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略义
 
{返回 九乘次第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14

九乘次第论集:九乘差别略义

  编按:本篇录自《藏密发凡》,为郭元兴五十年代旧作。

  世间乘

  一切法门,大分“世间法”(世法)及“出世间法”二种。

  世间法中分“因循人天乘”及“颠倒外道乘”二种。

  因循人天乘又分“人乘”“天乘”二种。人乘者,乘五戒之行法,出三途(地狱,饿鬼,畜生)苦,而生于人间者,故亦名五戒乘。天乘者,乘十善之修法,出人道八苦,而生于天上者,故亦名十善乘。

                ┌天乘
            ┌人天乘─│
       ┌世间乘─│    └人乘
  一切法门─│    └外道乘
       └出世间乘

  五戒:杀生,不与取(偷盗),欲邪行(邪淫),妄语,饮酒。(此五当戒)

  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口四善);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意三善)。

  人道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又《菩萨藏经》说十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三受中之苦受),忧苦,病恼苦,流转大苦。)

  颠倒外道乘者,印度原有六师及九十六种外道,细分有三百六十种,近世一切颠倒邪谬宗教及虚妄哲学思想皆属之。

  以上二乘,人天乘尚为正道,以其修行五戒十善,足以淑世利群,自他两益。故圣教正法亦以之为入道之基。外道乘则以颠倒执着,无知妄修,不独毫无果利,反为沦没三途之因,故所当舍。

  出世间乘

  出世间法名真实内道乘,人天乘但为人天善趣生因不能不受轮回超出三界,故属虚妄。外道之乘,执见错谬,不能证得究竟解脱,空无果利。此异于彼,故名真实内道之乘。大分为二,初“共因乘”,次“不共果乘”。初共因乘分三,下下声闻乘,下中独觉乘,下上菩萨乘。此三乘皆为化身大师释迦牟尼说。

                ┌声闻乘┐
                │   ├─小乘
       ┌共因乘(显乘)──│独觉乘┘
       │         └菩萨乘──大乘
  出世间乘─│
       │         ┌事密 ─┐
       └不共果乘(密乘)─│行密  ├下三部
                 │瑜伽密─┘
                 └无上瑜伽密

  ◇ 小乘

  声闻乘者,乘四谛之行法,出三界无常苦,而到阿罗汉果也。

  独觉乘者,乘十二因缘之行法,出从他闻法苦,而到辟支佛果也。

  此二乘共名“小乘”,约诸经论,总有八同十四异。

  八同者:

  一、名同,同名小乘。

  二、断障同,同断烦恼障。

  三、见理同,同悟生空理。

  四、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

  五、得果同,同得一切智(依大品),同得尽智无生智之果(依小乘)。

  六、证灭同,同证有余无余之涅槃。

  七、出义同,同出三界。

  八、所知同,同知过未八万劫事。

  十四异者:

  一、时异,声闻出佛世,独觉不然。

  二、根异,声闻根性钝,独觉根性利也。

  三、所依异,声闻依佛而出离,独觉自觉而出离也。

  四、藉缘异,声闻藉声教,独觉藉法理也。

  五、所观异,声闻观四谛,独觉观十二因缘也。

  六、向果异,声闻分四向四果,独觉唯一向一果也。

  七、通用异,声闻神通境界狭,独觉神通境界广也。

  八、修因异,声闻练根三生乃至六十劫,独觉练根四生乃至百劫也。

  九、有悲无悲异,声闻如鹿,但见自身,故无悲;独觉如羊,顾念其子,故有少悲。

  十、福德厚薄异,声闻之身或有相好,或无相好;独觉之身必有相好。

  十一、说法现通异,声闻为人说法,独觉为人现通。

  十二、渐顿异,声闻渐得四果,独觉顿证一果。

  十三、利益深浅异,声闻之化度能使人得七贤七圣,(四果)独觉之化度,不能使人得暖法以上之益。所以然者,声闻与佛同世,众生福德利根,独觉出于无佛世,众生薄福钝根,且不堪多说也。

  十四、出处异,声闻出于人世,而独觉隐处出林。

  二乘同异略如上述,要之皆能解脱生死出离三界,非人天外道之乘所能比拟也。

  ◇ 大乘

  菩萨乘者,亦名大乘,本括显密二乘,今以密乘为如来乘,故此专指显波罗蜜多乘。此乘乃依六度之行法,出内无利智外无相好之苦,圆满福智二种资粮而登佛位者。

  大乘一名胜乘,小乘亦名劣乘,《摄大乘论》列十殊胜判大胜小。境殊胜二,行殊胜六,果殊胜二,皆为小乘所望尘莫及。

  境殊胜二:

  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

  三种自性,说名所知相体。

  行殊胜六:

  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

  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

  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

  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

  首楞严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

  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

  果殊胜二:

