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犀角经之义释
 
{返回 小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85

犀角经之义释
p.317.
            一  一切生物以笞控         彼等亦无何害事
                不欲子〔女〕况朋友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五)
     「一切生物以笞控」〔之句中〕,「一切」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
  一切者是此遍取之语。对生物〔之句中〕,「生物」者,是强弱之生物。「弱」者,是尚
  未舍断渴爱,尚未舍断怖畏恐怖之人。由何而言弱耶?彼等骇、骇怖、惧怖、陷于
  战栗。由此而言彼等弱(骇怖)。〔强」者,是舍断渴爱,舍断怖畏恐怖之人人。由何
  而言强耶?彼等不骇、不骇怖、不惧怖、不陷于战栗。由此而言为「强」。「笞」者是
  身笞、语笞、意笞之三笞。〔杀生、偷盗、邪欲行之〕三种身恶行是身笞。〔妄语、
  两舌、亚必口、绮语〕四种之语恶行是语笞。〔贪欲、瞋恚、邪见〕三种之意恶行是意
  笞。「一切生物以笞控」者,是对一切生物控笞,收、夺、投、弃而止息。此是「一切
  生物以控笞」。
318    「彼等亦无何害」,对唯一有情无以手,以石块、以笞、以刀、1以伽、以绳加
  害,对一切之有情无以手、以石块、以笞、以刀、2以咖、以绳害。此是「彼等亦无
  何害」〔之义〕。
     「不欲子〔女〕况朋友」〔之句中〕,「不欲」者是禁止。子者是自生之子,乳母所
  育之子,领养之子,徒弟子之〔四种〕子。朋友者,是共同往而愉快,来而愉快,
  往来而愉快,坐而愉快,卧而愉快,招呼而愉快,谈而愉快,会谈而愉快之人人。
     「不欲子〔女〕况朋友者,子亦不可欲、不可乐、不可希望、不可热望。况可将欲、
  乐、希望、热望友人、知己、同辈朋友耶」?此是「不欲子〔女〕况朋友」〔之义〕。
     「应可独行如犀角」〔之句中〕,「独」者,是彼辟支佛(独觉、缘觉)(一)由出家之
  称而为独。(二)由无伴之义而为独。(三)由渴爱之舍断义而为独。(四)一向离贪故而为独,
  一向离瞋故而为独,一向离痴故而为独,一向无烦恼故而为独。(五)能行一行道(一
  乘道)故而为独。(六)于现觉独无上之辟支菩提故而为独。
319    (一)彼辟支佛由出家之称而为独者云何?彼辟支佛断家居之障碍,断妻子之障
  碍,断亲戚之障碍,断财宝之障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家非家而出家,为无
  一物之状态而独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如斯,「彼辟支佛由出
  家之称而为独」。
     (二)彼辟支佛由无伴义而为独者云何?彼如斯出家,独于阿练若之边鄙、无人声、
  无〔骚〕音、无人人之境况隐人而住,禅思受用适当卧坐所,彼独行、独立、独坐、
  独卧、独入村而行乞,独〔由行乞〕归,独密而坐禅,独经行,独行、行作、动作、
  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如斯,是「彼辟支佛由无伴义而为独」。
     (三)彼辟支佛渴爱之舍断故而为独者云何?彼如斯无伴,不放逸热心精勤而住、
  精勤大精勤、击破放逸亲类恶魔障解脱之军、舍断、灭除、令之灭无渴爱、网罟、
  〔轮回之〕流、爱着。
320           2渴爱令为友之人      〔不断〕轮回于长时
            由此状态他状态        无有超度轮回事
            渴爱乃是苦生〔因〕    此为过患〔应须〕知
            离渴爱而无有取        有念比丘应普行
      如斯,「彼辟支佛渴爱舍断故而为独」。
     (四)彼辟支佛一向离贪故而为独者云何?贪之舍断故而一向离贪故而为独,瞋之
  舍断故而一向离瞋故而为独,痴之舍断故而一向离痴故而为独,烦恼之舍断故而一
  向无烦恼故而为独。如斯,彼辟支佛一向离贪故而为独。
     (五)彼辟支佛行一行道故而为独者云何?一行道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
  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
            3见生尽灭边        有情利益者
           〔及至〕怜愍者      知解一行道
            由此之行道         过去〔圣者〕度
            现在亦正度         未来度暴流
      如斯,彼辟支佛行一行道故而为独。
321    (六)彼辟支佛现正独觉无上辟支菩提故而为独者云何?觉(菩提)者,是于四〔沙
  门〕道智、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观慧、观(毘钵舍那)、正见也。辟支佛由
  辟支佛智而觉诸谛(真理)。〔即〕觉「一切行是无常」。觉〔一切行是苦」。觉「一切法
  是无我」。觉「缘无明而有行」。觉「缘行而有识」。觉「缘识而有名色」。觉「缘名色而
  有六处」。觉「缘六处而有触」。觉「缘触而有受」。觉「缘受而有爱」。觉「缘爱而有取」。
  觉「缘取而有有」。觉「缘有而有生」。觉「缘生而有老死」。觉「无明灭故而行灭」。觉
  「行灭故而识灭」。觉「识灭故而名色灭」。觉「名色灭故而六处灭」。觉「六处灭故而触
  灭」。觉「触灭故而受灭」。觉「受灭故而爱灭」。觉「爱灭故而取灭」。觉〔取灭故而有
  灭」。觉「有灭故而生灭」。觉「生灭故而老死灭」。觉「此是苦」。觉「此是苦之集」。觉
  「此是苦之灭」。觉「此是至苦灭之道」。觉「此等是漏」。觉「此是漏之集」。觉「此是漏
322 之灭」。觉「此是至漏灭之道」。觉「此等之法应知通」。觉「4 此等之法应遍知」。觉「此
  等之法应舍断」。觉「此等之法应修习」。觉「5 此等之法应作证」。觉六触处之集、灭
  没、过患与出离。觉6 五取蕴之集、灭没、过患与出离。觉〔地水火风〕四大种之
  集、灭没、过患与出离。觉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所有应觉、随觉、正觉、触知、
  作证者,一切皆此彼辟支菩提智而觉、随觉、正觉、解知、作证。如斯,彼辟支佛
  现独正觉无上辟支菩提故而为独。
     「应游行」者,(一)7威仪行,(二)处行,(三)念行,(四)定行,(五)智行,(六)道行,(七)8
  行道行,(八)世间利益行之八行。
     (一)威仪行者,是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之〔行〕。(二)处行者,是于内外处之
  〔行〕。(三)念行者,是于四念处之〔行〕。(四)定行者,是于四禅之〔行〕。(五)智行者,
  是于四圣谛之〔行〕。(六)道行者,是于四道之〔行〕。(七)行道行者,是于四沙门果之
  〔行〕。(八)世间利益行者,是于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者行与于一部之辟支佛(缘觉)、
  一部之声闻之〔行〕。又(一)于具足愿之人人有威仪行。(二)于护诸根门之人人有处行。
323 (三)于不放逸而住之人人有念行。(四)于励神变心之人人有定行。(五)于具足觉慧之人人
  有智行。(六)于正行道之人人有道行。(七)于得果之人人有行道行。(八)于如来、阿罗汉、
  等正觉者及一部之辟支佛,一部之声闻有世间利益行。此是八行。
      又有他之八行。(一)以信而信触行。(二)以精进而策励行。(三)以念而现起行。(四)以
  定而不散乱行。(五)以慧而知解行。(六)由于识行而识知行。(七)「如斯行道者令能将来诸
  之善法」由处行而行。(八)「如斯行道者证得殊胜之涅槃」由殊胜行而行。此是八行。
      又有他之八行。(一)于正见有见行。(二)于正思惟有攀着行。(三)于正语有适取行。
  (四)于正业有等起行。(五)于正命有净化行。(六)于正精进有策励行。(七)于正念有现起行。
  (八)于正定有不散乱行。此是八行。
     「如犀角」者,譬如犀之角是独一无第二,如斯彼辟支佛譬为此,于此等同,于
324 此比类。譬如言塭之极咸,言苦瓜子之极苦,言密之极甘,言火之极热,言雪之极
  冷,言海之大水聚,言声闻如师(佛)之得大神通。如斯,彼辟支佛譬为此(犀角),
  等同于此,比类于此,独、无伴(第二者),脱结缚、正行于世间,行作、动作、活
  动、获得、持续、维持。此是「应可独行如犀角」〔之义〕。故彼辟支佛言:
                一切生物以笞控          彼等亦无何害事
                不欲子〔女〕况朋友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 已为交者有亲爱          从于亲爱此苦生
                观察亲爱之过患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六)
     「已为交者有亲爱」〔之句中〕,「为交」者,是(一)见交与(二)闻交之二交。
325    (一)见交者云何?此某者丽,见美而欲,见、观具备第一之丽容妇人或少女,执
  随形之相。〔即〕见、观、欢喜其美发、美颜、美眼、美耳、美鼻、美唇、美齿、美
  口、美颈、美乳房、美胸、美腹、美腰、美腿、美胫、美手、美指、美爪,欢迎、
  冀求、随取、随缚贪缚彼等,此是见交。
     (二)闻交者云何?于此某者于某村又〔某〕啊,见美而欲,具备第一之丽容妇人
  或少女,闻、听、欢喜、欢迎、冀求,随取,随缚贪缚,此是闻交。
     「亲爱」者,是(一)爱亲爱与(二)见亲爱之二亲爱。
     (一)爱亲爱者云何?由渴爱者而「此是我物,是我色、声、香、味、触敷物、着物、
  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宅地、金〔银〕、货币、
  村、盯、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为境界,为限界,为限定,为
  制限而把取我执为限者──又一切之大地亦由渴爱而我执──乃至为百八渴爱
326 之10作用者。此是「爱亲爱」。
     (二)见亲爱者云何?有二十事之有身见、有十事之邪见、有十事之边见,所有如
  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
  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不如实而如实执,
  乃至为六十二见。此是见亲爱。
     「已为交者有亲爱」者,是缘于颠倒,缘于见、闻之交而有爱亲爱与见亲爱,生、
  发生、起、生起、现前。此是「已为交者有亲爱」〔之义〕。
     「从于亲爱此苦生」〔之句中〕,「亲爱」者,是爱亲爱与见亲爱之二亲爱……乃至
  (前方参照)……此是爱亲爱……乃至……此是见亲爱。「此苦生」者,于此某者由
  身而行恶行,由语而行恶行,由意而行恶行,杀生物,取不被与,破家之间隙,掠
  夺,包围家,待伏于路边〔而追剥〕,与通他妻,语虚妄。〔人人〕捕此者示于王,
327 「陛下!此者是盗贼、恶汉。对此者陛下请欲行所有刑罚」。王谴责此者。彼缘于谴
  责而受苦忧。此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是缘于彼之亲爱,缘于喜,缘于贪,缘于
  喜贪而生。王以此为不满足。王令缚以伽缚、绳缚、锁缚、藤缚、蔓缚、栅缚、村
  缚、街缚、市缚、国缚、地方缚,且判决:「汝由此处不可去」。彼缘于缚而受苦忧。
  此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缘于彼之亲爱,缘于喜,缘于喜贪而生起。王以此为不
  满足。王由此者没收百金又千金之彼财。彼缘于失财而亦受苦忧。此怖畏、苦忧由
  何处生耶?缘于彼之亲爱,缘于喜,缘于贪,缘于喜贪而生起。王以此为不满足。
  王令此者受种种惩罚。〔即〕以鞭笞,以棒笞,以棍棒笞,断手,断足,断手足,断
328 耳,断鼻,断耳与鼻,破头盖而入铁丸,剥头皮而磨,向口中而燃灯火,卷曲布而
  烧全身,卷油布而烧手,剥皮肤而捆倒,剥皮肤而缠身,缚手足而由四方放火,剥
  取皮、肉、腱、寸断身、伤坏身而擦入灰汁,突刺铁串于耳孔而回转,拔骨而为如
  蒿蒲团,灌注热油使狗噉食,生而刺串,以刀断首。彼由于惩罚而受苦忧。此怖畏、
  苦忧由何处生耶?缘于彼之亲爱,缘于喜,缘于贪,缘于喜贪而生。王是此等四罚
  之主权者。彼〔罪人〕由于自己之业而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随处、地狱。
  狱卒等向此者行命名为五种缚之惩罚。〔即〕令赤热铁棒触于只手,赤热铁棒触于次
  之手,赤热铁棒触于只足,赤热铁棒触于次之足,赤热铁棒触于胸,彼于其际受激
  甚之苦痛。而尚未尽彼恶业之间命不终止。此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缘于彼之亲
  爱,缘于喜,缘于贪,缘于喜贪而生起。狱卒等诱行此者而以斧截。狱卒等捕此者
329 足为上头为下以利斧截。狱卒等令此者轭于车而往返于燃烧之热地上。狱卒等使此
  者上下于大炭火之山。狱卒等捕此者足为上头为下投于燃烧之热铜釜。彼于其处而
  被煮沸。彼于其处而受不断之煮沸,或行于上,或行于下,或行于横。彼于其际受
  激甚之苦痛。而彼恶业尚未尽之间命不终止。此之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缘于彼
  之亲爱,缘于喜,缘于贪,缘于喜贪而生起。狱卒等投此者于大地狱。而彼大地狱:
            11有四隅而有四门          被区分而被区划
            围以铁栅蔽以铁            铁制林地火燃烧
            上下四方百由旬            常时存续普扩展
            有穷之而有热苦            恐怖火焰难接近
            有怖畏而有苦痛            将令身毛为竖立
330           东方之壁火焰聚            业者突击西方壁
            西方之壁火焰聚            业者突击东方壁
            南方之壁火焰聚            业者突击北方壁
            北方之壁火焰聚            业者突击南方壁
            火焰聚由下方起            业者突击向天井
            火焰聚由天井起            业者突击向床地
            阿鼻地狱扬铁锅            上下四侧燃赤热
            凶恶罪过诸有情            为极恶业煮不死
            身体如同火大聚            灰亦不存滓亦无
            12〔彼等〕由东向〔西〕走  复由〔西方〕走向〔东〕
            复由北方向〔南〕走        再由〔南方〕走向〔北〕
            为求出脱欲出离            所至之处皆门闭
331           13苦对彼等不受报          诸多恶业存〔限度〕
            彼等缘于彼恶业            不能出离由彼处
      此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缘于彼之亲爱,缘于喜,缘于贪,缘于喜贪而生起。
  又所有地狱之苦,所有畜生界之苦、所有馈鬼界之苦、所有人界之苦由何处生,由
  何处发生,由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耶?缘于亲爱,缘于喜,缘于贪,
  缘于喜贪而有、生成、生、发生、起、生起、现前。此是「从于亲爱此苦生」〔之义〕。
     「观察亲爱之过患」〔之句中〕,「亲爱」者,是爱亲爱与见亲爱之二亲爱……乃至
  (三二五页参照)……此是爱亲爱……乃至(三二五页参照)……此是见亲爱。
     「观察亲爱之过患」者,不断观察爱亲爱与见亲爱之过患,不断眺、不断省思、
  不断普观。此是「观察亲爱之过患」〔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者。故彼辟支佛言:
                  已为交者有亲爱          从于亲爱此苦生
332                 观察亲爱之过患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 不断怜愍友亲友          心被系缚失利益
                   观察亲睦怖畏事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七)
     「不断怜愍友、亲友、心被系缚失利益」〔之句中〕,「友」者,是(一)在家友与(二)非
  家友之二友人。
     (一)在家之友者云何?于此某者〔对于友〕与难与之物,舍难舍之物,为难为之
  事,忍难忍之事,对彼打开已之秘密,守彼之秘密,友遭遇灾难亦不见舍,为彼而
  掷身命,〔彼〕零落而亦无轻蔑,此是在家之友。
     (二)非家之友者云何?于此有比丘,为友所爱,适友之意,为友所尊重,所崇敬,
  语温和而话甚深之语,不劝〔友〕不合理事,令受持增上戒,受持四念处之勤励修
  习,四正勤……乃至……受持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之勤励修习。
