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一集
慈法法师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92

《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一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

在第五大门中分四料简,第一、泛明修道的延促,欲令速获不退。在“延促”上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看看第三段文字: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问答解释。
一、明延促者,但一切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证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首。此心难识难起,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种行,谓信、进、念、戒、定、慧、舍、护法、发愿、回向、进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辨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烧。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舍难求易也!

第一、泛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问答解释。

一、明延促者,但一切众生,莫不厌苦求乐,畏缚求解,皆欲早证无上菩提者,先须发菩提心为首。

不管是哪一乘教言,发菩提心是必须的,为首,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观察与思维。

此心难识难起,

因为我们平时所用的是无始以来串习的妄想。

纵令发得此心,依经终须修十种行,

有菩提心的发心与运用,还主要是在行为上来把它表现出来,这是所谓渐教中说。我们看十种行:

谓信、进、念、戒、定、慧、舍、护法、发愿、回向、进诣菩提。

这是修法的一个过程,次第表现,

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

若绝,那菩提心在渐次教的次第因缘中它是会退转的。

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

在渐教中的次第修持的一种教言说法,实际也是心智的择取与运用。发心,说发明有顿有渐,是表述。在一万劫中相续不断,是难是易呢?我们一定作一观察。

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

把人分成三大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象一切善恶有情,尚没有产生定解,称为不定聚有情;圣者是正定聚;邪见人、恶见人是邪定聚;象一般的凡夫皆在不定聚中徘徊。

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辨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

这十种行中,发菩提心延续的十种行,一般我们净土法门的传播者称为自力行持者,现在念佛人多不在乎于佛的心愿、佛的果德成就的回施与摄化,顺自己的发心而修持的,就要经历一万劫这样的相续修持而得到不退的阿毗跋致的位置。这是渐次教言的修持的说法。

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数知;况一万劫中,徒受痛烧。若能明信佛经,愿生净土,随寿长短,一形即至,位阶不退;

象我们一生就几十年吧,但是万劫不退与一生成办不退转,那这样的对比,难易就轻而易举地得见、得以抉择。

渐次修证与净土回归这两种法则,于不退转所证的机和愿力法则上的表述,令我们来观察对比。不作这样的对比,我们心中就会模糊,认为可能我自力修行应该择取,因为很踏实,一点一点来发心,信、进、念、戒、定、慧,乃至说舍、护法、发愿、回向,进趣菩提,这样很次第啊,这样的有情就可以来作一个对比,到底来择一个什么样的法。

因为末世有情寿命短促,善根薄少,择法也不清晰,很容易没入渐次修持中,于一生成办之机多有丧失。我们若是不去择取,而强说一个道理:“你必须修净土,不能以渐次教来行持,若不然就不能于现生得不退转”,这样很难以理服人。因为我们汉地人的辨识力——不让辨识也会用辨识的想法的,所以通过一个对比,让我们来辨识净土易行成办之善巧,或者易行所在,令我们抉择。大家抉择不抉择,还是看各人的发心与运用的问题了。

佛法让我们自身来观察评判,我感到是很公道又很调柔的,我们怎么对自己负起责任呢?怎么如实地观察自己的现缘呢?可能每个人对自己都有责任感,对现法中有个证量的观察、正确的观察。

这地方虽说教言平等,说法比较平实、平淡,但我们可以从这种对比中很清晰地来对比出来净土是应择取的法则,能比较清晰地负责任地来对比出来。

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

渐修一万劫与我们一生信顺佛经愿生净土,尽此一形,位阶不退,功效是相应的。一万劫中,我们能相续于菩提心的串习,乃至说十行中的爱乐,中间是不能间断的,若间断那欲证不退是没有机会的。相续行持万劫方证不退,那净土一生即能于不退转得以守护与成就。

诸佛子等,何不思量,

我们是佛子啊,怎么能这样不思量呢?我第一次接触到道绰禅师的《安乐集》的时候十分地欢喜,因为啥呢?他的话十分平淡,又十分地易懂,就是对于那些对教理不太熟悉,或者没有什么太多证量、证悟的人,有特别的鼓励与正观察的引导。我感觉到对末世象我等凡愚之有情,加持力特别大,你容易体会得到,增上因缘特别能感受得到。《安乐集》我读诵了虽然不多,也经常去读一读看一看,每一次在这些平凡言词中都受到不共的加持与提携。

因为道绰禅师示现的是凡,是未证三昧之凡相,但我特别敬仰他的显现。我们知道善导大师是他的学生,善导大师已经证得殊胜三昧功德,随时可以进入种种禅定善巧,过去说圣量所现,有圣位的善巧者。那你说禅定能代表圣位啊?不是,他的言辞的抉择都是很猛利,在圣位上才能表达出来的猛利与纯净吧。在凡位有情会表现出来一些似乎很啰嗦,引用很多道理来说服自己、说服有情的一些话,但对凡愚有情来说,不妨是一个慈悲与调柔的缓冲的借代,能令我们在理论的接受过程中比较容易消化。以前最早接触善导大师的教言的时候,感觉到读不下去,很生涩,后来去拜善导大师的塔,修了一些供养,有了一点转机,对言辞生起了一些喜悦。说法浅显自有浅显利,能使广大有情得到观察对比的机会。

不舍难求易也!

