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九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从「明知三乘三只出世成佛是权方便教」,从这里看起。
长者很慈悲,告诉我们,世尊当年在世,一生都是从事於教学的工作,因为众生对於自性迷悟浅深次第不等,所以有千差万别。根性如是,佛的教化亦如是。因为佛的教化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不一样,所以他教的方式、内容也就不一样,可是我们知道他的目标、方向决定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就知道,佛讲的三乘是善巧方便,不是真的,佛说三大阿僧只劫,这也是方便法,三大阿僧只劫是讲时间,出世成佛是权教、是方便教,权就是方便的意思,它的对面就是真实,这是权巧,逐渐把我们向上提升。真实法,你看前面说龙女一刹那她就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圆满就成佛,什么时候圆满?一念之间。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三十岁的时候把十二年学习的东西放下,在菩提树下打坐,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都是一念。非常的难得,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也给我们做一个实验。在五祖忍和尚那里听《金刚经》大意,五祖给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这一句下豁然大悟。这哪有时间,哪有三乘!不必小乘、中乘、大乘,不必经历这些,这是什么?这是上上根人。谁是上上根?人人都是上上根。谁是中下根?你迷得深就是中下根。总是迷悟不同产生差异,这个差别就太大了。所以佛为我们说无量法门,为我们说八万四千法门,这个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那些都是方便教。佛是用方便契入真实,就是刚才说的方便有多门,他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方便引导我们归真实。我们这一生努力,能不能从方便引到真实?答案是肯定的。要多长的时间?这个不一定,因为每个人的根性、悟性不一样,悟性高的人,悟性高他明白,明白他就肯放下,一放下就契入,就入真实法。有人三、五年开悟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五年开悟,有的人十年、八年开悟的,也有二十年、三十年开悟的,也有四、五十年开悟的,也有这一生不能开悟的,那就等来生后世。总而言之,这一生开悟,即使五十、六十年开悟的,都是上根人。这就是善巧方便帮助我们契入真实。
下面说,「此教约实法」,此教是讲《华严》,《华严》不是权,不是方便法,《华严》是真实法,「不说以愿力成佛等事」,讲到成佛,它不重视讲这个。怎么成佛?放下就成佛。给你说愿力,愿力还是在善巧行菩萨道,确实是《妄尽还源观》里面的四德,那里头有愿力。四德第一条「随缘妙用」,那个不是愿力,众生有感他立刻就应,那是性德,法尔如是,谈不上愿力。可是后面三条有愿力的意思在,「威仪有则」,做出好的榜样来给众生看,这个不是愿力,至少是愿力的习气,可以这么说法。「柔和质直」、「代众生苦」,我们都可以从这里去看。凡夫成佛确实关键在放下,这是真的,这是实法,真实法。下面说,「设以愿力成行,还以约实成佛,不说以愿力暂成故」,设是假设,普贤菩萨十大愿、文殊菩萨十波罗蜜,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以愿力成行,行不但说了二千个行门,《华严经》上很了不起,到将来我们会学到「离世间品」,一共有五卷经文,讲二千个行门。除这个之外,在「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还有五十三参,四十卷经文。这就是说「设以愿力成行」。可是成佛,「还以约实成佛,不说愿力暂成」,愿力是权方便。这是因为三乘人,三乘是大乘菩萨、中乘辟支佛、小乘阿罗汉,三乘习气太重,所以佛以这个善巧方便,我们非常感恩,为什么?善财童子演出来给我们看,做出来给我们看。普贤十愿,愿愿具足其他的九愿,一就是十,十就是一,不能够分割。而且愿愿里面都有文殊菩萨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没有一样不圆满,念念圆满,做出来给我们看。
可是初学很难理解,纵然理解,做不到。可是假以时日,我们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经天天读,天天在一起共同学习,这叫什么?依众靠众。一个人容易懈怠,容易退转,大家在一起,天天上课,天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天天生活在一起,那就是五十三参,这叫依众靠众。我们的学习、我们的修行,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很清楚,依照经典所说的理论、方法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时间久了,自然就跟经里面所说的境界相应,那就入实,从权教就契入真实,这是我们大功圆满了。圆满,像《华严经》上讲的,你把起心动念放下,超越十法界,生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的实报庄严土,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还有四十一个等级存在。妙,妙在哪里?妙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招是真正的妙。我们想一想,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了,何必还要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是生在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那跟《华严经》上毗卢遮那的实报庄严土有什么差别,都是一样的境界,为什么到极乐世界去?这里头就两层意思,第一个,放下起心动念是不是真的?真的放下没事,如果是相似的,还不是真实的,那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不是实报庄严土。可是一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的功夫,往生的时候佛光注照,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把你功夫就提升一级,真的到实报土,稳稳当当。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的意思,我们从这里认识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的中心,好像一个都市一样,华藏世界是个都市,极乐世界是它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条街道,有这个意思在。这是诸佛菩萨赞叹净土到了极处,你想想看是不是?赞到极处,连华藏世界上的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这还得了!
