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J 1157经:本经叙述布施饭食当一以贯之,不要生起厌烦心。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61

  1157经:本经叙述布施饭食当一以贯之,不要生起厌烦心。

  如前文所述,佛陀经常不辞辛劳,亲自外出乞食。曾经一段时间,佛陀住锡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有一天清晨,佛陀照例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与婆罗门舍”——佛陀严格按照“次第行乞”的乞食法办事,在遵守制度方面以身作则。

  这位火与婆罗门遥见世尊亲自来他家乞食,感到无上光荣,于是“即具众美饮食,满钵与之”。给佛陀做了许多好吃的,把佛陀的钵盂装得满满的,几乎都要盛不下了。虽然这位火与婆罗门未必是位佛教徒,但是当他见到佛陀到他家来乞食,真是打心眼里高兴,他觉得篷荜生辉、三生有幸。佛陀见他挺欢喜,“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复至其舍”,也就是接连来了好几天,几乎天天都到他家来乞食。时间久了,这位婆罗门心里开始不是滋味了,他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世尊怎么天天到我家来乞食呢?难道是贪图我布施给他的的美食吗(“沙门何故数来,贪美食耶?”)?这就是我们凡夫常犯的毛病,即众生的无常反复心,《增广贤文》里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这里的“小人”,是与“大人”相对应,意指凡夫众生之辈。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便是“心易反复”,忽好忽坏,而且极易退转,极易厌烦。

  对于婆罗门的心思,佛陀当然很清楚。佛陀于是说了一偈,大意是这样的:农夫需要辛勤劳作才会有好的收成,而人也要经常布施给别人,才会获得善利果报。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世上,各种问题总是没完没了,没有尽头和归期。就算是我们离世命终,还是要遭受到轮回的剪熬,生生世世轮转不休。对于与火婆罗门而言,对于佛陀三番五次地上门乞食之举,便开始极不耐烦,且怨言不休,那么对于轮回流转于三界之内,岂不是要天天寻死觅活的?由此可见,佛陀数度去婆罗门家里去乞食,绝非贪图美食,也绝非有意刁难人家,而是在通过此举让施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日日布施佛陀,不仅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相反却是为自己播下了人间最最殊胜的福德种子。所谓“供养以饮食,于其良福田;欲求福德者,则我田为良!”

  这则经典告诉我们:居士们在布施供养出家法师们时,一不能生起有相分别心,二不能生起贡高我慢心,三不能生起厌烦苦恼心。不要将布施视为某种负担,相反,我们要将每一次的布施,视为播种人间最优良的福田。如此这般,则无论施者还是受者,都能够皆大欢喜,福慧与日俱增!(11.26.)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K 1158经:本经是妻子引导丈夫信佛从而生起净信的记载。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I 1156经:有一天清晨,佛陀著衣持钵,亲自到舍卫城中去乞食。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B 二、自观心经(上、下)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G 三、大会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T 1355经:本经叙述盗瓜者与比丘各说一偈..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三)~A 附录:《漫说长阿含·释提桓因问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P 1309经:本经叙述杀灭瞋恚可得身心大..
 漫说《杂阿含》(卷八)~O 第228经(增长经):增长法与损灭法。..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九)~C 三、梵波罗延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A 713经(转趣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A 1145经至1150经,此六经重点叙述..
 漫说《中阿含》(卷十七)~C 关于“十一患”与“三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以《楞伽经·断食肉品》诫神勿享肉食序[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答汤雪筠问(二项二十则)[栏目:太虚法师]
 回向魔崇部多火施仪轨——解脱一切恶缘[栏目:仪轨]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之四[栏目:杨维中教授]
 和尚与信徒[栏目:万行法师]
 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第三章 四正勤[栏目:雷迪西亚多大师]
 梦中梦因果问答 3 发生透明太阳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九[栏目:智海法师]
 寻找著力点 第四篇 稳得住就做得好[栏目:郑石岩教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五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