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法师开示
杜柯整理
下午我们讲的主题叫六度修行。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格、思想、境界、处世、交友等各个方面,得到圆满的结果。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修行。
什么叫圆满?无缺,完美,尽善的那种状态。一般来讲,修行的过程分六个方面,叫六度。从此岸到彼岸,从生死到涅槃,从凡夫变成圣人,从残缺变成圆满,从黑暗到达光明……六度修行可以改变我们的一切,可以乾坤再造。
哪六度呢?第一叫布施。
我曾经看到一本杂志,上面有篇文章,说如果你想富有,有几个方法,第一个就叫布施。佛教里面讲,一个人要想得到富有,精神和物质双料的富有,唯一的方法就是布施。
布施分几种,一是财施,一是法施,一是无畏施。财施就是把你的物质给予别人。法施就是把你的理论、思想、技能传授给别人,无畏施便是用你生命无畏的状态去帮助别人。
布施难不难呢?
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
有些人之所以很难做到布施,究其原因,乃因为他没有放下,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以布施的本质就是放下。布施是一种让我们放下的行动,只要你尽力去布施——元钱、一朵花、一句鼓励的话——都是在训练自己放下。也就是破除我们的执着心。
在布施中有个最高的境界,称为三轮体空。——指布施时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住于“空观”。当你布施时,一切以“空观”照之,才是最上乘的境界。
如果你每做一个布施都有“三轮体空”的思想,你得到的结果将是最圆满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小人,我曾经那么帮助他,结果他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为什么存在类似的想法呢,为什么你会愤愤不平呢,因为你在帮他时,对他有所期待,有所求,结果不如愿时便很失落,很不舒服。这个时候你想想,本来做了一件好事,结果变成了坏事,成了耿耿于怀的一个心病,那是何必呢?
倘若我们修三轮体空的布施,就不会得到这种不良后果,没有副作用。因为你在帮助别人时心中万念放下,心中是“空”的境界,无所求,无所念。你帮助他、布施他,并非为了得到回报;如果是为了得到回报而去帮助,这个不叫布施,在本质上和商人市利差不多,那是放高利贷。你高利贷放空了,当然就失落,当然就骂娘。
而布施本身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它可以增长我们的大悲心,破除我执心。它与商业,与现实利益没有丝毫关系,只与个人灵性的成长有关。
布施,可以在任何对象身上发生,不仅对外人,对我们的家人、亲人照样可以行布施,而且布施的含义非常宽广。
仔细想想,夫妻之间是不是可以布施呢?我对你微笑,和颜悦色,这是布施,我帮你做家务,也是布施。
有人说:我天天为你做饭,天天送孩子,天天帮你拖地板,父母大人我照顾,亲戚朋友我应酬……结果呢,你居然这样对我?!——这个家庭主妇非常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她在做这些事时,期望有所回报。可能大家都觉得这是人之常情,但此正是我们摆脱不掉的一个魔障,——回报不回报是人家的事,主权永远在别人身上。你就是对他做再多贡献,再大的帮助,人家不感恩你,不回报你,你也没辙,你只能从道德上谴责他。
所以一开始你就处于被动的境地。
由此可见,我们布施时没有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就难免失落、痛苦,甚至怀疑这个行为的本身。反过来,一个得到布施不知回报、忘恩负义的人,即使你不说什么,身边的人也自会有评价,甚至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这样的人,到底有多少呢,这样的人,大家以后还敢帮他吗,这样的人,生意场上有人敢和他合作吗,在公司领导会提拔他吗,他会交到真心的朋友吗,可想而知。
施惠莫念,受恩莫忘。能做到如此的一体两面,才算到位。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次到马路上去乞食,有个人穷的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唯一的一套破衣服穿在身上。这个人对佛陀说,你是世间伟大的智慧,能不能教我怎样富有啊?佛陀讲,你要布施。他说我什么都没有怎么布施呢?佛说,你什么都可以布施,你可以用身体布施,帮人扫地,搬东西,可以用微笑布施,语言布施,可以赞美别人,别人布施时你可以随喜赞叹。……
布施来自哪里?就来自你一颗布施的心。来自你对这个世界的爱。
