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汤雪筠问(二项二十则)
甲、问对觉社及海潮音所欲参末议者
一:觉社宜多设支处,要多集同志,如北京、上海、广州、星洲等处,尤为最要地点。
二:宜在北京、广州、上海、星洲四处,开办日报、旬报。盖近世无论何国及鼓吹何种主义,皆须赖报纸之力以转移人心,然后易于筹款拨地。
三:海潮音宜增多影片,宜多古佛、名刹、名山及印度古迹等画像,以唤起阅者兴味。并宜辟同道住址一栏,以便大众函商。
四:宜多辟名山游记一栏,及近代名僧、居士事略。
五:宜以浅近之白描派文字著述,千万不可用白话文。因中国言语不能统一,惟文字能统一,若用白话文,反难明白。且白话文若除却哩呢的底这那等字,即是白描派文,尤觉了利直捷也。
六:杭州交通不如上海、香港、广州之便,宜速设支处。
七:宜有具体由浅入深之著作,使世人不致误趋歧途。
八:办日报只须筹开办费,若在广州开办,瑛可决入能敷出,且多得捐款举办其他报业。
九:宜提倡组织旅行印度、西藏、日本佛教旅行团。
十:宜提倡组织旅行演讲佛学团。
乙、问所未理解者
一:禅宗应从何入手?宜购阅何种书籍经卷?
二:六祖坛经,谓“以无念为体”。又云:“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云云。是六祖教人以无念为体,非如止门之百物不思,换言之即教人念本性也。且照坛经无念二字,非连缀而读,似属无字一解,念字一解也。然本性无形相,如何念法?若谓去诸妄念即是本性,但去诸妄念一切皆空,则经又云:“不著空,不著不空”。若准此言之,则念亦应不著念,不著不念矣。究竟如何为合?
三:坛经云:“心不住法,道即流通”。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则参禅者应一切不著,以心听心之所之,以自性听自性之发慧乎?
四:参禅何以要起疑情?究疑何物?何以一切忌著而疑情独不忌著?
五:楞严、华严及印光禅师,皆言佛土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凡所用度皆是化现,无不如意,是以净土为实有也。何以经又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坛经云:“东方人有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罪,念佛求生何国”?又曰:“迷人念佛,求往生彼土,悟人自净其心”,是以净土为无也。究竟净土是有是无?抑属寓言!
六:密宗所谓二乘地者,声闻地、辟支地也。有云:“若堕二乘地,是名菩萨死;若堕地狱地,毕竟得至佛”,若堕二乘地毕竟遮佛道,其理云何?
七:坐禅要摄六根,惟耳最难摄,敢问坐几许年月方能有效?
八:坐禅之经过若何?乞法师说法师初时坐禅,由入手之日以至今日,其经过所见之境地如何?
九:坐禅何以著魔?魔何形相?魔是否系佛譬喻诸妄之词?抑是实有魔鬼?乞为详示,并示不著魔之法。
十:古德云:“禅宗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净土无禅宗,万修万人去;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味其词,是净土、禅宗须合冶一炉始得,乞示其故!
甲、答对于觉社及海潮音各节
第一节尊议,原觉社之初愿。但真正发自觉觉他人心,有己利利人能力之同志,卒难多得,故尚无一处能成立,非有所靳之使然也。
第二节与第一节同,要之此皆非所不欲,特未能耳。如何使能为此,尚请赐教!第三节亦因办事无人,及办事无财,故难期完美。
第四节、则尽可依议,或收入杂记栏中。
第五节、无可不可。因海潮音对于文体,原无何主张,但随顺时机之所宜耳。第六节、尊议诚然。但觉社原设于上海,嗣因无有真正同志办事,故姑移设于杭州而已。
第七节、编辑此项佛书,亦尝计及,但终须有经费及有多人帮同作事方可。实告之,现在觉社作种种事,仅有一二人而已,其余但自修耳。
第八节、阁下如能本乎觉社之名义与宗旨,在广州开办日报,固觉社同人所极其馨香顶祝者也!
第九、第十节,以言提倡,则觉社所出之书报上,无不可尽力提倡之者。但要期其实现。必别有何种巧妙方法乃可,否则亦空言以提倡而已。盖吾十余年来,凡关于宏扬佛法、振兴佛教之举,千端万绪,应提倡者无不尽力提倡;驯至今日,乃百千万亿分中尚无有一丝一毫之成效可观也。浊劫众生缘浅障深,恶重如山,善轻如毛,于佛之无上甚深微妙清净之法,绝无所能心契。纵得一二向风餐化者,亦但有急求自度之怀。欲求符觉社之名义者,未之逢也。噫!此佛所由往往言菩萨道之难行欤!
乙、答对于所问教义各节
一:禅宗入手,端在“发明本心”。心在何处?心是何物?于此二问题参究穿透,方有商量门路。参究时不拘行住坐卧均可,用不著阅看经书。要参看者,则楞严经、金刚经、楞伽经、圆觉经等经,六祖坛经、黄檗语录、宗镜录、指月录、宗范等书,须一一反向自心研究之。
二:但将大乘起信论“心真如门”一章,及“真如三昧”一章,熟读深思,义无不了。三:但先“参究发明本心”,此义自了;否则终依稀仿佛,千言万语,亦不能为解说清楚也。
四:有疑故不得不研究,有疑故必须要求一个真明白;著即不疑,疑即不著,疑即参究,疑即要求个明白,有奋进之力,无住著之事。
五:有净佛土,是言其结果;自净其心,是言其修因。譬如吾人以无始心未清净,造诸染业,生于此五浊忍土为人。人身、世界,推厥本因,皆是心业造成。但业成果生,业果未谢,则固实有此人身、世界,然则岂以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而净土为无哉!正以身净之故而净土是有耳。念佛求往生,是佛为未能悟心之众生所开之一异妙方便门,无论迷悟皆可修证。六祖则专为悟心之士,说切实得生净土之所修因行而已,法无不相通会。我们以前造了恶业,现在既实有这个恶浊之人身世界;诸佛诸祖心业清净,亦便有净佛国土。我们现在能依照诸佛所言而行,即便与诸佛祖清净心行一致,岂不决定往生净土!其义昭昭若是,何有是有是无抑属寓言之疑惑哉!六:菩萨以能成就无上佛果尽未来际普度众生为义。二乘地是已得到解脱众苦之地位者,自已没有苦恼,便不知众生之苦,不易有所感动而发心度人,转不若地狱中众生以苦极之故,推己及人而能发普度众生之心,故其说如此。然亦抑扬之谈,未为了义。如实言之,应曰堕二乘地者,其菩萨心较堕地狱者尤难发耳,盖二乘亦非毕竟不能发菩提心也。
七:可修楞严经“旋闻”法门,快则百日,迟则十年。
八:可将憨山梦游集年谱详细阅之。
九:可将楞严经详细研究之。
十:先由禅宗悟心,后依净土修行。禅宗是顿悟法门,净土是顿修法门。非禅宗、恐一生不能顿悟彻底,非净土、恐一生不能顿修到家。不到家则不免蹉跎,故合之为妙。(见海刊一卷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