  此是非家之友。
333    「亲友」者,是共愉快而往,愉快而来,愉快而往来,愉快而坐,愉快而卧,愉
  快而招呼,愉快而谈,愉快而会谈之人人也。
     「不断怜愍友、亲友,心被系缚失利益」者,是不断怜愍友人、亲友、知己、同
  辈、朋友,且摄益,亦失自利,亦失他利,亦失俱利,亦失现世之利,亦失来世之
  利,亦失第一义之利、摧破、遍舍、令消失。此是「不断怜愍友、亲友,心被系缚失
  利益」〔之义〕。
     「心被系缚者」是由二行相而心被系缚。(一)眨下自己,高扬他人而心被系缚。又
  (二)高扬自己贬下他人而心被系缚。
     (一)贬下自己高扬他人而心被系缚者云何?〔向檀越之人人言〕:「卿等是我之大
  饶益者。我依于卿等而他之人人亦与我又欲作与所思惟得之衣服、食物、卧坐所、
  病者之资具药品。依于卿等,为与卿等相识而父母之付与──以前我之姓名消失,
334 我被知作为某氏(贵氏)之被护者,某女(贵女)之被护者」。如斯,成为贬下自己
  高扬他人而心被系缚。
     (二)高扬自己贬下他人而心被系缚者云何?向檀越之人人言:「我是卿等之大饶
  益者。卿等由我而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由我〕而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欲行,
  离妄语,离谷酒,果酒〔等〕放逸原因之酒。我向卿等亦总说(圣典),亦遍问(义
  疏),亦告戒,亦告布萨,亦决心〔教〕新业。然卿等舍我而去,恭敬他之人人,尊
  重、供养、敬重」。如斯,高扬自己贬下他人而心被系缚。此是「不断怜愍友、亲友,
  心被系缚失利益」〔之义〕。
     「观察亲睦怖畏事」〔之句中〕,「怖畏」者,是生之怖畏,老之怖畏,病之怖畏,
  死之怖畏,王之怖畏,贼之怖畏,火之怖畏,水之怖畏,自责之怖畏,他责之怖畏,
  刑罚之怖畏,恶趣之怖畏,波浪之怖畏,蛟龙(鲛)之怖畏,旋流之怖畏,鳄鱼之
  怖畏,生活之怖畏,污名之怖畏,于众中而臆测之怖畏,可怖畏,身硬直、身毛竖
  立,心之悚惧、骇怖。「亲睦」者是爱亲睦与见亲睦之二亲睦……乃至(三九五页参
  照)……此是爱亲睦……乃至(三九五页参照)……此是见亲睦。「观察亲睦怖畏事」
335 者,是于亲睦「观察」此之怖畏、眺、省思、普观。此是「观察亲睦怖畏事」〔之义〕。
  「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不断怜愍友亲友          心被系缚失利益
                观察亲睦怖畏事          应可独行如犀角
             四 对子妻有贪爱者          恰如郁茂竹缚着
                如笋无为附着事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八)
     「恰如郁茂竹缚着」〔之句中〕,竹者,是竹薮。譬如于竹薮,枝网链接、缝合、
  缚着、悬、悬着、碍着,如斯。「缚着」(爱着)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随
  导、随知、喜、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遍贪、执着、污泥、
  能动、幻、能生〔轮回〕、〔苦〕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线綖、染着、营
  务、伴侣、愿、导有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侍、结缚、望、望求、望欲、
  色望、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遍觅、热望、觅
336 望、觅贪、觅欲、动贪、动转贪、动欲贪、眇媚贪、个不善欲性、非法贪、不等贪、
  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
  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
  随眠、缠蔓、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魔罟、魔钩、魔境、魔住所、魔缚、
  爱河、爱网、爱羁、爱海、贪欲、贪、不善根也。
      爱着(缚着)者由是何义而为爱着耶?由扩大故为爱着。由广大故为爱着。由
  染着故为爱着。由冒险故为爱着。由夺取故为爱着。由欺语故为爱着。由毒根故为
  爱着。由毒果故为爱着。由毒受用故为爱着。或又彼渴爱而广大于色、声、香、味、
  触、施主檀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
  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
  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在于过去、未来、现在、于见闻觉识诸法中为
337 扩大扩展。此是「爱着」。此是「恰如郁茂竹缚着」〔之义〕。
     「对子妻有爱著者」〔之句中〕,子者,是自生子,乳母所育之子,领养之子,徒
  弟子之四种子。妻者,是妻也。贪爱(期待)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
  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此是「对子妻有贪爱者」〔之义〕。
     「如笋无为附着事」〔之句中〕,竹者,是竹薮。譬如笋于竹薮,荀不着于他竹、
  不悬、不卷附、不碍着,〔由他竹〕出离、弃遣、离脱,如斯——是爱着与见着之二
  着……乃至(四○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四○页参照)……此是见着——彼
  辟支佛舍断爱着,舍遣见着。由爱着之舍断故,由见着之舍遣故,彼辟支佛不着于
  色,不着于声,不着于香,不着于味,不着于触,不着于施主檀家、众、住居、利
  得、名声、赏赞、安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
  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
338 蕴有、过去、未来、现在、不着于应见闻觉识之诸法,不执、不缚、不系缚、出离、
  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如笋无为附着事」〔之义〕。「应可独
  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对子妻有贪爱者        恰如郁茂竹缚着
                如笋无为附着事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 恰如鹿在林野中        求食行处不被缚
                观察独存有识者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九)
     「恰如鹿在林野中,求食行处不被缚」〔之句中〕,鹿者,是羚羊(伊尼)鹿与沙
  罗婆鹿之二种鹿。譬如林野之鹿住于林野,安心而行,安心而立,安心而坐,安心
  而卧。
      即如斯说:「16诸比丘!譬如有林野之鹿,游于林野、山林、安心而行,安心而,安心而
  立,安心而坐卧——彼因何耶?诸比丘!是猎师之眼所不能屈——」。如斯
339 诸比丘!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有喜、乐具足初禅而住。
  诸比丘!此比丘能言:『魔已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至波旬不能见』。更又诸比丘!
  于寻与伺之寂灭故,为内之净,为心之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有喜、乐具足第
  二禅而住。诸比丘!此比丘能言:『魔已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至波旬不能见』。
  更又诸比丘!有比丘,由喜之舍离故,有舍而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诸
  圣者能说『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诸比丘!此之比丘能言:『魔
  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至波旬不能见』。更又诸比丘!有比丘,由舍断乐故,由舍
  断苦故,由灭没喜、忧故,不苦不乐,由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
  比丘能言:『魔已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至波旬不能见』。更又诸比丘!有比丘,
  普超越色想,灭没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汝诸
  比丘!此之比丘能言:『魔为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能至于波旬而不能见』。更又
340 诸比丘!有比丘,普超越空无边处,『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而住。普超越识无边处,
  『何物亦无』具足无所有处而住。普超越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普超越
  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又以慧见彼诸漏已尽灭。诸比丘!此比丘能言:『魔
  已盲目,魔眼完全亡失,已至波旬不能见,已度世间之爱着』。彼安心而行,安心而
  立,安心而坐,安心而卧。彼因何耶?诸比丘!是恶魔之眼不能屈。此是「恰如鹿在
  林野中,求食行处不被缚」〔之义〕。
     「观察独存有识者」〔之句中〕,「有识〔者〕」,是识者、贤者、具慧者、觉慧者、
  有智者、辨知者、有慧者。「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
  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独存者」,是(一)独存之法与(二)独存人人
  之二独存。(一)独存之法者云何?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
341 八支圣道。此是「独存之法」。(二)独存之人者云何?具备此所独存之法者言为独存之
  人。
     「观察独存有识人」者,是有识之人观察独存、眺、省思、普观。此是「观察独存
  有识」〔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恰如鹿在林野中          求食行处不被缚
                观察独存有识者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 朋友之问虽住立          虽步游行交语话
               〔愚者〕不愿观独存       应可独行如犀角(四○)
     「朋友之问虽住立,虽步游行交语话」〔之句中〕,「朋友〕者,共愉快而往,愉快
  而来,愉快而往来,愉快而坐,愉快而卧,愉快而招呼,愉快而谈,愉快而会谈人
  人。「朋友之问虽住立,虽步履虽游行交相语话」者,于朋友之问虽住虽立,步履、
  游行,有自利之语话,他利之语话,俱利之语话,现世利之语话,来世利之语话,
342 第一义〔之利〕之语话。此是「朋友之间虽住虽立,虽步履虽游行交相语话」〔之义〕。
     「〔愚者〕不愿观独存」者,是诸愚者、不善人、外学、外学之弟子不愿此事。〔即〕
  是着17黄色之袈裟衣。诸贤者、善人、佛弟子、辟支佛愿此事。〔即〕是着17黄色之
  袈裟衣事。「独存」者,是(一)独存之法与(二)独存人之二独存。(一)独存之法者云何?是
  〔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此是「独存之法」。(二)独存之
  人者云何?是具备此所独存之法者言为独存之人。「不愿观独存」者,是观察独存,
  眺、省思、不断普观。此是「不愿观独存」。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朋友之间虽住立         虽步游行交语话
               〔愚者〕不愿观独存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七 朋友之间有戏乐        〔妻〕子之中大爱生
343               爱别离苦续嫌忌         应可独行如犀角(四一)
      「朋友之问有戏乐」〔之句中〕,「戏」者,是(一)身戏与(二)语戏之二戏。
     (一)身戏者云何?〔人人〕以象戏,以马戏,以车戏,以弓戏,以八条盘蓦戏,
  以十条盘蓦戏,以无盘蓦戏,以蹴石戏,以拔取戏,以投骰子戏,以棒打戏,以游
  笔手戏,以骰子戏,以叶笛戏,以玩具锄戏,逆立戏,以风车戏,以玩具而戏,以
  玩具弓戏,以文字判戏,以意志判戏,以模仿残障者戏。此是「身戏」。
     (二)语戏者云何?是口大鼓、18口阿蓝巴达、口殿第摩迦、口瓦利摩迦、口贝鲁
  拉迦、口达达利迦、舞戏、舞蹈、诗歌、戏言。此是「语戏」。
     「乐」者,此是满悦之语。「于朋友之问」〔之句中〕,「朋友」者,是共愉快而往,
  愉快而来,愉快而往来,愉快而坐,愉快而卧,愉快而招呼,愉快而谈,愉快而会
  谈之人人。「朋友之问有戏乐」者,是朋友之间有戏与乐。此是「朋友之间有戏乐」〔之
  义〕。
344    「(妻)子之中大爱生」〔之句中〕,「子」者,是自所生子、为乳母所育子、领养
  子,徒弟子之四〔种〕子。又「于子之中大爱生」者,于子中有过大之爱。此又是「(妻)
  子之中大爱生」〔之义〕。
     「爱别离苦续嫌忌」〔之句中〕,「爱」者,是(一)爱有情与(二)爱行之二爱。
     (一)爱有情者云何?于此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瑜伽所安稳
  之母父、兄弟、姊妹、亲子、亲女、友人、同僚、亲戚、缘者。此是爱有情。
     (二)爱行者云何?是可意色、可意声、可意香、可意味、可意触。此是爱行。
     「爱别离苦续嫌忌者,是嫌忌爱别离〔之苦〕、续忌、续嫌恶」。此是〔爱别离苦
  续嫌忌」〔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朋友之间有戏乐      〔妻〕子之中大爱生
                  爱别离苦续嫌忌       应可独行如犀角
345              八 四方有情无瞋怒       多少衣食住满足
                  堪诸危难不动转       应可独行如犀角(四二)
     「四方有情无瞋怒」〔之句中〕,四方者,彼辟支佛是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
  同样于第二〔方〕,同样于第三〔方〕,同样于第四方。斯于上于下于横,于一切处,
  于含一切〔有情〕世界,自己一切见为广大、伟大、无量、无怨恨、无瞋恼、遍满
  慈俱心而住。「于四方无瞋怒者」,慈之修习故于东方有情一切无厌逆,于西方有情
346 一切无厌逆,于南方有情一切无厌逆,于北方有情一切无厌逆,于东隅有情一切无
  厌逆,于西隅有情一切无厌逆,于南隅有情一切无厌逆,于北隅有情一切无厌逆,
  于下方有情一切无厌逆,于上方有情一切无厌逆,于〔四〕方〔四〕维有情一切无
  厌逆。悲之修习故,喜之修习故,舍之修习故,于东方有情一切无厌逆……乃至……
  于〔四〕方〔四〕维有情一切无厌逆。此是「四方有情无瞋怒」〔之义〕。
     「多少亦满足」者,(一)彼辟支佛于多少衣服而满足,于多少衣服而赞说满足。又
  为衣服不适当而无陷邪求。不得衣服亦无惧怖,得衣服亦不贪觅,不昏迷,不缚着,
  观过患,有出离之慧而受用。又彼多少衣服亦无以满足高扬自己,亦无贬下他人。
  其时而巧善,无懒惰、有正知、有所念处者,斯辟支佛言住古之最高圣种者。(二)以
  多少之食物而满足,多少之食物而赞说满足。又为食物不适当而无陷于邪求。不得
347 食物亦无惧怖,得食物亦不贪觅,不昏迷,不缚着,观过患,有出离之慧而受用。
  又多少之食物亦无以满足高扬自己,亦无贬下他人。其时而巧善,无懒惰,有正知,
  有所念虑者,斯辟支佛言住古之最高圣种者。(三)以多少之卧坐所而满足,多少之卧
  坐所而赞说满足。又为卧坐所之不适当而无陷于邪求。不得卧坐所亦无惧怖,得卧
  坐所亦不贪觅,不昏迷,不缚着,观过患,有出离之慧而受用。又多少之卧坐所亦
  无以满足高扬自己,亦无贬下他人。其时而巧善,无懒惰,有正知,有所念虑者,
  斯辟支佛言住古之最高圣种者。四以多少之病者资具药品而满足,多少之病者资具
  药品而赞说满足。又为病者之资具药品不适当而无陷于邪求。又得病者之资具药品
  亦无惧怖,得病者之资具药品亦不贪觅,不昏迷,不缚着,观过患,有出离之慧而
  受用。又多少之病者之资具药品亦无以满足高扬自己,亦无贬下他人。其时而巧善,