我早年学佛对净土怀疑,生不起信心,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住半年。这半年当中,除了在茅蓬里面做义工之外,忏云法师教我读《弥陀经》的疏钞,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阿弥陀经》注解最精华的三种,要我把它们的科判画出来,画成表解,我都给他做了。又叫我抽出时间把《印光大师文钞》认真的看一遍。我在这半年当中接受净土的薰陶,对净土生起信心,不敢轻视,但是还没有发出真正求生净土的大愿。所以,基础是在忏云法师茅蓬里面奠定的。以后在台中学教,前后应该有十年,李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我发心求生净土,我那个心都发不出来,不容易。最后怎么发出来的?讲《华严经》才发出来。我第一次讲《华严经》,在台北志莲精舍,也讲了不少年。《八十华严》讲了一半,那时候进度很快,《四十华严》也讲一半,我记得那时候一个星期讲三天,两天讲《八十》,一天讲《四十》,讲「普贤行愿品」。讲了一半,突然有一天有那么个疑问,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成佛的?善财童子他到底是修哪个法门?五十三参他什么法门都学,真正他是修哪个法门成就的?有这么个疑问。细细的再查经,这一查,在《华严经》的末后,最后的两品才查出来,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我们当然就明了,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得意门生当然是跟老师所谓一鼻孔出气,老师修净土,他还能例外吗?
《四十华严》我讲了很多,都没有发现过这个事情,从头再细细看一下,经上那么清楚、那么明白。你看他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德云比丘给他讲什么法门?二十一种念佛法门。我们讲经的时候囫囵吞枣讲过,里头的奥秘没发现,有这个问题再去查经,才查出来。你看你学经多么粗心大意,没发现,有问题再去查,查出来了。这二十一个念佛法门就是把无量无边的法门分成二十一类,每一类都是念佛法门,《华严经》上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我在第一次讲《华严》没讲出来,依照祖师大德的注解去讲,虽然没有讲错,这里头的真实义,这是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不容易!这次讲《华严》是我第二次,跟前面就完全不一样,这才恍然大悟,对於净土法门深信不疑,知道善财童子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没有夹杂。五十三参他都参访,你看后面,他每次参访都是六段经文,最后一段「恋德礼辞」,这就是什么?他去看、去参观、去访问,一切都明了,感谢善知识的指教。礼辞是什么?礼拜,辞是不学习。你看,不学习!不学习他修什么?还是老实念佛。这是密义,你要能看,他不是见一个善知识跟他学一样,不是的。他一见就明了、就清楚,不学,这是恋德礼辞。一个念佛法门念到底,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彻始彻终一句名号,善财修的。我们这才真正体会到、明白了。
体会、明白,到真正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派上用场,又要花十几、二十年的功夫。所以从这些地方看,我们在上中下三根里头,勉强的讲是上中根性,克实而论是中下根性。这个自己要承认,自己不承认,你就躐等,躐等决定自己吃亏。中下根性的人不能不求三宝加持,求佛菩萨保佑,消业障、长寿命,寿命长一点。寿命短,学习的时间不够,不能契入;时间长一点,有足够的时间从方便契入真实,这一点重要。我们延长寿命不是贪图这个世间的享受,是需要在这个世间多一点时间来学习,这就对了。因为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一转世来,这当中要停顿几十年。就算你功夫很好,寿命终你就能够得人身,你再投胎得人身,至少耽误二十年,二十年把前一世修的东西都忘得差不多,再修的时候根性比较利一点,过去生中有基础,这个不是办法。如果继续不断,增长二十年的寿命,就非常可能契入真实。所以延年益寿真正目的是在此,绝不是贪图世间精神、物质的享受,与这个毫不相关。得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好好的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的淘汰掉,像佛门里面所说烦恼轻、智慧长,我们寿命的延长真正得力了。年年烦恼轻,一年比一年轻,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增长到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应用五十三参。把五十三参学到,你就进入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所谓是活学活用,全用上了,让自己生活在佛华严之中,在佛华严里面证大方广。大是什么?大是自性,性体,就是我们讲法性,方是法相,广是性相起的作用,佛华严能证入大方广,「大方广」三个字实际上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约实成佛,明心见性是你所证得的,《华严》就圆满了。
