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六集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09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六集

明良根据录音整理文字

我们继续遵循道绰禅师的《安乐集》来提示净土教言。破异见邪执,这一科从九个方面来谈。

原文: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六意)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古来已久,这段文字是大家争论得比较突出的,它基本上抉择了净土法门能不能立宗的大问题。尤其是“别时意”,如果依止这个说法来立净土宗,净土一宗是无所依从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是果地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含三身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能令众生具足无上的大利,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能令众生即得成就的善巧,或者于佛法得即得的利益。就“别时意”来说,即得往生之功德亦不能生起,那么净土一法立宗是无由啦!这一法的传播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所以古来已久争议比较大一些,摄论说,“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这种说法就是从渐次增长的渐次教利益中、因地的修法中,或者说修修法则中所建立,非是无为法则或果地教言的究竟给予,它所摄的教言不是可类比的,不是一类说法。

昨天在这个地方作了一些提示,这是一个抉择性的问题。若在这个地方没有抉择,说“十念往生,只能作因,未得往生”,未得往生一旦成为事实,那念佛往生或者说念佛得即身的利益是不可得的了,那么净土法门的这种传播延续就没有依靠了,就没有一个依止。

现在还是有这种说法的,经常在一些传播其他法门的善知识教言书籍中看得到这样的说法,说念佛未得利益,何以故呢?说没有证到三昧会怎么样,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怎么样,没有证得现量怎么样,就是嘴上念这样一个名号不能获得什么真实的利益。那么对净土教言所依止的阿弥陀佛的大愿实在是未有了解,对阿弥陀佛的果地名号、摩尼宝号实在未所了解,对阿弥陀佛所谓的“闻我名号,即来我刹,如佛金色身,妙像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的善巧与功德,这种究竟揭示法性的给与、无尽的悲心或者说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个超越十方的大愿,他以情计来推导,以渐次修持的推导,那是必不相应的。

阿弥陀佛这个果地名号就是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圆满威德与利益,令十方有情闻名即得不可思议的利益,彻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这个大功德藏,为一切众生开这个法藏,令一切众生真正的了知与运用:一切众生本具圆满智慧德相的法则——就是佛亲证的法则、无有遮盖的法则、以无上菩提心来念佛的法则。

说“念佛不能往生”,或者“别时意”这样的说法,那就不是顺性念佛,也不是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念佛,那只能说以因作因。什么因?以凡夫因、以分别因、以能往生不能往生的因,就是说以对待因来念佛,那这样就是修为法则中、有为法则中所安立,俗谛中所安立是可取的,要是以胜义谛乃至果地教所安立,无修法则所安立是不许的,是无意义的说法。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

道绰禅师想把它会通,让大家不产生矛盾,把这个话说得过去,能不能呢?可以的!虽然勉强。但善导大师说法不然,为什么呢?不是一个法则。你说黄河的水是浑的,但我现在却站在长江边!这个地方他们说的不是一个事情,本来就不是一个事情,若强制地拿到一起会通,有点难为情,但是道绰禅师为了令众生不在法则上产生疑惑,看他怎么来会通。

善导大师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何以故呢?他是不留情面的,有人拿长江水是清水来批驳黄河水是浑浊的,他不作此解,他说长江水自是长江水,黄河水自是黄河水,都是归大海之水,但各有其法则,各有其源头,各有其上游、中游、下游,必不可混同,唯有大海是一致的,各有其法则,这个地方,他不去含混它,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不留情面,此就是此,彼就是彼,念佛即念佛,依佛就依佛教,不依其他语,不依其他教,直接剥脱,黄河就是黄河,长江就是长江,没有什么好会通的。

道绰禅师会通说:两个河都是水,这个水都要淌到太平洋去,都是向东方流,河面不过是有宽有窄,水有急有不急,有清有浑。我们看他怎么来会通。

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

我们知道“常途说法”按道绰禅师判就是圣道,通途说法就是圣道,他把它判成两种门——圣道门、净土门,圣道就是通过法则的行持而成就种种圣功德利益;净土法则不依这个,它依平等回施这种广大的饶益,非凡圣说,但是平等说、无碍说、究竟说、圆满回施说、无有差别说。(这两种)不是一回事。

皆明先因后果,前理数炳然。

这是次第说、通途说法。那这样,“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这种说法)允许,说得通啊,就是黄河的水是浑的,长江的水是清的——允许啊,为什么允许呢?它是两条河嘛!

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

果地觉回施实际是不假其他解释,那道绰禅师还是要作一点儿解释,他是讲经法师,善于开化众生疑虑,调柔心智,心智很调柔。我们看他怎么来会通。

是以隐其宿因

这话说得让人感觉到很庆慰的,我是恶人若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宿世的善果成熟了,这令人很安慰啊!一生造恶临命终时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宿世的善因成熟了。

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这样解释皆大欢喜啊,虽然有点涩,但是还是令人欢喜的,怎么说呢?“世尊隐始显终”,就是过程就不提啦,但显这个果,什么果呢?念佛就是果呗!念佛能往生,念佛就是大善根,这善根从哪儿来的?从过去来。这过去就不谈啦,遇到念佛就是大善根,过去的大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遇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大善根福德因缘,解释得通!就是用理、逻辑也解释得通。

我感觉到(道绰禅师和)善导大师他们两个风格有点差别了,善导大师的确是从道绰禅师那儿得到净土法门这个决定广传之意的,但是他们的风格绝对不一样,在这儿就不作解,在这儿就作解是委屈说,我感觉道绰禅师不是委屈说,而是善巧说,因为观察到这么说只要大家不疑惑就行,所以“隐始显终,没因谈果”,这个说法真是让人感慨啊,过去这些经师们心智调柔,怎么都给你会通,真是很好。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

