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六集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14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六集

明良根据录音整理文字

我们继续遵循道绰禅师的《安乐集》来提示净土教言。破异见邪执,这一科从九个方面来谈。

原文: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六意)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古来已久,这段文字是大家争论得比较突出的,它基本上抉择了净土法门能不能立宗的大问题。尤其是“别时意”,如果依止这个说法来立净土宗,净土一宗是无所依从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是果地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含三身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能令众生具足无上的大利,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能令众生即得成就的善巧,或者于佛法得即得的利益。就“别时意”来说,即得往生之功德亦不能生起,那么净土一法立宗是无由啦!这一法的传播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所以古来已久争议比较大一些,摄论说,“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这种说法就是从渐次增长的渐次教利益中、因地的修法中,或者说修修法则中所建立,非是无为法则或果地教言的究竟给予,它所摄的教言不是可类比的,不是一类说法。

昨天在这个地方作了一些提示,这是一个抉择性的问题。若在这个地方没有抉择,说“十念往生,只能作因,未得往生”,未得往生一旦成为事实,那念佛往生或者说念佛得即身的利益是不可得的了,那么净土法门的这种传播延续就没有依靠了,就没有一个依止。

现在还是有这种说法的,经常在一些传播其他法门的善知识教言书籍中看得到这样的说法,说念佛未得利益,何以故呢?说没有证到三昧会怎么样,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怎么样,没有证得现量怎么样,就是嘴上念这样一个名号不能获得什么真实的利益。那么对净土教言所依止的阿弥陀佛的大愿实在是未有了解,对阿弥陀佛的果地名号、摩尼宝号实在未所了解,对阿弥陀佛所谓的“闻我名号,即来我刹,如佛金色身,妙像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的善巧与功德,这种究竟揭示法性的给与、无尽的悲心或者说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个超越十方的大愿,他以情计来推导,以渐次修持的推导,那是必不相应的。

阿弥陀佛这个果地名号就是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圆满威德与利益,令十方有情闻名即得不可思议的利益,彻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这个大功德藏,为一切众生开这个法藏,令一切众生真正的了知与运用:一切众生本具圆满智慧德相的法则——就是佛亲证的法则、无有遮盖的法则、以无上菩提心来念佛的法则。

说“念佛不能往生”,或者“别时意”这样的说法,那就不是顺性念佛,也不是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念佛,那只能说以因作因。什么因?以凡夫因、以分别因、以能往生不能往生的因,就是说以对待因来念佛,那这样就是修为法则中、有为法则中所安立,俗谛中所安立是可取的,要是以胜义谛乃至果地教所安立,无修法则所安立是不许的,是无意义的说法。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

道绰禅师想把它会通,让大家不产生矛盾,把这个话说得过去,能不能呢?可以的!虽然勉强。但善导大师说法不然,为什么呢?不是一个法则。你说黄河的水是浑的,但我现在却站在长江边!这个地方他们说的不是一个事情,本来就不是一个事情,若强制地拿到一起会通,有点难为情,但是道绰禅师为了令众生不在法则上产生疑惑,看他怎么来会通。

善导大师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何以故呢?他是不留情面的,有人拿长江水是清水来批驳黄河水是浑浊的,他不作此解,他说长江水自是长江水,黄河水自是黄河水,都是归大海之水,但各有其法则,各有其源头,各有其上游、中游、下游,必不可混同,唯有大海是一致的,各有其法则,这个地方,他不去含混它,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不留情面,此就是此,彼就是彼,念佛即念佛,依佛就依佛教,不依其他语,不依其他教,直接剥脱,黄河就是黄河,长江就是长江,没有什么好会通的。

道绰禅师会通说:两个河都是水,这个水都要淌到太平洋去,都是向东方流,河面不过是有宽有窄,水有急有不急,有清有浑。我们看他怎么来会通。

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

我们知道“常途说法”按道绰禅师判就是圣道,通途说法就是圣道,他把它判成两种门——圣道门、净土门,圣道就是通过法则的行持而成就种种圣功德利益;净土法则不依这个,它依平等回施这种广大的饶益,非凡圣说,但是平等说、无碍说、究竟说、圆满回施说、无有差别说。(这两种)不是一回事。

皆明先因后果,前理数炳然。

这是次第说、通途说法。那这样,“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这种说法)允许,说得通啊,就是黄河的水是浑的,长江的水是清的——允许啊,为什么允许呢?它是两条河嘛!

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

果地觉回施实际是不假其他解释,那道绰禅师还是要作一点儿解释,他是讲经法师,善于开化众生疑虑,调柔心智,心智很调柔。我们看他怎么来会通。

是以隐其宿因

这话说得让人感觉到很庆慰的,我是恶人若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宿世的善果成熟了,这令人很安慰啊!一生造恶临命终时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宿世的善因成熟了。

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这样解释皆大欢喜啊,虽然有点涩,但是还是令人欢喜的,怎么说呢?“世尊隐始显终”,就是过程就不提啦,但显这个果,什么果呢?念佛就是果呗!念佛能往生,念佛就是大善根,这善根从哪儿来的?从过去来。这过去就不谈啦,遇到念佛就是大善根,过去的大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遇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大善根福德因缘,解释得通!就是用理、逻辑也解释得通。

