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当老师去世,弟子就各自四散
 
{返回 关于这颗心·阿姜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31
当老师去世,弟子就各自四散

  至于我,由于健康状况不佳,因此有些事留给其他比丘与沙弥们照料,也许我会稍事休息。自古以来,当父母亲健在时,子女们和谐昌盛;一旦父母过世后,子女就零星四散,过去富裕的生活也变得日益穷困。世间的生活通常如此,在寺院里也可看到这点。

  例如当阿姜还活着时,大众和合共住,道场兴隆,当他去世后,立刻就开始衰败。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当老师健在时,人们变得满足而忘记自己,没有真正精进研读与修行。就世俗生活而言,当父母亲健在时,子女将每件事都交给他们,凡事依赖父母,不知如何照顾自己;父母亲去世后,他们就变成得靠救济度日。

  僧团的情况也是如此,若阿姜离开或去世,比丘们几乎都有社会化的倾向,他们分裂成好几个团体,逐渐陷入衰败。在老师的庇荫下生活,事事顺利,而当老师去世后,弟子们就四散。他们的见解相互冲突,思想错误者共住一处,思想正确者则又别住一处。心存芥蒂者便离开旧团体,在别处另立门户,招收自己的弟子。事情就是如此,我们都有自己的毛病。当老师在世时,我们放逸地过活,不依循阿姜所教导的修行标准,也未牢记在心。

  即使在佛陀的时代也是如此。还记得经典里的须跋陀(Subhadda)比丘吗?当大迦叶尊者从波婆(Pava)城回来时,他问路边的苦行者:"佛陀离开我们了吗?"苦行者回答:"佛陀世尊在七天前就入般涅槃了。"

  那些尚未开悟的比丘悲伤不已,号啕大哭。那些已见道者则自我反省:"啊!佛陀已经去世了,他入灭了。"但烦恼仍深重者如须跋陀则说:

  "你们哭什么呢?佛陀已去世,那太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地生活。当佛陀在世时,他总是要求我们要遵守规定或做其他修行,要求我们不可做这个、说那个。现在他去世了,那很好啊!我们可以为所欲为、畅所欲言。你们为何要哭泣呢?"

  从那时到现在,情况一直都是如此。

  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修行

  假设我们有个玻璃杯,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它,虽然知道它总有一天会坏灭。每次用过后,我们就把它洗干净,收到安全的地方,如此一来就可长期使用,当我们结束使用后,其他人还可以继续使用。现在我问各位,粗心地使用杯子,每天打破它们,和确保杯子完整,十年只使用一个杯子,哪种比较好呢?

  我们的修行就像这样。例如,若住在这里的人都稳定地修行,当中若有十个人修得很好,巴蓬寺将会昌盛。就如在一个有百户人家的村子里,即使只有五十个好人,那村子也会繁荣。事实上,要找到十个都很难。或举这座寺院为例,要找到五六个真心投入、真正在修行的比丘,也是不容易的。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地修行。想想看,在这里我们拥有什么?我们不再拥有财富、资产与家庭,即使食物,也只是日中一食。身为比丘与沙弥,我们放弃一切,已一无所有,也抛开了人们真正享受的东西。我们出家成为佛教比丘,就是为了修行,为何还要向往其他东西,耽溺于贪、嗔、痴呢?

  若不修行,我们其实比在家人更糟糕,因为我们丝毫没有作用。若我们不发挥任何作用或接受职责,那就是在浪费沙门的生命,违背沙门的目标。

  放逸犹如死亡。问问自己:"当我死时,还会有时间修行吗?"要时常自问:"我何时会死?"若我们能如此思维,心分分秒秒都会保持警觉。心不放逸,正念就会自动生起,智慧将更清晰,更能如实了解一切事物。正念将守护心,不分昼夜随时觉知生起的感受。这就是具有正念,有正念即能镇定,镇定即能不放逸。若人不放逸,就是正确的修行,也是我们的职责。


{返回 关于这颗心·阿姜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看见轮回过患,行为更有智慧
 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
 通过否定的方式表达
 修行在于心,而不是外表
 当老师去世,弟子就各自四散
 及时看见自己,就可停止作恶
 建立森林修行体系
 颠扑不破的因果法则
 这本书将改变你的生命
 死背所有的戒律是不可能的
 阿姜查的弟子们向西方传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A 第905经是探讨佛陀灭度后的去处归属问题。[栏目:界定法师]
 生死的幻觉 第13章 缘起因果的规律[栏目:白玛格桑法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5[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栏目: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5 结文[栏目: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栏目:深圳弘法寺·印顺法师]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道?[栏目:雪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