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二十颂
 
{返回 刚晓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49

第二十颂

他心智云何
知境不如实
如知自心智
不知如佛境

  注意:按照梵本,这个颂语的第四句应该是--无知不知如佛境,在窥基法师的《述记》中、王恩洋先生的《二十唯识论疏》中、多宝讲寺智敏老法师讲的录音带上都提到了这个,因为我自己也不懂梵文,只能当个传话筒,把人家的话传一遍。因为若按梵文,这颂语是很规范的,但一翻译成中国话,多出来两个字儿,就不整齐了,所以,玄奘法师把无知俩字儿去掉了。虽然说玄奘法师把颂语中的字儿给去掉了,但在讲述时给说了,玄奘法师当时不是边翻译边讲吗?窥基法师同时就把老师所讲的东西给作了详尽的记录,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述记》,在《述记》上保存了这内容。
  外人听世亲说成佛前的他心智是“不如实地缘知他心的”,是以彼心为本质,自变影像而认识,就是刚才说的以虚幻模拟虚幻。于是问:你的他心智,是怎么知道外境不如实的?这就是“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世亲说:我的他心智是以你某甲的心、心所活动为本质,而托于我世亲自己意识之上变现出似你某甲心识活动的相分而缘之--以自变的影像相分为亲所缘缘,托他心为本质作疏所缘缘--并不是能亲取(取即认识)你某甲心念的活动,这给我自己知道我自己现在的心里想什么一样,自己知道自己当下心里想什么叫自心智。其实自心智缘自身的他识时,也不是亲缘,只是托自身的他识为本质,自变影像相分而由见分来缘,与本质不一回事儿,这就叫不如实!注意,注意,注意自心智,自心智可不是单单的自心知自心,有人会误会的,注意“托自身的他识为本质”,“他识”,这个得记住,眼识知道(缘)眼识是不行的,只能意识缘(知道)眼识--即不能自心缘知自心。还有,心识缘当下的心识也是不行的,只能缘过去的、将来的。有一个特殊情况,自识的自证分缘自识的见分,这也是自心缘自心,这个可以同时缘。但是,自识的自证分缘自识的见分,不能叫自心智,还有自证分缘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这些都不能叫自心智,因为自证分缘见分或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它们是亲缘而不是变现出影像。自识的见分是不可以缘自识的自证分的,自识的见分更不能缘自识的见分本身。
  这是说,别说他心智,咱说自心智,我知道我自己心里想什么,凭这总不能说我自己就是实在的吧~~
  外人又说:既然他心智与自心智差不多,那么,你世亲得说明自心智又为什么也不是如实知。世亲说:一切有情,在成佛时之前,无始以来一直为法执所障蔽,有此无知,无知就是无明,有此无知覆蔽心境,令他在了解自心时也不如实,所以他心智由法执力所影响,亦由无知,如自心智一般不能如实称境而缘。
  世亲接着说:自心智与他心智由于无知,无知就是无明,自心智与他心智由于无知所覆蔽,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智对于境界,只能是似外境虚妄显现,“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就是说,能、所你不能正确分别。如来的自心智、他心智则是断法执的净智,不为法执无明所覆障,所以在俗谛中,能如实地缘知依他起性诸境(即前边儿的“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在真谛中,能如实地缘知圆成实性的诸境。佛的他心智缘他心时,既称彼境,如实离言,就是“如实知”。但凡夫乃至成佛前的诸菩萨,由于与现行法执、法执种子,无明所覆,所以他心智及自心智生起时,为无明覆蔽自心,不能如佛净智一样地如实认知依他、圆成诸境。除佛智外,一切有情的自心智、他心智之所以于境不如实知,还有两种缘由:一、自心智、他心智起时,因为法执似外境相虚妄颠倒不如实地显现,所以二智于境不如实知。二、由有情自己,还未断除法执的能取与所取的种子,受这些能取、所取的种子的影响,所以二智于境,不能如实了知。
  世亲的这话太拗口,若用我们大白话说,很简单:认识自己太难了。突然我想起了我妈妈,这个我是知道的,但具体的机体反应,我自己也没办法描述出来,因为我自己并不了解自己么,这就是无知,就是无明。由于无明,我才没办法描述自己的机体反应。
  现在,我再把他心智的生起,分别从有漏心及无漏心两方面给大家说说,大家明白多少算多少。