在不退转法则中,若这一生不能成就,实在是令人惋惜了。因为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知道何以去求道。

如《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俱舍释论卷九意)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资粮,六波罗密,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论》(俱舍释论卷九意)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如《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俱舍释论卷九意)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资粮,六波罗密,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

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一一劫具足福慧资粮的行法,在无量难行之中,始充一位,相互递增,称为难行道。

易行道者:即彼《论》(俱舍释论卷九意)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

别有方便者,我们知道净土教言不是通途教言,印光法师称为特别法门。净土一法不是常规说法,这是很特殊的教法,为什么说特殊呢?它易行难信。一切在通途教法中,都是易信难行的。象我们说的戒、定、慧修持,大家都能生信的,很容易就生信的;但说一生成办不退转,念佛即能往生,不假其它方便,乃至说知道有彼国土,忆念往生,乃至未念佛,忆念彼国,愿生者亦得往生,象这样的说法,一生即能成办,实在是以凡情难以摄入的,难以信顺的。在佛陀的愿力的加持下,圆满功德的回施下,能照见——我们顺性照见也好,顺着佛的愿力回施,能使我们刹那间歇心也好,这自性必然会坦露出来,我们的信顺方有机、方有缘、方有抉择,要不然是很难信顺的,因为众生疑虑,这是容易产生疑虑的地方。

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

寿尽者,若作业缘尽,知见尽,若作命终尽,皆可说。

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还是对比而说,前面三大阿僧祇劫,一一证位,乃至说净土一生寿尽必归,这种现世的利益,这种不可思议的差别。因为三大阿僧祇劫的寿命到底是多少?一劫之中的寿命怎么来衡量?前面我们学过的,一劫之长久,究竟怎么数呢?一生究竟我们有多长时间呢?所以净土易行功高,十分易行之道。若是学佛之人、慈悲之人,何不将此易行之道自他平实回施呢?那大家都会这样依着易行道而迅速成就。

有菩萨说:“我就行难行道。”象在一些菩萨的寺院中,我看过、我也问过许多藏地的喇嘛,他们都愿意住世转世的,我也遇到许许多多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包括汉地出家人,也都愿意生兜率天,或者说就不愿意求生,就在世俗间以种种身份来度化众生。我认为可能这样的菩萨是不退转的乘愿再来的菩萨,他们有这样的心智。若在法义上没有得这样不退转殊胜抉择之人,我劝大家求生净土,随顺佛愿故,随顺诸佛的教言故,随顺易行道故,这毕竟是诸佛的究竟悲心所回施,乃是果地教言最殊胜的利益。当然不是凡情说,我也不能推导,没法推导这个事情,只能乘借佛的愿力、究竟的果德,希望有这种现缘和现缘的成就。所以说它是易行道。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不?
   
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
   
一、依《大经》(卷下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故《大经赞》(赞弥陀偈)云:
   
「若闻阿弥陀德号 欢喜赞仰心归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 则为具足功德宝
   设满大千世界火 亦应直过闻佛名
   闻阿弥陀不复退 是故至心稽首礼」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不?

是不是这样子呢?

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

“证成”,证实这个功德的真实性。

一、依《大经》(卷下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要点在于发无上菩提之心,因为果地觉因地心决定是无上菩提心,果地觉决定是无上菩提心所成就,一切众生咸能往生是无上菩提心功德利益所现,我们守护这样的心智,一切时处皆能往生,实际就能令我们歇心、随顺,也能劝化一切众生同生彼国。这往生是歇心意、是决定意、是究竟意、是无动摇意。在这地方很多有情有疑惑,说“这往生,我怎么没有神通?怎么没有善巧?怎么没有得到现前的什么呢?”实际这是很大的误区。过去一个善知识举了个例子说“去东向处不知东”。怎么来解释这个话呢?就是我们真正在往生的利益上得到歇心休息,得到抉择,我们就反而不去追求所谓的利益不利益,因为它是圆满故、歇心故、无造作故。

故《大经赞》(赞弥陀偈)云:

「若闻阿弥陀德号 欢喜赞仰心归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 则为具足功德宝

设满大千世界火 亦应直过闻佛名

闻佛名这种殊胜利益也好,乃至说一念得大利也好,这不是经典讲的,我们说:闻佛名是为具足,是为往生,是为度众生,是为成佛。(编注:彻悟大师: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哪个人生得起信呢?是为自性得见,是为自性无所挂碍——这自性得见何以见见呢?说无所见见自性自现,现一切时处而得爱乐,尘尘刹刹莫不是真性,时时处处莫不是抉择,莫不是利益,所以不需要假以造作,就现缘而还家,就现缘而具足守护,得以清净休息,真实安住。

