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掌中论》大意之二
 
{返回 刚晓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30

《掌中论》大意之二


  按老规矩,还是先说论题。
  这部论叫做《大乘掌中论》,“大”,是相对于小来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相对的世间,什么都是相对来说的,说大,就是对应小,说多,就是对应少……“乘”,是运载的意思,佛法是一种运载工具,可以把在生死中沦回的众生运载到涅槃的彼岸去。把“大”“乘”两个字儿合起来,表示佛法很殊胜。这个词在佛教术语中是“持业释”。什么叫持业释?在佛教中有个六离合,就是说,假如有一法,它有两个以上的意思,我们有六种方法来分别其含义,这就是六离合。它包括:A。持业释。即虽然这法有两个意思,但它的本体只有一个,咱们这里说的“大乘”就是持业释。“大”和“乘”虽然各有其义,但合在一起时,体只有一个。B。依主释。这个法是从所依的体而立的能依之法,象“眼识”就是。“眼识”就是依眼而生之识,眼为所依之体,识为能依之法。C。相违释。这一个法的两个意思不一回事儿,我就把两回事儿都包括进来, 象“教观”。这“教”与“观”是两码事儿。D。邻近释。比如“四念处”, 四念处的体本是“慧”,可与它相应的“念”很强。E。带数释。象“四谛”、“八正道”、“十二有支”都是。F。有财释。取他之名为自之名。
  大家可以找看一下蕅益大师的《六离合释》。
  六离合实际上还可以从佛经翻译的角度来说,这个我给大家补充一下,你们学的宗教,但我听李老师说没有经典翻译这门课,我说说六离合对你们会有帮助的。
  这六离合是处理复合词的问题。比如说有两个词,它们放在一起,组成新词,有六种情况:
  A。依主释。这个依主释呢,它的梵文是Tatpurusa,就是说前者以后者为主,但对后者产生一种规范作用。也就是说,在整个复合词中,前一部分,有格的变化,可以是属格,也可以是目的格,但不须有格语尾。比如说有一个词,叫“所知相”,它的梵文是写作j?eya-laksana,这个词的前一部分j?eya,有属格含义,对后一部分laksana进行规范,所以诠释为“所知之相”。
  B。持业释。它的梵文是Karmadh raya,它其实是依主释的延伸,前一部分对后一部分同样有规范作用,但不须有格的变化,也就是说,前后两部分是同格,日本人干脆说是“同格限定复合词”。比如咱刚才说的“大乘”,梵文是Mah y na,“大”,Mah ,而y na是“车子”,Mah 和y na合起来就是很大的车子,这车子可以把很多人运到目的地去。在构词上,前者对后者起修饰作用,但两词同格,就是前者对后者没有格的变化。
  C。带数释。梵文是Dvigu,Dvigu的意思是“双牛”,这里引申为带数量的组合。其实呢,带数释还是依主释的延伸,不过前一部分是数词,是以数目去规范后一部分。咱前边儿说的“四谛”、“八正道”、“十二有支”等,还有“三界”、“七宝”等也都是。
  D。相违释。它的梵文是Dvandva,其本意是“对偶”,也就是前后两部分幷列,两者地位相等,但两者之间不须连接词连接。
  E。有财释。Bahuvrihi,本意是多谷粒,以前是农业社会,若拥有很多谷粒,就是粮食很多,那还不是一个大富豪了吗?这里引申为一种拥有关系,也就是说,整个复合词都作为一个形容词,去修饰另一个词,而且为后者所拥有。比如说,印度神话中有个湿婆神,湿婆神有三只眼,梵文就写作tri-lojana,就是“三眼”,从表面上看,三眼好象是带数释,其实整个词就是指“有三只眼的神”。象这样的话,它与带数释有什么不同呢?带数释中,前部分出现的词,与后部分组成复合词后,必须与所修饰的词的性、数、格一致。
  F。邻近释。Avyayib va,它其实是一种与不变化词结合的副词形式复合词,其中前部分一定是不变化词,即无语尾变化者,后一部分则一定是名词。
  回来还说论题。《掌中论》应为Hastavālaprakarana,若直译就是象鼻象尾论。
  问:为什么叫象鼻象尾论?
  这部论主要是说我们所知觉的东西永远可以分析成为更小的部分,甚至极微,极微其实我们幷不能知觉它们,而且极微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无论它们被设想得多么小,它们一定还可想象具有部分,所以,一切东西都只不过是些假立的概念而已。所以,象鼻象尾就是说世间一切都只是大象的各部分而已。
  “掌”就是手掌。“掌中”是说,把一个东西捏在了手中,表示把握住了。“论”,议论,圣贤的议论才叫“论”,一般人的议论称不上。比如中国的《论语》,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议论结集。在佛教中指三藏之一。“掌中论”三个字合起来就是说,虽然大乘的教理很复杂,但是这部论是大乘的要纲,它可以以简驭繁,这部论只要通了,整个大乘教理就如掌中之物,怎么摆怎么顺。
  这部论的作者是陈那论师。关于陈那论师的生平,可以看到的资料可不少,但都很零散。在《大唐西域记》中有那么一段,义净法师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涉及到了一点儿,汉传和藏传都有记载,但记载略有差异。多罗那多的《印度佛教史》(世称《多氏佛教史》)中间也有,等等等等。
  陈那论师大约是五、六世纪的人,《印度佛教逻辑家年代表》中说陈那生于425年;剧宗林先生则说陈那论师生于约450年,卒于520年;明庄严说陈那论师卒于500年;而日本的佐佐木教悟则说陈那论师生于420年,卒于500年。