  无懒惰,有正知,有所念虑者,斯辟支佛言住古之最高圣种者。此是「多少衣食住满
  足」。
348    「堪诸危难不动转」〔之句中〕,危难者,是(一)显现之危难与(二)隐密危难之二危难。
     (一)显现之危难者云何?是有狮子、虎、豹、熊、鬣狗、狼、野牛、象、蛇、蝎、
  百足、又盗贼又既遂未遂之凶暴人。〔又〕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
  外耳病、口腔病、齿痛、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
  虎列刺、癫、痈、庖疮、肺病、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裂、19出血、
  糖尿病、痔疾、疙疸、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胆汁疾风〕集合病、气候变
  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
  小便、虻、蚊、风、炎热、与爬行类(蛇类)之接触。此等言为显现之危难。
     (二)隐密之危难者云何?是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欲贪盖、瞋恚盖、昏沈睡
  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
  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
349 苦、一切不善行,此等言为隐密之危难。
     「危难」者,由何义而为危难耶?是(一)征服〔善人〕故为危难。(二)至于〔善法之〕
  减退故为危难。(三)〔不善法〕以其处为依所故为危难。
     (一)征服〔善人〕故为危难者云何?彼等危难征其人,征服、胜、蹂躏、夺取、
  打破。如斯,「征服故为危难」。
     (二)至于〔善法之〕灭退故为危难者云何?彼等危难至诸善法之减退、消灭。诸
  善法者云何?是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
  诸戒之完成、诸根之守护、对食而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向念正知、四念处修习之
  努力、向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正道修习之努力。至于此等
  诸善法之减退、消灭。如斯,「至于减退故而为危难」。
     (三)不善法以其处为依所故为危难者云何?此等之恶不善法生起而自体依止于其
  处。譬如以洞穴为依所之生物横卧于洞穴,以水为依所之生物横卧于水中,以林为
350 依所之生物横卧于林中,以树为依所之生物横卧于树上,如斯,此等诸不善法生起
  而自体依止于其处。如斯,「依止于其处故是危难」。
      即世尊如斯说:「20诸比丘!与门人(烦恼)共,与阿阇梨(烦恼)共之比丘苦
  而不乐住」。诸比丘!与门人共与阿阇梨共之比丘苦而不乐住者云何?诸比丘!兹有
  比丘,以眼见色后,〔彼〕忆念思惟生起结缚恶不善法。彼等之恶不善法于彼之内而
  住,随住。故彼言与彼门人(内住者)共。彼等恶不善法于彼现行。故〔彼〕与阿
  阇梨(现行者)言共。更又诸比丘!有比丘,以耳闻声之后,以鼻嗅香之后,以舌
  尝味之后,以身触所触之后,以意识法之后,〔于彼〕忆念思惟生起结缚恶不善法。
  彼等恶不善法住随住于彼之内,故言〔彼〕与门人(内住者)共。彼等诸不善法现
  行于彼。故言〔彼〕与阿阇梨(现行者)共。如斯,诸比丘!是与门人共,是与阿
  阇梨共之比丘苦而不乐住。如斯,「以其处为依所故而为危难」。
351     又世尊已为斯说:「21诸比丘!此等三之内垢、有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
  反敌者」。三者云何?诸比丘!贪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瞋
  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痴是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
  者、内反敌者。诸比丘!此等是三之内垢、内不友、内敌、内杀戮者、内反敌者。
            22贪者生不利      贪者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贪者不知义        贪者不见法
            贪而征人故        时有黑闇冥
            瞋者生不利        瞋者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瞋者不知义        瞋者不见法
            忿而征人故        时有黑闇冥
            痴者生不利        痴者心动乱
            怖畏由内生        人不觉知彼
            痴者不知义        痴者不见法
            痴而征人故        时有黑闇冥
       如斯亦「以其处为依所故而为危难」。
352     又世尊如斯说:「23大王!于人有三法之生起。〔彼等〕于内生起不利益、苦、
  不乐住」。三者云何?大王!于人有贪之生起。〔彼〕于内生起不利益、至苦、不乐
  住。大王!在人有瞋之生起。〔彼〕于内生起不利益、至苦、不乐住。大王!于人有
  痴之生起。〔彼〕于内生起不利益、至苦、不乐住。大王!于人有此等三法之生起。
  〔彼〕于内生起不利益、至苦、不乐住。
            24自己之心中      生之贪瞋痴
            害人有恶心        自果如〔枯〕竹
      如斯亦「以其处为依所故为危难」。
      又世尊如斯说:
            25贪与瞋为〔身体〕因    身毛竖立由此生
            不乐与乐〔身〕等起      诸〔不善〕寻〔善〕意
            如诸童子〔放〕舍鸟     〔一切诸鸟均〕放弃
      如斯亦「以其处为依所故而为危难」。
     「堪诸危难」者,是堪于诸危难,超乘、26夺去、27破碎。「不动转」者,是彼辟
  支佛无恐怖、不动转、不骇怖、不逃走、舍断怖畏、恐怖,离去身毛竖立而住。此
  是「堪诸危难不动转」〔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353               四方〔有情〕无瞋怒    多少〔衣食住〕满足
                堪诸危难不动转        应可独行如犀角
             九 一类出家者            摄益之事难
                住家在家者            于如此亦然
                对他人子〔女〕        无有执心事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四三)
     「一类出家者,摄益之事难」,于此一类出家者虽亦与依止〔和尚〕,亦与总说(圣
  典),亦与遍问(义疏)亦与依服,亦与钵,亦与铜碗,亦与水瓶,亦与滤水器,亦
  与剃刀,亦与履物,亦与腰带,但不闻〔正法〕,不倾耳,不起欲知之心,不闻、不
  从顺,不遵〔他〕语,为违背行为,以颜外向。此是「一类出家者,摄益之事难」〔之
  义〕。
     「住家在家者,亦然」者,于此一类在家者虽亦与象,亦与车,亦与田园,与宅
  地,与黄金,与金〔银货〕,亦与村、街、市、地方、但不闻〔正法〕,不倾耳、不
354 起欲知之心,不闻、不顺从、不尊(他)语,为违背行为,以颜外向。此是「住家在
  家者亦然」〔之义〕。
     「对他人子〔女〕,无有执心事」〔之句中〕,他人之子者,是言于此情况除自己
  之一切者。「对他人子〔女〕无有执心事」者,无有执心,不持关心,无有观待〔爱
  着〕。此是「对他人子女,无有执心事」〔之义〕。应如犀角之可为独游行。故彼辟支
  佛言:
                一类出家者         摄益之事难
                住家在家者        〔于如此〕亦然
                对他人子〔女〕     无有执心事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一○ 如昼度树之落叶     取除须发无俗相
                雄者断世之结缚     应可独行如犀角(四四)
     「取除须发世俗相」〔之句中〕,「世俗之相」者,是发、须、华鬘、熏香、涂料、
  缨络、饰物、衣裳、缠物、头卷布、涂香、按摩、沐浴、洗发剂、镜、眼药、华鬘、
355 涂油、白粉、口红、腕环、发饰、杖、棒、刺、伞盖、有彩色履物、髻、宝珠、扇、
  长短之白衣等。「取除须发世俗相」,是夺去、投弃、息28。此是「取除世俗相」〔之
  义〕。
     「如昼度树之落叶」,譬如昼度树之叶离落、已落叶、如斯,彼辟支佛之世俗相
  成为断落。此是「如昼度树之落叶」。
     「雄者断世之结缚」〔之句中〕者,是具精进者故而为雄者。是有能者故而为雄
  者。是权力者故而为雄者。是有用者故而为雄者。是勇者、英雄、战士、无怖者、
  无惧者、无骇者、无败走者、怖畏恐怖之舍断者、身毛竖立之离去者故而为雄者。
            29远离30此世一切恶    越地狱苦精进者
            有精进有精勤者        斯人其故言31雄者
356     世俗之结缚者,是子、奴婢、奴仆、山羊、羊、鸡、豚、象、牛、马、田园、
  宅地、黄金、金〔银货〕、村、街、王市、国土、地方、〔四兵之〕营舍、仓库及所
  有可染爱之事物。「雄者断世之结缚」者,是雄者彼辟支佛断世俗之结缚,正断、舍、
  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雄者断世之结缚」〔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
  支佛言:
                如昼度树之落叶          取除须发无俗相
                雄者断世之结缚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一一 若聪明友汝等得          善住贤者与共行
                打胜一切诸危难          有念愉快应游行(四五)
     「若聪明友汝等得」者,若得聪明、贤、具慧、有觉慧、有智、有辨知、有慧之
  友,如获得、如得达、如所有。此是「若聪明友汝等得」〔之义〕。
     「善住贤者与共行」〔之句中〕,「与共行」者,是与同行。「善住」者,是由初禅而
  善住,由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亦善住,慈心解脱亦善住,由悲、喜、舍心解脱
357 亦善住,由空无边处定亦善住,由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亦善
  住,由灭尽定亦善住、由果定亦善住。「贤者」者,是贤者、学者、具慧者、觉慧者、
  有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善住贤者与共行」〔之义〕。
     「打胜一切诸危难」〔之句中〕,危难者,是显之危难与隐密危难之二危难……乃
  至(三四二页以下参照)……此言显现之危难……乃至(三四三页以下参照)……
  此言隐密之危难。「打胜一切诸危难」,是打胜、胜、打超、夺去一切之诸危难。此
  是「打胜一切诸危难」。
     「有念愉快应游行」,彼辟支佛与彼聪明、贤、具慧、有觉慧,有智,有辨知,
  有慧之友共愉快,意满、意笑、意笑喜、意雀跃、意喜悦而行,行作、动作、活动、
  护持、持续、可维持。此是「有念愉快应游行」〔之义〕。「有念」者,彼之辟支佛有念,
  具备第一之念慧、忆念、随念于甚久以前所行,于甚久以前所语亦忆、随念。此是
  「有念愉快应游行」〔之义〕。故彼辟支佛言:
358               若总明友汝等得          善住贤者与共行
                打胜一切诸危难          有念愉快应游行
           一二 若聪明友汝不得          善住贤者与共行
                征服国土如王舍          应可独行如犀角  (四六)
     「若聪明友汝不得」,若不得聪明、贤、具慧、有觉慧、有智、有辨知,有慧之
  友、不获得、不得达、不为所有。此是「若聪明友汝不得」〔之义〕。
     「善住贤者与共行」〔之句中〕,「共行」者,是同行。「善住」者,是由初禅而善住
  ……乃至(前方参照)……由灭尽定而善住,由果定而善住。「贤者」是贤者、学者、
  具慧者、觉慧者、有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善住贤者与共行」〔之义〕。
     「征服国土如王舍」,如战争之胜,打破敌,已得意欲之物,〔而以战利品〕充满
  仓库之灌顶剎帝利王亦将国土、地方、充满黄金、金银货之仓库,以遍舍〔城〕市
359 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家非家而出家,成为无一物之状态而独行,行作、动作、
  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斯辟支佛亦断一切家居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戚、
  缘者之障碍,断友人、同僚之障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家非家而出家,成为
  无一物之状态而独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征服国土如王
  舍」〔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若聪明友汝不得        善住贤者与共行
                征服国土如王舍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一三 正使成具友            我等应赏赞
                胜〔又〕等之友        等等可亲近
                如不得彼等            无罪受用者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四七)
360    「正使成具友,我等应赏赞」〔之句中〕,「正」者,此是一向之语,无疑之语,不
  二之语,确实之语,严密之语,纯粹之语,确立之语。「使成具之友」者,是具备无
  学之戒蕴,具备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蕴、无学之解脱蕴、无学之解脱智见蕴之所
  有之朋友。「正使成具友,我等应赏赞」者,是我等赏赞、赞叹、称誉、赞说正成具
  之朋友。此是「正使成具友,我等应赏赞」〔之义〕。
     「胜〔又〕等之友,我等可亲近」,有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而殊胜之
  朋友,有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而等同之朋友。对此等之胜朋友,又等朋
  友而可亲近、可亲近,可近侍,可遍问,应遍问。此是「胜又等之友,我等可亲近」
  〔之义〕。
     「如不得彼等,无罪受用者」〔之句中,于受用者〕者,(一)有罪受用者,(二)无罪
  受用者。
     (一)有罪受用者云何?于此某者由于诡诈,由虚谈,由现相,由激磨,由以利成
  利,由木之施与,由竹之施与,由叶之施与,由草之施与,由沐浴〔水〕之施与,
  由洗粉之施与,由浴土〔肥皂〕之施与,由杨枝之施与,由洗颜水之施与,由谄谀,
  由荒唐语,由取悦,由背后说,由家相学,由贱劣学,由手足判断学,由占星学,
  由通使,由遣使,由使走,由医业,由32普请,由食物之赠答,由施物之赠答,于
361 不如法,于不正当而得、获、获得、得达,所有而营生活。此言有罪受用者。
     (二)无罪受用者云何?于此某者不由诡诈,不由虚谈,不由激磨,不由以利成利,
  不由木之施与,不由竹之施与,不由叶之施与,不由草之施与,不由沐浴〔水〕之
  施与,不由洗粉之施与,不由浴土(肥皂)之施与,不由杨枝之施与,不由洗颜水
  之施与,不由谄谀,不由荒唐语,不由取悦语,不由背后语,不由家相学,不由贱
  劣学,不由手足判断学,不由占星学,不由通使,不由遣使,不由使走,不由医业,
  不由。普请,不由食物之赠答,不由施物之赠答,于如法正当而得、获、获得、得
  达,所有而营生活。此言无罪受用者。
     「如不得彼等,无罪受用者」,如不得彼等,如不获、如不获得、如不得达、如
  非所有。此是「如不得彼等,无罪受用者」〔之义〕。「应如犀角可独游行」。故彼辟支
  佛言:
                  正使成具友        我等应赏赞
                   胜〔又〕等之友    等等可亲近
                  如不得彼等        无罪受用者
362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一四 金工善能细作为    二环悬腕续接触
