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一集
慈法法师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8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一集

录音记录:德万

原文:

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度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著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著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维摩经卷上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又问曰:《无量寿大经》(卷上)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讲解:

我们依止道绰禅师的《安乐集》来提示净土教言。净土一法在我们震旦是传播的比较周遍的一个法门,但是这个时代对这个法门真正详尽地认知或者了解的人比较少,多有自己认知的偏颇,就是在某一个修行状态或者某一种理论的指导下有所感知。

德云比丘与善财童子所示的念佛法门有二十五大类,那是德云比丘旷劫以来修持念佛三昧所证的种种功德。我们现在所传的基本上是依止着《无量寿经》、《往生论》,延续善导大师之后的法则。这个法则多是以万德洪名来作为下手的正行。因为持名是一个十分容易的修行方法,但这个修行方法无以在得失上、凡圣上来审视,因为这个法则是一个平等的缘起,也是一个真实的法性周遍的缘起,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缘起。这个名号无有来去,行持的功德亦无大小。我们称念名号的时间实际就是在周遍地净化着世间,唤醒一切凡圣有情,同住平等法性之中,来认识我们的依正二报。这个修行方法极为简单与透彻——愚者莫能晓、智者莫能彻知、惟佛与佛亲证——这样的一个法则。我们要是有一个依止的机制,就可以对他有一个渐次、点滴的认知与掌握。

下面我们继续文字的学习。

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道绰律师下面举这个例子,如人渡河时候的守护。

譬如有人,于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度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著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著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

唯有一个心念,就是为了渡河。在种种三昧中,一向专注的成就称为三昧。在大乘经典中多有记载,多有提说。三昧种类有四种,(编注:《摩诃止观》卷二(上)所举的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又称四种大道。盖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而行法众多,略言其四,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即缘此四行法而入住三昧。)念佛三昧是大的名称,但其修法有许多。像我们现在走般舟,依止《般舟经》来行常行三昧,亦是念佛三昧所含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九十日为一期,常行不休息,立一念,断诸想,以三力(编注: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而证得三昧。后面所举的例子:

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这种方法是很多的,念佛三昧过去有“行”、“坐”、“半坐半行”、“非坐非行”等四种法则来行此念佛三昧。这里举的例子没有说具体的形式,只是说其发心与系念方便。我们现前这样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坐着念,坐着念也有证得念佛三昧的人。依一行法则守护,称为这种修持方法。比如我们“拜愿”的念佛方法,拜着念着,或者经行,在念佛堂里,一边走一边念,这也是一种念佛方法,也有证得三昧的。有人这上面三种方法都不用,用“随意行”,就是一念生起即起观照,不动念则不观察,随念即观,就是随念即念佛了,念一生起即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人也有证得三昧的,称为随意周遍三昧,他有自在力,但他没有离开念佛三昧的修持。所以念佛三昧的修持方法是很多的,或者说形式很多。

现在讲到念佛的发心,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那么行啊、坐啊、半坐半行啊、乃至说随时随地,在四威仪中我们都是可以念佛的,都是可以证得念佛三昧的,这是决定不虚设的一个法则。只要我们在这个相续的法则中作真实的守护与实践,爱乐这种念佛三昧,都能成就。

念佛三昧若真正行持亦不为难事,因有三力外加故。所谓的外加就是启迪我们,我们心智的抉择就像《般舟三昧经》所讲,宁愿身体骨朽肉烂……就是立这个决定的志向,证三昧是不难的。我们要是依晃动的心、迷惑的心、无有抉择的心,三昧不得,正受不会现前。

那么证得三昧的愿望有没有特定的意义,有没有必要呢?在阿弥陀佛的教言中,若凡若圣,若证得三昧若不证三昧都能往生,我们为什么还要向往这种三昧呢?或者说行持这种三昧呢?要知道,三昧是一种特定摄化三界的威德与实质的力。要不然你空泛的自利尚不现前,传达于人多不得力,与人说不能令人生信,因为你自己没有深入地实践与法味的熏习,你生命中没有这种乐,没有这种力,没有这种善巧,你怎么能传达于世间,摄化于世间,普利于世间,成就世间有情真正离苦得乐,成就菩提道业呢?这三昧还是应行、须行之法则。

像《净心诫观法》时所讲,福田之别令我们进趣无上菩提无懈无怠,要不然我们多有增上慢心,或者平等慢来抑制自己的道业,反而堕入世俗。放逸,在我们学佛人中容易延续出来、表现出来的,放逸就是众生业习,精进就是诸佛菩萨的悲智所现。并不是说诸佛菩萨需要精进,是什么呢?是有情在离苦得乐的机遇中需要诸佛如来、菩萨圣者的精进摄化故。精进皆是力,摄化力来自何处?是逾越了世间这种放逸、沉沦的心智,他们得到了这种不共的力。本质一如啊!在本质中表现了不共的善巧令众生离苦得乐。要是都共了,那我们放逸也好、懈怠也好,跟精进的力能相同了,那也没什么法可修了,也没有什么世间可立了,还容易堕入世间的平庸慢。所以诸佛如来以悲悯众生平庸慢故,种种精进行持法则,在经典多有此说。平庸慢,就是对法性稍有认取,或者解悟之时,多生此慢心。