  陈那论师是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最开始也是学的外道,后来到小乘犊子部学习,最后又向世亲菩萨学习。陈那论师是个很厉害的人,博通各派教典,最擅长唯识、因明,他在那烂陀寺就是主讲唯识、因明,他经常与外道辩论,人家都辩不过他,就称他“辩论牛王”。陈那论师的著作,按义净法师的说法,关于因明的有八本:《观三世论》、《观总相论》、《观境论》、《因门论》、《似因门论》、《理门论》、《取事施设论》、《集量论》(现存藏文译本),其中的《观境论》就是我们常说的《观所缘缘论》,《理门论》就是《因明正理门论》。还有《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掌中论》等。
  藏传陈那论师关于因明的著作有七本:《集量论》、《集量论释》、《观所缘缘论》、《观所缘缘论释》、《观三世》、《因抉择》、《因明入正理论》,其实这个《因明入正理论》是陈那论师的弟子商羯罗主的著作。除了这七论外,还有《俱舍精要灯论》、《八千颂般若经提要》等。
  这部论的译者是义净法师,也是很著名的僧人,他生于635年,卒于713年。有人说他是河北涿县人,有人说他是齐州人,齐州就是现在的山东历城,还有人说他是范阳人,范阳就是现在的北京西南一带。他从小就出家了,小孩比较聪明,他很佩服法显法师、玄奘法师,于是在咸亨二年(671)从长安出发,经由广州,取道海路,经室利弗逝(就是苏门答腊)至印度,跑了一大圈,一路巡礼灵鹫峰、鹿野苑、祇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往那烂陀寺学习了十年,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历游三十余国,返国时,带了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然后呢,就译经,先是参加华严经译场,与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合作,以后自开译场,从699年到711 年,共译出经、律、论五十六部,共二三○卷,象《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浴佛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学论》等,还有《说一切有说跋窣堵》等,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现在所传有部毗奈耶等诸律,大多都是他译出来的。这五十六部二三0卷是现在知道的,但实际上他到底译出来的,比这个数字多多了,据同时代卢璨所撰《义净塔铭》所记,共有107部,428卷,可见散佚几近半数。他在佛教史上,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幷称四大译经家。另外他也有一些很重要的著作,象《南海寄归内法传》,叙述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会生活面貌等,是现在人们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史料,而且纠正了汉地流行的误争和陋习,比如说象汉地佛教徒燃香疤、燃顶等,这些不合规矩的地方等得以澄清,当然,现在还有人这么干,但我们都知道这是错误的。 他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给我们说清楚了印度密教的起源和流行等情况,我们现在人还在争论,其实都是笨,人家早就解决了的问题,我们现在人还在闹个不停。
  下边儿咱们就开始说这部论。
 


{返回 刚晓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掌中论》大意之三
下一篇:《掌中论》大意之一
 《正理经》简读之二十一
 《正理经》简读之十二
 关于因明的支分
 疑难病症的ECT疗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正理经》简读之十
 周易奥秘——心理学 第五章 见仁见智的语词联想法及其它方法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之九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之二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之七
 因明讲记之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卑鄙的山羊[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浅谈信仰[栏目:觉真法师]
 六祖坛经讲记 第76集 参请机缘[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慈航普度,和谐社会[栏目:张朋]
 心灵的资粮 - 法的战争[栏目:阿姜查禅师]
 佛陀的沉默[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简要熏香文[栏目:仪轨]
 三五五 苏油王子本生谭[栏目:第五篇]
 圆瑛大师联集[栏目:佛教楹联集]
 “听经”的当下就是「修行」[栏目:法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