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养心二十四字
 
{返回 宽见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3

养心二十四字

释宽见

养护心性二十四字,超越生死离苦得乐:

别不平、莫抱怨、会欣赏、勿强求、

要感恩、习莫牵、为意主、普贤行。

注:

一、 别不平:

“别不平”,指于内,心中莫要不平。当我们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不必心中不平和委屈,不平且拒绝面对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坦然接受则使一切皆有可能,甚至坏事也可能变好。要知道十指尚有不齐,一碗水哪能端平?孟子曰:“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看来,老天是要降大任于我们身上,我们注定要不平凡啦!

二、 莫抱怨:

“莫抱怨”,指向外,抱怨他人。当您遇到逆境、被他人伤害,或看到社会的黑暗面时,不必抱怨他人,也不必抱怨社会。因为抱怨无有丝毫利益,只会损自损他而已。与其抱怨他人,不如感谢他人消我业障;与其抱怨社会,不如引以为鉴,检束自身,当下从我做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 会欣赏:

“会欣赏”,不论何时何地,总能发现人的优点和事物好的一面,从而积极乐观,而不沮丧沉沦。君不见:即使遭遇同样的境况,不同人的感受也是天壤之别,有人郁闷发愁,有人雀跃开怀。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摆正位置,换一个角度来欣赏,我们就会发现:人人皆是菩萨,处处不异净土,时时都是好时,事事化为神奇。

四、 勿强求:

“勿强求”,勿简单粗暴地单方面把自己意愿强加于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一厢情愿,只考虑自己的诉求。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即使是好心,也必遭人反感;哪怕是自己的儿女,也必逆反难以接受。你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你讨厌的别人也未必讨厌。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一个广阔的崭新世界。只要不违背天地良心,何不人欲施予人,人厌勿施人?

五、 要感恩:

“要感恩”,指常怀念恩感恩、知恩报恩之心。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应思:父母养育我,国家保护我、众生成就我,三宝觉悟我,如是等一切,皆有如海恩,佛典曾明示,亿劫难酬恩。顺逆增上缘,处处要感恩,知恩而报恩,瞬间福慧增,欲离苦得乐,当念众生恩,欲消业增福,劝您常感恩。

六、 习莫牵:

“习莫牵”,勿总是被自己的坏习气毛病牵着鼻子走。唯识宗以习气为种子之异名。习气又分名言习气、我执习气、有支习气三种。此处所言习气主要指有支习气中的恶习气,即我们自身所作恶业熏于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后世遭受恶报之原因。

我等从无始以来,以执我故,由贪嗔痴为因,形成无量烦恼恶习毛病。因恶习烦恼惯性之力,驱使我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过失,不能自拔。众生好比笨牛,习气好比牛鼻上的绳索,若无空慧觉照定力,懈怠昏昧,习气现前时,无法辨别,不由自主,一牵就跑,遂致轮回无休。若真修行人,欲脱三界火宅,必修三学戒定慧,一旦习气来牵,则用慧眼明察秋毫,手疾眼快,即挥智剑,运大禅定力斩而断之,遂脱束缚。

七、 为意主:

“为意主”,指不为外物所动,做自己意志的主人。比较而言,“习莫牵”所说习气发乎自身,主要指向内的对治力;此处“为意主”主要指向外的对治力。即:不仅平时我们能从容不迫,一旦当突发的外境现前时,我们也保持正念,作自己意念的主人,不为外物所役。外境无非顺逆二境,“为意主”,则处顺不喜,处逆不惊,成不骄败不馁,并能控制自己的意念,去作正确的事,不去做错误的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苏洵也在《心术》中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即便泰山在眼前崩塌,也面不改色;即使麋鹿(四不像)在身边起舞,也不看它一眼。这里所谓的“泰山崩”,指的是意外发生的危难;所谓的“麋鹿兴”,指的是美好事物的诱惑。苏轼又评价张良,“猝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都是指的面对外境,不为所动。

《孟子·公孙丑上》:“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孔子说过最大的勇气是这样的:自我反省之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正时,即使对方是一个身分低下的人我也会畏惧;但反省之后确知自己的行为正确时,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阻拦我也能勇往直前。这就是修行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八、 普贤行

最后“普贤行”,以普贤菩萨十大愿行统摄一切:“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三殊胜(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摄持一切法,效仿菩萨大愿大行,发菩提心勇猛精进,四摄六度无有穷尽,种下殊胜解脱正因,直至最终成就无上佛陀果位。

 


{返回 宽见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次第入门读本 序
下一篇:《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提纲和思考题之六 第六章 业果之概说
 一切障碍逆缘而为根本,幸福快乐而为华果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一 6 业力、因果与命运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缘觉乘(一)
 《修心八颂》讲文五 思维卑劣 下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9 不偷盗的利益之钱财、健康、辩才具足..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二 1 佛菩萨为何具有庄严相
 《修心八颂》讲文十 自受亏损 中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九 4 禅定
 学佛次第入门 第二章 佛教缘起及历史 第二节 奇伟的生命 —— 世尊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4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胡宅梵著)[栏目:02 经注]
 四圣谛 苦灭圣谛[栏目:明法尊者]
 The Dharma Realm of People[栏目:Ven. Master Hsuan Hua]
 内观基础 十二、不断的修习[栏目:内观基础]
 前行讲记 第二百〇六讲 普贤上师言教-发心-四无量心-舍心1[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十一 主方神众——依循内在性德的指引[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从人间化到娱乐化[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栏目:圣严法师]
 从禅宗教学来看星云大师的自觉教育观(永中)[栏目:佛教与教育]
 多看佛书对修行有利吗?[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