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五集) 2010/9/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3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五十二面,倒数第四行。
从「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里看起。这句经文念公说,「此有二解,一《净影疏》曰:明修胜解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暗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是以明心为受持甚深法藏」。法藏,先要把什么叫甚深法藏搞清楚,法是佛法,藏就是佛法藏在的地方,哪个地方有佛法,储藏佛法的地方。尤其是如来甚深的法藏,这就是说,究竟圆满的佛法才称为甚深法藏。究竟圆满的佛法,在事上讲,我想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古大德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法,一切佛法无不从《华严经》流出来。《华严》像是大海,佛法像是江河、这些水流,都离不开大海。《净影疏》这是隋朝的慧远法师,他解释这句经文说,「明修胜解如来藏性」。因为如来一切法都是从如来藏性流出来的,如来藏性就是自性,也就叫法性,这个是如来甚深法藏。「暗障既除,明现己心」,这是自己的真心,这叫受持。暗是迷惑、是烦恼,无明烦恼,障也是烦恼,烦恼障、所知障。如果我们用这两个字来说这两种障碍,障是所知障,暗是烦恼障,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都除掉、都放下、都没有了,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明心见性了。暗障没除是六道凡夫,除掉之后,下面就明现己心,自己的心就显现出来,这叫受持。所以,这个意思是以明心为受持甚深法藏,明心就是见性,见自本性,禅宗里面常讲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见自本性,宗门里面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受持甚深法藏。真的,不是假的。
人在开悟之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你一接触全都明了。真是开经偈上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谁能做得到?法身菩萨他能做到,真正解如来真实义;十法界里面的都还做不到,四圣法界愈往上面去是愈接近,总是隔了一层,没见性。见性之后,智慧、德相都是属於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没见性,我们的智慧、德相是修德,是你修得来的,你从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里面修得的。也能修得很像佛菩萨,就是无明烦恼没破,就差这一层。这些道理我们都很清楚,修学的方法我们也懂,就是没有真干。很想真干,总是做得不像,原因在哪里?烦恼习气太重。科学家讲潜意识,他把意识分为两类,一种是明显的,显意识,我们知道,我们起心动念,在那里想什么,这是很明显的意识;潜意识自己不知道,但是它常常起作用。譬如自己没有想想,忽然这个印象现前,印象太深了,不想它也现前。许多人早年生活在战争的时代,这个念头、记忆很深很深,晚上作梦常常在梦作战,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结束。没想它,这是什么?这是属於潜意识,它在起作用,这个很可怕。
我们怎样训练把潜意识前面那些东西,不善的东西把它换掉,让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佛菩萨,起心动念都是极乐世界,这就决定往生。确实不知不觉,没有有意去想他,佛菩萨常常现前,我们一般人讲现在你脑海之中,你自己很清楚,别人不知道。这个说法并不很深,人人都能够懂得,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记忆里面,记忆是属於潜意识,阿赖耶识,落谢的印象很深刻,没办法把它除掉,它起作用,它来引导你。不善的影响会影响你不知不觉的去做不善的事情,不善的事情不想做,不是你愿意去做的,它也就做了,这是潜意识产生的力量。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训练自己就比什么都重要了。应当时时刻刻加深我们阿赖耶里面这个印象,佛的印象。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忆是想,心里面想佛,口里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在定中见、在梦中见,当来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不会再离开佛了。由此可知,修行人第一桩大事,就是要把阿赖耶里面的记忆换成阿弥陀佛。过去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要用阿弥陀佛、都要用《无量寿经》,把它取而代之。也就是过去这些印象太深,缘太深,现在我们要把佛,把《无量寿经》、把阿弥陀佛的印象加深,天天干这个工作,这叫真念佛,你心里真有佛。佛在你心中,这才是你这一生第一桩大事,这个大事修成功就恭喜你,你脱离六道轮回,你脱离十法界,你必定往生净土。这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就更好,「《甄解》曰:即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这是讲什么?过去、未来佛不说了,说现在释迦牟尼佛留给我们这些经藏、这些法藏。「多闻归一闻」,这句话非常重要,一闻是什么?「一闻即是闻其名号」,这个意思我们在讲席里面曾经多次讲过。古大德给我们归纳的,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部经能够代表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隋唐时代这些各个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几乎一致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称这部经叫根本*轮;一切经,一切经是根本的枝叶。这是用一棵大树来做比喻,《华严》是什么?《华严》是这个树的根,是树的本,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华严》的枝枝叶叶。那《华严》就是一切如来法藏。《华严》到最后的圆满,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这句话重要,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华严经》里面最后的一章,总结。如果没有这一章,那《华严》度众生不圆满,只度上上根人,中下没分。有了这一章,那就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一切众生都能入华严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华严境界。所以古人才说,《华严》、《法华》亦是《无量寿经》的引导,意思说《华严经》、《法华经》引导你入《无量寿经》,入极乐世界。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懂,不但要懂,要深深的认知,我们的愿心才不会退转,我们修学的目标、方向才不会改变。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我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极乐世界,这个事多重要!