  无余涅槃,说名此中彼果智体。

  三种佛性,说名彼果断体。

  上为大乘十种胜于小乘者,《摄大乘论》全部即以解释此十种殊胜为主。读者欲深知大小乘之区别,及了解大乘之主要内容,该论为必需精读之书。复次,言及大小乘之区别,《瑜伽显扬论》等复有七大之说,如该论云:“大乘性者,谓菩萨乘与七大性相应故,说名大乘。云何为七:一、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所摄方广之教。二、发心大性,谓已发无上正等觉心。三、胜解大性,谓于前所说法大性境,起胜信解。四、胜意乐大性,谓已超过胜解行地,入净胜意乐地。五、资粮大性,谓已成就福智二种大资粮故,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时大性,谓三大阿僧祇劫时,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七、成满大性,谓即无上正等菩提。”

  综上所述,大小二乘虽同为佛说,然其胜劣固确然可分也。兹当进论显密之别,此事在佛教长期发展中,早有定论,唯初入佛者往往拘于汉上宗派之见,昧于抉择,故不厌详言之。

  ◇ 密乘

  密乘之胜于显敦,在唐代不空三藏之译述中,已屡言之。如《五秘密轨》云:“显教修行者,久久经三无数大劫,然后证成无上菩提,于其中间十进九退,或至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慧,回向声闻缘觉道果,仍不能证无上菩提。”又,《三十七尊出生义》云:“然知诸正觉尊本来常住,大菩提众无不会同,外道隔于我执,二乘滞于空证,近情失于取舍,浅智惑于有无,是皆自破舟梁不可得而诣也。”文中所云“失于取舍,惑于有无”,正标显教之失也。日本弘法大师曾据《大日经》意,立十住心之说以辨显密,文繁不引。

  西藏方面备承印度后期密乘发展后辨析入微之说,于显密差别,区分至详。一般以四道理区别之,如下所述。

  初者,显密二乘虽俱以光明心性为体,然显乘于体(根)道果昧于抉择,真言乘不尔,故特殊胜。若就深广二门更衡量之,显教依因门之宗,虽据比量所成胜义谛为体,勤修止观,时经多劫,始得一分之果,至其抉择蕴界处等世俗谛法,唯事取舍而已。真言乘则不待立因,直扼身语脉风明点等要,以无作智无分别法身藏为体,以自性心安住其中,即于一生等悟入法界真胜义谛而证菩提。又判法界光明曼荼罗即为“体续”,依彼而起世俗谛相一切蕴界处等无可取舍故以本尊宫殿刹土庄严而为“道续”示修持方便,于诸分位能得八大悉地(成就)究竟能证无上菩提,是为“果续”,如是体道果义皆悉具足,故密乘为胜也。

  第二、就方便之多寡而言,密亦为胜。就所断而言,显于三毒勤苦克制,竟无能除;密乘则以微妙欲贪等大乐为道,不断三毒自然清净。又就所修而言,如资生所需以施为基,皆由先业所致,依缘而成,故当勤于治生;真言乘中,可依水灌顶及得伏藏等修法,增长富饶,不需无业及现生勤苦,又有延寿增益等众多方便,皆为显乘所无,故密较优也。

  第三、就难易言,密亦为胜。盖显乘之法不离取舍,于难舍事疲恧无功;真言乘则无论何法皆可助道,所取舍事自性清净故,故能依欲乐等行而得成就。

  第四、就根之利钝言,密亦为胜。盖以密乘为利根道,以其少所勤苦多诸义利,殊胜口诀性究竟故。

  以上四道理之根据,见于《三理趣灯》。有颂云:“义一而不昧,方便多无难,利根为主故,真言乘最胜。”除此更有十五差别之说,见于《罗梨不思议续》,如云:声闻等下乘,无有胜口诀,“见”“行”与“持心”,“因”“道”“果”与“地”,“时”“受用”“瑜伽”,“自他利”“密意”,“无疲困”“少劳”,“集资粮”殊胜,由此十五别,持明乘最胜。

  兹依此颂所说次第分别说明之。

  第一、见之差别:显乘之见不外空性泯绝戏论。

  第二、行之差别:显乘于行不外取舍二法,密乘不尔,故亦为胜。

  第三、摄心三摩地之差别:显乘修习止观久久持心,需大勤苦,真言乘则以有相之生起次第息绝戏论,以无相圆满次第扼脉风之要而起正智,故是殊胜。

  第四、因之差别:显乘计以先泯能生所生世俗而悟胜义,真言乘直指净因或离因之本位智而事观修当下悟入真胜义谛,故是殊胜。

  第五、道之差别:显乘于二资粮别分渐修,所立五道多劫难穷,真言乘则直入无别智论,不了二谛无别,本来即是本尊真言之自性,真言乘则能了知,如《幻化道炬》云:“胜义世俗无差别,即大平等曼荼罗。”又立五蕴为本尊,如《智慧成就续》云:“色毗卢为性,受为宝生尊,想即无量光,行不空成就,识为阿閦鞞。”(按唯识家以识摄蕴,密乘后期发展以代表不动佛之金刚持——旧译持金刚——统摄五部而为第六部,亦本此意)又以五大清净为五佛母,如前续云:“五大五佛母,一切蕴处界,皆清净名佛。”故《幻化密藏》云:“如来悉知一切诸法本来成佛”也。

  第六、果之差别:显乘许长时后得果,密乘则许当下任运自然得果,故是殊胜。

  第七、地之差别、显乘断舍对治有次第别,故许十一地,真言乘则依无别自性而分法界真如任运地、清净平等大智地(二次第最胜光明地),及任运胜法清净地(大清净果地)三种。又于因乘(显)诸地上立第十二无染莲华地,第十三执金刚地等,故是殊胜,如《秘密藏》云:“地差别十三。”