再看下面的论文,「是故当知,从十住中初入位菩萨,即五位通修,为十住行相」,他是讲初住菩萨,初入位。初入位是开始觉悟,叫始觉,他这个始觉是真觉,不是假的;是正觉,也就是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梵文音译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初住菩萨入什么境界?就是入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宗门里面说得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这个时候他是五位通修,这五位是哪五位?十住菩萨的行相,行是修行,相是样子,这是讲一个初住菩萨修行的样子,他有十住的样子,有十行的样子,有十回向的样子,有十地的样子,有等觉的样子,就是底下这句说的,「通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故」。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我们自己在现前的境界有相当深度的体会,为什么一修一切修?前面我们曾经学过《妄尽还源观》,《妄尽还源观》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从一体起二用,一体就是法性,就是大方广。法性起心动念就生出依报,依报是遍法界虚空界,同时生出正报,正报是自己,我们自己跟整个宇宙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这一发生,遍法界虚空界,依报里面最小的是一粒微尘,正报里面最小的是一根汗毛毛端,毛的尖端,它自然就有三种周遍,无论是毛端还是一粒微尘,它就有三种周遍。第一个是普周法界,第二个是出生无尽,第三个是含容空有。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於这个经文你还有什么怀疑?
确实,放下起心动念的菩萨、这一尊佛,都可以,称佛、称菩萨都行,这么一尊佛,他修行,就用《华严经》上来说,《华严经》修什么行?念阿弥陀佛,这不是假的,文殊、普贤就是这么念的,善财童子也是这么念的。这一声阿弥陀佛普周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说的无尽无数的法门,这一句全包了,一门都没有漏,跟《还源观》就相应了。所以一修一切修,一门通一切门,一经通一切经,这叫佛华严,这叫大方广。你看这个意味多圆满,统统具足,关键是我们自己有没有真的悟了,真悟了就用得上。同时我们还要能够体会到,我们念这一声佛号,三种周遍;我们起个善心、起个善念,三种周遍;如果我们起个恶念,还是三种周遍,干一桩坏事也是三种周遍。为什么?性德的作用是法尔如是。
从这桩事情去看,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意思深,我们体会得深,意思它就深。我们动一个善念,深广无际,周遍含容;我们起个不善的念头也是深广无际,这就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果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他现的那个境界就是实报庄严土。你说是阿弥陀佛的,可以,讲得通,你说毗卢遮那佛的也讲得通,你说是我自性里面现的也讲得通,都没错,没讲错。如果我们起个不善的念头,一个贪的念头,实报土没有了,什么土发现?饿鬼法界发现了。为什么?贪心变的,遍法界虚空界都是饿鬼法界。起个瞋恚念头、起个嫉妒念头,遍法界虚空界都是地狱法界;起个上品十善的念头,遍法界虚空界是欲界天的法界;中品十善,人法界。所以佛才给我们说这个事实真相,这个境界是刹那刹那的从心想生。我们从早到晚,学佛的人早晚都念佛,念佛的时候心里现佛法界。佛法界现得怎么不明显,很模糊,不明显?你念的心不真。现在人心贪著名利,所以名利这个法界特别明显,其他的念头很薄弱,模模糊糊的,这个最明显的它把它压住了。所以佛给我们讲的是真话,这个现象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随你念头在变,你念头怎么变,它就现什么境界,一点都不错。这些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我们才晓得,初成正觉,便入佛位,一修当然是一切修;我们众生起个恶念、干个坏事,也是一修一切修;一个善念、做一桩善事,也是一修一切修。