  从有漏心方面说,安慧论师这么认为,安慧论师也是十大论师之一。有漏心的他心智活动,只有识的自证分,自证分又叫自体分,是属于唯识三性中的依他起性所摄,并无实在的见分及相分。按玄奘法师、窥基法师他们的说法,安慧论师认为相分、见分都是遍计所执性,这个主张该叫做“心识一分说”,但是现在人校对了梵本、藏本,都没见到安慧论师的这个说法,比如霍韬晦先生,他在《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中就说到这个事儿。他心智,是以他身的心识活动为本质,当然不能亲实缘彼心识了,于自意识的自体分之上转似他心相貌而生起,注意,但不变相分,唯在有法执的善、不善或无记的自证分上,生起似他心识的相貌而已。这是安慧论师的说法。安慧论师的唯识观一般称为无相唯识。
  护法论师的说法是这样的,护法论师也是当时的十大论师之一,玄奘法师所传的就是护法论师这一系。护法论师这一系认为,心识是由自证分、见分及相分等所组成,自证分也好,见分也罢,甚而相分也行,它们都属依他起性所摄,他心智呢,也不例外。至于心识以外的实境,根本是不存在的,但他身的各别心识活动,则是存在的。当他心智生起时,必须以他身存在着的心识活动为增上缘,使自身的他心智,注意,主要以意识的自证分为体,自身的他心智,藉彼而生起,以他身心识为本质,在自识之上变起与彼心识活动相似相貌的相分,由自识的见分以相分为亲所缘缘而缘知、认识。此能知的见分认知似彼心识活动相貌的相分,便构成整个“他心智”的活动。所以,他心智并不是亲缘他心,并不是象手取物品那样、光照在镜子上那样亲缘他心,只如镜子照物那样,以他心为增上缘,自变似彼他心的相分,而由见分缘知相分,这样来成就他心智的作用。这种情况就是《解深密经》上所说的,“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但识生时必有如是(似彼相之)影像显现”。护法论师的唯识观一般称为有相唯识。
  从无漏心方面来说,无漏般若正智,可分为根本无分智和及后得有分智两种。无漏的他心智属“后得有分别智”所摄,因为它有分别,所以有相状及概念可得,这给“根本无分智”的离相状、离名言、离一切分别不一样。至于后得智所构成的他心智究竟有无相分及见分,有三种说法:
  一、没有相分与见分。这是安慧论师们的说法。相分与见分是遍计所执性。而无漏心识,离于二取遍计,所以没有相分与见分。
  二、有见分而无相分。无漏心所起的他心智有见分而无相分,因为无漏的他心智是以后得智为体,后得智是有分别的,所以有见分,但这见分只是无漏圣智能亲照境,所以无相分。
  三、有见分与相分。这是护法论师一系的说法。因为要生起后得智,一定得有见分、相分。例如“相见道”时,并不是冥证无相真实性的真如实性,只是思维似真如相,所以一定有见分与相分。若后得智不变似境的相分,则一切远离自体诸法,比如他心就不属自体,也应该属离自体法所摄,便不能被认识,并不存在的自体不是真实存在,无有作用,也不能成为所缘,不能成为所缘境。若执不变起“无的相分”,即没有“无的概念”以为“所缘境”。同样,缘色境的智也应同时能缘声境、香境等,因为它不必于自识之上变现相分。但事实不行,眼就不能听声音。所以无漏的后得智起他心智的作用时,除见分外,也一定起似彼他心智的相分。《佛地论》中,有这么句话:“后得智品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其相是无漏)。”所以,不论是佛或非佛,非佛这里不指我们,而是指未得究竟的圣者。不论佛或非佛,后得智无漏心生的时候,定有相分,亦有见分。不过未得究竟的圣者,就是小乘四果及地上菩萨,他们的无漏他心智,由于法执未断,故不能如佛净智般如实地认知不可言境。凡夫有漏他心智,因为是虚妄所现的,所以自然不能如佛净智般如实认知不可言境。所以佛与非佛,他心智均有所不同。佛陀的他心智虽也变现相分以为亲所缘境,但他的所知境亲似他心,是如实的。注意,这里可不是说佛陀可以不起相分照了他心才叫如实。其余有情的他心智,也变现相分以为亲所缘境,但因为未断法执,不知诸法之体性是离言说的,所以他所知境不叫如实。
  在无漏他心智的这三种说法中,护法论师的说法,即除无分别智外,必有影像相分,按窥基法师的评定,最为殊胜、圆满。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诸心就象镜子照物一样,必有影像生起,影像可比相分,若镜子照物没有影像,就有违事实,可比有违相分为亲所缘的内涵,记住,他心是疏所缘。第二:《佛地论》、《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著作上,都说心、心所法要想生起现行,必须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四缘,缺一不可。若无漏他心智没有相分作为亲所缘缘者,便有违圣教,所以颂文中的“不知如佛境”,就指的是,除佛无漏他心智外,其余圣者由于自身之中还有法执种子,凡夫之身还有法执现行,所以不如佛的净智行不可言境,不指佛陀的无漏他心智。所以他心智并不是非得认识实在的境界。
  这关于他心智的事儿呢,说的比较麻烦,我再说一遍,简单说。