我们常常提到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如果不仅仅是口号,把它落到实处,那也是布施的精神。考虑一下,这个世间的任何组织和团体,它为什么而存在?——政府为什么存在,企业为什么存在,学校为什么存在,医院为什么存在,佛教为什么存在,存在即合理不是吗?它存在就说明有存在的价值,就说明有人需要它。佛教2500多年了,没有灭亡,是因为人们需要它。企业为什么现在,是因为客户需要它,没有客户,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所以,一个企业就是为客户而存在的,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目标存在,这个一定要搞明白。因为是为客户存在,当你弄不清客户的需求时,就很难存在,有一天被淘汰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把“本”忘了,本末不能倒置。为客户服务是“本”,自己赚钱是“末”,如果你这么想,把思想摆在这样的位置,你的企业焉有不兴的道理?你也没有不发财的道理。“本”好比是树的根,而财富和金钱是树的枝叶、末梢,根系发达,枝叶没有不繁盛的。
这就是事物存在的规律。
去看看世界五百强,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是靠自己能力做起来的,凡是靠自己能力做起来的,都是通过他们的行为对人类的进步、生活的便利,有巨大的进益,人们需要它,拥护它,乐于接受它,所以才屹立不倒。
这是我说的第一个,布施。学会给予,学会付出,学会去爱。学会不图回报地爱。
第二个,持戒。
其实,持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没有那么恐怖。
比如我们打坐,怎么才能坐好呢?不能弯腰,不能靠着,不能眼睛睁开,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做小动作,不能胡思乱想……这些要求,都是持戒。这些戒律你不遵守,就不能得到打坐的利益,就不能成就你。所以,戒律从某种程度就是为了成就你。
要想学习好,就不能贪玩。要想身体好,就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能作息非时,暴饮暴食。所以,我们想成就一个目标,就必须要有一种取舍,我今天要去上班,就不能去玩了,要在家里煮饭,就不能去聚会了。我们很多人在一个公司上班,就有很多规章制度,比如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损坏公物,不能喧哗吵闹,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就是为了帮我们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把戒律当做一个生硬的、没有人情味的,令人头疼的东西。佛陀在世的时候,最初跟着的弟子是五比丘,后来发展到1250人。只有五个弟子的时候,有什么做的不对,佛陀说说就行了,但人数一多,就要定些制度来束缚,否则天天有人犯错。这些制度就是戒律。所以这些戒律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修炼和成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不是故意约束你。
我也在寺院做管理,也有很多社会职务,但是,只要有人请我上课,就尽可能地把事情推掉来上课。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佛教徒,对佛教思想的弘扬、利益众生,是我的本职。至于开会之类,我觉得不重要,让谁去都行。我要尽可能地为这个“主任务”让道,这就是我的修行。所以你一个人要想得到某个结果,需要学会坚持,学会放弃,也就是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此即持戒。
故而,不是说只有和尚才持戒。持戒,是每一个圆满生命走向的人,乃至每个活着的人,都不可逃避的本然。
有的人,一天应酬太多,最后时间都浪费掉了。我每次遇到这些,就尽量推脱。当你的生活越简单,就越有时间。有时间,就可以看更多的书,做更多的功课。你把时间花在那些无谓的事上,会发现自己每天都很忙,但就是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时间是需要我们珍惜的,需要我们挤出来的,有时候我到银行去办事,也带一本书,或者等飞机的时候,抽空看书。为什么这样,当十分钟十分钟积累起来,就是一个大面积时间,一页一页积累起来,就会看很多书。
所以持戒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告诉自己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永远要有自己的主见,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假如你活到80岁,在这些年内要做些什么事?——诸如,要考一个学位,要学一门外语,要到世界一些国家走一走……然后你再把任务摊平到每一年去实现,这样活着就有了明确方向,不会无聊,不会整天玩游戏,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再譬如,如果我们想健康长寿,就应该注重养生,注意生活习惯,加强营养,经常锻炼,等等;如果现在整夜打麻将,玩游戏,酗酒,就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这便是没有持戒。没有持戒,谓之“有漏”。——好比一个水桶,下面有孔,上面不断加水,它能装的满吗?