下面说,「如十住中七八两住,还修悲智」,我们在前面读过,七住、八住,七住是不退住,前面李长者给我们说的,对治大慈大悲同行摄生不圆满自在障,教他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的大愿圆满。我们得想想,十住菩萨第七住,「众生无边誓愿度」不圆满,所以还要特别修不退心、不退愿,让大慈悲心圆满,普度众生的大愿大行圆满。用什么方式来圆满?在十种智明里面,善巧智明,就是善巧方便波罗蜜,让自己的慈悲心圆满,度众生就是帮助众生。可是要知道,众生根性不相同,没有善根的,帮他种善根就是圆满,在现前这个阶段,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提拔他,帮助他善根成长;善根已经成熟的,一定要帮助他脱离六道轮回。善根福德达到有一定的程度的,劝导他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净土,那就是圆满,为什么?他圆证三不退。第七住的菩萨。
第八住的菩萨是童真住,他还有习气,对治处缠同事世间余习智不清净的障碍,这个难,比不退住的更难。这是什么?这是清净心是不是真的到了纯度,叫纯净纯善。还不达到纯,为什么?有时候跟一切众生相处,有起欢喜心,有这个念头;有厌恶的念头,这是不清净。第八住的菩萨,无始无明的习气已经破了七品,你就晓得这个习气多难!当然不会像我们这样有感觉的,我们是很严重的习气,喜欢的事情他心里真欢喜,不欢喜的,他心里真讨厌、真厌恶。七住、八住在表面上决定看不出来,你看他是一片慈悲,他还有那么一点点习气在,你就知道这个多难。怎么办?历事炼心,所以他应化在十法界,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应的时候帮助众生,也是磨自己的习气。磨没有痕迹,如果有痕迹他就堕落,那他就严重了。痕迹是什么?是分别执著,他们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也决定没有起心动念,你才知道那个微细到什么程度,这说不出来的。真的像古人所讲的,这个地方只可以意会不能言传,讲不出来,你得要细心去体会。他还有极其微弱的那种习气在,粗的习气在四圣法界里面他就断了。我们讲四圣法界里,阿罗汉断执著,有执著的习气;辟支佛断执著的习气,他有分别;菩萨断分别,有分别的习气;到佛,分别习气断掉,他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断掉,这才成佛,才是初住菩萨。所以,初住菩萨讲的是只有无始无明的习气,绝不带分别执著的习气。分别执著的习气虽然在四圣法界断了,还有残余,极其微弱的残余,要不然第七住他怎么会有度众生不自在?第八童真住的菩萨为什么跟一切和光同尘,他还有世间的余习?那是极其微细,所以他还不能讲是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自性,一点习气都不带的。
佛给我们说这些话,让我们能够体会这些行相,对我们有好处,我们知道怎么修。喜欢的人可不可以亲近?可以,亲近应该什么态度?不生贪恋,你要炼这个功夫,这就叫什么?随缘妙用。我在这个境界里是把贪恋,也就是六度里面讲的悭贪,把这个习气断掉。你不在这个境界里头,你怎么知道你的心这个烦恼淡了、烦恼轻了?烦恼轻,智慧长!你要不跟那些讨厌的人接触,你怎么知道你有讨厌、你不喜欢?你跟他们接触,我不喜欢他,在这里头把那个不喜欢的习气断掉。所以菩萨修行,什么境界他都接触,五十三参不就是这种表演吗?所以我讲五十三参,到最后我明白了,五十三参是现实的生活。从早到晚你看到这些一切人事物,有顺心的、有不顺心的,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就在这里修行。喜欢里头不生贪恋,不喜欢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不生瞋恚,我们现在先修这个。你说你没有贪爱、没有瞋恚,你怎么知道?在境界里头一试验就出来了。逐渐的在这里面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经题好,真正修行就是修这个。
我讲菩提心,我就用清净平等觉,上面加个真诚,下面加个慈悲,真正「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就是经论里面所讲的深心。《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至诚心,至诚就是真诚,那是菩提心的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这个重要;大悲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你用什么心待人。待人要大慈大悲,对待自己是清净平等觉,叫深心。所以修自己就修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而不迷。只要你深心成就了,真诚心就现前,真诚心不必修,自然现前;说老实话,慈悲心也不要修,也自然现前,你只要把清净平等觉修成功,真诚、慈悲自然现了,我们就在《华严》上真得受用了。