《华严》归《无量寿》,《无量寿》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夏老居士会集的四十八品,说四十八章也可以,哪一品最重要?找第一,哪一品第一?这个古大德早就说了,第六品第一,第六品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四十八条,哪一愿又是第一?不断去追,追到最后是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讲什么?十念必生,临终的时候,十念决定生极乐世界,这叫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归一闻。一闻就是闻其名号,就是第十八愿。所以日本有个支派,他就专修第十八愿,其他都不要,叫「本愿念佛」。行不行?不能说不行,也不能说行,这个话怎么说法?如果他真的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万缘都放下,行;他如果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其他万缘还没有放下,那就不行,他的障碍太多了,业障习气他断不掉,他还受这个干扰,那就不行。真看破了,真放下了,一句阿弥陀佛真行,那不是不行,没错。精进念佛堂的成就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要懂得。现在有许多人成就,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加什么东西帮助?加《阿弥陀经》,或者是加《无量寿经》。如果每天读诵《无量寿经》,或者是读诵《阿弥陀经》,烦恼伏不住,业障还会现前,这个时候你念佛功夫不得力,怎么办?一定要修忏悔法门,持戒忏悔,要暗障既除才行,你暗障没除不行。你有信心,信心不坚固,里头有疑惑你自己不知道,你愿力不切。
天亲菩萨兄弟三个人,大哥是无著菩萨,老二是师子觉,天亲菩萨是老三,三个人都修弥勒净土。老二先往生,兄弟三个人约定好的,他们生弥勒净土,亲近弥勒菩萨,说你去了之后,生到那边,赶快回来给我们报信。老二是师子觉,这一往生之后就没消息,等了多少年都没消息。无著往生了,三年才回来告诉天亲菩萨。天亲说:你去了三年才回来,你是去了马上就回来?他说:我是的。原来兜率天跟我们这里时差不一样,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他说我是见了弥勒菩萨马上就回来告诉你,人间已经三年了。确实在兜率天那只是大概不到一个小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人间已经三年。他就问,老二呢?老二经过兜率天的外院,看到外院太好,很留恋,就没进内院去,到那边享福去了。那边环境非常好,他一看到起了贪心。这个故事很能警惕人,所以为什么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我们就恍然大悟了。在这个世间生活苦一点好,苦一点,没有留恋的念头。如果在这个世间生活太优裕、太奢侈,舍不得离开。人间福报尚甚且如此,要是你从天上经过,看看天人,你这一念,动这么一个念头,马上就下去了,极乐世界就没分,你看多可怕!
