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巧方便引钝根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67

  慈巧方便引钝根

  『合抱之木始自毫芒,蕴行因缘广慈宏愿。』

  我们要知道,世间多么大的树,都是来自毫芒种子。看一颗毫芒种子能够发出树芽,其实种子的内涵功能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得到。这么微细,肉眼难以得见,但是它却能够蕴行着因缘。因缘也是我们眼睛看不到,那分非常微妙的道理,但是这么微妙的道理,其中就是含藏着『广慈宏愿』。

  菩萨行就是来自这一念因缘,含藏着生生世世,旷劫,很长的时间,生生世世还是慈与愿,悲与智,悲智就是运行于其中。我们若能觉悟,了解因缘之微妙,我们更要再发广慈之心,立宏大之愿。愈是接近道理,这念心愈明确,生生世世愈是接近,行于菩萨道中,接近于佛的境界,这全都是在此因缘中。

  因缘的道理实在是很广很大,所以佛陀时时说法,都不离开因缘之法。

  ⊙『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所以前面的(经)文,『亦说于因缘』。无论是长行文、短偈等等,这都不离开因缘法。又有譬喻,譬喻更是很明显的因缘。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这样说,人家就听得懂。我们这样说,有时候人家听不懂。人与人之间,我们要说的话,有时候人家就听不懂了,何况是佛陀说深妙的道理,要听懂的人,除非是大根器之人,所以佛陀必定要用种种譬喻。我们也是,在与人家说话时,听不懂就譬喻。有时候,若有人跟我说,我们那里有什么、什么问题。我就说:你举个例。

  佛陀同样,在说给我们听,看这些人的根器,不是直接说就能直接接受到,应该要用种种的譬喻来告诉他。这么浅的事情,别人又无法体会,只好就用更浅的譬喻,慢慢来诱引,让他能以事会理。

  常常就告诉大家,事若要圆满,必须先将人做圆满。人圆,会做人的人,常常与人结好缘的人,有好缘在,所以任何困难之事,只要有投缘,与他沟通一下,得到回答:『没问题』。我们若能做一个通情达理,平时没有与人结恶缘,都是结好缘,这叫做『拉长情,扩大爱』。我们若能做一个有情、有爱,而且清净无染的人,就是人圆满。人圆满,做事就圆满;人圆、事圆,那就是因为你的道理通达。

  ⊙譬喻:以易了知之法,以显未能了知之事理。

  我们遇到何事,就是『以易了知之法,以显未能了知之事理』。就是说,比较难解决的事情,我们就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这简单的方法,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时就要互相来分享,互相引导,互相人人建立这种很简单的道理。做好人,做好我们人应该做的,做好我们人对人无私的爱,做好我们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感情,这不是很简单吗?所以,我们若这样,这么简单的事情就能显出,还会有多少我们不懂的道理呢?其实只要在平时,这么简单,自然道理就会现前。

  所以『言譬喻者』,我们常常说譬喻,譬喻是很简单的方法,『为令晓悟所说义理为宗旨』。

  ⊙言譬喻者,为令晓悟所说义理为宗旨。

  我们要如何来引导人人能够晓悟,『我会,我知道。』『这样告诉你,你知道吗?』『知道。』『会了吗?』『会了。』因为他对方法了解了,做事情就好做。

  所以,这就是一个宗旨,你如何教他,我们如何来学,这就是教与学。教的,用很简单、方便之法;学的,要有心,自然就道理入微,这方法能够入得很微细。

  过去有一位楼居士(楼永誉),花莲的艺术家。那个时候,他刻毫芒,一粒米大,他能刻出一部心经,二百多字《般若心经》。你想,这个功夫那么入微,在那粒米之中,那么大的道理,这种工夫,他用心入微,将道理用心去雕刻出来,这是要以宗旨;宗旨就是专心,专心要学会这么工巧入微的道理,那就是要有那颗专心。我们学佛也是一样,要有这颗专心,那就是我们的宗旨。

