的乱意自恼啊!末世有情,习法无力者,多以妄想指导自己修持,而不能正语正受。所谓正受者,如来之名号本身如是,所以教言实践亦复如是,不增减于此。

专称名字,念无休息

“无休息”是怎么个说法呢?我们现在这个寺院,有人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若乱意念,若专一念,那么在一声佛号念下去的过程中,我们就观察到其本质无异,但在无异之中,有净意受,有染意受——染意受呢,就是多在杂乱意中得见自性;若净意受呢,多在专注中而得到正受。如此正受呢,皆是不可思议的利益。如是有净受、染受二法,这种法则就是所谓的一相多相之说,一行多行之说,也有回归说,也有所谓的返相说,我们说有真如门,有生灭门、有慈悲门、有智慧门,在种种门中,皆是法之方便说教,令我们可依可从故。所以在过去教下要判门所设立,令所对机有情各有择法。虽无一法可立,令众生循门而入,就路还家。

这让我们来实践这个法则,若无实践无力评判。末世有情有一个比较弱的地方,不知者不言不知之而强知,不知者不知之是为实修——此类不是高低说,他是很安乐的,我不知虽是无知,但了晓自性亦得安乐修证;若不知强说知之,多有委屈与狂妄、骄慢之心。

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切法无碍之人多有显说。要是随顺传承力依法守护,可以与其他杂缘接引归向而守清净心智;若处处通达呢,是佛是世尊。那你说这个时代有没有如释迦佛、弥勒佛住世之功德呢?理事亲证之善巧者呢?世尊有授记——我是抉择随顺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降世,人寿八万四千岁,高48米,那时弥勒佛是亲具,理事圆融,理事一如,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之四种善巧亲证功德。这是佛所亲记。一切菩萨、诸大善知识、诸佛世尊应现于世,各现增减,无以圆满相住世故。我们所谓的凡愚有情所得见因缘中,就是共业所见,别业中不谈。何以故呢?也有不退转大菩萨、他方古佛住世,虽然在我们这个地方示现人身,已在无量诸佛国,游历自在,教化众生,不起本座,也不舍此身。这样的菩萨我不敢评判,我只能说如此土世尊所授记说这个共业之相,这样我们比较如实安住,远离虚妄。但你说我有如是广大境界,乃与诸佛刹土现诸佛身、菩萨身、贤圣身,亦在转*轮施教,那不是我评判的事情。因为在我们这个阎浮提乃至娑婆世界,已有无量不退转菩萨以种种身相、种种业缘、种种说教、种种业相表现来安住于佛法真实利益中,令众生有佛法之正机,这不是评判说。

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

何以称“三世诸佛”呢?令众生有成佛之机故。虽无一佛可成,虽无一法可得,常修善法;虽无一法可成,无一佛可成,常成佛道,利益世间,令众生得以种种法则的安乐,得以依祜。就像这个殿堂一样,十年前没有这个房子,我们现在建立它,这个房子不能说其有,不能说其无,但为饶益现前我等,所以有房舍建立,令我等离风雨之害而得以习法之安住。佛法住世亦复如是,虽无佛可成,建立种种法则,饶益世间有情,令众生得以依祜。遮业风、避业雨,令我们凡愚有情得于安住法则,必成菩提。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

今天有一位菩萨从外地来谈这个事情,这个菩萨心智脆危,多有怪戾,我说若如是,就像在悬崖上一样,我们迈开一步,就是不可自制之业相,若摔死,若残疾,不知业风何以打量;若我们在安稳处,退居安稳处,我们可以自在运用此生命,可以把握现在的生命,抉择自己的未来意向,会运用现在之意向,我们得以自在力。若我们能时刻地、如实地、真诚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与意向,那我们的果报必然抉择于当下,真实真诚的当下,虔诚抉择于当下,而非以观察或迷失于当下。

大家在这个地方念佛,习法、安居,是我们一个抉择的机遇。为什么要说抉择呢?往往人的谄曲心、高低心、乃至说不实心,总在自己生命中幽暗地徘徊着。一旦决定,人像站在大地上一样,沉稳、安乐;若不然就像风筝一样,在空中虚无的飘荡着,不知道是高是低,期盼于高就放高一点,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绳子会不会断掉,如果断掉不知道飘荡于何处。那我们真正能站立在大地上呢,自得大地的安乐,(虽)业风吹拂,使得我们的生命像花朵一样开放,或者说得以芬芳的喜悦与安乐。要不然我们的生命就会被狂风暴雨、业风暴雨摧毁。在行持中,我们要知道诸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那我们在这个世间就会得到安住,就会如实地守护自己的每一个心愿,在无量无边的业相中,如佛世尊一样地守护着受用,利益着世间。