所以福不能享,中国古人常讲福中有祸,祸跟福在中国写这个字,样子很像,这就说明祸福很不好分,到底是福还是祸,谁知道!福很容易变成祸,祸可不容易变成福,那就是说福的力量没有祸的力量强大。我们老祖宗有智慧,老祖宗警觉心很高,造的文字,让我们看到这个字的形象,就能提高自己的警觉。这个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里头没有的,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祖宗对於后世人的深恩厚泽,这怎么报答?现在人愈来愈不认识祖宗,愈来对祖宗愈不尊敬,灾祸就来了,不知道报恩,不知道恩德。这个不能怪我们,《无量寿经》上讲得好,「先人不善(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个话讲得好。我们生在战乱,一生生在战乱,天天过著流浪的生活,父母没教给我们,老师也没教给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一生,小时候得力於父母教我尊师重道,这一生的际遇与这个教诲关系非常非常大。在二十多岁遇到三个老师,老师热心教我看什么?我没有长处,大概就看在尊师重道这个态度上。老师真教我,我也真肯学习,这样回过头来,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
知道儒释道这三个根是很重要的,这要得力於章嘉大师三年提醒我一句话,「戒律很重要」。原本我也疏忽了,他老人家走了,我警觉心提起来,老师不在了,老师在,有依靠,老师不在了,靠谁?亲近老师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认真做深层的反省。这一反省,头一个念头就现前,戒律很重要,因为这句话他给我讲了几十遍,印象非常深刻。为什么这句话,他也没有给我细讲,就是轻描淡写这么提一下,提十几遍、几十遍。我也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常常回味,再看到现前社会的状况,恍然大悟。我们今天错在哪里?错在没有根,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没有根,就是没有从根本修,都是在枝叶上修。所以不管怎么修,修一辈子都不能成就。原因找到了,才真正体会到,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这早年都是学过的,我还讲过,佛家的《十善业道》,出家人一定要修《沙弥律仪》。这些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起心动念,是自己的言语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基本的戒条相不相应?相应是善的,不相应是恶的,断恶修善标准在此地。这个标准是三教圣人定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是哪个人的发明,不是哪个人的创造,不是的,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换句话说,一个人本性本善。为什么说本善?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你现在思想、言行变了,跟它不一样,那是什么?那是你学坏了,那是习性。「性相近,习相远」,那是习性,你学坏了,没有人好好的教你,是这么个原因。有这个根,至少是有三个根,加上《沙弥律仪》四个根,你一句佛号,什么都不要了,一句阿弥陀佛决定得生净土,而且往生的品位,全在你的功夫,你持名的功夫。持名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你生方便有余土;你念到理一心不乱,你生实报庄严土,就这一句名号。所以,一闻即是闻其名号。
「是以闻佛名号,为受持甚深法藏也,弥合净宗」,跟净宗的宗旨完全相应。我们从这个教义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特别在现在这个社会,地球灾难频繁的时代,我们万缘放下,我们把佛门里所有一切经论、法门统统放下,我们就是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是不是受持如来甚深法藏?给诸位说,是的,一点都没错。这一句经文写在菩萨利他德上,菩萨能这样的教人,就是教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可是这些人不听,为什么不听?他不识货。三藏十二分教浩如烟海,你说这个东西就是第一,谁相信?我跟李老师十年,他老人家劝我十年,我都没接受,你说这个信多难?所以古德讲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我是深有体会。老师怎么样的劝,我是什么态度?不反对这个法门,我也很尊重这个法门,但是年轻人偏爱广学多闻,你教我学这一样,我不甘心不情愿。所以各个宗派的典籍我都学,现在知道学杂了、学乱了,每个宗派都懂一点皮毛,都不能深入。虽然我也晓得,经论、祖师都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也会讲,也会讲给人听,我自己就没做到。这是什么?难信之法。