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在这里面晓得我每天在这里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是大菩萨,你真正在修菩萨道,你走的是成佛之道。可是外头人完全看不出来,你又没有拜佛、又没有念佛、又没有诵经,人家表面上看你是博地凡夫,你跟别人没有两样,骨子里头完全不相同。五十三参里面那些佛菩萨给我们做出的示现,他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地方,长者给我们提「如十住中七八两住,还修悲智」,七住不退住修大慈大悲,第八住童真住修般若波罗蜜,修智慧。
「九住中是法师位」,法王子住,九住是法师位。「十住中悲智圆满,如是五位,行相相似故」,下面五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行相没有两样,功夫有浅深不同,心地清净平等的程度不一样。行相相同就是日常生活是差不多的样子,你看我们也穿衣吃饭,早晨起床,工作、待人接物,这是行相,行相相似。下面长者引善财童子,「如善财十住中善知识,一一智慧境界皆悉无极」。李长者把善财童子参访的十住善知识,每个都提到,初住德云比丘,二住海云比丘,三住是妙住比丘,一开头三位善知识都是出家人,这代表什么?代表超出世间,它有表法的意思在,尊重三宝。每位善友大智大悲,都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行,这个我们现在能体会得到,因为性德自然具足三种周遍。所以,学佛目标一定要清楚,我们为什么学佛?学佛我们要学什么?没有别的,就是回归自性,就是禅宗说的一句话,「明心见性」。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同一个目标,明心见性,同一个方向,念佛,念佛到最后还是明心见性,见性就圆满了。
我们现在的世间人,你看这些年,我们汤池文化教育中心经常举办「幸福人生」的这种讲座,幸福加上圆满就是《华严》,《华严》是圆满,幸福圆满的人生。不见性什么都不能圆满,见性就得大圆满,见少分,小圆满,这个要知道。本来一切众生各个都是圆满的,为什么现在不圆满?这个我们要感恩释迦牟尼佛,不是他老人家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哪里会知道!他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不圆满?因为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把你圆满的智慧障碍了,圆满的德能障碍了,圆满的相好障碍了,所以你就不圆满。这句话说得好,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自性的大圆满马上就恢复。所以长者在前面讲,佛真正的意思不是讲三乘,不是讲三大阿僧只劫,那都是随顺众生的分别执著讲的;真实的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佛在《法华经》上讲的,说出真话了。
你看看,一生四十九年苦口婆心天天劝我们放下,我们的习气真重,不是假的,佛劝了一辈子,我们也不肯放下。我学佛到今年五十八年,不止四十九年,五十八年,讲经都讲了五十一年,有没有放下?没有,你就晓得多难。我展开经卷能说这么多话,这是什么?这就是五十八年的薰陶、薰习,没放下,比你们放下多一点。你们执著比我更多,所以这个经你看不懂;如果真放下,那他讲《华严》比我讲的好十倍、百倍都不止,肯定的!所以,这个东西要不要学?不需要学,六祖能大师说的话,「与学、不学不相干」。真正的关系是你要真放下,你才能懂得诸佛说法的真实义,像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在一句一字里面看出很多的意思。这个我们在讲经里头常常提到,佛的经文字字句句含无量义,现在诸位知道了,一微尘里面有遍法界虚空界的信息,一个字里头有遍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一个字里,字字句句皆如是,这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出生无尽就说不出来了,这句话就不能成立。出生无尽就是无尽义、无量义。我们这两个小时讲这么多字,人家一个字无量劫都没讲完,我们能不能相信?现在相信了。从前以为是形容,以为是夸大,现在我们晓得是真的,一点不假。这就是三种周遍的第二种,出生无尽,无尽义,为什么?自性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说大,它没有边际,所谓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怎么说无内?