                  见有黄金之光辉    应可独行如犀角  (四八)
     「见有黄金之光辉」〔之句中〕,「见」者,是见、观、考虑、度知、辨知、明暸。
  黄金者金也。光辉者是遍净、遍白。此是「见有黄金之光辉」〔之义〕。
     「金工善能细作为」〔之句中〕,「金工」者,是金匠工。「金工善能细作为」者,是
  金工之善能细作、善作、善制造。此是「金工善能细作为」。
     「二环悬腕续接触」〔之句中〕,「腕」者,是手。譬如只手所悬之34 二环相打,斯
  诸有情由渴爱而相打,〔即〕于畜生界而相打,于饿鬼界而相打,于人世界而相打,
  于天世界而相打,由趣向趣,由生起向生起,由结生向结生,由有向有,由轮回向
  轮回,由轮转向轮转相打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二环
  悬腕续接触」〔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363               金工善能细作为          二环悬腕续接触
                见有黄金之光辉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一五 如斯第二者              与我成共同
                冗漫之言语              又应有亲着
                未来斯怖畏              而且为观察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四九)
     「如斯第二者,与我成共同」〔之句中〕,「第二者」,是(一)以渴爱为第二者(伴侣),
  又有以(二)人为第二者(伴侣)。
     (一)以渴爱为第二者云何?渴爱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如不
  舍断此渴爱者,言为「渴爱为第二者」。
              35使渴爱为第二者        长时〔继续〕于轮回
            由此状态他状态          无有超越轮回事
      如斯,是「渴爱为第二者」。
     (二)以人为第二者云何?于此某者亦非为自己,亦无〔何等〕理由,掉举而心不
  寂静,亦向一人之居所加入为第二者,亦向二人之居所加入为第三者,亦向三人之
  居所加入为第四者,于其处而多为绮语。所谓王论、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
  食物论、饮物论、着物论、华鬘论、亲戚论、乘物论、村论、街论、市论、地方论
364 妇人论、男子论、英雄论、道傍论、井边论、俗哲学、宇宙发生论、有无论等。如
  斯,以人为第二者。此是「如斯第二者,与我成共同」〔之义〕。
     「冗漫之言语又应有亲着」〔之句中〕,「冗漫之言语」者,是三十二之无用论。王
  论,贼论……乃至(前方参照)……有无论等……亲着乃至(前方参照)……有无
  论等。亲「着」者,是爱着与见着之二者……乃至(四○页参照)……此是爱着……
  乃至(四○页参照)……此是见着。此是「冗漫之言语,又应有亲着」〔之义〕。
     「未来斯怖畏,而且为观察」〔之句中〕,「怖畏」者,是生之怖畏,老之怖畏,病
  之怖畏,死之怖畏,王之怖畏,贼之怖畏,火之怖畏,水之怖畏,自责之怖畏,他
  责之怖畏,刑罚之怖畏,恶趣之怖畏,波浪之怖畏,蛟龙之怖畏,旋流之怖畏,鳄
  鱼之怖畏,生活之怖畏,污名之怖畏,于众中而臆怖畏,可怖畏、身硬直、身毛竖
  立、心之悚惧、骇怖。「未来斯怖畏,而且为观察」,于未来观察有斯怖畏、睹、眺、
  省思、普观。此是「未来斯怖畏,而且为观察」〔之义〕。「应如犀角之,可为独游行」。
  故彼辟支佛言:
                如斯第二者         与我成共同
                冗漫之言语         又应有亲着
                未来斯怖畏         而且为观察
365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一六 种种为甘美         实欲在意乐
                由杂多之欲         将令搅乱心
                由于五种欲         见有过患事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五○)
     〔种种为甘美,实欲在意乐」〔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
  ……乃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八页参照)……此等言为
  烦恼欲。「种种者」,是多种之色、多种之声、多种之香、多种之味、多种之触。「甘
  美者」,是世尊即斯说:「36 诸比丘!有此等之五种欲。五者云何?好、望、适意、
  可爱、伴欲,可染着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好、望、
  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身所识之触。诸比丘!缘此等之五种欲而生起所乐、喜、
  此言为欲乐、秽污乐、凡夫乐、非圣乐。对此之乐不可亲,不可修习,不可多作,
  我言〔彼〕可怖畏」。此是「种种为甘美,实欲在意乐」。〔之义〕
366    「意乐」〔之句中〕,「意」者,是心意、意所、心脏、净白(心)、意、意处、意
  根、识、识蕴、随顺于〔触等法〕之意识界。
     「由杂多之欲,将使搅乱心」者,于多种之色……乃至……由多种之触而搅乱心,
  使骇怖、损、毁损。此是「由杂多之欲搅乱、心」〔之义〕。
     「于由五种欲,见有过患事」,世尊即斯说:「37诸比丘!诸欲之过患者云何?诸
  比丘!于此有善男子,由所有工巧而营生活」。〔即〕以38印而或以算,而或以数,
  或以耕作,或以商卖,或以牧畜,或以弓术,或以仕官,或以39其它之工巧营生活
  而遭寒冷,遭暑热,由与虻、蚊、风、炎热、爬行类(蛇类)之接触而苦,为饥渴
  所恼。诸比丘!此是诸欲之过患。〔此〕以欲为因,以欲为因缘,关系于欲,为诸欲
  (而所起)现世之苦蕴。诸比丘!如斯发奋、努力,有不断精进于彼之善男子,若
  彼等之财富如不能得,彼「实我发奋成为徒尔,实我精进已成无益」而愁、疲、悲、
  捶胸而泣、陷于蒙昧。诸比丘!此亦为诸欲之过患。〔此〕以欲为因,以欲为因缘,
  关系于欲,为诸欲(而所起)现世之苦蕴。诸比丘!如斯发奋、努力,有不断精进
  于彼之善男子,若彼等之财富如得者,彼「如何而我之财产王不夺,劫贼不夺,火不
367 烧,水不流,不爱后继者不持去」彼为守护彼等之财富而觉受苦忧。如斯有不断守护
  保护彼等之财富,王夺,劫贼夺,火烧,水流,不爱后继者持去。彼「我所有之所有
  物今已无」而愁……乃至……陷于蒙昧。诸比丘!此是诸欲之过患。〔此〕以欲为因,
  以欲为因缘,关系于欲,为诸欲〔而所起〕现世之苦蕴。复次诸比丘!以欲为因,
  以欲为因缘,关系于欲,为诸欲而王与王诤论,剎帝利与剎帝利诤论,婆罗门与婆
  罗门诤论,居士与居士诤论,母与子诤论,子与母诤论,父与子诤论,子与父诤论,
  兄弟与兄弟诤论,兄弟与姊妹,姊妹与兄弟诤论,朋友与朋友诤论。彼等于其处陷
  于斗争诤论,相互以手击,以石块击,以杖击,以刀击。彼等于其处而至死,〔又〕
  受等于死之苦。诸比丘!此亦是诸欲之过患。〔此〕以欲为因,以欲为因缘,关系于
  欲,为诸欲(而所起)现世之苦蕴。复次诸比丘!以欲为因,以欲为因缘,关系于
  欲,为诸欲而执剑与循,用弓与箭筒固身,矢乱飞,鎗乱飞,剑不断闪有中跳入于
368 两军密集之战阵。彼等于其处射矢,射鎗,以剑切首。彼等于其处至于死,(又)受
  等于死之苦。诸比丘!此亦是诸欲之过患。此以欲为因,以欲为因缘,关系于欲,
  为诸欲而所起现世之苦蕴。复次诸比丘!以欲为因,以欲为因缘,关系于欲,为诸
  欲而执剑与循,用弓与箭筒固身,矢乱飞,鎗乱飞,剑不断闪中跳入40善涂固之保
  垒。彼等于其处射矢,射鎗,以〔煮沸〕之兽粪降注,以强力,令粉碎,以剑切首。
  彼等于其处而至于死,又受等于死之苦。诸比丘!此亦是诸欲之过患。(此)以欲为
  因,以欲为因缘,关系于欲,为诸欲〔而所起〕现世之苦蕴。复次诸比丘!以欲为
  因,以欲为因缘,关系于欲,为诸欲而破家之隙问,行掠夺,包围家,待伏于路边
  〔而抢掠〕,通他人妻。王捕此者而行种种惩罚。〔即〕以鞭笞,以棒笞,以棍棒笞,
  断手,断足……乃至(二六二页以下参照)……以剑断首。彼等于其处而至死,又
  受等于死之苦。诸比丘!此亦是诸欲之过患。〔此〕以欲为因,以欲为因缘,关系
369 于欲,为诸欲〔而所起〕现世之苦蕴。复次诸比丘!以欲为因,以欲为因缘,关系
  于欲,为诸欲而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
  趣、堕处地狱。诸比丘!此亦是诸欲之过患。〔此〕以欲为因,以欲为因缘,关系于
  欲,为诸欲〔而所起之〕世之苦蕴。
     「由于五种欲,见有过患事」,由五种欲见有过患而观、考虑、度知、辨知明暸。
  此是「由于五种欲,见有过患事」。「应如犀角之,可为独游行」。故彼辟支佛言:
               种种为甘美          实欲在意乐
               由杂多之欲          将令搅乱心
               由于〔五〕种欲      见有过患事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一七 此我是为疾          乃为痈与祸
               乃为病与箭          又是为怖畏
               由于五种欲          见有怖畏事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五一)
370     「此我乃为疾,乃为痈与祸,是为病与箭,又是为怖畏」者,世尊即斯说:「41诸
  比丘!怖畏者是此诸欲之同义语。诸比丘!苦者是此诸欲之同义语。诸比丘!病者
  是此诸欲之同义语。诸比丘!痈者是此诸欲之同义语。诸比丘!42箭者是此诸欲之
  同义语。诸比丘!著者是此诸欲之同义语。诸比丘!泥者是此诸欲之同义语。诸比
  丘!胎者是此诸欲之同义语。诸比丘!然者,而何故怖畏,此是诸欲之同义语。于
  此之欲贪,染贪于欲贪者为欲贪所结缚,由现世之怖畏不遍脱,由来世之怖畏不遍
  脱,故怖畏是此诸欲之同义语。又诸比丘!何故而病、痈、42箭着、泥、胎者此是
  诸欲之同义语。于此于染贪欲贪者,为欲贪所结缚,由现世之胎不遍脱,由来世之
  胎不遍脱。故胎者,是此诸欲之同义语。」
            43怖畏苦与病        两者着与泥
            此等言诸欲          凡夫着其处
            可意色因〔彼〕      至赴于胎中
            诸比丘当知          因为不怠禅
            彼超此颇难          如斯度难路
            人人迫生老          观察且颤动
      此是「此我之疾、痈、祸、病、箭,又怖畏」〔之义〕。
371    「由于〔五〕种欲,见有怖畏事」者,由于五种欲,见有此怖畏、观、考虑、度
  知、辨知而明暸。此是「由于五种欲,见有此怖畏」。「应如犀角之,可为独游行」。
  故彼辟支佛言:
                此我是为疾        乃为痈与祸
                乃为病与箭        又是为怖畏
                由于五种欲        见有怖畏事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一八 寒与暑与饥与渴    风炎热虻爬行类
                此等一切堪打胜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二)
     「寒与暑与饥与渴」〔之句中〕,「寒」者,是由二行相而有寒。〔即〕(一)由身内界
  之动摇而有寒,又(二)由外部之气候而有寒。「暑」者,由二行相而有暑。〔即〕(一)由身
  内界之动摇而有暑,又(二)由外部之气候而有暑。饥者,是饿。渴者,是欲求。此是
  「寒与暑与饥与渴」。
372    「风、炎热、虻、爬行类」〔之句中〕,「风」者,是东风、西风、北风、南风、有
  尘风、44无尘风、寒风、热风、微风、烈风、毘岚风(台风)、45翼风、金翅鸟风、
  多罗叶(扇)风、扇风。「炎热」者,是太阳之热。「虻」者,成为赤眼蝇。爬行类者,
  是蛇。此是「风、炎热、虻、爬行类」。
     「此等一切堪打胜」者,是〔对此等一切〕打胜、打超、夺去、粉碎。此是「此等
  一切堪打胜〕。「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寒与暑与饥与渴           风炎热虻爬行类
               此等一切堪打胜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一九 肩善发育似莲华           大象独卧避难群
               尽如所欲住林野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三)
     「象以避群」〔之句中〕,象者,是有鼻之象。辟支佛亦是龙象。由何而辟支佛是
  龙象耶?(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二)不行故是龙象。(三)不来故是龙象。
     (一)彼辟支佛不行罪恶故是龙象者云何?罪恶者,是有杂染宝再有,有不安,有
  苦报,赍生老死于未来之恶不善法。
373         不行罪恶于46世间         舍离一切之结缚
            解脱染着一切处           斯者其故言龙象
      如斯,「彼辟支佛不行罪恶故是龙象」。
     (二)彼辟支佛不行故是龙象者云何?彼辟支佛不行于欲趣,不行于瞋趣,不行于
  痴趣,不行于怖畏趣,由贪而不行,由瞋而不行,由痴而不行,由慢而不行,由掉
  举而不行,由疑而不行,由随眠而不行,由违和之诸法而不趣,不受导,不受运,
  不受将来。如斯,「彼之辟支佛不行故而是龙象」。
     (三)辟支佛不来故是龙象者云何?由须陀洹道而舍断所有烦恼,一切此不再来,
  不返,不还。由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而舍断所有烦恼,一切此不再来,
  不返,不还。如斯,彼辟支佛不来故而是龙象。
374     象避群者,是譬如彼有鼻象之避群、回避、辟离、独于林野深入林中而行、行
  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辟支佛亦避群、回避、避离而独如犀角,可
  隐住于阿练若(林野)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境况,禅
  思受用适当之卧坐所,彼独行、独立、独坐、独卧、独入于村行乞,独〔由行乞〕
  归,独密而坐禅,独为经行,独游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
  是「象避群」〔之义〕。
     「肩善发育大似莲华」者,譬如彼有鼻象肩善发育,〔高〕有47七肘又八肘,辟支
  佛亦由无学之戒蕴、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蕴、无学之解脱蕴、无学之解脱智见蕴
  而蕴善发育。譬如彼有鼻象似莲华,辟支佛亦由七觉支之华,,〔即〕念觉支之华,择
  法觉支之华,精进觉支之华,喜觉支之华,轻安觉支之华,定觉支之华,舍觉支之
  华而似莲华。譬如彼有鼻之象是大势力、速力、勇气,辟支佛亦是大戒、定、慧、
375 解脱、解脱智见。此是「肩善发育似莲华」〔之义〕。
     「尽如所欲住林野」,譬如彼有鼻之象尽如所欲住于林野,辟支佛亦尽如所欲而
  住于林野。〔即〕由初禅而尽如所欲住于林野。由第二、第三、第四禅亦尽如所欲住
  于林野。由慈心解脱亦尽如所欲住于林野。由悲、喜、舍心解脱亦尽如所欲住于林
  野。由空无边处定亦尽如所欲住于林野。由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
  处定、果定亦尽如所欲住于林野。此是「尽如所欲住林野」〔之义〕。「应可独行如犀
  角」。故彼之辟支佛言:
                肩善发育似莲华          大象独卧避难群
                尽如所欲住林野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 乐群集者时解脱          无有可至道理事
               〔然〕遵日种佛之语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四)
376    「乐群集者时解脱,无有可至道理事」者,世尊即斯说:「48阿难!有比丘,喜群
  集,乐群集,耽于群集之乐,喜众,乐众,喜悦众,只要耽于众之乐,〔〔彼〕欲得
  所有出离之乐,远离之乐,寂止之乐,正觉之乐,容易得,简单得』无有此道理。
  然,阿难!彼比丘若远离众而独住,彼比丘能期待此事。〔即〕『〔彼〕欲得所有出离
  之乐,远离之乐,寂止之乐,正觉之乐,欲得彼之乐,容易得,简单得』有此道理。
  阿难!有比丘,喜群集,乐群集,耽于群集之乐,喜众,喜悦众,只要耽于众之乐,
  『〔彼〕时心解脱,又可具足非时不动〔心解脱〕而住者』无有此道理。然,阿难!