到什么时候才归净土,才相信?差不多三十年。我学佛到今年五十九年,前面一半的时间讲《华严经》,真的是三十年。我第一次讲《华严经》是在台湾,我记得那年是民国六十年,今年是民国九十九年,民国六十多年。《华严经》讲到一半,突然有一天想起来,文殊、普贤是修什么法门的,善财童子是学什么法门的?我的经还没讲到后头,才讲一半,往后面去翻,翻到最后,发现了,文殊、普贤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再细心去观察善财童子的修学,明白了。你看《四十华严》讲一半没发现,刻意去查、去寻求,发现了。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当然跟老师是一个法门,老师修念佛法门,学生还能例外吗?细细一看果然没错。老师叫他出去参学,给他介绍一个善知识,叫他去看他。这个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修什么的?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印度人也是这个说法,就知道善财修什么,才明白了。再看最后一个,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叫什么?善财童子彻头彻尾就是念阿弥陀佛。我这才懂得,清凉大师科判里面的甚深的密义,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到最后善财童子「恋德礼辞」,这是清凉大师的科判。这四个字的意思很深,恋德是感恩,感谢你的指导;礼辞是什么?不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我知道,明白了,我还是念佛。从吉祥云那个地方学习到念佛法门,就一直就不改变,最后普贤菩萨导归极乐。所以我是谁接引我到净宗法门来?《华严经》上的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接引的,这才死心塌地皈依净土,对於净宗经论才认真学习。不容易,非常非常不容易,从教下回头,皈依净土。所以,这一句佛号,这一部《无量寿经》,确实是受持如来甚深法藏。
我们再看下面,下面这一句,「护佛种性常使不绝」,这句话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学佛的人要想成就,先要学自爱,这一句就是自爱。爱什么?爱自己的佛种性。世尊在大乘教里常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佛种性。我们看下面的注解。「护者,维护。佛种性者有多说」,有很多种说法,这里都举出来了。「《探玄记十一》曰:菩萨所行,名为佛种。」菩萨所行的是什么?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十波罗蜜是后面再加上方便、愿、力、智,《华严经》上所说的。我们净宗修学的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愿,这是净宗学会所提倡的,这是佛种。通常我们为初学同学做最简单的介绍,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佛种性。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心行相应,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
「《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性。」这两个说法是相同的,「均以菩萨所行之六度万行,为佛种性」。这个诸度就是六度、十度,大乘教里面讲六度,《华严经》上讲十度。「所谓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为佛种性也。」你能不能脱离两种生死,前面我们学过,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你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分段生死了了,没有了。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有变易生死,也了了,也脱离了,这脱离十法界。所以度二种生死,就是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一般到哪里去?到华藏世界,念佛的人到极乐世界。大乘经教里面告诉我们,极乐跟华藏是一不是二。早年我在新加坡讲经,在那边住了几年,有不少同学问我,华藏跟极乐有什么异同?有没有差别?祖师有说,华藏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那为什么说两个世界?我在新加坡住,就用新加坡做比喻。我说华藏好比是新加坡,极乐世界好比是乌节路,新加坡有一条最繁华的道路叫乌节路,是最好的一个区。从这个比喻当中大概就能够明了。所以生极乐就是生华藏,生华藏未必生极乐;你住新加坡,未必住乌节路,住乌节路当然在新加坡。所以毗卢遮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阿弥陀佛是毗卢遮那的报身,释迦牟尼佛是毗卢遮那的应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统统都归到一法。多闻归一闻,多法归一法。
佛门里常说万法归一,《金刚经》上讲世界是一合相,这个意思全程肯定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这个认知非常可贵。大经里面讲的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阿弥陀佛跟毗卢遮那怎么会是二,哪有这种道理?我们学过《还源观》知道,一切法,诸佛菩萨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没有一法离开自性。所以经上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说明什么?一体。一体,自性里面的大慈悲心才流露出来,这个大慈悲心是清净平等的爱心,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是什么意思?永恒不变,这是真的。世间人讲爱的时候,你要晓得,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你要把它当真那你就有苦头受了,知道假的,会变的。只有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慈悲,永恒不变,无论在顺境、在逆境,都是那么样的真诚,现在人讲的热爱。「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涅槃岸是不生不灭,从事上讲,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从理上讲,常寂光净土,回归自性,那是真的登涅槃岸。所以,用「度」称为佛种性。
