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家的轮回学说(李润生居士)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37

佛家的轮回学说

讲者:李润生居士
文:郑伟汉 
九一年八月
原载于第二十二期《普明双月刊》

宗教与哲学并不一样,除掉致力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外,所有宗教都认为有今生与来世,如基督教等便相信今期生命完结后必有来生,而来生不是到地狱去便是上天堂去;基督通过十字架为世人赎罪,待最后审判后,所有人却会再在地球上复活。另外,道家也相信生命是可以延续的,不需要待死亡之降临,现生即可以登上仙界。生命是否有永恒的延续性,便是宗教与哲学的最大差异。

在佛家方面,轮回学说并非释迦牟尼所始创,在吠陀文化时期,游牧的阿利安民族,把其赞歌编成为四吠陀,于中更把人分为四大类别(四种种姓):
(1) 婆罗门(僧侣) 再生族
(2) 杀帝利(武士,统治阶级)
(3) 吠舍(商人)
(4) 首陀罗(贱民) 生族

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观念,除首陀罗之外,其他类别皆是再生族,可以修行,轮回直至与梵结合为止;而贱民全是一生族,不可以再生,并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如不可以喝井水,乘车马等等,针对这些种族间不平等的分野,佛家创做了一种平等的革新的宗教。

初期的吠陀文化只是停留在赞歌的阶段,其后到森林书、奥义书出现,哲学思想及理论才得到发展,于中更承认有今生到来生之轮回主体的存在:假使令生与来世的主体各异,前后世之间便没有关联,这便不可以称做轮回。由此他们建立一个受报者或自我的观念,虽然肉体会坏灭,但此自我不灭,在这一点上阿行安文化跟西方文化相接近。

推动轮回现象的势力,便是业力(行为力量)。推动力可以分为两种:
(1)欲: 如各位的前来参加法会便是意欲的表现。
(2)意志: 由此产生善,不善的行为。

「业」便是依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规律而运作的。所谓异时因果,便是报应不在现生而是在来生。在奥义书里更用问答体反映此一理论:「有一妇人问其夫:『今生与你恩爱,来生会怎么样呢?』 其夫答:『人在世间有如尺蠖之虫,由一块叶转到另一块叶一样,过去世之善恶业,驱使人的生命到今生,再由今世之善恶业的势用,把人的生命带到来世。未来世的遭遇如富贫等等,全由现世的行为所决定。』」 在这故事中叶与叶代表不同世的各别世界,尺蠖之虫代表自我,而过渡的势用则依止善恶的行为。

原始佛教的轮回理论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百年左右,除保留着传统的轮回思想以外,对自我及四种姓等理论,一概加以驳斥。在这一点上,便与代表首陀罗文化的,主张唯物的顺世外道不同。阶级观念对思想文化的影响,由此便看到端倪: 释迦佛由于出身于杀帝行种姓,所以对这轮回思想便有一定的继承。

在代表着原始佛教的四阿含经中,佛陀认为人是五蕴假体,自私并不存在,离 以外,便没有永恒,独立的自体,人只不过是五蕴所成的一堆合体。

对于轮回的历程,佛家有多种角度的看法,而其中最简要的便是四谛的说法:
(1)苦: 世间轮回之果。
(2)集: 所积集的烦恼和业、为世间轮回之因。
(3)灭: 烦恼息灭、清净、离苦的境界,为出离之果。
(4)道: 出离之因。只有修行(八正道等)才可以消灭烦恼,摆脱轮回的困缚。

从另一个角度看轮回历程的,有十二有支进一步解释苦集二谛。
(1)无明: 过去的盲目冲动,接近奥义书的「欲」。
(2)行: 过去的行为, 由无明推动, 就算世间的善法, 由于未得清净, 多少都与烦恼相应。
由无明与行这过去二因, 生现在五果 (即名色六入)。
(3)识: 入胎识体。
(4)名色: 名 - 精神现象; 色 - 物质身体。
(5)六入: 六根,识入胎后,在母胎长出。
(6)触: 出世时接触世界。
(7)受: 苦乐及不苦不乐的感受。
以上便是现在世五果,这五果是一个接一个地延续下去的。
(8)爱: 对事物的爱欲贪求。
(9)取: 执取和追求。
(10)有: 由爱、取所得的业决定来生所生的世界 - 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
以上便是现在世作业的三因。
(11)生: 当今生完结,今生积集的烦恼引起来世的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等五种果报。
(12)老死: 由此来世,生命都亦会作业,直至其完结便是老死。