  要如何将此道理,能够让我们凡夫回归,走回这条路,能够会合道理,入我们的经,入经,经入心,这同样是宗旨。这是譬喻。

  『譬喻并祇夜』,在经文中。『祇夜』是什么呢?那是梵语叫做『祇夜』,华译的意思是叫做『应颂』,也能叫做『重颂』。意思就是说,因为长行文很重要,所以再重复。

  ⊙祇夜:梵语祇夜,华言应颂,又云重颂,或云偈颂。谓应前长行文后重宣其义也。

  就如我们现在说的这段,是偈文。前面的长行文,我们说完了,因为很重要,那个长行文的意思又重复一次,再让我们重颂。所以叫做『应颂』,或者是『重颂』,将经文重复再颂,就是用偈文。

  我们前面所说的『讽颂』,是原本就写一段一段偈文,如作诗,一段一段的,就如我们平时的静思语,几句就是一段道理,那是直接的讽颂、偈颂。

  『祇夜』是重复,原来已经是长行文,全都诵过了,担心我们较忽略经文的重要,所以就再用偈文重复诵。这是表示这段经文的重要,所以用譬喻的方法,甚至再把重要的道理,让我们重颂,所以叫做『譬喻并祇夜』。这样让我们更加深对此经的意义,更深入我们的心版里,铭刻于心版,让我们常常能记得。

  有的人说『听经是功德』。你若不记得,不能受用于内心,不能修身,行动于外,这样有什么功德呢?听经就是要开启我们迷茫的心,开启我们能见到人间的道理,增长我们的智慧。这样用功,让我们能够受用,内修外行,才是称为『功德』。听经,若不懂得内修,也无法外行,依教奉行,这样听经有什么用呢?所以,希望我们诵经、听经,就是要懂道理。

  种种方法为我们譬喻,再让我们重复了解,让我们记得,这就是『譬喻并祇夜』。这种用心的教法,我们要用感恩心来接受。

  接下来『优波提舍经』。『优波提舍经』,华言的意思叫做『论义』。

  ⊙优波提舍经:华言论义。谓诸佛及弟子讲述经典之论义也,及诸菩萨问答辩论诸法之事理经典。

  在这一本经中,其中还包含着很多道理,只在经中还无法很透彻将意义全都显现出来,所以就还有『论义』。也就是说,佛对弟子讲述的经典之后,弟子还不懂,就互相讨论——今天佛陀所说的这个道理,是什么因缘,怎么会说出这段道理,这段道理好像在这句话中还有弦外之音,或者是还有包藏的道理。大家就去讨论。所以这是在经典之中,又大家再互相论义。

  就如你们有时候读书之后,大家定时将读后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可能大家听完之后也会觉得:你有这样的心得,其实我也有心得。同一句经文,各人的心得不同,互相拿出来分享,互相拿出来讨论,这也算是一种『论义』。

  菩萨,或者是菩萨与菩萨的问答,问答之后还能再辩论,是你对,或是我不对等等,还能再互相提出来辩论。同一句话,有种种的论义,这种的论义愈辩愈明,愈论道理愈丰富,这就是『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再来,『钝根乐小法』。有一类人就是根机较钝。大家在听经,有的人解悟之力就很强,『闻一知十』,这个道理,不是一句就只懂一句。道理之中,弦外有音,理中含藏的道理还很多,所以有的人听了之后,这句话应该还包含着什么道理,能够『闻一知十』。有的人就是百闻不知一法,根机就是不同。

  在会中,同样有一类是钝根。我们开头在讲长行文时,就已经出现了,那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增上慢人等等,这一类人就是自以为很棒。但是,又有另外一类,就是自己觉得:我什么都不知道,我都听不懂,人家怎么说,我就是怎么信。不会去分辨道理的真或伪,都不会去分别。