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

这个无二心智抉择是为真诚,是为恭敬,是为佛子。若深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种种差别中无染无著,爱乐世间,与有情若做同事、若做爱语、若做饶益、若做布施,咸是因缘所现,所谓的三檀悉被故(编注:财布施者、无畏布施者、法布施者是为三檀布施或三檀悉被),做一个世间的布施者。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北本卷一八、南本卷一六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

若说无法可得,有情则无有善根增长之机。若说有善根增长,怕大家迷失平衡之心。所以在本具圆满功德之中,运用种种差别,随顺诸佛,于无差别中得以无量自在力安住故。每一个有情啊,象一根草,我们都不能代替它的住世;象一股风,我们不能代替它的因缘,每个众生亦复如是,各以绝待处而安住,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故。每一个有情处在这个世间,每一个业相在这个世间所有的表相都是具足的、清净的、圆满的。但因为骄慢、分别、执著故,各相争夺侵害而产生浊恶世间。诸位善知识在念佛中,善自观察,善自运用。

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激励呢?我们在未成佛道前,不离于诸佛报德摄化,此非是卑劣心,但是佛之平等摄护故。诸佛功德犹如长者之喻,诸长者是诸佛正功德,财富无量、威德无量,但回施众生,令众生得以一如之运用,此为无有高下!而诸佛亲证圆满报德非是高,众生在无明业相中流转非是低。我们来随顺诸佛的报德,运用广大神通善巧智慧福德之力、庄严之力,令有情得见得知,如是对比,是无分别中善巧分别,无畏无惧。

那我们作为念佛人,一定会无意识观察、有意识观察、对待观察、无对待观察,我们都会常来观察,常系念于佛,十方诸佛常思此人、常忆此人、念此人、加持此人。像我们一般在忏悔文中都会这样忏悔:“诸佛世尊当慈念我”。要是我们舍离了诸佛世尊的慈念——圆满果德的回施、愿力神通力的摄化,我等必然流转于六道,无有出机,无有增上。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比喻,说凡夫有情犹如鱼籽,像鱼卵一样,母鱼若不回顾,其卵必坏。鱼与蛤蟆是卵生的,它们把籽产出来以后,就到处游啊,寻找觅食,但它不能忘记鱼籽所在的地方,要存念它,要游回来再来照顾它,如鸡抱卵是一样的。若存念一失,其卵必坏,不能成新生命故。那我们一些众生习法亦复如是,从凡夫有情一直到菩萨摩诃萨,皆不离诸佛如是回顾与眷恋,若不然无以成就菩提。在这一个法则上,还是希望大家有一个正观察思维,这样就远离骄慢与侵害,所谓侵害就是虚妄的自我自大,丢失广大的法义。

滴水迎海,是为不枯。那我们以自己现前一念回入到诸佛无尽清净刹海功德中,我们就不会有畏惧未来的业相与因缘,不碍再作,无始以来的一切虚妄造作,若不平等、若高低、若凡圣,这种怖畏、对干枯的畏惧都会彻底的舍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心念就像一滴水一样,随时都会被风、日、业流令其干枯,滴水还海是为方便。忆佛念佛亦复如是,有此不可思议功德,诸佛对我们存念犹如大海纳水一样。

恒与此人而住受施。受与施二法,我们怎么来如是观察,我们清晰时、颠倒时,若有记、若无记,我们在这个地方善自观察。象这段文字,我感觉我们平时要多去念诵,多去观察,多去随顺念佛思维——念佛的报德思维、念佛的愿力思维、神通力思维,一定不要以自己的知见思维。我们自己的知见可以无限度的使我们生起狂躁与沉沦。无量劫以来,我们虚妄业造作了无量的颠倒、生灭的世间。极乐世界称为此土无衰无变,令众生归于安住故。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明天接着学习。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二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一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五集(空缺)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二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七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下面是有关魔王波旬的提问![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心是一棵树 每天要呵护[栏目:慧语禅心]
 智旭(1599~1655)[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因果律[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生命的能量[栏目:度一切苦厄·迷悟之间]
 日本公布熟红薯居抗癌蔬菜首位[栏目:素食与健康]
 魔与佛不能相提并论[栏目:宣化上人]
 2010年9月章华寺禅修空海法师解答学员提问(八)[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栏目:星云法师]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二)~A 一、周那经(196)[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