  第八、时之差别:显乘纵经三阿僧祇劫亦难成就,真言乘若精进修正三味耶清净即生即可成就,如《密意授记》云:“于极无数劫,诸佛所证知,若真言行者,一生证等觉。”

  第九、受用之差别:显乘须断欲尘而事修行,真言乘则以为助道方便,如《金刚庄严》云:“所断诸胜妙,受用五欲尘,真言有方便,助道当享行。”

  第十、瑜伽之差别:显乘以无得等引如虚空而观空,以后得幻化瑜伽为道,真言乘则以无别不思议瑜伽为道,故是殊胜。

  第十一、成办自他二利之差别:显乘于诸位次仅有少益,不能广办,真言乘则能以降雨消除饥馑,以瑜伽观行普澍饮食珍宝等雨,及息除疾疫灾变等事,令其国境吉祥安乐,而成利他,后以不可思议二次第法令内证德及三摩地念念增长,而成自利,故是殊胜。

  第十二、密意之差别:显乘除因乘外余无所知,真言乘则能定解大密果乘,如《金刚顶》云:“一切真言相,即诸佛意密,能成正法藏,具法界真实。”

  第十三、难易差别如前已释。

  第十四、由无难苦之行,故能断除疲顿之苦,以少勤劬成大果利,是故胜于显乘,故前云:“多方便无难」也。

  第十五、积集资粮之差别:显乘不外共同资粮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故长劫稽留,真言乘了知一切皆为诸佛刹土,随所受用皆成资粮,故极广大。又知一切资具皆是甘露,故极贤妙。又达一切自性清净平等,故极殊胜。又诸烦恼虽不断除自然清净,二种资粮速得圆满,故于一生即得解脱。

  上为显密差别十五种,又《智慧成就续》云:“秘密真言乘,身语意诸道,大密胜因乘,当知极殊胜。”此谓略说真言乘以意密为道,语密为道,身密为道,所当知也。显密差别,无量无边,略举大者如上,兹当进述密乘中六乘之差别。

  密乘差别

  ◇ 外内密差别

  密乘中在旧派分为六乘,与新派四续部之分类皆可互摄,兹先表列如下:

  旧派说六果乘

       ┌事乘

  牟尼续外乘┼行乘

       └瑜伽乘

       ┌摩诃瑜伽乘

  内大真言乘┼阿努瑜伽乘

       └阿底瑜伽乘

  新派说四续部

     ┌事部

  下三部┼行部

     └瑜伽部

     ┌无上瑜伽父部

  无上部┼无上瑜伽母部

     └无上瑜伽无二部

  此中事乘,经轨即一般陀罗尼真言等经,相当旧说之杂密部。行乘以《大日经》为主,相当旧传之胎藏界。瑜伽乘以《金刚顶经真实摄会》为主,相当旧传之金刚界。此三者合称为密乘之外三乘,或下三部,其与内三乘或无上部之区别,当依经论略述之。

  密乘外内二者之区别大分有二,即能成熟灌顶之差别,及能解脱修道之差别。

  初者,若续部中未全宣说四灌顶者,尤以除明咒灌顶外不说其他灌顶者,为外密乘,如《吉祥智慧秘密续》云:“由瓶水灌顶,能入事续部,宝冠等灌顶,能入行续部,授金刚杵铃,即属瑜伽部。”又《智慧明点》云:“水灌顶宝冠,引入事续部,金刚杵钤名,明为行续部,不退转灌顶,显为瑜伽续,六差别灌顶,名阇黎灌顶,无上瑜伽名,秘密灌顶王,智慧与无上,第四皆亦尔。”上颂所说瓶灌顶以下为外密乘也。又若续部中四灌圆授者为内密乘(无上部),如《密集》云:“第一瓶灌顶,第二密灌顶,第三般若智,第四亦即尔。”

  第二能解脱道之差别分六:初证见之差别,若知一切诸法本来成佛,即三曼茶罗,而悟清净平等无可取舍者为内,否则为外。第二,所观本尊之差别,若所有诸尊无面合①者为外,有面合者为内。第三住处之差别,若缘念王宫及须弥庐顶等清净处为外,若缘念冢间(尸陀林)及乌苌等处(空行洲——荼吉尼洲)为内②。第四所作次第受用之差别,若以沐浴清净为主者为外,如《静虑后续》云:“污秽及不净,疑惑想若起,当住闻净处。”若能不计清净所饮所食随乐受用者为内,《密集》云:“肉等观择食。”第五器用之差别,若以珍宝等物为净者为外,以劫波罗(人顶骨)为主者为内,如《密行》云:“贤妙器一份,于其中当食。”第六用物之差别,若用三白三甜等净食者为外,若用五肉甘露实物或以甘露丸许加持作观者为内,《苏悉地》云:“我说三白食,根茎果菜蔬,谷酥,滓,酪,麻,诸粥可饮食。”又《密集》云:“食便溺血等,常饮于酒等,当常食大肉,即胜三昧耶。”

