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慧远大师如何调和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返回 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77

  慧远大师如何调和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四班:释慧超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与慧远大师所做的探索不谋而合。

  在此之前慧远大师已学通古今,且持戒精进。作为一代高僧,他不仅有道德,而且有修证,并具足庄严的相貌与仪表,因此福德与智慧力盖人王恒玄,令其见之,心有所虚。

  除过自身的修为,慧远大师对于佛教的发展亦做出了贡献。他采用在思想上不产生正面冲突而选择调和;在政治上强调佛教有完全独立于政治之外的不共内涵的坚持,求同存异、超越差异,寻求相互认识澄清与调和的机会。

  通过以广义佛教与般若空见的对比,以及“沙门礼不礼敬王者”的辩论为突破口,加以剖析与阐明,讲事实,摆道理,是彼此的距离拉近,明确相同的部分,相悖之处选择性让步,加以适当妥协,从而为中国本土文化认可与接受,并为未来佛教的融汇、昌隆打下了基础。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简述。

  一、在礼教伦理上求同存异

  如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佛教五戒里是相同的,是求同,这说明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找到结合点。佛儒两家都讲行孝,但儒家是一生一世的世间善孝,顺从父母,培育子孙,而佛教是度累世父母生死出世大孝,超越轮回,这是同中存异。儒家以人为本“敬鬼神而远之”,重心在今世,佛教是觉行为本,以因果为本,重心在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是存异的地方。在“沙门礼不礼敬王者”的问题上,他不直接抨击老庄或儒家,而是一再提醒、示说他们的都好,但佛教也有他的特意之处,就是佛教是方外之人,必定与世俗之人不同,自然不能为政治文化所限制,但是他却有益于社会道德的稳定,净化与提升。

  儒家思想是内圣外王,君为君,臣为臣,井然有序,以国王为中心,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为目的。这是存异的地方。在偏袒右肩、赤脚托钵行乞这些枝末上做出妥协。

  二、在行而上的哲学命题上加以调和

  广义的佛教借助老庄思想,其中又加入了儒家思想与般若正见,与纯粹的印度正统的本土佛教有很大的差别,慧远大师高瞻远瞩,他虽然得到了般若空见的正解,却以老庄思想为引之,以本土文化为基石,让人窥见般若空相,其实这样表现恰恰肯定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与老庄思想的价值作用,从而调和佛教这外来文化与儒家本土文化潜在的冲突,找到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发展的理论根据。从而使佛教文化迅速融入中国文化起到划时代的作用。


{返回 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生不能假设也无法重来
下一篇:学佛心得
 看破放下消违缘
 学佛者当自策励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善待自己 慈悲他人
 修无常观的重要性
 佛教徒应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学会放下
 慈悲伟大的佛陀
 由境界知功夫深浅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天使的声音[栏目:日常的佛心]
 烦恼生浊受法净心[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Sopadisesa and Anupadisesa Nibbána Dhatu[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一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准提咒水救失智症[栏目:准提咒感应记]
 第十 夜叉相应[栏目:有偈篇]
 受了菩萨戒有哪些好处与坏处?[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s-91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明 智旭)[栏目:《阿弥陀经》之注疏]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4讲[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我的命运谁做主?[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