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九、怎样能够达到“无我”的目的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56

二九、怎样能够达到“无我”的目的

  在□□四十年的秋天,有几位居士来汐止,在我讲经的休息时间,提出怎样能够达到“无我”目的这个问题,我即席解答如下:
  问:“无我”这两字,是学佛的根本问题;但不知怎样能达到“无我”的简速而具特效的方法?
  答:这个问题在“无”字和“执”字上。要做到“无我”必须要明了“我执”之不对,假使明了“我执”之无意义,自然就可以“无我”了。“执”是执着,是误认为有的意思。譬如说在黑夜里行路,偶见道旁的草绳,忙乱的人一定认为是蛇,执着是蛇;待用光亮照它,才知道原来是草绳。我执也是这样的,常人以为有我,所以执着是我,一切为我打算;而圣者(有大智慧的人)明了“我”根本不存在,所以不会去执着。为什么“我”根本不存在呢?因为足以代表“我”存在的不外下列各要素:
  (1)“常”——既然是“我”,就应有我这本质,而且也是永远的,不能说今天有,明天没有;或今天是我,明天不是我。但是人生七十古来稀,有几人能超过百岁?就算超过了百岁,还能够活到千万年吗?决不能!区区几十年中是我,过了几十年又不是我,那何异于今日是我,明日不是我呢!?既然没有常久的固定性,“我”就失去其意义了。
  (2)“一”——“我”必须是完整不分的。但试问眼是不是我?手足是不是我?头发是不是我?骨骼、血液、甚至肺中的空气是不是我?若答应是我,则何多之甚?到底谁作代表?如果将它们分离之后,试问还剩下了什么?所以佛学上说“我”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的,既是和合而成,就失去了完整性和单一性,因而失去“我”的意义了。
  (3)“遍”——我们平常认为的我,是没有周遍性。这里有我,那里没有我,一处有我,处处没有我。我的范围那样狭,我的价值在那里呢?
  (4)“主”——“我”应当有主使和宰判之权,但是事实上往往不如此。我要长生不老,而偏偏只能活几十年;我要在这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中,过得快乐舒适点,而偏偏每天都遭遇着使人不痛快的事;我要富有天下,而偏偏只是个穷汉;我要……偏偏只是……。最后我的主权及宰判之权究竟有多大,甚或有没有都成了问题。
  从上面四点来破解一般人的“我”,只是没有长久性的,没有固定性的,没有周遍性的,没有自主权的混合物而已。这样的我能算存在吗?它和其他的众生又有何区别?它不过是众有情大海中的一滴水,和其余的水滴并无差别。所以佛说,一般人认为有我是错误,是执着,所以佛说,有情不应当有我执,应当“无我”。
  上来说明了无我的原因。现在再回到居士们所问的达到无我的方法上来。假设有人生了一年半载的大病,请医治疗,要求用一剂药在短时间内完全治愈。这样的医生,这样的医疗法,走遍天不大概不至于有吧?“我执”是一种病,这病在我们身内已经有几十年之久,甚至无始以来,要很快达到全愈的地步——无我——,那里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呢?再者,成就“无我”是佛教里极高的果位,是罗汉的果位。这罗汉果位至少要和世俗上的专家博士相似,初学的人好似在幼稚园里,必须按步就班小学、中学、大学……,才能达到博士的地位,纵有少数特殊根基的,也不是一步登天般所能成功的。达到了“无我”就无啻于无可再学,所谓“无学”,这是我们学额的目标之一。各位不畏难不退转,终有成功之一天。虽然各人根性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能尽同,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可达到“无我”。这短短时间内不可能介绍完的,姑且举出两个最普通用的方法解说其如何诊治这“我执”的病,以达到“无我”。
  其一为“念佛法门”——一般人最常挂念的是钱财、名位,享受、赞誉、亲属友朋等,最痛恶的是疾病、离散、受辱、受苦、事业的失败、财物的损失,以及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大部份的时间除了食睡以外,都被与“我”有密切关连的种种事物所侵占。但是这种种事物与我的关系都待想念而后生起。例如在熟睡时有人骂我,侮辱我,我无从得知,无从想念,自然就与我无关连。因之如果不加想念,则凡事不论善与恶对“我”都没有关系。破除我见甚难,如果破除“想念”,就比较简单。就是说,如果将正念代替了邪念,正思惟代替了邪思惟,自然就无从去想“我”了。念佛法门是基于此种原理去破除“我”念的。我念约分为三种,明念佛的方法可以将它一一除尽:
  (1)“杂念”——早晨一起,到睡眠为止,五花八门的乱想,都是在声色名利上用工夫。这念没完,那念又起,永远没有休歇,头昏脑胀,欲罢不能。如果一心念佛,任何念起,立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心生诚敬,久之杂念自然不起。
  (2)“染念”——人性最易感染的。人家说,我听;人家做,我想。处处受人家影响,思念也随处更改,随人而易。如果一心念佛,假设人家告诉我;“某某人高升了!”立即念“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某某人发财了! ”立即念“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我的修养有进步了!”立即念“南无阿弥陀佛”!随人家如何的说,如何的变,我还是“南无阿弥陀佛”。
  (3)“有念”——一般的人由早到晚都是有念的。一心念佛以后,除了正当事以外,完全在“南无阿弥陀佛”中过去。在世俗谛上说,“南无阿弥陀佛”只算无念,所以就达到了以无念代替有念了。
  于是乎以正念对治杂念,念佛是正念;以净念对治染念,念佛是净念;以无念对治有念,念佛是无念。久之工夫成熟,在任何环境中,任何情形下,不应起思念的决不起念。不起念,何来有“我”?不就达到“无我”的境地了吗?。
  其二为“勤修六度法门”——另有一种达到无我的方法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以六种方法来破除六层“无我”的障碍——悭贪、放逸、瞋怒、懈怠、散乱、愚痴——。这六层障碍依次一层比一层难除,等到六层都去尽了,自然就没有执着,没有执着也就“无我”了。
  (1)“布施”——用布施除贪吝。一般人拿出五块十块钱布施僧庙还容易,假使拿月入的半数甚或全部财产的半数施给穷苦的人,就怕没有多少人能办到。所以佛说贫穷布施难。我们学佛的人,要时时思惟观照财物乃身外之物,此身都不能常久,要财物何用?久久修持练习布施,自然可以达到不为财物所累,不为产业担心,无不可舍,无不可布施的地步。
  (2)“持戒”——用持戒来破放逸,向外布施钱财容易(大的布施如生命等自作别论),守住自己的欲情,不流露,不发作,那就困难得多。因为持戒之后,往往与世俗习惯多相违反,所以出家的人较在家的更为不易。戒律是学佛者行为的准绳。原则是处处替他人作思,一切妨害人的事都不作。初学佛的人也许因为历年的习俗不易作到,但以之渐向正道修持前进,一定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那时戒律对他也就无作用了。
  (3)“忍辱”——用忍辱来破除忿怒,前面说过持戒的人处处替人家着想,这也还可以做到,但是到了我不犯人,或我待人家不错,而人家仍旧欺到我头上来的时候,就未免忿怒难忍。只一忿怒,就有了可忿怒的事;有了所怒的人,及能忿怒的我;处处著相,于是乎作不到无我,影响了道行。所以忍辱更难做;虽是违反人情、世俗、习惯,却是必须作到的。
  以上这三步是对外的,以下却是更进一步向内深入的除去“我”的方法:
  (4)“精进”——以精进除懈怠。我们都是几十岁的人,在这几十年中天天有我,时时有我,这个“有我”的病也就跟你几十年了。若不精进求医,励行修持,无常一到,悔也来不及。每日励进精行,有时还因业重习深,不能将病根灭除,何况茍且因循,一曝十寒呢!?佛说:“……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令一生空过。……”世尊悲悯吾人因循恶习,出此警言,提起吾人精进之心。我们既然听到了佛法;知道了“有我”是妄,是病;就应当赶快医治,励求精进。
  (5)“禅定”——以禅定治散乱。我们日常的生活,时刻流转变化;内心的心情,也就随着变更,如演电影一样。影上人喜,我们也喜;影上人忧,我们也忧;这就是生死轮转的缩影。实则是我们的“妄心”要活动,要流转,没有自主的能力,没有“定”的工夫。禅定就是修习自主的能力,以期心情不为物,不为境所转动。这种工夫与环境有关系,与历生的业因有关系,与今生的业缘有关系,决不是说了定能做,而做了定能成的,所以较前四种又难一步了。