我遇到许多问这个事情的,说:“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还修什么呢?”这时候就多生堕怠,乃至用这来欺辱自心。他在这地方对这句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或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在这个抉择中,并没有生起真正的抉择与爱乐。要是生起抉择与爱乐,就会常生惭愧。这惭愧并非其他的惭愧,是世间差别染着的惭愧、高低对待的惭愧,或者虽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却没有生起对佛陀的尊重与对自身的尊重这种惭愧。

有的善知识说:“仰俯无愧,正行于法。”这是法性亲证之人,或者威德守护之人,他没有进退增上之心,福德无住,亲证此心,那这样的人是解脱者、智慧成就者,无挂无碍。他处处得以法乐,不需要假设。

对凡夫有情来说,虽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尚需种种法则的行持。何以故?以洗涤无始以来虚妄染着心智、分别心智故。这个地方不能混淆,若混淆了就是所谓的以凡滥圣,以凡夫浊心滥于诸圣者所成就之自在心智,那就会使佛法灭在自己的现下,佛法的作用就不能生起。

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

这话十分易讲,但我们是不是能念念在不可得处念佛呢?念念在不可得处生观呢?念念在不可得处省力呢?念念在不可得处来实践佛法呢?(若这样)那你就入智门了,大智之心。你这样于世抉择,了无迟疑,你不会迟疑,你没有迟疑的机会了,你还会远离绮语、异语、不相应语。像我们学道宣律师的《净心诫观法》所说的那些不相应的话,就是无益语。那些不相应的法则,都自然会逾越。说爱语、正语、如法语,令众生消除种种障碍的智慧之语。会不假思索地成就这种善巧。

智慧门是总相门啊!总相门的修持能囊括一切法则与善巧。念念不可得处,就是法无自性处,若作以抉择,此人是无碍之人。那我们能不能呢?法则十分简单。你看自己在每一个因缘生起的时间是不是这样运用呢?能不能有这个守护呢?一个事情来了,不管是顺事、逆事、善事、恶事、无记事,你能不能如实运用这个不可得呢?你真正地运用出来了,那恰恰就是省力与精彩啊!佛法的妙用现前了。虽知现前,这个地方只能自利取用,不能广利于世间。所以后面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智慧门的修持有一个系念相续不断,于诸善法勤常守护。虽知诸法无所得,诸法空相无生无灭,但是常行诸种善巧。这样会产生利益世间的功德善巧,就是利他之方便。你没有利他之方便,只能安住于自受用。

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维、善于深入,不能轻易就住于某一个自己认为的正知见上去,那样就如同外道了,所谓的外道心念。

是故《经》(维摩经卷上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修其心,修是破损义,不得利益。那我们常用此心,启用这样的智慧功德心,在生命延续中不断用这种心智来表达生命,那你就是具足悲智二门的善巧者,你就在这生死界中能自由出入,就不住于生死了。这样你作为世间、出世间的一个游化者,作众生之依怙。这依怙者非是他人,就是行此法者,如是而已。非有特定——某一人、某一事,某一类人才能得到什么样法益,不是如此,诸佛如来的教言普利一切有情啊!成就一切有情,不作取舍。诸佛如来广大圆满教诲,众生若有得遇,必成无上菩提,不分根性大小、利钝。何以故?诸佛以究竟智摄化十方故。

那有的善知识就有择取了。所谓的善知识,他于无上菩提尚未究竟,于诸自利多诸方便,于利他多在实践,此类有情判根利钝作以摄化,令其趣向菩提。这是善知识说。

我们真正得遇如来如上的教诲、无上清净的法则,如念佛法门,是一个无上的、清净的、究竟的法则,是十方诸佛共赞共守护的一个法则。所以过去人称“念佛三昧”又称为“宝王三昧”,囊括一切诸佛法中三昧,是为念佛三昧。安乐三昧中有无量无边的名号,念佛三昧最为方便、究竟、直接。若人得此三昧,于阿鞞跋致必得不退,这是丝毫不用怀疑的。许多三昧有内道、外道共与不共之法则,念佛三昧是必至无上道之三昧。所以大家应行、应向往。

又问曰:《无量寿大经》(卷上)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善哉!实际这段文字也是我们净土法门行持的一个当下的策励因缘。我们当下策励这个事情。

拟临终时,你说到临命终时才去十念,才来修,你知道什么叫临命终时呢?世尊问诸比丘,人的命在什么时间呢?实际人命的确就在呼吸之间。要是非到四大崩溃才是临命终时,这话实在是对法则无有了解,对无常无有了解,对世间不生不灭无有了解,对佛正教无有了解。现在世间多是如此之类有情,现前也是为“临命终”准备,而不是为现下作以抉择啊!终生勤奋但为此事,不知现下之尊贵。所谓尊贵呢?现下已作命终之抉,你可以抉择。这样的正行之路,自然会发生所谓的克期求证。这个“克期”,并不是说假设那个临命终时,就是现下呼吸之间的抉择啊!你要不在这个呼吸之间作以真正抉择,你这个佛法的利益又在何时呢?