有的人,每天活得浑浑噩噩,昨天和今天,上个月和下个月,今年和明年,都是一个样,都过一样的生活,没有什么长进,除了每天浪费粮食和社会资源之外对别人没有一点好处,这样的人,活100岁跟活一天又什么区别?如果你每天活着都把时间浪费掉,那真的没有必要活那么长时间。
第三个叫忍辱。忍辱是什么呢,不嗔恨。
我们认为忍辱是很难的,认为忍辱是忍气吞声,憋着,很难受。其实,忍辱不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当你把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起来,远远高于别人,——他在三楼,你在十楼,他根本伤害不到你,这才是真正的忍辱境界。其实此时,已经无所谓忍不忍了。因为别人伤害不到你,他无法在你心中种下一个“恶因”,——他怎么骂你都充耳不闻,怎么毁谤你都无动于衷,所以,愤怒、耻辱、沮丧、伤心之类的情绪不会来到你心里。你的心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是八风吹不动。当然,这个境界绝非随便可以达到。
藉此,能修好忍辱行的人,首先,他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来看待世间的成住坏空、生老病死、阴晴圆缺,他把所有的东西都看透了,所以能够坦然,能够放下。韩信之所以能忍受胯下之辱,因为他的思想境界已远远超过市井小民。如果他和那个泼皮无赖一样斤斤计较,也没有后来的经邦济世、建功立业。
假如你今天接受了禅修思想后,有一天很倒霉,被别人不明所以抓进监狱里去,整天像圈养一样,没有自由,没有阳光,吃的很差,还经常受到其他犯人和狱卒的虐待,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怎么度过难关?——那我今天教的就能用上了,你在那里面好好禅修,打坐吧。当你真正进入打坐的境界,你会发现不是那么难受,也不度日如年了。甚至还很快乐。
所谓一念之间,天堂地狱。人的思想境界一旦转变,处处都是快乐。欢乐是自给的,痛苦也是自给的。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叫自在的人。
我曾看过鬼谷子的文集,讲到苏秦,张仪,孙膑。也许是作者的境界不高,里面好像叙述苏秦回到家里,别人说他几句他就很受挫,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境界有局限,没有真正把鬼谷子的思想学到位。一个能左右天下大事的人,绝不会因为别人诋毁几句就消极沉沦,他还是以一般人的情感来描述他们,这就错位了。
孟子讲,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也。你很贫穷,但不以贫穷为贱,安贫乐道,不发牢骚,不郁闷,在富人面前也不阿谀奉承;你富有,不骄横淫逸,不奢侈地生活;在武力和权势面前也不屈服,丧失节操,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儒家的标准人格大丈夫境界,也是佛家里讲的,不为外物所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大禅定境界。
佛教里面讲,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太玄了点,一般人很难理解。他告诉我们什么?你如果贪图一个有,就不可能达到事物的最高境界,当你进入无的境界之后就能得到自己的一切。你看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无招。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你真正进入道的境界之后,你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在修道。同样,当你身心完全投入在销售里,你不觉得自己在销售。你不觉得自己在做销售,才是销售的最高境界。同理,你陶醉在读书里,不觉得自己在读书,此时读书的效果是最好的。
我们平时做事,顾忌太多,挂碍太多,还没有做就想着我没有做成怎么办,我做成了又怎么办,对我的职位有什么影响,我有多少利益可得?……当你内心塞满这些的时候,你还能完全忘我地投入去做吗?所以,当内心是“空”的状态,没有想到自己任何利益的时候,才可以达到做事的最高境界。
后面三个是精进,禅定,般若。
精进是什么?努力。这种努力必须是正确地努力,正确的方向,你才能走向正确的结局。否则越努力越错的离谱。说起精进,我们应该跟日月学习,你看太阳,每天到一定时候就升起来,到一定时候又落下去了,所以清华大学有一个校训,自强不息。这就是精进的表现。如果你每天像太阳一样守规律,不懈怠,按这个方法去做,你的人生不成就都不行。比如我们每天打坐,如果发愿每天打坐半小时,十年二十年坚持下来,你的人生将会发生质的飞跃。再比如读书,每天给自己规定读10页,一年下来读多少书,十年下来读多少书?如果你今天一口气读完一本,在此后几个月,一页也没看,一曝十寒,永远也没有多少收获。
