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有利他之心的人福报才大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2

有利他之心的人福报才大

索达吉堪布 

  世上的一切快乐 都是从利他而产生的;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发的。《入行论》亦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现在很多人十分羡慕开悟成佛的境界,一谈起这些就津津乐道、特别神往。然而,成佛又是为了什么呢?
  华智仁波切曾明确地告诉我们:成佛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并不是想自己获得佛果后,一个人过得逍遥自在、快快乐乐。所以,学佛是为了成佛,而成佛,是为了利他!
  《弟子问答录》中也说:“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世间上其他事的意义都不大,唯有利益众生是最无上的,这也是佛陀极其欢喜的事,诚如《华严经》所言:“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大成就者,叫热罗多吉扎。一次,他准备在寂静处长期闭关,安住于如如不动的禅定中。
  此时,本尊现身对他讲:“你安住在寂静的灭定中,纵然长达千百万劫,也不如对一个众生播下解脱种子的功德大。”
  得到这样的教言后,他从此不断云游各方,度化众生。
  可见,利他才是最有意义的修行。一个人就算能力有限,行为上无法利益众生,但仅仅发一个利他心,福德也远胜于供养诸佛。如寂天菩萨说:“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胜月女经》亦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
  有些人目光短浅,为了暂时的利养名闻,便把利他心完全舍弃,这如同以下故事里讲的小孩为了几块糖而放弃如意宝一样,是非常愚笨的行为。
  佛经中有一则公案说:
  往昔,有父子二人拥有一个如意宝,父亲天天守护着如意宝。有一天父亲很困,想睡一会儿,临睡前对儿子说:“你将如意宝收好,千万不要给任何人。”
  父亲很快就睡着了。这时来了几个小偷,问这小孩要如意宝。孩子说:“父亲交代了,如意宝不能给任何人。”
  小偷拿了一些糖果给他,说:“这个如意宝是一块石头,对你没有什么用。糖果可以马上吃,而且价值是很贵的,不如我们交换吧!”
  小孩觉得有道理,就把如意宝交出去,换得了一点儿糖果。
  如此舍重取轻,实在令人惋惜。现在很多人也像这个小孩一样,因为不懂利他心的价值,为了得到一点点小利,结果丢掉了最珍贵的东西。
  要知道,世上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他而产生的;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发的。《入行论》亦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所以,且不说别的,就算是为了自己得到快乐、远离痛苦,也绝对不能没有利他心。
  曾有一对善良的夫妻,下岗后开了一家小饭馆。
  饭馆开张后,夫妻俩便以好人缘,赢得了很多回头客。同时,每次吃饭时,小城里的一些乞丐,就会排成队来到他的饭店乞食。夫妻俩给他们施舍的饭菜,都是新做的,并不是顾客剩下的残羹冷炙。
  他们所做的这些善行,都是发自内心的。
  一天晚上,饭馆所在的地方,不慎发生了火灾。危急时,那些经常来乞讨的人,冒着危险帮他们将东西搬了出来。不一会儿,消防车来了,饭店由于抢救及时,终于保住了。而周围的很多店铺,因为得不到及时抢救,早已成为一片废墟。夫妻俩善心似水,最终得到了好报。
  通过这件事,足见利他心的重要性。所以,一个人没有其他什么倒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利他心。有了利他心的话,福虽暂时未至,祸却早已远离。


{返回 佛网文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后我们能开什么神通
下一篇:幸福是怎样炼成的
 净化世界,从心开始
 朝山的意义与功德
 请为来世找寻方向
 怎样确定出家人是真修行?
 假如
 心,和平之根本
 心安处便是吾乡(张倩)
 情到深处人孤独
 去除根本我见——随喜与忍辱
 礼拜的大学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长阿含》(卷二十)~B 七、世记经·四天王品[栏目:界定法师]
 见性与著相之别[栏目:元音老人]
 Kamma and its Fruit[栏目:Nyanaponika Thera]
 珍惜生命—圣严法师与吴念真、黄春明、李明滨的对话 十、逆境让人成长,打击磨练意志[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家怎样出?[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一位画家认识佛法的心路历程[栏目:入佛因缘]
 出家的意义[栏目:律宗文集]
 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等同于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二大车轨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堕胎是杀生恶行[栏目:远离堕胎]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