  外人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假如说唯有内识,无有外境,那么,他心智知道他心吗?若不知道,那就不是他心智,若知道的话,既然自己心外有他心可以使你知道,你世亲的唯识理论就不成立。世亲说:不对,他心智虽然能知道他心,但它是不如实知。外人问:他心智怎么知境不如实?世亲说:所谓他心智,其实是--以他心为本质而变起一种似于本质的他心影像为自所缘叫他心智,而不是亲取他心叫他心智。世亲接着说,他心智的不如实知,给自心智一样,变相而知他心的叫他心智,变相而知自心的叫自心智。外人问:为什么知自心也须变相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自心智认识境界也是不如实地认识呢?因为它被无明所障碍。自心智、他心智不能如实地认识境界,就象我们费尽心力也不能知道诸佛的无分别智所亲证的那种离言法性的清净胜境一样,也就是说你根本别指望。
  大家再记几句话:他心智怎么了?它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也不是如实知,就象自己虽然知道自己当下心里想什么,但并不了解自己具体是怎么个知道法儿一样,这情形,与凡夫不了解佛的境界是同样的。
  《二十颂》到此就结束了,我想大家应该懂个差不多,若实在还不懂,那么,大家只要记住在每个颂语结束后我让大家写的几句话,这是最基本的。最后还有一个题外颂:
  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这是客气话,说我世亲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了,我就这么大儿本事,至于甚深的唯识理趣,那是属于佛的一切种智所摄,唯佛才能知道,我世亲就没哪个能耐了。世亲本是加行位的贤者,善巧地发挥了唯识义理,可人家还是这么谦虚。在窥基法师的《述记》中,也是谦虚地说,“略述斯疏,其间文义,有所亏拙,是己寡学,拙智穷思,幸诸学者详而靡尤”。祖师们都这么谦虚,我们呢,更应该虚心了。

 

后  记

  这本《述说唯识二十颂》是根据我1998年在河南作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的,它只是表示我本人对《二十颂》的理解,并不能完全表示著述者世亲菩萨的意涵。希望读者在读这本书时不要执着于我的述说,而要以我的述说为跳板进而去体会世亲菩萨的本怀。
  这个讲记的成册,首先感谢叶先生以及他的几位学生,是他们把录音整理成了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韩廷杰先生审阅了全文;清风同学对文字进行了的润色,本人在此一并感谢。

刚晓


 


{返回 刚晓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因明中的共许
下一篇: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十九颂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十六
 疑难病症的ECT疗法 第五章 古文化的证明
 《正理经》简读之四
 《宗镜录》三量说
 疑难病症的ECT疗法 第三章 现代精神病学认定的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一颂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五颂
 因明讲记十六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六颂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十五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开悟 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栏目:贾题韬居士]
 《三论宗源流考》简评[栏目:三论宗文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善现起请分第二[栏目:慧律法师]
 福报那里来?[栏目: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
 慈智并行‧爱在海地[栏目:静思法语·释证严]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八)[栏目: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难言的悟境[栏目:雪漠]
 信入药师佛因缘[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创造生命力[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五、佛法与国法[栏目:慈航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