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经叙述佛陀以乘道而观察四念处。“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在这里,佛陀将四念处视作“一乘道”,众生若依此乘道而修行,则定会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此一乘之前,可谓众根普被,任何人依之修习,均可离苦得乐,故足以说明四念处的极端重要性。“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佛陀说,如果有人不太乐意修习四念处,那问题就严重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若有人不乐四念处者,则不乐如圣法;不乐如圣法者,则不乐如圣道;不乐如圣道者,则不乐甘露法;不乐甘露法者,则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1190经记述佛陀成道后,梵天前来赞叹:“于诸种姓中,刹利两足尊,明行具足者,天人中最胜!”1191经为佛陀演说阿练若之法时梵天前来赞叹。此时佛陀在拘萨罗国境内游行,“住止空闲无聚落处(旷野处),与比丘众夜宿其中”,此时,佛陀为大家说随顺阿练若法。此时梵天王知悉后便来到佛前,稽首佛足后而说了一段偈颂,以此来说明阿练若的殊胜。“习近边床座,断除诸烦恼;若不乐空闲,入众自摄护。自调伏其心,家家行乞食,摄持于诸根,专精系心念;然后习空闲,阿练若座府,远离诸恐怖,无畏安隐住。”在这首偈颂中,佛陀籍梵天之口,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阿练若的种种妙处,同时也并不否认集体生活的积极意义。如果比丘将集体群居生活与个人空地阿练若很好地结合起来,那将更加有助于自己的道业,可谓事半功倍。
在1191经中,佛陀住于迦毗罗卫的丛林之中,此时随从佛陀的是五百位阿罗汉比丘,他们都是“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的圣道比丘。此时佛陀为大家说“涅槃相应法”(趋向涅槃的便捷法门),十方世界大众都来供养世尊及诸比丘僧,都来赞叹佛陀及诸大众。比如第一梵天说:“于此大林中,大众普云集,十方诸天众,皆悉来恭敬。故我远来礼,最胜难伏僧!”第二梵天说:“是诸比丘僧,真实心精进,于此大林中,摄诸根求度。”第三梵天说:“善方便消融,恩爱深利刺;坚固不倾动,如因陀罗幢。度深堑水流,清净不求欲,善度之导师,诸调伏大龙!”第四梵天说:“归依于佛者,终不堕恶趣;能断人中身,得天身受乐。”前三偈是赞叹佛陀与诸僧,后一偈赞叹皈依佛陀可以“不堕恶趣”,就算今生无法脱离生死,也会在命终之后也会上生天界。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出家僧人意欲得到世人的真诚恭敬供养,看来光凭耍嘴皮子或者舞动笔杆子行不通,最要紧的是必须具备扎实的实修功夫。如果大家能做到“摄诸根”、“坚固不倾动”、“清净不求欲”,不要说会使世间人们倾拜,就连诸天众们也会不远光年前来归服膜拜。有时我在癔想:为什么我们人类自古至今从来无缘亲睹天人们的芳容?原来是我们的一双慧眼,被世间的重重烦恼给蒙蔽了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