  若彼比丘远离众而独住,彼比丘能期待此。〔即〕『〔彼〕时心解脱,又具足可于非时
  不动〔心解脱〕而住者』有此道理」。「此是『乐群集者时解脱,无有可至道理事』」
  〔之义〕。
377    「然遵日种佛之语」〔之句中〕,日者,是太阳。彼〔太阳之〕姓是瞿昙。辟支佛
  之姓亦是瞿昙。由彼之辟支佛由于姓是太阳之亲戚、姓是亲戚。故辟支佛是日种。
  尊日种(佛)之语者,是闻日种之语、语路、说示、示教、教训、听、把取、保持、
  观察。此是「然遵日种佛之语」。「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乐群集者时解脱          无有可至道理事
                然遵日种佛之语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一 超越战斗邪见事          达正决定获得道
                不被导我起〔觉〕智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五)
     「超越战邪见事」〔之句中〕者,「战见事」者是二十事有身见。〔即〕于无闻之凡
  夫不见诸圣者,不熟达圣法,不受教导于圣法中,不见诸善人,不熟达善人法,不
  受教导于善人法中,(一)观我是色,(二)〔观〕我是有色,(三)〔观〕我中有色,(四)〔观〕
  色中有我,(五)─(八)受,(九)─(十二)想,(十三)─(十六)行,(十七)观识是我,(十八)〔观〕我是有识,(十九)
378 〔观〕我中有识,(二十)〔观〕识中有我。所有如斯类之见、恶见、见执、见难所、见
  曲邪、见异动、见结、执、执取、住着、取、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
  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于不如实之如实执,乃至为六十二恶见。此是战见事。
  「超越」者,是超越战见事,越度、正越、离越。此是「超越战邪见事」〔之义〕。
     「达正决定获得道」〔之句中〕,「决定」者,是四〔沙门〕道、八支圣道。所谓正
  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具备四圣道、正达、得达、
  触达、作证是「达于决定」。获得道者,是得道,获得道,得达道,触达道。此是「达
  正决定获得道」〔之义〕。
     「不被他导我起智」者,彼辟支佛起智、生起、生、发生、现前。〔即〕起「一切
  行是无常」之智、生起、生、发生、现前。「一切行是苦」……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
379  ……起「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之智、生起、生、发生、现前。此是「我起智」〔之义〕。
  「不为他导」,彼辟支佛不被他导,由他不能得,不缘于他,不行结缚于他,〔自〕如
  鬘知、见、不蒙昧、有正知、有念虑。〔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二八页以下
  参照)……「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不被他导,由他不能得,不缘于他,不行结缚于
  他,自如实知、见、不蒙昧、有正知、有念虑。此是「不被他导我起智」〔之义〕。「应
  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超越战邪恶见事          达正决定获得道
                不被导我起〔受〕智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二 动贪诡诈渴欲无          除覆(伪善)恶浊痴
                无意乐〔渴爱〕于世间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六)
      「动贪、诡诈、渴欲无」〔之句中〕,「动贪」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
380 (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彼动贪、贪是彼辟支佛所舍断、根绝,如
  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在辟支佛是不动贪。「无诡诈」者,〔诡
  诈〕有三诡诈事。〔即〕(一)称为资具受用之诡诈,(二)称为威仪之诡诈,(三)称为周边语
  之诡诈。
     (一)称为资具受用之诡诈者云何?于此诸居士为〔布施〕衣服、食物、卧坐所、
  病者之资具药品而招待比丘。彼比丘有恶欲而败于欲,有欲求,由欲得更多衣服、
  食物、卧坐所、病者资具药品之欲念而〔更〕拒绝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
  具药品,彼斯言:「于沙门高价衣服有何用」?沙门由冢墓或又由尘堆,或又由店前
  拾集褴褛而作僧伽梨衣方为应着,若此乃相应。于沙门上等之食物有何用?沙门行
  乞,由团食而营生活,若此乃相应。于沙门上等之卧坐有何用?沙门是树下住者又
  或露地住者,若此乃相应。于沙门高价之病者资具药品有何用?沙门以〔牛之〕腐
  尿又或阿梨勒果片药,若此乃相应。为此着粗糙之衣服,摄粗糙之食物,受用粗糙
  之卧坐所,受用粗糙之病者资具药品。诸居士如斯思考此彼「此沙门少欲而知足,独
381 居而不杂〔于众〕,是励精进之头陀行者」,愈益将〔布施〕衣服、食物、卧坐所、
  病者之资具药品而招待。彼如斯言:「由三者之现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即〕由
  信之现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由施物现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由应施者(圣者)
  之现前而有信善男子生多福。于汝等有此之信。又此施物之存在。而我是受者。若
  我不受,汝等将失福。于我此之〔施物〕无用。然为怜愍汝等故我受〔施物〕。由此
  而多之衣服亦受,多之食物亦受,多之卧坐所亦受,多之病者资具药品亦受。(而彼
  时示涩面而似有麻烦之态度)。如斯所有涩面、颦蹙、诡诈、诡瞒、诈欺,此言为「称
  资具受用之诡诈」。
     (二)称威仪之诡诈者云何?于此某者有恶欲败于欲,意欲〔由他之〕尊敬,「若为
  斯,人人将尊敬我,为装〔如得阿罗汉果〕而步行,装而立,装而坐,装而卧,愿
382 求〔将见得阿罗汉果人〕而步行,愿求而立,愿求而坐,愿求而卧,如入定者而步
  行,如入定者而立,如入定而坐,如入定者而卧,为欲使他见而为禅定」。如斯所有
  威仪之假立、建立、涩面、颦蹙、诡诈、诡瞒、诈欺,此言「称为威仪之诡诈」。
     (三)称周边语之诡诈者云何?于此某者有恶欲而败于欲,意欲〔由他之〕尊敬,
  「若如斯者人人将尊敬我」,依据圣法而言诈。〔即〕语:「着如斯衣服之沙门,此是
  大有能者」。语:「持如斯钵、铜碗、水瓶、滤水器、犍,履履物,着带,着腰纽之
  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有如斯和尚有如斯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有如斯
  同于阿阇梨和尚者(弟子兄弟)、伺阿阇梨者(同门)、有友人知己、同辈、朋友之
  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如斯住精舍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如斯住于单
  屋顶家、住于台观、住于平屋、住于山窟、住于洞穴、住于小屋、住于重阁、住于
  楼房、住于圆屋、住于宝库、住于集会所、住于假屋、住于树下所之沙门,此是大
  有能者」。或又有恶染之心而屡屡涩面,为大诡诈,为大多言,由口〔巧言〕而得〔他
383 之〕尊敬者如言:「此沙门(我)如斯寂静住等至(禅定),为甚深、秘密、微妙、
  隐蔽、为出世间而与空相应之论〕。如斯所有涩面、颦蹙、诡诈、诈欺,此言为「称
  为周边语之诡诈」。
      彼辟支佛舍断此等三诡诈,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故彼
  辟支佛是无诡诈。
     「无渴欲」〔之句中〕,渴欲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至(一三页参照
  )……贪欲、贪、不善根。此渴欲爱为彼辟支佛所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
  起,以智火烧之。故彼辟支佛是无渴欲。此是「无动贪、诡诈、渴欲」〔之义〕。
     「无覆除去恶浊、痴」〔之句中〕,「覆」者,是所有覆、覆伪、为善、嫉视、嫉视
  业。「恶浊」者,贪是恶浊,瞋是恶浊,痴是恶浊,忿、恨、覆、恼……乃至(三九
  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恶浊。痴者,是对苦而无智、对苦集而无智、对苦灭而
  无智、对至苦灭之道而无智、对前际无智、对后际无智、对前后际无智、对此缘性
384 之缘起诸法无智,所有如斯无智、不见、不现观、49 不随觉、不正觉、不通达、不
  潜入、不沈潜、不正观、不观察、不现见业、恶慧、愚、痴、痴蒙、痴昧、无明、
  无明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闩、痴、不善根。彼辟支佛覆、恶浊、
  痴亦已唾弃、除去、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故彼辟支
  佛已「无覆、除去恶浊与痴」。
     「无有意乐于一切世间」〔之句中〕,意乐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
  (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于一切世间」者,是于一切恶趣世间、一
  切人世间、一切天世间、一切蕴世间、一切界世间、一切处世间。
     「无有意乐于一切世间」,于一切世间而无有意乐,无有渴爱,无有渴欲。此是
  「无有意乐于一切世间」〔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 ;   动贪诡诈渴欲无            除覆〔伪善〕恶浊痴
                无意乐〔渴爱〕于世间      应可独行如犀角
385          二三 住着邪曲不见义           〔十事〕恶友应回避
                依着放逸不可习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七)
     「恶友应回避」〔之句中〕,恶友者,是(一)不布施,(二)不献供,(三)不祭祀,(四)无善
  作、恶作诸业之果报,(五)无此世,(六)无他世,(七)无母,(八)无父,(九)无化生有情,(十)
  无正生活于世间、正行道、且无自通达作证于此世他世而向(世人)宣说之沙门、
  婆罗门,所具备十事邪见之彼朋友。此是「恶朋友」。恶友应回避者,是须回避恶朋
  友、离避、回避。此是「恶友应回避」〔之义〕。
     「住着邪曲不见义」〔之句中〕,「不见义」者,是不布施、不献供……乃至(前方
  参照)……无自通达、作证此世他世〔向世人〕宣说之沙门、婆罗门,所具备十事
  邪见彼朋友。此是「不见义」。「住着于邪曲」者,住着邪曲之身业,住着邪曲之语业,
  住着邪曲之意业,住着邪曲之杀生,住着邪曲之偷盗,住着邪曲之邪欲行,住着邪
386 曲之妄语,住着邪曲之两舌,住着邪曲之恶口,住着邪曲之绮语,住着邪曲之贪欲,
  住着邪曲之瞋恚,住着邪曲之邪见,住着邪曲之诸行,住着邪曲之五种欲,着、系
  着、近着、缚着而信解。此是「住着邪曲不见义」〔之义〕。
     「依着、放逸不可习」〔之句中〕,「依着」者,是求诸欲、觅求、遍求、行此、屡
  屡为此,重此,向于此、倾于此、赴于此、信解此,以此为主者。此是欲依著者。
  又由渴爱而求诸色所遍求者,由渴爱而所获得者,由渴爱而所受用诸色者,受用诸
  声、香、味、触、行此,屡屡为此,重此,向于此,倾于此,赴于此,信解此,以
  此为主者亦是此欲依著者。「放逸」〔之句中〕,放逸者是对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
  又谓对五种欲心之放纵、放纵之遂行,又对诸善法之修习不作恭敬、不作永续、不
  作持续、委缩行、将行欲放弃、责任之放弃、不习行、不修习、不多作、不受持、
  不专念,放逸。即如斯所有放逸、放慢、放慢性。此言为放逸。自依着、放逸不可
  习者,不可习于依著者,不可向放逸者习〔彼等之行为〕,不可习行、不可常习、不
387 可行、不可共行、不可正持而动作。此是「自依着、放逸不可习」〔之义〕。「应可独
  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住着邪曲不见义         〔十事〕恶友应回避
                依着放逸不可习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四 应交持法多闻友          交具伟大应辩友
                调伏疑惑了知义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八)
      「应交持法多闻友」〔之句中〕,「多闻」者,是多闻而持闻,以积闻。〔即〕说完
  全圆满遍净梵行之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彼诸法,多闻(忆)持斯诸法,以
  语通晓,以意观察,以见通达。持「法」者,是持契经、祇夜、记说、偈、自说、如
  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罗之法者。「应交持法多闻〔友〕,应交多闻而且持法
  之友,应习、应习作、应常习」。此是「应交持法多闻〔友〕」〔之义〕。
388    「交具伟大应辩友」〔之句中〕,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而伟大之友。具
  应辩者,是(一)对教说而具应辩者、(二)对遍问而具应辩者、(三)对证得而具应辩者之三
  具应辩者。
     (一)对教说而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学得佛语,〔即〕契经、祇夜、记说、偈、
  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罗,彼依〔其〕教说而〔具应辩者〕应辩。
  此是对教说之具应辩者。
     (二)对遍问而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有关义、所知相、原因、处非处、50遍问
  而依彼之其遍问而〔具应辩者〕应辩。此是对遍问之具应辩者。
     (三)对证得而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证得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
  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四沙门果、四无碍解、六神通、彼若知义、知法、知词(文
  法)者应说法,知词者应词。对此等〔义、法、词〕三者,智是应辩无碍解。彼辟
  支佛具此应辩无碍解,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辟支佛是「具应辩者」。
389     亦无有教说,亦不遍问,亦无所证得者,〔具应辩者〕将何以应辩?此是「交具
  伟大应辩友」〔之义〕。
     「调伏疑惑了知义」,了知自义者,是了知他义,了知俱义,了知现世之义,「了
  知」者是了知来世之义、知通、知、考虑、度知、辩知、明暸,调伏疑惑者,是折伏、
  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调伏疑惑了知义」〔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
  故彼辟支佛言:
               应交持法多闻友         交具伟大应辩友
               调伏疑惑了知义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五 世间戏乐与欲乐         不庄严而不期待
               实语者离严饰处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五九)
390    「世间戏乐与欲乐」〔之句中〕,「戏」者,是身戏与语戏之二戏……乃至(三三九
  页参照)……此是身戏……乃至(三三九页参照)……此是语戏。「乐」者,此是满
  悦之语。「欲乐」者,世尊即如斯说:「51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欲。五者云何?是好,
  望,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
  味,〔及〕好,望,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身所识之触。诸比丘!此是五种欲。
  诸比丘!缘此五种欲而生喜乐。此是欲乐」。「世间」者,是人世间。此是「世间戏乐
  与欲乐」〔之义〕。
     「不庄严而不期待」者,以世间之戏、乐与欲乐〔而自〕不庄严,不期待〔彼〕
  而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不庄严而不期待」。
     「实语者离严饰处」〔之句中〕,「严饰」者,是二严饰。〔即〕(一)在家者之严饰,
  (二)非家者之严饰。
     (一)在家者之严饰者云何?是发须、华鬘、熏香、涂料、璎珞、饰物、衣服、装
  饰、头巾、涂香、按摩、沐浴、洗发剂、镜、眼药、华鬘涂油、白粉、口红、腕环、
391 发饰、杖、棒、伞盖、有彩色履物、头巾、扇、长短之白衣等。此是「在家者之严饰」。
     (二)出家者之严饰者云何?是美饰之衣服、美饰之钵、美食、卧坐所,又此污秽
  身外部诸资具之美饰、严饰、奢侈、贪求、贪求性、浮薄、轻佻。此是「出家者之严
  饰」。
     「实语者」,彼辟支佛是实语者、遵真实人、鬘直人、世人可信赖人〔辟支佛是
  实语者〕而远离严饰处,离去、舍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实语
  者离严饰处」〔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世间戏乐与欲乐         不庄严而不期待
                  实语者离严饰处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六 亦子亦妻亦父母         财宝谷物亦亲类
                  各各诸欲亦舍断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
392    「亦子亦妻亦父母」〔之句中〕,子者,是自所生子、乳母所育子、领养之子、徒
  弟子之〔四种〕子。妻者,妻也。父者,所有之男亲。母者,是所有之女亲。此是
  「亦子亦妻亦父母」〔之义〕。
     「财宝谷物亦亲类」〔之句中〕,财宝者,是真珠、宝珠(摩尼)、瑙璃、螺贝(车
  渠)、宝石、珊瑚、银、金、赤珠、玛瑙。谷物者,是言前食与后食。前食者,是米、
  粳、麦、小麦、稷、荳、稗。后食者,是羹汤〔之蔬菜〕。亲类者,是四亲类。〔即〕
  (一)亲戚亦是亲类。(二)同姓者亦是亲类。(三)友人亦是亲类。(四)同习艺者亦是亲类。此
  是「财宝谷物亦亲类」〔之义〕。
     「各各诸欲亦舍断」〔之句中〕,「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
  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事欲……乃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烦恼欲。「诸
  欲亦舍弃」者,是遍知事欲,舍烦恼欲、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诸欲
  亦舍断」。「各各」者,是由须陀洹道所舍断之诸烦恼,此不再来、不返、不还来。由
  斯陀含道所舍断之诸烦恼、由阿那含道所舍断之诸烦恼、由阿罗汉道所舍断之诸烦
393 恼,此不再来、不返、不还来。此是「各各诸欲亦舍断」〔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
  故彼辟支佛言:
                亦子亦妻亦父母        财宝谷物亦亲类
                各各诸欲亦舍断        应可独行如犀角
           二七 此〔受无〕缚着        兹之可乐小
               〔如此〕快味少         兹有多之苦
                知此为52痈与          此之觉慧者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六一)
     「此缚着,兹之可乐小」〔之句中〕,「缚着」者亦言钩、食啄、悬着、碍着、此是
  五种欲之同义语。「兹之可乐小」〔之句中〕,「可乐」者,世尊即如斯说:「53诸比丘!