我感觉到(道绰禅师和)善导大师他们两个风格有点差别了,善导大师的确是从道绰禅师那儿得到净土法门这个决定广传之意的,但是他们的风格绝对不一样,在这儿就不作解,在这儿就作解是委屈说,我感觉道绰禅师不是委屈说,而是善巧说,因为观察到这么说只要大家不疑惑就行,所以“隐始显终,没因谈果”,这个说法真是让人感慨啊,过去这些经师们心智调柔,怎么都给你会通,真是很好。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

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那千钱还是不易得的,非一日之功,那我们就慢慢来,因为我们遇到阿弥陀佛佛果名号,那就是慢慢积攒出来的。这样的说法就有很大的委屈——在佛边是委屈的,在众生边也委屈。为啥?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是令无量无边的有情得遇而成就,非是宿世善根成熟,但是得遇名号,皆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凡圣通往,不谈钝利,咸成佛道。利者就是说宿世善根成熟,钝者就是过去的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在《圆觉经》上讲:遇如来无上乘教诲,根无大小咸成佛道,犹如大海,使大身小身咸令饱满。何以故呢?果地回施故,究竟圆满,无有亏欠。

这样说是委屈说。这个地方引用《涅槃经》,以激起我们对善根的认许,我们感觉到自己有善根而庆慰呗,说“哎呀,我很有善根”,因为啥呢?遇到阿弥陀佛教言欢喜踊跃,没有毁谤,还有勤于行持,还念阿弥陀佛——我们现在天天晚上念阿弥陀佛嘛。遇到这样的教言,不诽谤就了不起啦!能信乐就更了不起啦,能行持那简直是不可思议,还能广大传播,这善根……

继续往下看。

(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

发心,发菩提心。半恒河沙有多少佛?我们抓一把恒河沙不知道要数多少时间,半恒河沙那是多少?遇到这么多佛,还供养过,还发过菩提心,一想到这善根就欢喜,过去我们曾经经历过无量诸佛发过心供养过佛,哎呀,太喜悦了,这个鼓励,让人心里太安乐了,把大家的善根鼓励成熟了。“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一想在这个浊恶之世我们没有诽谤过,还挺好的。

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

值遇过一恒河沙诸佛还供养过,这太好了。一恒河沙诸佛但念名号都要念很久的,这样的善根福德啊。非少善根福德因缘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啊,闻到阿弥陀佛的教言啊。

以此诸经来验

道绰禅师不用其他来验证,是用经典来印证,说你看这不是大善根福德吗?这善根福德还不大吗?净土一教非是小乘说,你闻到这个大乘说,你爱乐,你供养过一恒河沙诸佛,这个善根还不大吗?佛“隐始显终、隐因显果”,哎呀,证实得太真切了,我们一下子踏实了,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以前总觉得自己善根薄少啊,这一次感觉到自己善根深厚了,真是很好,我看到这真是令人爱乐。

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

这都是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了,要不然你怎么能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呢?怎么能十念阿弥陀佛呢?怎么能闻到这样的大乘教言还欢喜称诵呢?还能念十声——你看了得了不得,对不对?为啥呢?闻法不谤就是半恒河沙了,闻法爱乐那就是一恒河沙了,你又会念诵——修持呗,这善根……所以隐始显终,隐因显果。道绰禅师这个善说法者真是不可思议,善除众生疑惑,这真是消除我们的疑惑。

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

这一句话给你拍板了,就是说这个论假设是对的,假设没有宿世的善因这一生是不行的,这就是别时意,这是宿世有善因啊,今生遇到阿弥陀佛这个大乘教言,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又能称念,必定往生!这样肯定是宿世的因果成熟了。

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

这是对的。

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

说得是很对的。“无爽”,就是没有错啊,没有过失。

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经过这一番艰苦的解释,我们心里终于把“别时意”这个障碍搬开了。

我们遇到阿弥陀佛这个教言都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过去曾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你放心了你这个善根;别时意是给那些没有善根的人讲的;对我们这些多善根福德因缘的人,闻说大乘教言能欢喜,又能接受,又能行持的人,我们放心了,大可放心;别时意是给那些没有培植善根的人讲的,没有供养恒河沙诸佛、没有发过心的人讲的。我们遇到大乘教,不光不诽谤、不疑,还欢喜;不光欢喜,还决定称念;不光称念,还系念必生,这样的善根成熟了,我们过去宿世的因已经成熟了。这个不要疑惑,道绰禅师引用经典给我们作证,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以疑惑的。以诸经来验明,因果不虚。

这样一看,不光阿弥陀佛大愿不可思议,我们的善根也不可思议!这个地方真是不可思议,两种不可思议加到一块,圆满不可思议!究竟不可思议!所以,闻说阿弥陀佛殊胜报德名号,此人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有人说,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真有这么不可思议吗?就这么不可思议!你想来想去,想不通,所以说不可思议!能令十分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能令一切众生的疑虑必然消融,不可思议!你打妄想,你就产生疑惑了,那又可思议了。阿弥陀佛这个圆满功德的确令众生入不可思议智,安住于不可思议。

后面道绰禅师还会用种种善巧令我们入弥陀愿海,毕竟成就往生大利,皆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

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学习。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七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五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一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五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七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五集(空缺)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二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四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普贤行愿品 AVATAMSAKA SUTRA, chapter 40 Translated by t..[栏目:英文佛典]
 现在这个时候,是不是在家出家修行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为什么天天拜忏,业障还是那么重?[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感应道交[栏目:大安法师]
 对治嫉妒心的两种方法(达真堪布)[栏目:忍辱]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八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中国人的价值观[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心灵的环保[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宗义宝鬘浅释 第4讲[栏目:宗义宝鬘浅释]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