你看一微尘里面有虚空法界,虚空法界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虚空法界,无有穷尽,这就叫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这个境界我们听到了,确实能引发无尽的一个愿望,什么时候我能入这个境界?我们有这个愿望,佛有这个希望,佛希望你快快成佛,希望你马上成佛。从理上讲讲得通,只要你肯放下你就成佛,你今天能够把起心动念放下,立刻就入初住菩萨的果位。我们不能统统放下,就一点一点放下,总而言之,记住天天都要放下一点,那就会有进步。从哪里放起?这个也要知道,自己好好想一想,我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哪种最严重,从最严重的放起,功夫就会得力。就像治病一样,你身上得了很多病,大夫来给你看病,首先治什么?首先是治要命的病,先把这个治好,你的命可以保住,然后其他小病慢慢再治。所以我们最严重的烦恼要知道,如果贪心重的,先断贪,贪里头还有贪财、贪名、贪色不一样,哪个最严重先从哪个下手,就能收到效果。怨恨心重的,心里面情绪不平,常常会发脾气,那你就先从这里下手,久久就能收到效果。第一个治好的是最困难的,时间用得最长,以后慢慢愈来愈容易,最难突破的是第一个关口。
我们往下面看,刚才我们念到「如善财十住中善知识,一一智慧境界皆悉无极」,这里头我们说明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说善财就是说自己,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华严经》里所讲的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境界,你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统统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种障碍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自己搞成的,决定不能怪别人,你怨天尤人,那你就造罪业。什么样才是真正的情形?自作自受,这给你讲真话,解铃还是系铃人。自作自受,那我自己把妄想分别执著舍掉不就没事了?这真的明白,真的通达了。你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大德、大能、大智、大慈、大悲,那个大是没有止境的,你的性德全部都现前。你才真正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所有一切众生不是外人,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己的善念变现出三善道,自己的恶念变成三恶道,自己的染念变成六道,自己的净念变成四圣法界,到念头都没有了,就变成诸佛实报庄严土,全是自性变现的。佛,哪来的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己变现的,自性弥陀,西方净土是唯心净土,离开心性什么都没有,心性是自己,不是别人。
下面接著说,「但为约法身大智大悲之上,法具无尽,须当安立五位行门」。由此可知,安立五位行门是世尊教学的善巧方便。因为五位行门是从哪来的?一切众生有分别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执著而建立的,不是真的。这个里头有句话,「法身大智大悲之上,法具无尽」,这个法是法相,就释迦牟尼佛教学上来讲就是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无尽跟无量是一个意思。无量怎么学法?只要你放下就圆满了。如果不肯放下,你慢慢学,学的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我们现在人讲的知识,学的是知识。真的是智慧,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智慧,就是大智大觉;只要里面夹杂著有分别执著,智慧就变成知识。所以,现在有些学校用佛经开课,把它当作一门哲学来研究,《华严经》叫华严哲学。诸位要晓得,华严哲学是知识,不是智慧,它没有离开分别执著。离开分别执著,知识就变成智慧;不肯放下分别执著,学《华严》也就学了知识,不一样,这不能不知道。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晓得放下是多么重要,不能不放下。