  有此等五种欲」。五者云何?是喜好、欲望、适意、可爱、伴欲,可染着眼所识之色、
  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及〕喜好、欲望、适意、可爱、伴欲?可
  染着身所识之触。诸比丘!此是五种欲。此乐少。此乐是下贱,此乐是卑贱,此乐
394 是苦。此是「缚着,兹之可乐小」〔之义〕。
     「快味少,兹有多之苦」〔之句中〕,「快味少」者,是「54 世尊说欲有多苦,有多
  恼,于兹有多过患。世尊说欲如骨锁。世尊说欲如草之炬火。世尊说欲如信用物。
  世尊说欲如树果。世尊说欲如屠杀场。世尊说欲如剑戟。世尊说欲如蛇头55,有多
  苦,有多烦恼。于兹有多过患」。此是「快味少,兹有多苦」〔之义〕。
     「知此痈与觉慧者」〔之句中〕,「痈」者亦言钩、食味、悬着、碍着、此是五种欲
  之同义语。「与〕者,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
  句之次第。「知此痈与觉慧者」,「觉慧者〕者,是贤者、具慧者、有觉者、智者、辨
  知者、有慧者知〔此〕是痈睡,知是钩,知是食味,知是悬着,知是碍着,考虑、
395 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知此痈与觉慧者」〔之义〕。「应如犀角之,可为独游行」。
  故彼辟支佛言:
                此〔受乐〕缚着      兹之可乐小
               〔如此〕快味少       兹有多之苦
                知此为痈与          此之觉慧者
                 应如犀角之          可为独游行
           二八 如水中鱼破坏网      舍断〔十〕结结破裂
                如火燃烧不返已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二)
     「结破裂」〔之句中〕,「结」者,是欲贪结、瞋恚结、慢结、见结、疑结、戒禁取
  结、有贪结、嫉结、悭结、无明结之十结。「破裂结」者,是裂十结、破裂、舍断、
  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破裂结」〔之义〕。
396    「如水中鱼破坏网」〔之句中〕,「网」者,丝之网。「水」者,水也。鱼(行水中物)
  是鱼。如〔鱼〕如斯破网、破坏、裂、割裂、破裂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
  持续、维持。〔于网〕是爱网与见网之二网……乃至(四○页参照)……此是爱网……
  乃至(四○页参照)……此是见网。彼辟支佛已舍断爱网,舍遣见网,爱网之舍断
  故,见网之舍遣故,彼辟支佛不着色、不着声、不着香……乃至(一七七页参照)
  ……不着见闻觉识之诸法,不执、不缚、出离此,弃遣、离脱、以不限定之心而住。
  此是「如水中鱼破坏网〕〔之义〕。
     「如火燃烧不返已」,譬如由棻与薪有燃之火,行〔燃〕不返,如斯彼辟支佛,
  由须陀洹道而所舍断之烦恼不再来,不返,不归来,由斯陀含道所舍断之烦恼,由
  阿那含道所舍断之烦恼,由阿罗汉道所舍断之烦恼不再来、不返、不归来。此是「如
  火燃烧不返已」〔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如水中鱼破坏网         〔舍断〕结破裂
                如火燃烧不返已          应可独行如犀角
397          二九 眼向下投无彷徨          护持诸根守〔制〕意
                无流漏〔而火〕不烧      应可独行如犀角(六三)
     「眼向下投无彷徨」〔之句中〕,投眼者云何?于此某者动眼,具眼之动贪。〔即〕
  「可见未见之物,可超越已见之物」,为见色而由庭园向庭园,由花园向花园,由村
  向村,由街向街,由市向市,由国向国,由地方向地方长途之旅行,耽于无目的地
  之旅行。如斯是投眼。或又〔行乞入于村落〕家家之间,行于街路,不防护〔眼根〕
  而行。〔即〕眺象〔兵〕,眺马〔兵〕,眺车〔兵〕,眺步〔兵〕,眺女,眺男,眺男儿,
  眺女儿,眺店内,眺家之入口,眺上,眺下,左顾右陌而行。如斯是投眼。或又以
  眼见色已而取相,取细相。不防此眼根而住者,应为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浸,彼为其
  防护而不行道,不护眼根,至无眼根之律仪。如斯亦是「投眼」。又譬如有一部应尊
398 敬之沙门、婆罗门。为享信施之食,例如彼等耽住于观览舞蹈、歌谣、音乐、曲艺、
  歌曲、手铃乐、铙钹乐、铜罗乐、奇术、铁丸戏、竹棒戏、轻业、象斗、马斗、斗
  水牛、斗牡牛、斗牝牛、斗壮山羊、斗牡羊、斗鸡、斗鹑、斗杖、斗拳、角力、模
  拟战、兵列、兵团、阅兵等,如斯亦是投眼。
     「眼向下投」者云何?于此有比丘。动眼,无具眼之动贪。〔彼〕「可见未见之物,
  可超越已见之物」,为见色而由庭园向庭园,由花园向花园,由村向村,由街向街,
  由市向市,由国向国,由地方向地方,无沈于长途之旅行、无目的地之旅行。如斯
  是「眼下投」。或又有比丘。〔行乞而入村落〕之家家问,行于街路而防护〔眼根〕而
  行,不眺象,不眺马,不眺车,不眺步〔兵〕,不眺女,不眺男,不眺男儿,不眺女
399 儿,不眺店内,不眺家之入口,不眺上,不眺下,不左顾右陌而行。如斯亦是眼下
  投。或又以眼见色已而无取相,无取细相。不防护此眼根而住者,可为贪忧诸恶不
  善法所侵故,为防护其眼根而行道,护眼根,至于眼根之律仪。如斯亦是眼下投。
  又譬如有一部应尊敬之沙门、婆罗门。享信施之食,而彼等譬如无耽住于舞蹈、歌
  谣、音乐……乃至……阅兵等物之观览,如斯不耽于观览物而住,如斯离去沈于观
  览物。如斯亦眼下投。
     「无彷徨」〔之句中〕,彷徨者云何?于此某者彷徨,具备彷徨性。〔即〕由由庭
  园向庭园,由花园向花园,由村向村,由街向街,由市向市,由国向国,由地方向
  地方,耽住于长途之旅行、无目的地之旅行。如斯是彷徨。或又有比丘,于僧伽蓝
  中而具备彷徨性。〔即〕无目的,无理由,掉举,心不寂灭而由僧房向僧房行,由精
  舍向精舍行,由片面屋顶家向片面屋顶家行,由台观向台观行,由平屋向平屋行,
  由山窟向山窟行,由洞穴向洞穴行,由小屋向小屋行,由重阁向重阁行,由楼房向
400 楼房行,由圆屋向圆屋行,由宝库向宝库行,由集会所向集会所行,由假屋向假屋
  行,由树下向树下行。或又诸比丘坐又于行之处而在其处比丘若一人,(自加)为第
  二人,若二人则成为第三人,若三人则成为第四人,于其处而多绮语。王论、贼论
  ……乃至(三五七页参照)……有无论等。如斯亦是「彷徨」。
     「无彷徨」者,彼辟支佛远离彷徨,离、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
  限定心而住,喜独坐,乐独坐,勤励于内心之止(奢摩他),不轻视禅,具备观(毘
  钵舍那),常赴空闭处,为静虑者而乐禅,专注于一境,重最上义。此是「眼下投无
  彷徨」〔之义〕。
     「护诸根」者,彼辟支佛以眼见色已而无取相,无取细相。不防护此之眼根而住
  者,可为贪忧诸恶善法所侵故,为防护其〔眼根〕而彼行道,护眼根至眼根之律仪。
  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而无取相,无取
401 细相。不防护此〔意根〕而住者,可为贪忧诸恶不善法所侵故,为彼意根之防护而
  彼行道,护意根,至意根之律仪。此是「护诸根」〔之义〕。「守意」者,是护意、守意。
  此是「护诸根守意」〔之义〕。
     「无流漏而不烧」〔之句中〕,「无流漏」者,即由尊者大目犍连如斯说:『56友等!
  我将示流漏之教说及无流漏之教说。谛听善作意。我将说之』。『唯诺,友!』彼等
  诸比丘应诺大目犍连。尊者大目犍连告曰:『友等!有流漏者云何?友等!于此有
  比丘』。以眼见色已可爱之色,〔喜此〕而信解,不可爱之色,〔不喜此〕而恚)怒,不
  现起身念,以劣小心而住,于其处彼生起诸恶不善法,如实不知解无余所灭彼心解
  脱、慧解脱。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
  而可爱之色〔喜此〕而信触,不可爱之法,〔不喜此〕而恚怒,不现起身念,以劣小
  心而住,于其处彼生起诸恶不善法,如实不知解无余灭彼心解脱、慧触脱。友等!
402 此比丘眼所识之色而有流漏,于耳所识之声而有流漏……乃至……为于意所识之
  法而有流漏。友等!如斯有流漏而住之比丘。若彼由眼近于恶魔,恶魔得机会,恶
  魔得所缘。若彼由耳……乃至……若彼由意近于恶魔,恶魔得机会,恶魔得所缘。
  譬如友等!干燥,无水气57经年苇暮之家,又有莫暮之家。若由东方人持燃莫之炬
  火近于彼〔家〕,火得机会,火58可得所缘。若由西方于彼〔之家〕,若由北方于彼
  〔之家〕,若由南方于彼〔之家〕,若由59下方于彼〔之家〕,若由上方于彼〔之家〕,
  〔即〕由何处人持燃莫之炬火近之火得机会,火60可得所缘。如斯友等!如斯有流
  漏而住之比丘。由眼若近彼恶魔,恶魔得机会,恶魔得所缘。由耳若彼   
  由意若近彼恶魔,恶魔得机会,恶魔得所缘。友等!如斯住之比丘为色所打胜,比
  丘不打胜于色。比丘为所声打胜,比丘不打胜于声。比丘为香所打胜,比丘不打胜
  于香。比丘为味所打胜,比丘不打胜于味。比丘为触所打胜,比丘不打胜于触,比
403 丘为法所打胜,比丘不打胜于法。友等!此比丘言为为色所打胜,为声所打胜,为
  香所打胜,为味所打胜,为触所打胜,为法所打胜。彼由彼等诸烦恼所打胜,有杂
  染宝再有,有苦患,有苦报,宝未来之老死,不为打胜诸恶不善法。友等!如斯是
  有流漏。
     『于次友等!无流漏者云何?友等!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可爱之色〔喜
  此〕而无信解,不可爱之色亦〔为不喜〕而无恚怒,以无量心而住,如实知解于其
  处生起彼诸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心解脱、慧解脱。以耳闻声已……乃至……以意识
  法已,可爱之法〔亦喜此〕而无信解,不可爱之法〔亦不喜此〕而无恚)怒,以无量
  心而住,如实知解于其处彼生起诸恶不善法,无余灭彼之心解脱、慧解脱。友等!