  (6)“智慧”——只智慧破愚痴,并领导前五度。智慧之于前五度,好似群龙之首,又如人之眼;前五度无智慧,如盲人摸象,终不能得究竟。如能以智慧观照,则能洞悉世事虚妄不实,万物本性皆空,幻人作幻事,尚有何“执我”?破此一关,则达到真正无我之地步,堪称药到病除。这里所讲的智慧并不是指世俗“聪明”的智慧,而是指体证到的智慧,是出世无漏的智慧。不是任何人任何情形不可以容易求得的。必须先行前五度,一度一度的真实做到,再多阅经文,多听善知识的诲谕,多思考佛的至理。因为出世的智慧,是必须先明彻有关出世法的知识!而后才能去体验,去修证的。智慧这一度,是佛法的最高点、最精华处,看家的法宝;也只有这一步才是外道所无有,所以能别于外道。
  其次谈谈法无我。——以前谈到的是人无我,就是一般人所谓的无我。此外还有“法无我”,说明不但“我”没有,“法”也是没有的。法无我可分两层说:较浅的是“万法缘生”和“性空”,较深的是“究竟法无我”。今先谈谈“万法缘生”和“性空”:
  世上一切万事万物的生成、演变、推进,究竟是谁主动?是谁主宰?有人以为是一因的,就是只有一个因素造成的,例如说上帝造的;另有人以为是无因的偶然而成,偶然而灭的。佛都不赞成此说,提倡相互影响,相互为因,所谓万法因缘生。也就是说,世上任何事、任何物都与其他任何事物有关,其得失生灭也都有其影响。于是任何事物无异乎我的一部份,一切即我;我的任何举动也影响其他,我即一切。即然一切即我,我即一切,万事万物将都是我,则“我”字的意义根本就没有了。因“我”是有对待而言的,是对“非我”而言的;今既找不出“非我”,或与我无关之事物,则自然而然的“无我”了。举个例说:一朵玫瑰花的成因需要花种、泥土、空气、日光、水分、人工等等。单讲人工(花匠)一项牵涉就可以遍世间。因为这个花匠必定有他的父母,而他的父亲又各有父母,一代一代的推上去,这花匠将是无数人的结合物,缺少任何一人也不能成功,这花匠不是生下来就能种花的,是要经过他人的教、养、卫,才能完成种花的工作。这教、养、卫三方面的人,也各自有其父母,及教、养、卫者。因此,单讲花匠,这朵花的成因已经够复杂了,何况还有其他等等因素。所以说这花的生成不是一因,不是无因,而是彼此相互为因,缘生而成的。其实,细细一想,世上的万事万物无一样不是有如此复杂的因生成的呢!
  再者,万法既是缘生,相互影响,所以没有自性,没有不变的固定性,佛学上说是“性空”。性空者,并不是无性,而是无固定不变的体性。无牢不可破,永离生灭的体性。例如人生之悲、乐、聚、散,如梦无恒,生命终有死亡之一日。其他任何事物,甚至于宇宙,亦都遵此“性空”,决无例外。在这空轨之上,常、一、遍、主宰,一样也没有。法——万事万物,也就空而“无我”了。
  最后谈谈“究竟法无我”:当求道的人深明佛理,看透了世间不过是浮云流水,性空不常,无所留恋,而修持佛理,求证涅槃,学菩萨,成佛。结果断除了烦恼,与世无争,或证入涅槃,或行菩萨道,固是正直,正知正见。但设或因厌世俗,乐涅槃,而永住涅槃;或因悲悯世俗,有所执着,是皆执着涅槃及菩萨之相,去道又远了。甚至真如、涅槃,都是法,若有执,即成法执。故《金刚经》云:“说我”……“即非”…… “是名”,皆是不许著相的意思,不是世俗语言文字思想所能形容的,这样的“法无我”却不是初机所能领悟的;听了也许要骇怪,甚至声闻执着涅槃也都未破除“法执”呢。若能修而无修,证而无证,方能少分相应呢。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心经》的要义
下一篇: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八、佛教的因果原理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六、第八识的概要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四、消极与积极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五四、光阴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华严宗胜义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五六、我的人生观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三一、出家会灭种吗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三九、对锡兰兵之希望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三七、佛教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三七、求学的态度
 菩提心影 序文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