  上依经论略说下三部外密与无上部内密之差别,然吾人由此已可略知无上部为真能体现净染一如真俗不二之旨者,其真正意义与精神,吾人不可以狭隘心限量心,而妄肆测度,盖唯无上部之境界,始为真能将人类桎梏之心智解脱至于甚深广大无量无数之域也。

  ◇ 无上密差别

  ◇◇ 甲、新派差别

  兹再论述无上部内各部之差别,由上表中可知旧派称无上部为“内大秘密真言乘”,而分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之乘;三新派则分父部、母部、无二部(亦有不立无二部者)三部,亦可分为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次第三次第⑦。就中三乘三部三次第之差别,密乘教典辨析精详,兹分共同差别及差别之义二目摄略如下。

  初共同差别,无上部之三部亦有认为可摄于父母二部者,以无二部即方便般若等分无别,与前二部无别异故,《普演密意续》云:“胜乘有无上,大智之差别,续差别说二,无上父续部,及无上母续。”

  又就无二之因相而言,诸有情界摄于男女二类,故依此二而说方便般若二续,如《金刚幔》云:“调伏诸男故,演瑜伽父续,为悦诸女故,说瑜伽母续。”

  此父母二续之差别,就总相言,若以影像生起次第方便及圆满次第中以风为主者为父续,若以空性圆满次第般若及圆满次第中以明点为主者为母续,如《秘密成就》云:“最胜瑜伽有二种,方便生起次第风,般若圆满菩提心,于四轮等所住处,摄于智慧虚空界。”就别相言,当知有七差别:

  初实性(真实、真理)之差别:二部灌顶、护摩(烧施)、善住(开光)、悉地、事业修法等。仪轨自性不同有无量种,其以广大性为主者为父续,若其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及悉地等以甚深性为主者为母续。

  第二生起次第之差别:若其曼荼罗中男主尊易位而女主尊不易位者为母续,若女主尊易位而男主尊不易位者为父续。如金刚手所作《胜乐赞释》云:“若男尊易位,女主尊不移,凡愚所了故,摄瑜伽母续;若女尊易位,男主尊不移,称瑜伽父续。”以例明之,如于毗庐遮那曼茶罗中,主尊为毗庐遮那,女主尊为法界自在母。若毗庐遮那易为不动佛,而法界自在母仍住原位者,即是母续。尔时部主亦成不动佛,故为意密曼茶罗。如是诸余部法若互易位而女主尊不易者亦为母续。如身之身为毗庐遮那佛,若于身曼荼罗中修身之语即无量光佛,身之意即不动佛,身之功德即宝生佛,身之事业即不空成就佛,于中央位仅男主尊,与该部主尊互相易位,即与当处佛母配合者,说为母续易位之法。如是语曼荼罗若为无量寿,若依语曼茶罗修语密时,即无量寿与白衣母共处中位,若依语之身时即为毗庐遮那,意为不动佛,功德为宝生佛,事业为不空成就佛,中央白衣母不动,只无量光与其他主尊易位而与当处佛母配合。如是意密不动佛之曼荼罗主尊为不动佛,依上法与余四尊易位。功德宝生佛曼荼罗主尊为宝生佛,依同法与余四尊易位。事业不空成就佛曼荼罗主尊为不空成就佛,亦依同法与余四尊易位。此皆母续之法,姑举例以明,读者所当隅反者也。复次,于一曼荼罗中亦可具修五部曼荼罗,于一补特迦罗受灌顶时,投花所中之部,即以该部为主安于中位而修习者,易得悉地,以是所近曼荼罗之种姓故。

  第三种相之差别中,亦有形仪等多门差别。就形仪之差别而言,若时男尊相多,尤以四部之处皆男尊形,而其形仪亦与世人相同,如以上衣下裳、头冠、耳珰、珍宝等而为严饰,此即父续。若女尊相多,且四部之处皆女尊形,裸露披发灰衣骨严,以尸为座等,此为母续。如《善金刚续》云:“顶轮不动佛,颈鬘悬珍宝。”又《罗梨续》云:“座差别尸座,严差别骨饰,衣差别灰衣。”

  第四方向之差别:若现观等时作右旋者为父续,作左旋者为母续,《决择上份》云:“左向而旋绕,作供养陈设。”

  第五诠表之差别:若以诠表男尊为主,时间则以昼间及上弦月(白分)为主,为父续,反此为母续,如《胜乐续》云:“昼世尊金刚,夜般若当知。”

  第六:圆满次第之差别:若依脉门以明点大乐为道者为母续,若依风门以明照为道者为父续。《空行母秘密续》云:“安乐以为道,能证脉实性,即瑜伽母续,能证风实性,即瑜伽父续。”又《宝鬘》云:“具德密集中,上下风双运,般若胜瑜伽,速龙脑(二种香名)双运。”

  第七:清净之差别:宣说蕴界处清净即男女本尊者为父续,如《密集》云:“略说五蕴等,即称为五佛,空界杵誓句,即彼持金刚。”宣说脉界(界即明点)清净即勇士及瑜伽母者为母续,如《胜乐》云:“齿爪清净即大骨锁勇士。”又《桑布吒》云:“其处瑜伽母,以脉形正住。”《二观察》云:“脉双瑜伽母,各各有三种,味、展、普颤母,无我瑜伽母。”