  就如提婆达多,在僧团中将佛陀所说的话,去唆使僧团里的人,就说:道理是这样,我的了解是这样,若能这样,所得到的会更快了脱生死。这种邪法,在正法中断章取义,这样引出去,开始就去唆使。有的人听到提婆达多这样说,他就相信提婆达多。

  所以佛陀的僧团时代,同样有分裂过。这种增上慢,『未得谓得』,所以他脱离僧团,再建立另外一个僧团。

  ⊙钝根乐小法:一类行人,性多顽钝,不自精进,于闻思修道,但随言说,不分邪正,随以为能得悟道,故名随信乐小法行。

  所以,这种钝根,是非不会分别的这种人,人云亦云,人家如何说,我就如何行。所以『一类行人,性多顽钝』。你怎么跟他说,就是有时候,『好啦,你这样说,我就这样修。』告诉他:『你这样不对喔!』『不过,他就是这样说啊!』就是无法觉醒过来,像这样的叫做顽钝。

  『不自精进』,自己不会去分别对与不对的道理。『但随言说,不分邪正』,随人如何说,就是没有去分辨是对或不对,这条路有偏或没偏,光是随这样说、这样做。所以『随以为能得悟道』,以为这条路,有人另外带我们的这一条路,以为这条路是对的,就随着人一直走下去。

  这种『钝根乐小法』,这种人叫做『随信乐小法行』。什么人如何说,他就随人怎么走。这样一直心不专,没有一个宗旨,这种『随信乐小法』,就是钝根之人。这个根器不利,就是很钝。

  佛陀就是为了这种人,随机说种种方便小法。像这种钝根之人,佛陀也不舍将他舍弃,他就随这种根机,讲种种方便的小法,而且实在是要再引导他,回来于一乘大法,最究竟的。所以佛陀对众生是非常的平等。

  就是因为钝根之人,只独乐小法,这种的人就是着于生死之苦,光知道『佛陀说生死很苦』,要如何能脱离生死,只是执着于此,不肯再向前前进,随佛修行。这样的人也不少。

  我独善其身就好,我为什么还要再精进?我只要求解脱而已,我不管多少人,我要做多少事情,我就求我自己。这种无法了解,能再进一步起行大法,没办法。因此,佛就要用小法、方便,告诉他们小乘的涅槃。就是在分段生死中,为他引导出离生死,所以说小乘涅槃。这就是佛陀为众生的教育,实在是用尽心机。

  ⊙佛随机说种种方便小法,而实皆以一乘大法为说究竟。唯钝根独乐此小法者,以着于生死之苦恼,故专求解脱于生死,而于佛之甚深妙法不能了解,起行大法。因此,佛所以先说小乘涅槃也。

  可惜我们众生,多数就是这么钝劣。佛陀用『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偏偏这些『钝根乐小法』之人,道理入心,不会去好好体会其中的真道理,只执着于自己的独善其身,贪着于小法,只知生死是苦,要如何脱离生死,仅此而已。

  所以,我们学法,真的是很微细,如毫芒一样,很多微妙的因缘在其中,道理都在其中。我们发一个心,广大慈,立弘愿,这也是在种种因缘之中。所以,『钝根乐小法』,那就是缘还未成熟,但是,他同样也有与佛同等的真如本性,所以佛陀不放弃。我们应该要时时感恩,要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宏誓因缘履正行
下一篇:贪着当舍离
 菩萨总持一切法
 化解深心所著
 启慈用慧 悲智双运
 遵佛遗教
 世间十大病箭
 灭除梦妄思想念
 安住道心不动摇
 人间典范世中稀有
 八正道法勤修习
 莫自心起障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什么是本尊?[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直接学空性可以吗?[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05-027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四、弘法 赐子女[栏目: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七节 金之帝室与佛教[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民心政之宝[栏目:觉世论业]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2.为什么要学[三主要道][栏目:贺继墉居士]
 78.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辗转弘传 慈悲等观[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瑜伽师地论》札记一[栏目:观清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