  言此比丘于所识之色而无流漏、于耳所识之声而无流漏……乃至……于意所识之法
  而无流漏。友等!如斯有无流漏而住之比丘。由眼若恶魔虽近于彼,恶魔不得机会,
404 恶魔不得所缘。由耳若于彼……乃至……由意若恶魔虽近于彼,恶魔不得机会,恶
  魔不得所缘。譬如友等!有以厚土坚涂之高楼闼。若由东方人持能燃莫炬火而近于
  彼家,火亦不得机会,火不61得所缘。若由西方于彼〔家〕,若由北方于彼〔家〕,
  若由南方于彼〔家〕,若由62下方于彼〔家〕,若由上方于彼〔家〕,〔即〕由何处人
  持能燃莫炬火而近,火亦不得机会,火不得63所缘。如斯友等!有无流漏而住之比
  丘。由眼若虽恶魔近于彼,恶魔不得机会,恶魔不得所缘。由耳若于彼……乃至……
  由意若虽恶魔近于彼,恶魔不得机会,恶魔不得所缘。友等!如斯住言为不色所打
  胜于比丘,比丘是打胜于色。声不为打胜于比丘,比丘是打胜于声……乃至……法
  不为打胜于比丘,比丘是打胜于法。友等!言此之比丘打胜于色,打胜于声,打胜
  于香,打胜于味,打胜于触,打胜于法。彼不为彼等诸烦恼打胜,打胜有杂染宝再
  有,有苦患,有苦报资来世之老死诸恶不善法。友等!『如斯是无流漏』」。
405    「火不烧」者,是于贪火不能烧,于瞋火不能烧,于痴火不能烧。此是「无流漏而
  火不烧」〔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眼向下投无彷徨         护持诸根守〔制〕意
                 无流漏而火不烧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 令叶断除如昼度         取除须发世俗相
                 着袈裟衣而出家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四)
     「取除须发世俗相」〔之句中〕,世俗相者,是须发……乃至(三四九页参照)……
  长短之白衣等。「取除世俗相」者,是取除、夺去i 息止、此是「取除须发世间相」〔之
  义〕。
     「令叶断除如昼度树」,譬如64树叶生茂荫森昼度树〔之落叶〕,如斯彼辟支佛〔取
  除世俗相〕而完全是钵、衣之保持者。此是「令叶断除如昼度树」〔之义〕。
406    「着袈裟衣而出家」,彼辟支佛断一切家居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戚之障
  碍,断财宝之障碍,剃除须发,缠袈裟衣,由家非家而出家,成为无一物之状态而
  独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持续。此是「着袈裟衣而出家」〔之
  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令叶断除如昼度        取除须发世俗相
                着袈裟衣而出家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一 不求诸味不动贪        次第乞食不养他
                家家心无所结缚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五)
     「不贪求诸味不动贪」〔之句中〕,「诸味」者,是根味、干味、皮味、叶味、花味、
  果味、酸、甘、苦、辛、咸、碱、收敛性、涩、美味、不味、冷热。于世间有贪求
  味之沙门、婆罗门。彼等以舌端遍求最高之味而徘徊。彼等得〔酸味〕已而遍求不
  〔酸味〕,得不酸味已而遍求酸〔味〕。得甘味已而遍求不甘〔味〕,得不甘味已而遍
407 求甘〔味〕。得苦味已而遍求不苦〔味〕,得不苦味已而遍求苦〔味〕。已得辛味而遍
  求不辛〔味〕,已得不辛味而遍求辛〔味〕。已得咸味而遍求不咸〔味〕,已得不咸味
  而遍求咸〔味〕。已得碱味而遍求不碱味,已得不碱味而遍求碱味。已得收敛性〔味〕
  而遍求涩味,已得涩味而遍求收敛性味。已得美味而遍求不味,已得不味而遍求美
  味。已得冷而遍求热,已得热而遍求冷。彼等已得各各之味而彼不满足,遍求他物
  之他者,对诸味贪、贪求、贪觅、昏昧、缚着、恋、悬着、碍着。彼味爱,彼辟支
  佛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令之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彼辟支佛如理而
  省察,不为戏,不为憍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为存续此身体,为维持,为止害,
  「如斯我无古之苦痛,不令生新之苦痛,又我有存命、无罪与安乐住」,为摄益梵行
  之限内摄食。譬如于植林之限内烧林,或又譬如于运搬货物之限内注油于车辆,或
408 又譬如于度过难所(沙漠)之限内摄食子之肉,彼辟支佛如理而省察,不为戏,不
  为憍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为存续此身体,为维持,为止害,「如斯我无旧之苦
  痛,不令生新之苦痛,又我为有存命、无罪与安乐住」,为于摄益梵行之限内摄食,
  由欲爱之远离、离、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
  贪求诸味不动贪」〔之义〕。
     「不动贪」〔之句中〕,动又「动贪」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
  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此之动、动贪、渴爱为彼辟支佛所舍断,所根绝,
  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辟支佛是不动贪。此是「不贪求诸味
  不动贪」〔之义〕。
     「次第乞食不养他」〔之句中〕,「不养他」者,彼辟支佛只养自己,不〔养〕他。
           不养65他有完全智        〔漏尽〕真髓善住立
           令为唾弃过恶者           彼言我为婆罗门
      此是不养他〔之义〕。「次第乞食」者,彼辟支佛于晨朝着(内)衣,携钵、衣,
  为行乞而入于村又街。〔彼时彼〕护身、护语、护心、令现起念,防护诸根,眼下投,
  具足威仪,由家向家而行过,乞食而步履。此是「次第乞食不养他」〔之义〕。
409    「家家心无被结缚」者,是由二行相而心被结缚。〔即〕(一)贬自己高扬他人而心被
  结缚。又(二)高扬自己贬下他人而心被结缚。
      (一)贬下自己高扬他人而心被结缚者云何?言:「卿等是我大饶益者。我依卿等而
  他之人人亦与我,又制作与获得所思惟之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
  依于卿等,为与卿等相识,请父母付我以前之姓名消失,我〔至于〕被知为某氏(贵
  氏)之所护者,某女(贵女)之所护者。如斯是「贬下自己高扬他人而心被结缚」。
     (二)高扬自己贬下他人而心被结缚者云何?言:「我为卿等之大饶益者。卿等由我
  而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由于我〕而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欲行、离妄语、离
  谷酒、果酒〔等〕放逸原因之酒。我向卿等亦告(教)总说〔圣典〕,遍问〔义疏〕,
  戒,布萨,亦决心新业,然卿等舍去我而恭敬他之人人,尊重、供养、敬重」。如斯
410 是「高扬自己贬下他人而心被结缚」。
     「于家家心无被结缚」者,是彼辟支佛由(施主)家之障碍而心不被结缚,由众
  之障碍而心不被结缚,由住居之障碍而心不被结缚,由衣服之障碍而心不被结缚,
  由食物之障碍而心不被结缚,由卧坐所之障碍而心不被结缚,由病者之资具药品而
  心不被结缚。此是「于家家心无被结缚」〔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不求诸味不动贪         次第乞食不养他
                家家心无被结缚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一 〔初禅〕舍断心五盖      除却一切随烦恼
                断贪瞋恚无依止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六)
     「〔初禅〕舍断心五盖」者,是彼辟支佛舍断欲盖贪,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
411 无,舍瞋恚盖、昏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
  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能生乐与喜具足初禅而住。此是「初禅舍断心
  五盖」〔之义〕。
     「除却一切随烦恼」〔之句中〕,贪是心之随烦恼,瞋是心之随烦恼,痴是心之随
  烦恼,分恨……乃至(四○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心之随烦恼。「除却一切随烦
  恼」者,是除却心之一切随烦恼,除斥、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除却
  一切随烦恼」〔之义〕。
     「断贪瞋恚)无依止」〔之句中〕,「无依止」者,是〔依止〕爱依与见依之二依……
  乃至(四○页参照)……此是爱依……乃至(四○页参照)……此是见依。「贪〔爱〕」
  者,是爱贪爱与见贪爱之二贪爱……乃至(四○页参照)……此是爱贪爱……乃至
  (四○页参照)……此是见贪爱。「瞋恚」者,是所有心之瞋害、瞋恨、瞋恚、违逆、
  怒、激怒、大激怒、瞋、激瞋、心之大激瞋、恚意之激瞋、忿、忿怒、忿怒性、瞋、
412 瞋怒、瞋怒性、恚、恚心怒、恚怒性、违背、违逆、愤怒、愤慨、心之不快。「断贪瞋
  恚无依止」者,是彼辟支佛断爱贪爱与见贪爱与瞋恚、断绝、正断、舍断、、除去、
  减除、令之灭无,不依止于眼,不依止于耳……乃至(一七七页参照)……不依止
  于可见闻觉识之诸法,不系着、不近着、不缚着、不信解、出离、弃遣、离脱、离
  缚、以不限定心而住。此是「断贪瞋恚无依止」〔之义〕。「应可如犀角独行游」。故彼
  辟支佛言:
                 〔初禅〕舍断心五盖     除却一切随烦恼
                  断贪瞋恚无依止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二 豫乐与苦令离去       〔除二三禅〕喜与忧
                  四禅清净得舍止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七)
     「豫乐与苦令离去,除二三禅喜与忧」,彼辟支佛舍断乐、舍断苦,令灭没喜、
413 忧故,由舍而不苦不乐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是「豫乐与苦令离去(除)」〔之
  义〕。
     「四禅清净得舍止」〔之句中〕,「舍」者,是于第四禅所有舍,放舍、舍置、心平
  等性、心安息、心之中庸。止(奢摩他)者,是心之止住、住立、均衡、不散乱、
  不乱意、止、定根、定力、正定。于第四禅舍与止净、清净、遍白、无秽、离随烦
  恼、柔软、适业、达住立而不动。「清净得舍止」者,是于第四禅得获舍与止。此是
  「四禅清净得舍止」〔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豫乐与苦令离去          除〔二三禅〕喜与忧
                四禅清净得舍止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四 精勤为达第一义          无沈滞心无懈怠
                有固努力具势力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八)
414    「精勤为达第一义」〔之句中〕,「第一义」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
  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为达第一义」者,为得、获得、得
  达、触达、作证,「精勤」而住。〔即〕舍断诸不善法,成就诸善法,而对诸善法有力
  势,有坚固发动,不放舍重担(责任)。此是「精勤为达第一义」〔之义〕。
     「无沈滞心无懈怠」者,彼辟支佛未起诸恶不善法为不欲生起而精进,励精进、
  策励心、精勤。为舍断已起之诸恶不善法而精进、励精进、策励心、精勤。已起诸
  善法之持续、不逸失、增大、广大、修习圆满而精进、励精进、策励心、精勤。如
  斯是「无沈滞心无懈怠」〔之义〕。或又〔虽宁皮与腱与骨干尽,依坚固之力势,依坚
  固之力,依坚固勇猛而66不得可能得者我则不令精进停止」,策励心、精勤。如斯亦
415 是「无沈滞心无懈怠」〔之义〕。策励心,精勤「无取而由诸漏至我心解脱止,我则不
  解此结跏趺坐」。如斯亦是「无沈滞心无懈怠」〔之义〕。
           「67爱箭不能拔       我不食不饮
             不外出精舍         又不横胁卧」
      是策励心,精勤。如斯亦是「无沈滞心,无懈怠之行为」〔之义〕。「由诸漏无取,
  我心未解脱之问我不起此座,」以策励心、精勤。如斯亦是「无沈滞心,无懈怠之行
  为」〔之义〕。「无取而由诸漏我心未解之问我不下经行处,不外出精舍,不外出片屋
  顶家,不外出台观,不外出平屋,不外出山窟,不外出洞穴,不外出小屋,不外出
  重阁,不外出楼房,不外出圆屋,不外出宝库,不外出集会,不外出假屋,不外出
  树下」而策励心、精勤。如斯亦是「无沈滞心无懈怠」〔之义〕。「于此晨朝时我将取得
  圣法,正得、证达、触达、作证」,策励心、精勤。如斯亦是「无沈滞心无懈怠」〔之
  义〕。「于此正午时,于日暮时,于食前,于食后,于中夜,于中夜,于后夜,于新
416 月,于满月,于两期,于冬期,于夏期,于青年期,于中年期,于老年期,我将取
  得圣法、正得、证达、触达、作证」,以策励心、精勤。如斯亦是「无沈滞心无懈怠
  之行为」〔之义〕。
     「有固努力具势力」〔之句中〕,有固努力者,彼辟支佛对诸善法已坚固受持。身
  善行、语善行、意善行、施物之颁与,戒之受持,布萨之遂行,向母之孝养,向父
  之孝养,向沙门之供养,向婆罗门之供养,家长之敬重,对其他各各之增上善法已
  确固受持。此是「有固努力」〔之义〕。「具势、力」者,是彼辟支佛具势、力、精进与
  发勤,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此是「有固努力具势、力」〔之义〕。「应
  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精勤为达第一义         无沈滞心无懈怠
               有固努力具势力         应可独行如犀角
417         三五 独坐与禅无遣事         常于诸法行随法
               思惟诸有之过患         应可独行如犀角  (六九)
     「独坐与禅无遣事」,彼辟支佛喜独坐、乐独坐、勤励内心之止(奢摩他),不怠
  禅,不遣禅。〔即〕为未起初禅之生起而行、加行、正行、热心、专心,为未起第二
  禅、未起第三禅、未起第四禅之生起而行、加行、正行、热心、专心。。如斯是「无遣
  禅事」。或又习行已起之初禅、修习、多作。习行已起第二禅、已起第三禅、已起第
  四禅,修习,多作。如斯〔无遣禅事」。此是「独坐与禅无遣事」〔之义〕。
     「常于诸法行随法」〔之句中〕,法者,是四念处……乃至……八支圣道。随法者
  云何?是正行道、随顺之行道、无害敌之行道、随义之行道、法随法之行道、诸戒
  之完成、诸根之守护、对食之知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此等言随法。
418    「常于诸法行随法」者,是于诸法常时,常恒引续不绝,逐次如水波之生〔不间
  断〕,无间而相续、相接、于食前,于食后,于初夜,于中夜,于后夜,于新月,于
  满月,于雨季,于冬季,于夏季,于青年期,于中年期,于老年期、行、行作、动
  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常于诸法行随法」〔之义〕。
     「思惟诸有之过患」者,乃「一切行为无常」以思惟诸有之过患,「一切行是苦」,
  「一切法无我」……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以思惟诸
  有之过患。此是「思惟诸有之过患」〔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独坐与禅无遣事        常于诸法行随法
                思惟诸有之过患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六 求灭渴爱不放逸        有闻有念非聋哑
                决定有勤察悟法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七○)
419    「求灭渴爱不放逸」〔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求
  灭渴爱不放逸」者,是欲求、冀求、热望贪之尽灭,瞋之尽灭,痴之尽灭,趣之尽灭,
  生起之尽灭,结生之尽灭,有之尽灭,轮回之尽灭。此是「求灭渴望不放逸」〔之义〕。
  「不放逸」者,彼辟支佛恭敬而作,常而作……乃至(九四页参照)……是对诸善法
  不放逸。此是「求灭渴爱不放逸」〔之义〕。
     「有闻有念非聋哑」〔之句中〕,非聋哑者,彼辟支佛是贤者、具慧者、觉慧者、
  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非聋哑」〔之义〕。
     「有闻」者,彼辟支佛已多闻而持闻、积闻。〔即〕完全成而圆满所遍知梵行之初
  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彼之诸法,多闻〔忆〕持如斯诸法,以语通晓,以意观
  察,以见善通达。此是「有闻」〔之义〕。「有念者」,是彼辟支佛有念,具备第一念慧、
  忆念、随念甚久以前所行之事、甚久以前所语之事。此是「有闻有念非聋哑」〔之义〕。
     「决定有勤察悟法」〔之句中〕,法之察悟者是智。即所有慧、知触……乃至(一
  八页参照)……不痴、择法、正见。「察悟法者」,是彼辟支佛察悟法,知法、考虑
  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别法。〔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
420 ……「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而察悟法、知法、考虑法、度知法、辨知法、辨别法。
  或又彼辟支佛已蕴之察悟、界之察悟、处之察悟、趣之察悟、生起之察悟、结生之
  察悟、有之察悟、轮回之察悟、轮转之察悟。或又辟支佛在蕴之终边,在界之终边,
  在处之终边,在趣之终边,在生起之终边,在结生之终边,在有之终边,在轮回之
  终边,在轮转之终边,在最后有,在最后之身体,在最后之持身者,是辟支佛。
            68此是彼之最后有      此乃最终之身体
           〔最后〕生老死轮回     于彼无有再有事
      此是「察悟法」。