  复次,父母二续之别,亦有就所主轻重之门而建立者。其他亦或有说脉风界清净为父续,蕴界处清净为母续者,如《桑布吒》云:“色蕴卢舍那,受为莲华日,想莲舞自在,行为金刚王,识金刚萨埵,总体泗噜迦。”《罗梨大三昧耶》云:“色蕴卢舍那,受等依次配,地大即佛眼,水大等如是,眼根等亦尔。”此皆依所主轻重而建立也。总之,依安乐界(界即明点)而修三摩地以为胜修者为母续,其许以明照风之方便为胜修者为父续,二者总别如是。

  其助道法,则皆许依脉风明点而扼身要,更依乐明无分别三摩地而证身智实相也。

  上为无上部父母二续之差别,真言乘新派多许无上部摄入父母二部,故尠详析无二部与父母二续之差别,就密乘历史发展考之,唐代密乘肇兴之际,本以无二瑜伽别部独行,以为最胜之法,不空三藏谓《金刚顶十八会指归》云:“第十六会名无二平等瑜伽,于法界空说,毗庐遮那佛及诸菩萨并外金刚部等各各说四种曼荼罗,具四印,此中说生死涅槃世间出世间自他平等无二,动心举目,声香味触,杂染思虑住乱,心皆无二,同真如法界,皆成一切佛身。” 依此文则不空所承密法有无二瑜伽一部自不待言。于此有一举世纷辨之唐密藏密高下问题,盖以唐代开元三大士所推重之金胎两部大法,就藏密之判教而言,只属下三部,故有东密不知无上部之说。而东密亦多讥藏密为杂而不纯,不以为法流之正统,以余观之盖两失之。《金刚顶》十八会中,父部之经若《密集续》(第十五会)、母部之经若《喜金刚》(第九会)及无二瑜伽诸经皆具,谓唐代开元三大士不知无上部实属瞽说,而讥藏密之无上部非纯密亦未明究源委之言也。余以就义理而言,不空三藏盖以胎藏界摄生起次第之理,以金刚界摄圆满次第之理,以《理趣般若》摄无二瑜伽之理而为两部不二法门,不偏不倚,而无畸重畸轻之弊,且契东土当时之机,创教规模,因有深意存焉。今世矜道秘传、侈言无上者,何足以语此。然时移世异,今日欲宏密乘,自不能以空师当日之范围为限,故无上瑜伽有系统之译传仍为必需也。

  ◇◇ 乙、旧派差别

  兹再详述唐代入藏之莲华生大阿阇黎所传,以无二瑜伽为主宁玛派之教理纲要,此派特重无二瑜伽(即阿底瑜伽,亦译极瑜伽),故其理论繁富高远,深密精微,迥非其他宗教所可及,然归本穷源,仍自般若波罗密多理趣不二法门而出也。

  上文已言及旧派中名无上瑜伽为内大秘密真言乘,更别分为三乘,即摩诃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其总相差别,谓瞋恚增盛而分别多者为说明照方便自性父续摩诃瑜伽,贪欲增盛乐心安住者为说真空实性圆满次第般若母续阿努瑜伽,愚痴增盛有为作者为说无二自性阿底瑜伽。如《大庄严续》云:“上品三具种,心泯说生起,心精一圆满,极胜密大圆。”又《师子力用圆满续》云:“生起摩诃瑜伽者,如诸法之体;教传阿努瑜伽者,如诸法之道;圆满阿底瑜伽者,如诸法之果。”

  ┌摩诃瑜伽(生起次第)

  无上瑜伽┼阿努瑜伽(圆满次第)

  └阿底瑜伽(大圆满)

  旧派中以阿底瑜伽大圆满为最尊最胜法门,胜于其余显密乘道,盖以所谓自性大圆满光明界体,即自然智,此中所生能生因果缘法悉灭绝故,犹如虚空自性本有。于阿底瑜伽乘中,亦称此自然智为自内证智或菩提心,此心为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不假外求,如龙猛菩萨《菩提心论》云:“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性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又云:“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又云:“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瞋痴之所缚故。”又云:“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无觉了,亦名净法界,亦名实相般若波罗密海,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洁白分明。”又云:“何故以月轮为喻,为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又云:“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与十方诸佛同之。”上文为龙猛菩萨《发菩提心论》所述,已侧重菩提心义予以具体之解释,至莲师所传大圆满法门,更就菩提心义加以系统之发挥而成无上密乘中自然成佛之最高法门,百代宗师,岂偶然哉④。

  此一切众生自性本有之菩提心,亦即大乘诸经所说之如来藏。《胜鬘经》所云阿赖耶识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者,亦指此心。依显教义,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亦即法身,唯识以识摄蕴,故在染位以赖耶为所知依,在净位依法身建立一切智智。密乘中则以金刚萨埵表菩提心,故金刚萨埵可总摄诸部,而为法身阿提佛陀(近人称阿达尔马佛音讹)⑤,后世密乘中之时轮乘,所云本初佛者亦仿此义。