精进就是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以前在普陀山教书8年,后来到了桐乡。这几年也做了一点事,有人问我:你是靠什么把这些事做成的?我说,唯一的就是坚持,只要方向正确,你不断地坚持——总有成绩的。
记得我们寺院刚开禅修班的时候,每次5个、8个,10个、20个,人都招不来。现在呢,次次人满为患,要提前20天截止,不然就没办法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要找我走后门,参加禅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就是坚持的力量。刚开始时,我一边走一边也很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然后自己也松懈了,不想做了。然而,每到这个时候其实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所以“精进、不舍、奋发”这些字眼,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坚持。赢在起点不一定是赢,赢在终点,才是真正的赢,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很多时候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成功的。
精进对治懈怠,那禅定对治什么呢?散乱。
我们在修禅修的时候为什么要大家观呼吸,这是治散乱很好的方法。佛教里面有戒定慧,叫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今天带大家打坐其实是教给大家一个生起智慧的方法,你能生发多少智慧,最终看你拥有多少定力,大定则大慧,小定则小慧,无定则无慧。当然,定,不是一天可以练成的。佛教中,把七地以上的菩萨叫大菩萨,大菩萨和小菩萨有什么区别呢,其中有一点,大菩萨行住坐卧,无时不在定中。
最后一个般若,也叫智慧。此智慧是大智慧,出世间的智慧。什么样的智慧呢?了解天地万物存在的规律,了解无常、无我之根本。你读《金刚经》,读来读去,最后无非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都是众缘和合而成,都是缘聚缘灭,这个世间,只有变化、无常才是是永恒的。
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现在年轻,不可能永远年轻;现在生病,不可能永远生病;现在死掉了,不可能永远没有了,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总在不断轮回。一个蛹,壳破了,它变成蝶,蝶孵出卵,又变成虫,虫又变成蛹,蛹又化成蝶,如此永远循环。
身边的各种现象告诉我们,生死流转轮回不息这种规则真的存在。我们不知道自己前一世和下一生是什么样的,但可以通过事物的果业了解事物的因,从事物的因去推演事物的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当你拥有这样一双智慧的眼睛,就不会被事物的暂时表象所蒙蔽。《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告诉我们,色空不二。色是什么,物质。物质不可能永远不灭,它的规律是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就像我们现在的房子,它是由木头,钢筋,水泥,等等一起盖起来的。十年后,房子跟今天不一样,五十年后,房子变化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房子有一天终将灰飞烟灭。这就是无常,就是生灭,就是流动,就是变化。当我们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思考、去推究、去掌控,就能得到智慧圆满的结局。
“六度如盲,般若如导”。在六度中,智慧总领前面五度,是它们的向导,如果没有智慧,就如同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人,却是一个瞎子,处在盲目和黑暗中。
今天下午,告诉了大家六种修行的方法。最关键的一点:佛法不是在台面上,也不是在课堂上你听了多少了解多少,而是要运用到实践中。通过跟生活密切无间的结合,从而改变你的眼界,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行为,让你从原来的状态里面得到提升和超拔,以此,来不断圆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