要是没有经典来给我们宣化,太难生信了。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若是未证得之人,在这地方来生信,我不知道是什么根性,可能是上上之根性。

一念得大利,是为具足功德宝,那就是闻名而得到的功德宝,闻名是为具足万法,闻名是为具足一切,这象六祖大师的“何期……”是一样的。因为在佛的报德的愿力的摄化回施下,能使我们无疑地安住,能使我们对现前的生命、思想意识得以休息地抉择,喜悦地安住,平等回施地安住,在有意无意识地运用自性的圆明、自性的具足……我们在这地方就容易生信,不容易在泛空上有失落感,或迷茫的疑惑。

因为根性不一吧,我感觉净土教言能令比较羸弱的有情,我认为从个人现前折射的业相说,象我这样的性格就比较顽愚、比较固执,但在遇到净土法门中,能对性德的信顺,对佛陀的愿力的信顺,感觉到这种一如的信顺是仗借佛陀的愿力而照见了自性的真实、自性的具足,要不然感觉到自性有泛处。泛处就是多以懈怠处认为是精进,多以懈怠处认为是歇心,多以纵容自己业习认为真实,就会出现不相应的业习,不相应的误解佛的教言,误解自性清净的教言,就有一些误区。

因为在讲净土法门的文字的依从中,道绰禅师也是引据这些经论,表现一个传承,依止佛陀的传承来提示净土,很少说自己的话。因为希望大家多一个参照,我这是个愚痴的参照吧,大家就来观察,从经典上、从历代成就的善知识利根上的角度,再来参照我比较愚痴、比较混沌的角度,来不断地思维观察,能有一个清晰的抉择,也可能对我们不妨是一个增上,也可能是比较好的全面的观察。因为在现世这种表达中,真实因缘是参差不齐的,在根本的回施上是平等一味的,在法性的回施上也决定是一味的,无始以来是一味的,凡愚得到一味的利益,那正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

我们在利钝中咸能得到解脱的这种大利的回施、功德藏的回施,这正是阿弥陀佛慈悲的威德,报德的成就,亦是无上菩提心的印契,亦是法性的自显自明,这是我们福德因缘的成熟。

闻阿弥陀不复退 是故至心稽首礼」

这礼赞是对大经的赞言,因为在“闻即不退”的说教中,在汉地是很少提到的。因为净土一法是闻即得具足、即得度脱、即得成就这样殊胜的教言,我们怎么来真正地闻到依大经而生信呢?我不知道机遇成熟不成熟,我们不断地引导提示吧。若是成熟,那么闻即解脱、闻即成就、闻即如佛住世爱乐世间,返向回施,利益众生,利益世间。

因为闻即得三种利益,在《无量寿经》是有这样的教言。一般现世有情,对“闻即解脱”可能还有点相信;“闻即成就、闻即圆满”,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样的知见,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接受的力量或者运用的法则呢?道绰禅师在这地方也是不断引导大家。

在藏传佛教,闻即解脱的法门还是传播得很多的,象我们显教中这样说实在令人震惊的。以前讲依大经,就是依《无量寿经》“闻即得三种利益”的时候,我不只一次受到批判,但这是经上所宣化,也是在念佛中亲切的加持的感受,不能不如实地回施给大家,你骂就骂呗,赞就赞呗,但有时候骂的是比较猛利的,那也是来剥离我们的畏惧的一个善知识,一般在骂面前人就会疑惑。

象我们今天这因缘,说“闻即具足,闻即解脱,闻即成就,闻即可以转相教化,利益有情,返向回施”,可能大家机遇是成熟的,没有什么可疑惑的。因为是佛陀的报德的回施,我们不过是把佛陀的报德的回施转施于有情,乃至于自己也有这种殊胜的功德的守护与观察使用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有没有疑虑?大家善自观察吧,不断地审视、消化。因为有情的教法不需太急,太急容易产生烦恼,甚至过去、现在未除的一些知见产生对抗,反而受到一些不应有的伤害。

“是故至心稽首礼”,

礼就是接受,顶戴,或者实践它。

时间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二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七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一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七集(空缺)
 《安乐集》讲记 第七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无论学法还是仪轨都不能喜新厌旧[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67集[栏目: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专心念佛必受益[栏目:圣旭法师]
 在密乘誓言中,诽谤金刚上师的罪过极为严重。那这个“上师”是指赐予大圆满灌顶的上师,还是一般结缘性灌顶..[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无死的金刚心 第1章 命运的抉择[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农村蚊子很多,用蚊香驱逐是否犯戒?[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八六四)[栏目:杂阿含经]
 何为明心见性?[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喜乐的曼达拉 家乡(一)[栏目:喜乐的曼达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