  所云大圆满者,即指菩提心,此胜乘于显密各乘之理,如下所述。盖以菩萨乘无论空有,莫不思择审察真俗二谛,而菩提心则超绝思审。事乘住于二取清净之境⑥,菩提心则超绝二取。行乘不了无二之义⑦,菩提心则以无二为性。瑜伽乘求生密严刹土,不能入于无取无舍,菩提心则无取无舍。摩诃瑜伽乘求证金刚持位而入方便般若之门,菩提心则超绝为作。阿努瑜伽求证乐空无别而入界智之门,菩提心则超绝因果。然此菩提心众生性具,胜绝一切,其余诸乘皆不依此建立,故皆渐教,唯大圆满堪称顿乘。如《普作续》云:“无有见修不护三昧耶,不净诸地亦不行诸道,不求事业亦不受灌顶,三门不动不观曼荼罗,因果无二犹如太虚空。”

  故此阿底无二瑜伽大圆满法,其为解脱道中最高法门决无可疑,其内部细分更有三部,即心部、界部、口诀部,口诀部更可分为四部,即外部、内部、秘密部、无上部、诸部亦皆后后胜于前前,兹依经论委细分别。先表如下:

  ┌心部

  阿底瑜伽┼界部  ┌外部

  └口诀部┼内部

  ├秘密部

  └无上部—自性大圆满光明金刚藏乘

  所言大圆满者,自然智光明体性空为法身,自性明为报身,大悲证智为化身,三身本来本分具足,不需另假精勤修行即圆满故,故云:“离垢当下之内证智,明空赤裸即大圆满。”又云:“情器世间生死涅槃一切诸法,皆于此证智空性中圆满,故名圆满,无有其他解脱生死方便更胜此法,故名为大。”大圆满之中三部之法皆依心性而立。心者,即虚妄阿赖耶中所起八聚之识,是所净垢。菩提心者,即心性光明。此中属意者为心部,归虚空者为界部,离渐次修为者为口诀部。三部之中口诀部更为殊胜。以心部即“心” ,仍执意度;界部执有法性,仍流意度;唯口诀部能令实相自显,故特超胜。

  ◇◇ 丙、大圆满三部差别

  兹当略说三部之法与余派大法异同优劣。心部者所照即心而起心性自然智,故仍由自然智有所变异。此部道之引导理趣略与大手印大同,然大手印乃印持对境,心部则直判有境(即心)即心性本净证智空性,故实不同而有差别。

  界部者,除法性普贤界外无余趣处,故除法性界外遮有他生。此部特重光明,与新派五次第法相似,实则大别。五次第依五风分合之要,起幻身空色影像,由骤执及随灭泯化光明,故为有功用道。界部则有:以缘虑远离缘虑之深要,安住无功用中,以深明双运之智,而修虹身金刚身之甚深方便。故入此道诸持明先德皆能得智慧身而逝也。

  口诀部者,于取舍中以双运无二之智直遣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入于远离能取法性空中,依此诀要现证生死涅槃都无分别内证智体(明体)法性境界,遂能于自内证智(本明)钩锁身中成熟解脱,此法为于“要”上解脱,于契“要”时,如举火也。此部之道以超越(妥噶)之光明为主,与新派之六加行(六瑜伽时轮乘法)相似,实则大异。六加行以收五风入中脉之要,现起空色影像,而渐引入有功用之大乐道,此则断绝一切意度,实相自显现前印证,故尤殊胜。依此道法虽亦化为智身虹身,然较“界部”等修法更为殊胜,盖以此法非仅澄化粗门三业而为微细澄净之身,以能究竟“法性穷尽光明”,故一切粗细三业自然澄化而为三身五智也。

  上文为阿底瑜伽大圆满乘三部之法与新派三大法(即大手印、五次第、六加行)之比较,及三部法本身之胜劣,读者可知无上瑜伽部诸大法远非大圆满之比,而大圆满三部法中,又以口诀部尤为殊胜,盖即身解脱而证智慧虹身之道,更无捷疾安稳逾此者也。其殊胜之理,则如大界无央大师⑧所云:“心部即心,仍执意度;界部执着法性,仍流意度;唯口诀部能令实相自显,故特殊胜也。”

  ◇ 别说大圆满心髓差别

  ◇◇ 共差别

  然口诀部复以浅深分为四部,所为外、内、秘密、无上(此即时译所云阿的、借的、仰的、宁的四部法也)。此中最后无上一部,又于四部法中最尊最胜,以故独名“自性大圆满心髓(宁提)光明金刚藏乘。”就全部佛法而言,此乘可云诸乘之极顶矣。其殊胜之理,兹具述如下。