放下我学了五十八年,我的缘也很殊胜,认识佛教之后亲近出家人,第一个出家人,第一天见面,我向他请教。方老师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殊胜,尤其是方先生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向章嘉大师请教,有没有方法、捷径让我很快就能契入?他老人家就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过了七年,我出家了,出家之后我再去看方老师,方老师很惊讶,你真干?他说我真干了。我说是!你给我说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当然要真干。我出家没有一个人赞叹,都说我迷了,给我惋惜,学佛怎么会学成这个样子?完全迷了,我迷信!只有方老师一个人赞成,「你对了,你这个路走对了」,只有一个人鼓励我。当时我那些老朋友,一些老长官、老同学,没有一个原谅我的,都说我这个路子走错了。可是到晚年之后见面,他们都退休了,见了我的面赞叹,还是你走对了。这个路不好走,最难得的是认知,非常不容易。如果真的认识、真的明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快乐的事情。我们读《论语》,头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正这句话的味道体会到了。佛家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天天欢喜,常生欢喜心,不是有钱、有势力,那个不是,天天快乐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种享受从哪里得来?从学问上得来,孔夫子、孟夫子是做学问的人,他得到了,佛法是学问当中的精髓,他怎么不快乐?愈学愈快乐。所以有人问我,法师,过年了,你得休息几天吧?我说没有,我腊月三十、正月初一还讲经。还讲经?我说是,这是最快乐的事情,过年当然要快乐,还有比这个更快乐的吗?找不到了,这是最快乐的事情。不能说过年不要快乐,那就错了,在过年应当是快快乐乐的。这个道理,认知还是相当有难度,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於老师终生的感恩,不是老师的指点我们永远不会发现这个宝藏,自己得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是什么?志同道合,你看昨天初七,我看我们这三层楼人都坐满了,有朋自远方来,快乐,志同道合。纵然是闭关住山,没有人来看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看看孔老夫子的境界,全部都体会到。所以中国在过去几千年来社会安定、长治久安,怎么来的?好学得来的,有圣贤提倡,大家都好学,每个家族有家学。古时候虽然学校很少,读书人慕道、学道、行道,喜欢讲学,喜欢表演,用这些文艺的手段来表演。演的什么?演的是道德、是学问,教人伦理道德、因果报应,所以在中国过去虽然没有那么多学校,人人都受到最好的教育。我母亲不认识字,可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她一点都不含糊,她样样都懂得。也能言善道,教导子女,教导邻居,这个与认识字跟不认识字没有关系。所以,长治久安说得高一点叫乐道,说得浅一点是好学。
现在这个社会动乱,全世界的社会动乱,原因我们了如指掌,看得太清楚了,为什么?它颠倒了。古时候重义轻利,对於利害看得很轻,不放在心上,道义看得很重;现在颠倒,现在把名利摆在第一,道德没有了。不讲道德,天下怎么能不乱,哪有不乱的道理!利,人之必争,现在世界能有和平吗?许多从事於国际和平工作的人没有信心,许多国家领导人,我见过很多,也没有信心,没有遇到一个有信心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原因是什么?没想到,原因就是本末倒置。我们佛门里面,你看讲六和敬,把利摆在最后,把什么摆在最前面?见和同解摆在第一,那是什么?那是道、是学问。把戒和同修摆在第二,那是什么?那是戒律、是守礼、是守法,人人都守礼守法,这世界不就和谐了吗?戒和同修,用中国的字来说,它是义,义就是循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就叫做义。你看六和敬前面是道义,后面再说身同住、口无诤(没有争论)、意同悦(大家在一起欢欢喜喜),最后一个利同均,把利放在最后,哪有利放在前面的!现在什么事都把利摆在前面,利摆在前面,人的思想就坏了,起心动念损人利己。现在还有严重的,损害国家,利益自己,这还得了,天下大乱了。要想这个世界恢复像从前一样的安定和平,还是要把利摆在最后,要把道义摆在第一,世界就可以恢复安定和平,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在西方宗教教育里面,所有宗教经典里面也是把仁义摆在第一。对於名利,许多宗教经典里面都是这么个说法,「得到一点就应该知道满足了」,你看看这个话说得多好;换句话说,都是教人知足常乐,应当全心全力的去追求道德、追求学问。