你说我临命终时,何时是你临命终时呢?你怎么来评判你临命终时呢?你说我能活八十岁,别人给我算过卦的,我八十岁的时候再……有个法师就这么跟我说的,“哎呀,我学净土太早了!”学净土没有早晚,净土永远是载负着有情。你说我就想在地狱里打个滚然后再去极乐世界,你有这个把握没有呢?所以说克期之重要性。我们真正学佛人尤其重要的就是现下安心,无有后患。所谓的后患就是你假设那个临命终时,你不知道什么叫临命终时。现在这成了一个概念性的“临命终时”,说:“哎,我寿命很长呀,我能活八十岁,能活一百二十岁……”你知道吗?你怎么能知道你哪一天死掉呢?你胡说吧!

你一定要看到这一点,现在的人都在欺辱自心。说:“哎,我死了你帮我助念。”你知道你怎么死啊?你有这么大的权力吗?你真有那个权力与自主力吗?有这个因缘你又念佛吗?这个地方我们不要欺辱自己了!

假设你说我们现在先约定:如我有病难,遇到临命终时,大家互助。这是许可的。但是我们现下这个临命终,这个克期求证——克期地把这个法则抉择,克期地得究竟的安乐与安心,这是最为重要的,极为真实的,也最为可信,也是可行的。我们可以透视这个法则,你一定不要自欺自心啊!“等到老了的时间,等到将近去世的时间,等到自己放逸够了的时间再去修行佛法……”此为愚者所设立啊!不愚也是失心之人吧。我们要善于思维这个事情。

很多人说:“哎呀,我很年轻呀,我还希望在世俗上再去做点什么……”你一旦到迷失自心的时候,一旦你这个有暇的生命与福德耗尽的时候,你还能念佛不能念佛,你要问问自己的!你现下这么宽松,这么有暇,这么有殊胜的福德因缘,你还不愿意念佛,一旦到颠倒的时间、四大分离的时间,你还念佛呢?你念爹妈去吧!你不知道是念佛了,还是念罪恶?还是念痛苦?还是什么?就怕你念不得了!

以前我也特别懈怠,我们众生守护三业嘛,善、恶、无记业,无记就是畜牲业。我举了好多次这个例子了。有一天打坐的时候,坐着坐着就看到自己变成一匹马了,脑袋瓜一发木,呜——,看到自己变成一匹马了。大大的嘴巴,长长的脑袋,小小的脑子,脑髓很少,长长的身体,跺跺蹄子,一跺也嗵嗵响。这时候说“哎!不行了,变成畜牲了!”虽然无记业在,脑子还是知道这个教理呢,说念念佛吧,不要堕入畜牲,畜牲道很苦的!那嘴巴一张“阿弥陀佛”就阿不出来。什么阿弥陀佛,你什么也念出来了。(念佛)那是个理性的概念,你念不出来的。你想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但)那个无记业的麻木与愚痴,丧失了自在力!菩萨们!我不是吓唬谁,我是很害怕的!现在一说无记,我一看谁勾头睡觉,我就想起我变成马的那一刻了。哎呀,我说这又出来一个马啊!我不变他又要变了,这个六道轮回真是没有穷尽啊!

我真是害怕这个事情,你没有那个感知的时候你不知道害怕,那是个境界罢了,真正的无记业你要是一下子陷进去了,呜——,拱到马胎里,生出个马娃子你怎么办呢?你那时候再“阿弥陀佛”你就阿不出来了!那已经成为事实了,你咋办呢?我们现在这个人身都不愿意念佛,那到马身还会念佛去了?我就不信。

你说我在社会上再造点什么业,再作点什么恶事善事,以后我再念佛,你堕到地狱里面受刑罚抱着铜柱时,你说阿弥陀佛。我就不相信你那时你能念佛,你现在好好的,这么冷静,这么清净,这么有机遇,你还不念佛,你到那里会念佛吗?!你被人剥皮抽筋的时候你说“阿弥陀佛”,你是什么样的善根呢?现在这样的善根都不用,到那时候还能用上善根吗?你不要迷惑自己啊,菩萨们!我这一说就激动了,我害怕这个事情呢。

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二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一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一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一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六集(空缺)
 《安乐集》讲记 第七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八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什么是时间?[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栏目:傅味琴居士]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栏目:慧律法师]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二下 一 太子同情穷人[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应该这样理解?[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觉者的生涯 第十五章 我从来没有把来寻求我帮助的人拒之门外。[栏目:觉者的生涯]
 家的真义[栏目: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准提法门的人间佛教性格(普光)[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成熟的人[栏目: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学会感恩[栏目:感悟人生·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