     「决定」〔之句中〕,决定者,是四圣道。具备四圣道者是「决定」。〔即〕由圣道
  而达决定、正达、触达、作证。此是「决定」〔之义〕。「有勤」〔之句中〕,「勤」者,
  是精进。即所有心之勤精进、勇勤、发勤、勇猛、努力、力势、坚固、紧张、发勤、
  不弃欲、不弃重担、重担、坚持、精进、精进根、精进力、正精进。彼辟支佛具此
421 之勤、正具、达、正达、成、正成、具备。故辟佛是「有勤」。此是「决定有勤察悟法」
  〔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求灭渴爱不放逸          有闻有念非聋哑
                决定有勤察悟法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七 师子诸声不战栗          如同诸风不着网
                如莲不涂着于水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七一)
     「师子诸声不战栗」者,是譬如兽王之师子不战栗于诸声、不战骇、不骇怖、不
  悚惧、不折、不骇、不恐怖、不动转、不骇怖、不逃走。辟支佛亦对诸声不战栗
  不战骇、不骇怖、不悚惧、不折、不骇、不恐怖、不动转、不骇怖、不逃走、舍断
  怖畏、恐怖、离去身毛竖立而住。此是「师子诸声不战栗」〔之义〕。
422    「如同诸风不着网」〔之句中〕,风者,是东风、西风、北风、南风、有尘风、寒
  风、热风、微风、烈风、黑风(台风)、毘岚风、翼风、金翅鸟风、多罗叶〔扇〕风、
  扇风。「网」者,是丝之网。譬如风不着网、不执、不缚、不结缚,如斯──有爱网
  与见网之二网……乃至(四○页参照)……此是爱网……乃至(四○页参照)……
  此是见网─ 于彼辟支佛,已爱网之舍断,见网之舍遣。爱网之舍断故,见网之舍
  遣故,彼辟支佛不着于色,不着于声……乃至(一七七页参照)……不着于可见闻
  觉识诸法、不执、不缚、不结缚、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
  此是「如同诸风不着网」〔之义〕。
     「如莲不涂着于水」〔之句中〕,「莲」者,是莲华。「水〕者,是水也。譬如莲华不
  着于水,不着,不染着,如斯──有爱着与见着之二着……乃至(四○页参照)……
  此是爱着……乃至(四○页参照)……此是见着!于彼辟支佛已爱着之舍断,见
  着之舍遣。爱着之舍断故,见着之舍遣故,彼辟支佛不着于色、不着于声……乃至
  (一七七页参照)……不着于可见闻觉识诸法,不染着、不着、不染着、出离、遣、
423 离脱、离缚〔彼等〕,以不限定心而住。此是「如莲不涂着于水」〔之义〕。「应可独行
  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师子诸声不战栗          如同诸风不着网
                如莲不涂着于水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八 师子牙强百兽王          克服而行制压〔他〕
                受用边境卧坐所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七三)
     「师子牙强百兽王,克服而行制压」者,是譬如牙齿强,以齿牙为武器百兽王之
  师子,克服一切之畜生、生物而打胜、打超、夺去、粉碎而行、行作、动作、活动、
  获得、持续、维持。此是「师子牙强百兽王,克服而行制压」〔之义〕。
424    「受用边境卧坐所」者,是譬如百兽之王师子深入于林野森林而行、行作、活动、
  护持、持续、维持,如斯辟支佛亦于林野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
  之境况,隐人而住,于禅思受用适当之卧坐所,彼独行、独立、独坐、独卧、独入
  于村行乞,独由行乞归,独密坐禅,独为经行,独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
  持续、维持。此是「受用边境卧坐所」〔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师子牙强百兽王          克服而行制压〔他〕
                受用边境卧坐所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三九 慈舍悲喜〔四无量〕      时时解脱且习行
                无违背诸世间事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七三)
     「慈、舍、悲、喜时时解脱且习行」者,彼辟支佛以慈俱之心令一方遍满而住。
  同样于第二〔方〕,同样于第三〔方〕,同样于第四(方)。如斯于上,于下,于横,
425 于一切处,于含一切有情之世界,自己一切见为广大,伟大,无量,无怨恨,无瞋
  恼令遍满慈俱、心而住。以悲俱之心、以喜俱之、心、以舍俱之、心令遍一方而住。同样
  于第二〔方〕,同样于第三〔方〕,同于第四〔方〕,如斯于上,于下,于横,于一切
  处,含一切〔有情〕之世界,自己一切见为广大,伟大,无量,无怨恨,无瞋恼而
  令舍俱之心而住。此是「慈、舍、悲、喜之时时解脱习行」〔之义〕。
     「无违背于一切世间」者,已修习慈等故而于东方之有情一切无厌逆,于西方之
  有情一切无厌逆,于南方之有情一切无厌逆,于北方之有情一切无厌逆,于东隅之
  有情一切无厌逆,于西隅之有情一切无厌逆,于南隅之有情一切无厌逆,于北隅之
  有情一切无厌逆,于下方之有情一切无厌逆,于上方之有情一切无厌逆,于〔四〕
  方〔四〕维之有情一切无厌逆。
     「无违背于一切世间」者,无违背于一切有情世间,无违逆,无冲突,无害破。
  此是「无违背于一切世间」〔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426               慈舍悲喜〔四无量〕        时时解脱且习行
                无违背诸世间事            应可独行如犀角
           四○ 舍断贪与瞋与痴            裂破〔灭除〕诸之结
                生命灭尽不战栗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七四)
     「舍断贪与瞋与痴」〔之句中〕,「贪」者,是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
  ……贪欲、贪、不善根。「瞋」者,是所有心之瞋害……乃至(三九七页参照)……
  是愤怒、愤慨、心之不快。「痴」者,是对于苦无智……乃至(一二页参照)……是
  无明闩、不善根。「舍断贪与瞋与痴」,彼辟支佛舍贪与瞋与痴,舍断、除去、灭除、
  令之灭无。此是「舍断贪与瞋与痴」〔之义〕。
     「裂破灭除诸之结」〔之句中〕,诸之结者,是欲贪结,瞋恚结……乃至(三七六
  页参照)……无明结之十结。「裂破〔灭除〕诸之结」,裂破诸结、裂、引裂、舍断、
  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裂破灭除诸之结」〔之义〕。
427    「生命灭尽不战栗」,彼辟支佛对生命之终灭亦不战栗,不战骇、不骇怖、不悚
  懒、不折、不骇、不恐怖、不动转、不骇怖、不逃走、舍断怖畏、恐怖,离去身毛
  竖立。此是「生命灭尽不战栗」〔之义〕。「应可独行如犀角」。故彼辟支佛言:
                舍断贪与瞋与痴        裂破灭除诸之结
                生命灭尽不战栗        应可独行如犀角
           四一 人人为利亲交他        无所得友今难得
                不净人人为己慧        应可独行如犀角  (七五)
     「为利亲交」,为自利者,是为他利,为俱利,为现世之利,为来世之利,为第
  一义之利,〔人人〕亲于他,亲近、交、亲交。此是「为利亲交」〔之义〕。
     「无所得友今难得〕〔之句中〕,「友」者有二种之友。〔即〕在家之友与非家之友
  ……乃至(三三○页参照)……此是在家之友……乃至(三三○页参照)……此是
428 非家之友。「无所得友今难得」者,是无以〔利己〕为因,无以〔利己〕为缘,无所
  得此等二种友之难得。此是「无所得友今难得」〔之义〕。
     「不净人人为己慧」〔之句中〕,「为己慧」者,为自己,以自己〔之利益〕为因,
  以自己〔之利益〕为缘,以自己〔之利益〕为理由而亲、亲近、交、交际、亲交、
  行、正行、近侍、问、遍问。此是「为己慧」〔之义〕。「不净人人」者,是具备不净之
  身业故为不净人人,具备不净语业故为不净人人,具备不净意业故为不净人人,具
  备不净之杀生,不净之偷盗,不净之邪欲行,不净之妄语,不净之两舌,不净之恶
  口,不净之绮语,不净之贪欲,不净之瞋恚,不净之邪见,故为不净人。具备不净
  思故为不净人人,具备不净冀求故为不净人人,具备不净愿故为不净,劣、贱劣、
  下劣、卑贱、劣小,为小人人。此是「不净人人为己慧」〔之义〕。
     「应可独行如犀角」〔之句中〕,「独」者……乃至(三一九页以下参照)……「可
  独游行」者,〔有行〕于八行……乃至(三二三页以下参照)……此是「应可独行如犀
  角」〔之义〕。故彼辟支佛言:
429             〔人人〕为利亲交〔他〕    无所得友今难得
               不净人人为己慧           应可独行如犀角
                                                               犀角经之义释毕
               阿耆多帝须弥勤           富那迦与弥多求
               度多迦优波私婆           难陀又与酰摩迦
               刀提耶劫波两人           贤者为阇都干耳
               还有跋陀罗浮陀           优陀耶与布沙罗
               莫伽罗阇有慧者           及〔已有〕宾祇大仙
               此等共为十六人           婆罗门教(彼岸道)
               以上义释彼岸道           乃至犀角经义释
               义释应知有二种           彼已圆满所善书

  注1 以枷(anduya)在底本及PTS 本虽有aruya意义不通。应为anduya之误传。
    2 以下之二偈由Sn.740-741==A.II,10==It.p.9;109之引用。MNd.455;CNd.291参照。
    3 本偈由S.I,168;186之引用。MNd.456;CNd.292杂阿含一一八九经(大正藏二、三二二
      b),别译杂阿含一○二经(大正藏二、四一○c)参照。
    4 此等法觉遍知(ime dhamma parinneyya ti bujjhi)底本此文脱漏。
    5 此等法觉作证(ime dhamma sacchikatabba ti bujjhi)底本此文脱漏。
    6 五取蕴之(pancannam upadanakkhandhanam)底本虽有channam upadanakh是
      误植。
    7 关于以下之诸行PTS.II,19f;225f参照。
    8 行道行(patipatti-cariya)PTS 而有patticariya。
    9 世间利益行(lokatthacariya)PTS,而有lokuttara-cariya。
   10 作用者(vicarita)在底本虽有viparita今从MNd.49之同文。
   11 此等诸偈MNd.405参照。最初之二偈在M.III,167;183==A.I,149f==Pv.9亦出。最初之
      三偈J.V,266;Mahavastu I,9;中阿含六四经(大正藏一、五○四c),增一阿含卷二四(大
      正藏二、六七五b)参照。
   12 以下二偈J.V,266参照。
   13 若(ce)底本虽有ca今从MNd.405。
   14 在媚贪(pucchancikata)MNd.8而为Mucchancikata。
   15 不善欲性(asadhukamyata)在MNd.8而为sadhukamyata(善欲性)。
   16 以下之文由写M.I,174之引用。CNd.255;中阿含二○四经(大正藏一、七七八b)参照。
   17 黄色之(pandu)在底本及PTS 本虽有bhanda恐为pandu之误传。
   18 以下用片假名而使音译为乐器名亦不知为如何乐器。
   19 出血lohitapittam在底本lohitam pittam为误。
   20 以下之文是S.IV,136f;之略引用。杂阿含二三五经(大正藏二、五七a)参照。
   21 以下之文由It.P,83f之引用。
   22 以下诸偈亦同上。第四偈与以用原文多少相异。MNd .15f;363f;470参照。
   23 以下之文由S.I,70之引用。S.I,98参照。
   24 本偈由S.I,70;98==It.P.45之引用。MNd.16;364;471参照。
   25 本偈由 Sn.271==S.I,207 之引用。MNd.16;364;471瑜伽师地论卷一八(大正藏三○、三
      七六c)参照。
   26 夺去(pariyadita)底本虽有pitava今从PTS 本。
   27 碎破(maddita)底本虽有ghatava今从 PTS 本。
   28 息(patippassambhayitva)底本虽有patisambhayitva恐为误植。今从 PTS 本。
   29 本偈由Sn.531之引用。CNd.187;201;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c)参照。
   30 远离(arato)在Sn. 而有virato。
   31 雄者(viro)在Sn.而有dhiro。
   32 由普请(navakammena)在底本虽有dutakammena今参照MNd.372改正。
   33 不由普请。前注参照。
   34 环(dhuvarani)此字辞书中无。恐为他之某等语之误者。今假译为环。
   35 本偈由Sn.740==A.II,10==It.P.9;109之引用。MNd.455;CNd.291;320等参照。
   36 以下之文M.I,454中阿含一九二经(大正藏一七四三a)参照。
   37 以下之文M.I,85ff之引用。中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一、五八五a 以下),一○○经(五
      八六b 以下),苦阴经(大正藏一、八四七a以下),苦阴因事经(大正藏一、八四九a 以
      下),增一阿含卷一二(大正藏二、六○五a以下)等参照。
   38 以印(muddaya)在底本有muddhaya为误。
   39 以其它之工巧(sippannatarena)在底本虽有sippayatanena今从引用原文。
   40 善涂、固(addavalepana)底本之addhavalepana为误植。
   41 以下之文由略A.IV,289f之引用。A.III,310f;七处三观经第二八经(大正藏二、八七九c
      以下)参照。
   42 箭(salla)底本虽有 lagga(悬),今从引用原文。
   43 以下之诸偈由A.III,311;IV,290之引用。
   44 无尘风(aparaja-vata)底本亦缺此语,从底本一三六页及PTS 本而补入。
   45 翼风(pakkha-vata)同上。
   46 本偈由 Sn.522 之引用。MNd.202;CNd.98;Mahavastu III,397;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
      正藏三、八三四b)等参照。
   47 肘(ratana)同于hattha。一肘可当于一尺余。
   48 以下之文亦由M.III,110f之引用,文句有多少出入。中阿含一九一经(大正藏一、七三
      八a 以下)参照。
   49 不随觉(ananubodho)底本虽有ananurodho为误植。今由底本一○页之同文而订正。

   50 遍问。于底本三一一页同文之注19参照。
   51 以下之文由M.I,85之引用。A.III,411;IV,458参照。
   52 痈(gando)在Sn.而有galo(钩针)。
   53 就以下之文而参照前方之注51。
   54 以下之文由M.I,130==V.II,25f==V.IV,134之引用。A.III,97中阿含二○○经(大正藏一、
      七六三c)参照。
   55 蛇头(sappasira)底本之sapasira为误植。
   56 以下之文亦由S.IV,184-187之引用,文句有相当之出入。杂阿含一一七六经(大正藏二、
      三一六b 以下)参照。
   57 经年(terovassikam)在底本亦有corovassikam今从引用原文。
   58 不得(Labhetha)底本亦有Labhati,今从引用原文。
   59 由下方(hetthimato)底本亦有pacchato,今从引用原文。
   60 不得。前注58 参照。
   61 不可得(na Labhetha)底本亦有Labhati,今从引用原文。
   62 由下方。前注59参照。
   63 不可得。注61参照。
   64 以下之文,叶之断除(sanchinnapatto)在Sn.文句之解释,多少不适当。盖以下文Sn.
      之句非为Sanchinnapatto,sanchannapatto看做(叶之茂盖)之说明。然今施以插入句
      而努力为不适合弥缝。
   65 本偈亦由Ud.P.4之引用,字句多少有相异。
   66 为不得(apapunitva)底本亦有papunitva今由PTS本及\之同文而改正。
   67 本偈由Thag.223==313之引用。MNd.67参照。
   68 本偈亦由Thag.202之引用,文句有多少相异。MNd.22;460;CNd.24;103参照。

      犀角经之义释                                  


{返回 小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第十七 学童所问结语之义释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六 宾祗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 劫波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八 酰摩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九 刀提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五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一 闇都干耳学童所问之义释
 小义释 彼岸道品 序偈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问答 第六○卷[栏目:学佛问答·净空法师解答]
 Maintaining the Observer[栏目:Thanissaro Bhikkhu]
 婚姻暴力[栏目:叮咛·圣严法师谈天下事]
 衣食中无道心[栏目:大安法师]
 The Human Condition / Stop the Train[栏目:A Collection of Buddhist Stories]
 智慧与福报(圣严法师)[栏目:福慧修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