世尊教学虽然恒顺众生,以众生的分别执著说五位行门,说阶级、阶层,在《华严经》上,你看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十信位,十信为什么在这边不讲?十信没有地位,就像小学没有学位,十信没有学位。十信分配在哪里?分配在十法界。从初信位到六信位在六道,七信位就超越六道,声闻法界,八信位缘觉法界,九信位菩萨法界,十信位佛法界,这是权说,这是方便说。《华严经》是说实法,是说真实法,真实法里他用真心,不用妄心。要知道,十法界的这些佛菩萨都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在佛家讲这是妄心,不是真心。不过四圣虽是妄心,他行得正,为什么行得正?我们现在也很清楚、也很明白,他们是佛菩萨的好学生,各个都能依教奉行,虽是妄心,他学得样子很像佛。所以智者大师说他们叫相似即佛,他不是佛,他学佛学得很像,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这是真的了,那不是假的,为什么?他用真心,不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不再用阿赖耶,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用阿赖耶;不分别,不用意识,意识是分别的;不执著,不用末那,末那是执著,第七识是执著。在法相宗里面讲,转识成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心是智慧。阿赖耶识转过来叫大圆镜智,圆满的智慧,就是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如来智慧就是大圆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他没有执著就平等,没有分别就清净。转八识成四智,真心是智慧,无量的智慧,迷了之后就变成八识。迷了之后,大圆镜智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叫藏识,我们常常用个比喻讲是垃圾桶,把自己的一些恶念装在里头,还装别人的,所有人的不善统统收集起来装在这里头,你说多麻烦!第七识的执著,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第一个是我,执著有我,因为执著有我,随著就有贪瞋痴,我爱是贪,我慢是瞋恚,我痴,贪瞋痴。所以,贪瞋痴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从哪里学来的,迷了就有,觉悟就没有。从这些地方我们体会到诸佛菩萨,特别是释迦牟尼佛,出生降世的时候,一生以种种善巧方便、无尽的智慧显露在教学上,显示在生活上,点点滴滴都是在那里给我们表演佛华严、大方广,在给我们表演善财的五十三参。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总是一心一智一时智等遍满所行之道」,这是给我们总归结到真实法,无论佛讲多少,你要知道是一心。「一心一智」,一个智,大圆镜智,自性本具的圆满般若智慧,一智;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性,贤首国师给我们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真心!自性就是讲一心,这个心是清净的,永远清净,现在有没有染污?没有,要知道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没有染污。我们是迷了,迷了这个染污就起作用,觉悟它就不起作用,觉悟染污就没有,迷的时候有染污,所以真心没有被染污。惠能大师明心见性的时候给我们做了证明,他在五祖面前说出见性的样子,你不是明心见性了吗?性是什么样子?他说出来了,五祖没有问他,他就说出来了。他说「何期自性」,这句话用现在话来讲,没想到自性,「本自清净」,没有染污。「本不生灭」,你看看我们听了多欢喜,人都贪生怕死,本无生灭,没有生灭,没有生死,你还担什么心?你还有什么害怕的?贪生怕死的念头马上就消掉,自性没有生灭。「本自具足」,这还得了!本自具足,还要去追求吗?什么都不要求,连求学问都不要求。你看六祖一开悟,他什么都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没有学过一天经教,你把经教念给他听,他给你讲得头头是道,他能说出无量义,不要求!要不要求发财?财太多了,那个具足里头,智慧具足、德行具足、相好具足,一点缺陷都没有。你居住的环境是什么?极乐世界,心现识变。「本无动摇」,你的清净心从来没动过,现在我们的念头太多、太复杂,那是妄念,是妄心,真心里头没有念头,不动的。最后说「能生万法」,这是把自性的样子说出来。
「一心一智一时智等遍满所行之道」,这句话是完全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这一句如果真的体会到,契入了,那就恭喜你,你就见性,你就明心见性,你就大彻大悟,回归自性,至少你也是十住菩萨。这是真的境界,总是一心、一智、一时,一时没有先后。遍满所行之道就是出生无尽,任何一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不遍满所行之道,就是一即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今天时间到了,这一句我们明天再从这里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