  如《宝聚续》云:“不了知此无上续,而深爱乐修持者,犹如趣入巉岩道。”以诸下乘皆依意度文句之见而立信念,以为经劫、或多生、或一生、或中有等中即能解脱,忆想有菩提时,是故不能当下即见自然智体,故非真实,虽依三类明点,亦复不能刹那证见现量智境,如《玉文续》云:“嗟善男子,若有补特迦罗不能认取此极奥秘心髓(宁提)分齐而唯信受外,内,秘密(前三部)三部指授者,如于苦因种子欲得甜果也。”又云:“嗟善男子,若未见此密中极密心髓(宁提)之义,唯委心于外、内、秘密者,犹如穿行虚空云中也。”此自然智刹那内现之相,为以根见自性五智光明(以眼根睹见也),故超一切文句念思,无念三昧心慧所作观想修行,无有谬处及混乱处,若起精进则无根利钝别,故能现证无为正智本来光明,即生亲诣三身大任运土,如《秘密声续》云:“究竟诸胜悉地者,精勤修为反非是,随有所会定解脱,故大圆满离所作,非从精勤而生起,法性现量殊胜故,无有根机利钝别,一切有情与诸佛,非互住于别异处。”是故有仅获得灌顶指授,即以法性真谛加持之力,即安然得自性化身,或略修持,即于逝时,能现中有解脱之相,如大地动摇,虹光旋绕,身出舍利等,乃至今日,仍普显现,所当深信。或于文句经卷书写捧持者,亦有胜他功德,故《宝聚续》云:“是故此密续,士夫能受持,得自证灌顶,仅捧持此续,成金刚持身(化身),有诵特此续,见境心中现,谁书写此续,即游诸佛语,故为最第一。”又《日月吻合续》云:“谁受持此续,即得世利果,及定光显地,亦受用三身。仅捧持此续,不修得禅定,不学知诸法,不示娴口诀,不说续自了,不观尊亦现,是故此续等,瑜伽人有缘,捧持得悉地,安行如来行,举三恶趣坑,悉入大乐道,得娴本光信,游法界无畏。”

  上为总说自性大圆满心髓光明金刚藏乘胜于余乘之理,若差别说,略有七事:

  第一、诸余乘道皆般若胜,故速证悟,而解力劣故不解脱,此法依“见根”要,仅有精进大小,而无根之利钝。

  第二,余道各部之法皆以意度起信而修空性,乃暗中投石,此法不待慧解意度现前证见,故不观待意度。

  第三、余道无不观待能诠文句次第,故初即冀悟解其义,此法不待片言只字现量见义,故为不依文字而成佛也。

  第四、余道以各乘实相之义慧设为境,立体道果,观待思察筹量之时,此法显明现证,故不观待慧设分别之体道果而成佛也。

  第五、余道观待因果前后,故别求菩提,此法不观待因果胜劣之业,菩提自显,故不需勤励取舍。

  第六、余道修脉风明点等,许年壮盛方成菩提,年老大种力尽故不解脱,此法自然光明之日月自内起现,若具精进则无年龄老幼之异,皆能解脱。

  第七、余道许究竟果为三身故有所待,此法三身显现为道,故于究竟光明本净界中能证任运证智妙有。

  由如上七种殊胜,故自性大圆满心髓光明金刚藏乘胜于一切九乘次第,从共同声闻乘乃至外内秘密真言乘。若尔,此乘亦属阿底瑜伽,岂可胜于阿底耶?当知阿底瑜伽亦分“心”“界”“口诀”三部。心界二部远离散漫,依处而立信念,现见内证智体(明体),心须臾顷安住本明,恍恍惚惚即许为究竟,实则未为真见,唯是意度而已,以于决定枢要未现见也。

  至于口诀部中,“外”“内”“秘密”三部,仍须观待中有之位,此法则有现身化为光明身之要,是故此法尤为胜也。

  总之,此法枢要不可思议,故其殊胜,匪言可宣,虽俱依脉风之要,然诸共乘以世俗粗脉风为道,故有多门练净身等起作功用,滞碍极多,此法则粗脉风为所断境,以三不动枢要略事收束,不以为道,任持胜义脉风,不假起作功用为道,故能澄化为光明身,而不观待消除谬失及障碍等诸共道法。以诸障碍即谬即苦,彼以谬乱脉风为道,方乘隙起,以将谬境为道故。此法以无谬胜义为道故无滞碍也。此法与六加行等(时轮乘法)不同,以有“风净”“智净”之异,故有“珠光”“炬光”之殊胜故。六加行等以迷境不净智用之光为道,故不得解脱,此法以净境光明真实之光为道,故得解脱也。

  ◇◇ 不共差别——彻却及妥噶

  上为自性大圆满光明金刚藏乘胜于一切显密下乘之理。然此乘法又分二部,一为“彻却”,一为“妥噶”。彻却藏文为Khreg-Chod,还原梵文当为Prarudhacheda,有“断流”意,近人取意译为“立断”,亦佳。妥噶藏文为Thod-rgal,还原梵文为Vyutkrantaka,古译“奋迅”,近人取意译为“顿超”,亦甚善巧。“彻却”之法,若于自相续中生起无倒本净“立断”密意,则可即身化为微量而成佛也。微量者,梵文阿菟,乃七极微所合成,但为天眼轮王眼及最后有菩萨所见,乃色界色法之最微者。

  至妥噶法门尤为殊胜,以有澄化质碍身为光明身之方便也。其胜于“彻却”者,略有七事:

  初,境界光明之殊胜:“彻却”于外迷境土石山岩等不能澄净而以为境,故须观待幻化空性等印持意度,依止心识聚法,不能速疾解脱。妥噶法中以五光界智之相为境,尚无迷相之名,不需意度印持,而心法眼识等自然灭净,故生死轮回自然超绝,即生化为光明,有此殊胜,如《应成续》云:“此法示本境,生死缘不转,澄澈而朗照,于境识相分,自体直解脱。”盖修“彻却”者唯得化为微量,不容化为光明,若不化为光明,则不能成金刚之身,暂时幻身不能取证究竟之地。又若不得光明之身则不能证大迁转身,亦不能成无央利他事业。以有化为微量及光明之别,故有大迁转身成与不成,及天眼神通变化等力用大小之别也。

  第二,修持远离实修之殊胜:内证智体(明体)本即光明,然“彻却”证会为定,故不能见本光,妥噶则以调正身要于内认取法性本体光明,尔时有法自相光明外显,即为实修,故是殊胜,如《自现续》云:“此本相智王,普具无分别。”

  第三,本相现见之殊胜:此内证智(明体智)于彻却法中遮隐无睹故决不可见,妥噶法中则智境开辟法性日显,故《应成续》云:“法性现前照,意度执见泯。”

  第四,身要脉之殊胜:彻却法中仍依粗分脉风,于妥噶法中则能认取光明净脉,以真炬光为道,故前续云:“复次脉幻轮,自性五光智,泡晶眼所见。”

  第五,能照根门之殊胜:彻却法中于不净六根门心法中求其澄净,妥噶法中清净光明根门以智光鼓荡起现四矩光相,故更殊胜,如前续云:“根门出生法,能转风所激,四炬起四业。”

  第六,能见根之殊胜:依彻却法无所可见,内证智中清净之根求其清净,妥噶法中以外内智澄澈之根真实受用法界正智无有合离之相,有此殊胜,如《应成续》云:“清净法界炬,明点身迷相,自性及体性,无二无合离。”

  第七,证受增长之殊胜:依彻却法外境内心迷相仍显,再以无取舍印持之,故不能速得解脱,妥噶法中,触会要时外内迷相及执迷者刹那自澄虽不断舍,当处即净,故不观待印持,智增长相如白分月(上弦月)辗转增长,殆四境界达分齐时速得解脱,如前续云:“境相非迷乱,因缘自性净,实非实本净,五根境离染,大种粗分净,净智现增相,穷尽法性境。”

  此等差别若钿分者无量无边,兹唯举要而述。总之,能真证见内证智境而有所见,故迷乱境刹那尽灭,余由意度而稽留者,皆以迷相为道而求不迷之果,故此特胜,诸慧眼人所当了知也。此法有如是枢要,故为一切法门之顶,而名阿底瑜伽之无上部也。

  上文为依宁玛派大德大界无央大师所著《悉檀多宝俱舍论》及噶登派(黄教)大德土观呼图克图所著《旧派史论·新旧诸乘差别》各段译纂而成,文势发端转折处,更依汉土旧义略事发挥以便读者。藏密旧派判教分乘之义略备于此,旧派之殊胜亦可少见端倪,欲求详悉者,当更寻绎广论也。

  ————————————————

  ①即双身。

  ②此不尽然,观越量宫亦为内。

  ③生起、圆满、大圆满三次第,唯配旧派三瑜伽。新派之格鲁派即不建立大圆满,仅有二次第。

  ④菩提心即如来藏,即一切有情心中本具“净性”。他空派执此为实体,宁玛派则仅视之为心识境界,以月轮为喻,即光明境界喻。说一切有情之“净性”如月十六分之一,即谓其清净境界微,而无明境界巨而已。是故不应执为实体。

  ⑤即本初佛。通常指普贤王如来。

  ⑥二取即能取所取。视“三世实有”故不能离二取,仅能求住于二取清净。视佛为主,自身如仆,即能取所取清净。

  ⑦佛与众生无二。不了此义,乃求行佛之所行。

  ⑧即龙青巴尊者。

  ————————————————

  编按:郭元兴,一九二○年生于江苏睢宁县。精通梵文、藏文及英文。四十年代任贵州、柳州驻华美军英文译员及甘肃天水骑兵学校英文编译兼代理编译科长。五十年代,在上海从事佛学研究,曾翻译《大圆满隆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实相藏论释》等藏文典籍。并被聘为《觉有情》杂志特约编辑,参加《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写工作。八十年代,在北京中国佛学院任教,受聘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佛学分支学科副主编。一九八九年六月三十日于北京逝世,一生勤俭朴素,平易近人;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撰著甚多,主要有《佛教与长寿》、《大圆满》、《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高僧法显行迹杂考》等。


{返回 九乘次第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九乘次第论集 宁玛派的教法
下一篇: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大圆满与余乘教法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大圆满与余乘教法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三外密之见修行果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略义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无上瑜伽之三部
 九乘次第论集 主编者简介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见修行果差别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三内密之见修行果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外密与内密判别
 九乘次第论集 九乘差别广说 引论
 九乘次第论集 宁玛派的教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安稳修行之道[栏目:修持]
 The Jealousy Of Devadatta[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相应148经 随观苦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What is Buddhism?[栏目:Ven. Master Chin Kung]
 什么是皈依?[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供养香花时如何观修?[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新世纪的台湾新禅学刍议(释性广)[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相应1经 年轻经[栏目:相应部 3.憍萨罗相应]
 第四章 六妙门与禅宗 第五节[栏目:六妙门修证全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