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那千钱还是不易得的,非一日之功,那我们就慢慢来,因为我们遇到阿弥陀佛佛果名号,那就是慢慢积攒出来的。这样的说法就有很大的委屈——在佛边是委屈的,在众生边也委屈。为啥?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是令无量无边的有情得遇而成就,非是宿世善根成熟,但是得遇名号,皆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凡圣通往,不谈钝利,咸成佛道。利者就是说宿世善根成熟,钝者就是过去的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在《圆觉经》上讲:遇如来无上乘教诲,根无大小咸成佛道,犹如大海,使大身小身咸令饱满。何以故呢?果地回施故,究竟圆满,无有亏欠。

这样说是委屈说。这个地方引用《涅槃经》,以激起我们对善根的认许,我们感觉到自己有善根而庆慰呗,说“哎呀,我很有善根”,因为啥呢?遇到阿弥陀佛教言欢喜踊跃,没有毁谤,还有勤于行持,还念阿弥陀佛——我们现在天天晚上念阿弥陀佛嘛。遇到这样的教言,不诽谤就了不起啦!能信乐就更了不起啦,能行持那简直是不可思议,还能广大传播,这善根……

继续往下看。

(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

发心,发菩提心。半恒河沙有多少佛?我们抓一把恒河沙不知道要数多少时间,半恒河沙那是多少?遇到这么多佛,还供养过,还发过菩提心,一想到这善根就欢喜,过去我们曾经经历过无量诸佛发过心供养过佛,哎呀,太喜悦了,这个鼓励,让人心里太安乐了,把大家的善根鼓励成熟了。“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一想在这个浊恶之世我们没有诽谤过,还挺好的。

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

值遇过一恒河沙诸佛还供养过,这太好了。一恒河沙诸佛但念名号都要念很久的,这样的善根福德啊。非少善根福德因缘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啊,闻到阿弥陀佛的教言啊。

以此诸经来验

道绰禅师不用其他来验证,是用经典来印证,说你看这不是大善根福德吗?这善根福德还不大吗?净土一教非是小乘说,你闻到这个大乘说,你爱乐,你供养过一恒河沙诸佛,这个善根还不大吗?佛“隐始显终、隐因显果”,哎呀,证实得太真切了,我们一下子踏实了,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以前总觉得自己善根薄少啊,这一次感觉到自己善根深厚了,真是很好,我看到这真是令人爱乐。

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

这都是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了,要不然你怎么能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呢?怎么能十念阿弥陀佛呢?怎么能闻到这样的大乘教言还欢喜称诵呢?还能念十声——你看了得了不得,对不对?为啥呢?闻法不谤就是半恒河沙了,闻法爱乐那就是一恒河沙了,你又会念诵——修持呗,这善根……所以隐始显终,隐因显果。道绰禅师这个善说法者真是不可思议,善除众生疑惑,这真是消除我们的疑惑。

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

这一句话给你拍板了,就是说这个论假设是对的,假设没有宿世的善因这一生是不行的,这就是别时意,这是宿世有善因啊,今生遇到阿弥陀佛这个大乘教言,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又能称念,必定往生!这样肯定是宿世的因果成熟了。

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

这是对的。

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

说得是很对的。“无爽”,就是没有错啊,没有过失。

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经过这一番艰苦的解释,我们心里终于把“别时意”这个障碍搬开了。

我们遇到阿弥陀佛这个教言都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过去曾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你放心了你这个善根;别时意是给那些没有善根的人讲的;对我们这些多善根福德因缘的人,闻说大乘教言能欢喜,又能接受,又能行持的人,我们放心了,大可放心;别时意是给那些没有培植善根的人讲的,没有供养恒河沙诸佛、没有发过心的人讲的。我们遇到大乘教,不光不诽谤、不疑,还欢喜;不光欢喜,还决定称念;不光称念,还系念必生,这样的善根成熟了,我们过去宿世的因已经成熟了。这个不要疑惑,道绰禅师引用经典给我们作证,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以疑惑的。以诸经来验明,因果不虚。

这样一看,不光阿弥陀佛大愿不可思议,我们的善根也不可思议!这个地方真是不可思议,两种不可思议加到一块,圆满不可思议!究竟不可思议!所以,闻说阿弥陀佛殊胜报德名号,此人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有人说,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真有这么不可思议吗?就这么不可思议!你想来想去,想不通,所以说不可思议!能令十分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能令一切众生的疑虑必然消融,不可思议!你打妄想,你就产生疑惑了,那又可思议了。阿弥陀佛这个圆满功德的确令众生入不可思议智,安住于不可思议。

后面道绰禅师还会用种种善巧令我们入弥陀愿海,毕竟成就往生大利,皆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

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学习。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七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五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二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一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一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七集(空缺)
 《安乐集》讲记 第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五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七、分禅净界限[栏目:印光法师]
 顶果钦则仁波切:上师瑜伽之精髓[栏目:顶果钦哲法王]
 修心利刃轮释 第二十课[栏目:修心利刃轮释·索达吉堪布]
 皈依三宝和皈命西方有何不同[栏目:仁焕法师]
 开卷有益?[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楞伽经 如来无常品第五[栏目:白话佛经]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1集[栏目: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佛教的和谐观[栏目:宗舜法师]
 佛学入门简要 中级课题 (四十四) 印度佛法的传播[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法的温和甜美[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