「又《会疏》据诸经论,标举佛种性之四义,今但举其三」,《会疏》里讲的四个意思,这个地方只说了三个。第一个「众生所具佛性」,这经上说得很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跟自性是一个性,但是它有差别,差别在哪里?佛是觉的意思,也就是说它专指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只讲了一种,智慧,智慧是佛性。如果讲法性,那就全包了,智慧德能相好统统都包了,讲自性、讲法性就都包了;讲佛性,单单讲这一个智慧,智慧作用是觉,觉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本来不变,能生过恒沙功德,但为无明所蔽,虽有同无。菩萨为兴教化,开发彼本具之如来藏,名为绍隆佛种。」这是第一个意思,是根据经论里面所说的综合的结论。众生心中有真如来性,这个真,诸位要记住,永恒不变,这是真的。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将来成佛了,你的如来性没有加一点;你造罪业堕到阿鼻地狱,你也没少一点,它永远不变的。你看本来不变,它要遇到缘,它能生(过,过是超过)超过恒河沙的功德。恒沙是比喻无量无边、无穷无尽,能出现这样的功德,遇到缘就能出这个功德。非常可惜,你现在被无明障碍住,虽有,它不起作用,虽有同无。
无明是什么?我们要记住,起心动念是无明。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这个地方举一个无明,就把这些烦恼都连带在里头。我们有无明、有尘沙、有见思,所以虽有同无。必须这三种烦恼统统都断了,全都放下了,我们本具的如来藏,就是心中真如来性就现前,那就跟惠能大师所说的一样。他开悟了,开悟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要记住,从来没有染污过,因为它是真的。「本不生灭」,本不生灭就是大般涅槃,所以明心见性就叫登涅槃岸,你见性了,你真正证得不生不灭。第三句说「本自具足」,它本来就具足智慧德相。德就是此地讲的恒沙功德,相是无量的相好,我们现在人讲福报,相好的范围比福报还大,一切自性都具足,不要从外头求。末后的两句告诉我们,「本无动摇」,那是自性本定,最后「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性所生所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是阿赖耶所变的,迷了以后才会变,觉悟以后不会变,不变的叫一真,会变的是十法界。
「菩萨为兴教化,开发彼本具之如来藏,名为绍隆佛种。」讲得好!兴是兴起,是建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创始佛教,这个兴就是创始。为什么要兴教化?释迦牟尼佛出现在那个时候,为什么要建立佛陀教育来教化众生?目的是开发众生本具的如来藏,这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学的目标。本具的如来藏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话来说,无上正等正觉,是众生本具的。你看经上讲得多清楚、多明白,你放下执著,正觉就现前。执著障碍你的正觉,放下,什么都不执著了,世出世间法我都不执著,正觉现前。放下分别,分别比执著微细,不但不执著,分别心都没有了,你就成正等正觉。最后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了,你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圆满的如来藏,成佛了。这三种烦恼统统都具足,一样也没断,那你是六道凡夫,你得去搞六道轮回。所以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创办佛陀教育,目的是帮助这一切众生「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意思在此地。佛种性在哪里?佛种性是在你自己身上,不在别人那里,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它就现前。
就这么一桩事情,你看佛用了四十九年时间,有没有成绩?有,确实佛弟子当中,有不少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有更多的人成正等正觉,成正觉的那是最多的,阿罗汉,证阿罗汉果的人不计其数。佛教传到现在,照中国人的说法,今年三千零三十七年。在中国的成就怎么样?非常可观。宗门里面,诸位可以去看看禅宗的《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这里面记载的,历代真正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也就是禅宗所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应该有两千人的样子,两千多人。证得权教菩萨、证阿罗汉的这种人多,往生净土就更多,太多太多了。在最近这一百年,开悟的人没有听说了,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没听说了。得定的人有,也就是说四果罗汉、权教菩萨有,一代比一代少就是。到现前这个时代,大概全都没有了,不要说是阿罗汉,我看连须陀洹都不可能。那怎么办?只有净土,带业往生。所以,这部《无量寿经》,这一句六字洪名,这是末法往后还有八千年,普度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目标都是一个,开发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净宗是在此地业障太重,环境不好,你没办法成就,帮助你移民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弥陀会上成就无上菩提。所以终极目标是相同,这叫绍隆佛种。绍隆佛种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佛种,也不是阿弥陀佛的佛种,自己的佛种。这一点重要,是自佛,不是他佛,他佛帮不上我的忙,自己成佛就对了。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里头有神,不能个个人都跟神一样,不可以的。有上帝,不能人人去做上帝,上帝只有一个,真神只有一个。佛教里不是的,佛教里所有众生个个都是佛。现在是不是佛?是佛,只是你自己不承认,你自己迷惑颠倒,不承认你是佛。可是,佛与法身菩萨看你是真佛,不是假佛,为什么?有佛性。