在有漏的世界,佛家以六道来分类。有人以为今世生天,下世必然为人等,依循六道之次序轮转不息。其实不然,佛家认为今世生天,下世可以再生天,或地狱,或饿鬼等任一道,每一道皆与其他五道相通,而来世之去向,取决于现生的行为,而不是依据一定的次序,这套理论诚然比吠陀文化更周密,更完整。可是在解决轮回问题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1) 诸行无常,世事变化,作业后如何保持其势用,以招引果报呢?
(2) 轮回主体由五蕴组成,一期生命完结之后,五蕴旋即流散,如何可作轮回主体呢?

部派的理论

部派时代,对佛陀的说法有不同的观点,当中在北方最有影响力的,便是说一切有部,此部主张「三世实有」,诸行虽然是无常,但本质上是永恒的,作业之后虽然活动停息,但实质上有无表色产生保留业的本质。「无表」乃不能表示的意思,而无表色乃物资的一种,由此招引来生果报。

在有部以外,还有经量部,此部主张种子学说,所谓种子,并不是指一粒粒的植物种子,而是功能的意思,由此功能招引果报。

以上理论解答了第一个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犊子部提出非即蕴非离蕴的胜义补特迦罗为感果的主体。

至此,上述两个问题在表面上已获得了解决,可是新的问题继而出现:
(1) 「无表色」与「种子」当摄持在何处以作感果功能呢?五蕴离散,种子散失,如何保证甲做业,甲受果而非其他人呢?
(2) 「胜义补特迦罗」也属于「我」之类,有违原始佛教的「无我」精神。

唯识家的理论

直至世亲菩萨的出现,轮回理论才比较圆满。

(1) 建立「阿赖耶识」为作业及感果的主体,「阿赖耶」有三义:
 能藏 - 赖耶能摄持种子,透过善恶业后的余势种子可熏入赖耶。
 所藏 - 为生命个体的种子功能所藏的地方。
 执藏 - 我爱执藏。唯识家在赖耶外,更立「末那」识,执着赖那见分为我,执取不舍,并恒与我痴、我见、我爱及我慢相应。
(2) 建立「名言种子」及「业种子」以为作业的功能及感果功能。「新种子」便是感果的潜能,一期生命以后,此「新熏业种子」便为增上力以感招来生果报。

在人一生之中所作种种善恶业的所余势用,能令「阿赖耶识」产生变化熏业,在这一点上便与常住不变的神我不同。如是种子不断现行,「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及器界等总报,名为真异熟。另外,现世之福,非福等别报,名异熟生,皆由往昔作业所熏入赖耶的种子所决定。由有赖那的缘故,种子便不会消失,惟除道谛之外,终不能伏断有漏种子。

种子之所以能产生不同的果报,全由业种子的激发。在一期生命完结时,以业种子为增上缘,激动根身,器界的种子,真异熟便出现。另外,由业种子所鼓动的六识,便变现种种福,非福报,这便决定人生的苦与乐。

业种子在感果之后势力便减弱消失,所以说为有受尽相。至于名言种子,并无受尽相。

你看唯识家的理论能否解决上述的困难?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汤用彤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屈大成)
下一篇:缘分·功德·共同体——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李向平)
 十二因缘与大乘三系(杨云唐)
 生活与修行(夏泽红居士)
 佛说正观察五阴(智铭)
 宇宙万有本体论
 《水浒传》中的偈语(国威)
 修行出现违缘的认知和对治(郑育能)
 于五受阴平等舍住正念正智经讲解(陈重文译述)
 禅观偶得(罗淑琼)
 修行态度小语(梁国雄)
 云何「菩萨供养如来(何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经 骨骸经[栏目:相应部 19.勒叉那相应]
 当下承担:那是我的因果[栏目:法藏法师]
 中论讲记 卷三 观成坏品 第二十一[栏目:中论讲记·智谕法师]
 禅定能治心脏病吗?Can Meditation Curb Heart Attacks?[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金钱的拖累[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Fulfilling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栏目:S.N. Goenka]
 竹林精舍 青青翠竹 巍然清凉[栏目:传喜法师]
 开悟后,还要在生活中磨炼[栏目:雪漠]
 佛法与世间[栏目:吕澄居士]
 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栏目:赖永海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