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四节 丛林制度 九、肃众
 
{返回 佛教丛林观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68

  九、肃众

  即对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古规,清众中生事违规者由维那检举,抽下挂搭衣物,摈令出院,以安清众。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出,以示耻辱(见《景德传灯录》卷六末附《禅门规式》)。后世遵此,对于三业不善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相责,并迁单摈出。在《清规》中还明定肃众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中自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实贴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攻出(见《清规证义记》卷五)。《敕修百丈清规》也载有:有或假号窃邢混于清众,别致喧挠之事,即当维那捡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贵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

  肃众一般是对违犯清规戒律比较严重的出家人的处罚,对违犯轻微的人,多以罚钱、罚油等视之。当代寺院已废止了体罚的做法。犯了轻戒,可采取不同的仟悔法;犯了重戒,可逐出本寺院或开除僧籍;若干犯国法,则由国家司法部门处理。

  在佛门中,执行肃众的惩罚有四种利益:

  (一) 不污清众,生恭敬故。

  (二) 不毁僧形,循佛制故。

  (三) 不扰公门,省狱讼故。

  (四)不泄於外,护宗纲故。

  “肃众四益”为百丈创规,折衷佛律“五篇七聚”,《百丈清规》中云:“弘范三界,梵檀摈治,自恣举过,以肃其众。国朝累圣,戒饬僧徒,严遵佛制,除刑名重罪,例属有司外,若僧人自相干犯,当以清规律之:(一)若斗诤犯分;(二)若污行纵逸;(三)若侵渔常住;(四)若私窃钱物,宜从家训,毋扬外丑。何以故?盖悉称释氏,准俗同亲,恪守祖规,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棰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如关系钱物则责状追赔,惟平惟允使自悔艾。”

  《古规绳颂》云:“盗财并斗诤,酒色污僧伦,速遣离清众,容留即败群。”

  又云:“犯重焚衣钵,应当集众人,山藤聊示耻,驱摈出偏门。”大惠禅师住育王时,榜示堂司:“僧争无明决非好僧,有理无理并皆出院,或议有理而亦摈。

  何以故?盖僧当忍辱,若执有理而争者,即是无明故,同摈之,息诤於未萌也。”

  肃众是保持僧团纯洁,僧众安和的一种重要惩罚措施。从古至今,虽然肃众的名称不同,方法各异,但这种警醒大众的方法一直流传了下来,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返回 佛教丛林观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四节 丛林制度 十、榜状牌示
下一篇: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四节 丛林制度 八、岁计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五节 警策法器 五、竹篦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二节 丛林日常佛事 四、普佛..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五、称谓 一 丛林一般..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二节 庄严具 五、灯笼
 佛教丛林观 第四章 僧人服饰 第三节 僧人日常服饰 一、海青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四节 丛林制度 九、肃众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二节 庄严具 四、盖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五、称谓 三 佛门俗称..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四、讲经法会..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四节 丛林制度 十、榜状牌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五○ 无智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学着觉悟,才叫学佛[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Barren Field[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从中观看唯识[栏目:果煜法师]
 转变 Getting Transformed[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烟酒与健康[栏目:于凌波居士]
 佛法东渐中国概说(钱伟)[栏目: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舌下的水能「活」命[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我老公不懂佛法,要怎样去开导他,才不会阻止我去修行呢?[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