第二,「以菩提心为佛种」。前面第一条是从理上讲的,从性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是佛。第二条从事上讲的,你不发菩提心你成不了佛,所以以菩提心为佛种。「《华手经》曰:譬如无牛,则无醍醐。若无菩萨发心,则无佛种。若有牛则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他从比喻上来说,醍醐是什么?佛经上常讲的奶制品,从乳里头去提炼,提炼到最高的、最好的,印度人称醍醐。奶、酪、酥,提到最上面的是醍醐,三千年前的名称。现在到底是什么?早年道源法师,老法师,我受戒的时候,他老人家是得戒和尚。戒期有一个多月,我们住在一起,老和尚每天都给我们讲讲开示,讲讲故事。他告诉我们,他有一次跟著一个旅行团到印度去朝圣。他是个讲经的法师,他有两桩事情始终讲不清楚,一个是庵摩罗果,这佛经上讲的,庵摩罗果到底是什么?说不清楚,注解上也注不清楚。另外一个就是醍醐。这下有机会到印度了,请印度人,庵摩罗果有没有?有。拿来给我们看看,一看,台湾人叫芭乐,这才晓得台湾有这个东西。醍醐呢?醍醐也端来了,现在的沙拉,这才恍然大悟。确实是在古时候这就是很好吃的东西。
比喻里面讲,如果没有牛就没有醍醐,你到哪里去提炼?就好比是要是没有菩萨发心,那就没有佛种。有牛那就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菩提心是什么?也有很多种的说法。我们要找最简单的,大家容易懂的,很清楚,我们知道怎么去学习。菩提心有体有用,经上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至诚心。至诚心起作用,对自己,古人讲好善好德,喜欢善、喜欢德,好善好德;对别人慈悲,对别人是慈悲,他受用。真诚心的他受用是大慈大悲,自受用好善好德。
我这么多年来讲经,自从老师把《无量寿经》的会集本给了我,我很喜欢这部经,因为它的经题太好了,经题里头因果具足。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经题上半部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是什么?大乘;德是什么?无量寿;相是什么?庄严。你看「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果,就是佛在《华严》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今天迷了,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它不能现前,迷了。经题的后半是讲修因,只要你修「清净平等觉」,大乘无量寿庄严就现前,你看有因有果。清净平等觉就是自受用,菩提心的自受用,古人讲好善好德。你看这个经题上讲得多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德?清净平等觉就是善、就是德。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对别人,慈悲,大慈大悲,真诚的慈悲。这个说法大家一听很容易懂得,都在经题上。你就晓得,受持《大乘无量寿经》就是菩萨发心,就是佛种不断。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讲法,「以称名为佛种」,就是念佛。能不能讲得通?能,不但讲得通,讲得非常好。因为佛在大乘经教里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面想佛,心里头念佛,那当然佛种不就现前了吗?这很有道理的,这是从心态上讲的,以称名为佛种,有根据。《宝云经》里面说,「譬如种树,有其种子,离於腐败,具足生芽因缘」。生芽,它就是种子。好像树,种树,桃树,桃核是种子,有其种子,种子没有腐败,你把它种下去,它就会生芽,它慢慢就长成小树。三年之后它就会结桃,长成大树。「闻佛名号,如得种子,信愿持名,即是具足因缘,必得受记作佛,故云持名为佛种。」持名,持名为佛种,这是完全照净土宗的讲法。黄老居士解释这一句经,采取古来祖师大德引用经论里面的话,慢慢的统统都把它归到净土,而且归到持名念佛。从这里能够体会到老居士的智慧、老居士的慈悲、老居士的善巧方便,我们应当学习,不辜负他一片对我们的爱心。
闻佛名号,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个种子得到了。如果听了之后怀疑,不想到极乐世界,就好像这个种子腐败了,虽有种子,他不能成就。如果你有缘接触到这个经典、这个法门,听闻名号,有善友给你介绍、给你解释、给你说明,帮助你断疑生信。你真的接受,真相信了,发愿求生净土,真的从这一天开始,你就念阿弥陀佛,你能把万缘放下。我们现在劝导人,都是一部《无量寿经》,一句弥陀,你这一生决定能成就,一生永远不改变。无论工作怎么繁忙,念佛不间断。需要用思考的,把念佛放下,去工作,工作做完了,佛号就现前,这样也是相继不断,净念相继。所以这个法门真的殊胜,无论从事哪一种工作都没有妨碍,都能帮助你成就。在一切法门里面无比的方便,这个就是具足因缘。好像你这个种子,得到土壤、肥料、水分、阳光,还得到有人好好照顾它,它一定会长得非常好。
据《会疏》的意思,「以菩提心与称佛名号为佛种性,足证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正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也」。这正讲到本经,在「三辈往生」这一品里,我们看到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都是这一句为宗。宗是什么意思?主要的指导纲领,重要的修学原则,不能不发菩提心。我讲的菩提心是从这部经经题上来的,一定要发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真诚是体,对任何人要用真心待人,他骗我是他的事情,我对他要用真心。能感化他很好,不能感化他,也用真心。要知道他这一生不能感化,来生会受感化,我决定不因他虚情假意,我也虚情假意对他,那就错了,那你就不是学净宗法门的人。学净宗法门的人绝对不说假话,以真诚心待人。怎么对待自己?对待自己要清净,决定不能有染污。什么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至少要把这些染污离开,我心清净了。平等心没有高下,对待任何人一律平等,我对待佛跟对待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一种心,平等心。我对佛恭敬,我对人不恭敬,那对佛的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对佛恭敬,对蚊虫蚂蚁不恭敬,对佛的恭敬还不是真的,还是假的。乃至於对花草树木,对山河大地,学普贤菩萨礼敬诸佛,平等的。觉不需要求,真正做到清净平等,就自然会觉悟。要知道清净从戒里头得来的,平等从定里头得来的,觉是开智慧,禅定功夫深了,必然有一天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所以,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学戒定慧,也是三藏,清净是律藏,平等是经藏,正觉是慧藏,戒定慧,三藏经律论。它也跟三宝相应,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正觉是佛宝,佛法僧,当然他就是佛种性。所以我们知道经里面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生当中决定没有动摇。要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接触很多法门,非常感谢,让我了解明白,那是慧,后得智,无所不知。可是你心是定的,你没有受到它干扰,我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再殊胜,我想学,到极乐世界再学,现在不学。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就对了。
「常使不绝者,《嘉祥疏》: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这就是佛门里常讲的正法久住,是我们每个佛弟子的责任。怎样才能叫正法久住?一定要从自己本身把它做到,不能求别人。正法久住不是说经典在世间,经典在世间,没有人去修行,正法就灭了。劝别人修行,人家愿不愿意,能不能接受?靠不住。所以劝自己依教修行,劝自己证阿罗汉、证菩萨、成佛,这叫正法久住。真干!自己干,不是叫别人干。自己真干会影响别人,影响哪些人?根熟众生,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众生看到你,他很羡慕,他会跟你学,那你就带得一个人了。你会度很多众生,根熟众生少,就是他看到你跟你一样真干的,这个少。但是种善根的人多了,看到你对你尊敬、对你赞叹,统统都种了善根。
「《净影疏》曰:护使离障,起善无间,名常不绝。」护要护自己,护自己的什么?护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你一定要远离染污。我刚才讲的,要远离自私自利,要远离名闻利养,要远离五欲六尘,要远离贪瞋痴慢,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持戒、吃苦。他嘱咐我们后人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样你才能离障。学习也要懂得也要守规矩,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戒,你得要遵守。三个根扎好了,都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学佛的条件具足了。怎么个学法?一部经、一个法门,这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我劝净宗同学,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就一直念下去。心里面还不踏实,还有疑惑,听讲。听讲《无量寿经》,一遍一遍的听,听不懂没有关系,再听,一遍一遍的听。古人说得很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果然把《无量寿经》这个光碟从头到尾听一千遍,你就开悟了。为什么?一千遍你的心定下来了,定生慧,定就能开悟,就这么个道理。这里头没有神奇、没有迷信。障离了,起心动念没有不善,你所起心动念都与清净心相应,都与十善业道相应,这叫不绝,叫常使不绝。
「又《甄解》曰:《大论》云:於无佛处,赞叹三宝音」,这就是常常念佛法僧,「即受持宣说佛法藏也,众生由之植善发智,成德契理,故三宝种子,传传相继,常使不绝。以上三说正好合参」。上面这个三种都可以合起来做参考。经论上讲得好,没有佛教的地方,赞叹佛陀教育,给人讲解、给人说明,让大家阿赖耶里种三宝的种子,让他有机缘看到佛像,听到佛号的音声,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有这个善根,它将来会起作用,这就是什么?种种子。根熟的众生帮他成佛,根没有熟的帮助他成长,没有种子的人给他种善根,给他种佛的种子,看到佛像,听到佛的名号,阿赖耶统统种了种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