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在家人如何依师,在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如何调伏身心相续?
 
{返回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7

在家人如何依师,在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如何调伏身心相续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菩提道次里,第一个就是亲近善知识,也就是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因为佛法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是像有些人讲的那样,我在梦中,佛给我传了法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我们藏传佛教不承认这种说法。必须是真正有传承的老师,藏传佛教里皈依论中的老师,是放在三宝之首的。有些人说藏传佛教是四皈依,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只有三皈依。自己的上师是代表佛、代表佛法、代表僧人的,他是汇集三宝于一身的。为什么把皈依上师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佛陀圆寂2500多年了,在此期间,佛法就是靠大善知识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就离不开善知识。

  如何皈依师?按菩提道次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也分好几个方面。首先,要寻找一个合格的上师,一个上师的戒行、品德必须是能够作为自己师傅的;其次就是要懂得佛法的,有传承的。所以过去藏传佛教里面讲,老师要传法时,需要考察学生十二年,学生也要用十二年的时间来考察老师,考察他的品德、他的证量、他的学问、他的传承、他的慈悲心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考察。如果弄错了上师,就如同走路第一步就走错了,一步错就是步步错,所以非常重要。亲近善知识在菩提道次里是入道之门,这个决不能弄错,一定要慎重地来寻找上师,如法皈依上师。

  佛陀在圆寂时,弟子们问:“佛陀您圆寂了以后,我们以何为师?”佛陀说:“以佛法为师。”佛陀是这样说的,佛法就是老师。我们有三藏佛经,一代一代许多善知识的著作。这也可以作为师来学习、皈依。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找到一些非常好的、可信的书来学习,这样也可以。因为大乘佛教里的菩萨戒,没必要一定有人来传,可以在佛像前发心受戒。菩萨戒这样是可以的,但僧人戒和密戒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作为人身的老师来传授。希望大家多看《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我翻译的《菩提道次心传录》里,二分之一的篇幅就是在介绍亲近上师。


{返回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命由心造”这句话符合佛教的观点吗?
下一篇:禅宗的“见性成佛”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吗?
 什么是菩萨戒?
 佛教徒向佛菩萨做水供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一法印”这话对吗?
 为什么把密法称为“成佛捷径”?
 以现代语体翻译、讲解经论是否社会化、庸俗化了?
 为什么有人说钝根反而成就可能快呢?
 密宗的佛相千奇百怪,而不同于显宗,显密佛相有什么差别?
 有人说“烦恼是菩提”,“烦恼是佛法”。此话有道理吗?
 宗教都是唯心主义吗?
 有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话对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九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念佛四十八法 16) 尊贵持名 Practicing Buddha Recitation When ..[栏目:念佛四十八法 A Guide to Pure Land Practice]
 大念住(supreme-mindfulness)与大智慧(supreme-wisdom)[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厚德载物[栏目:净慧禅语]
 心净则国土净(通智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最好的修行[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1)[栏目:恰宓禅师]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六章 隋之佛教 国家之统一与佛教 第二节 五众与四方馆[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制戒的缘起及意义[栏目:认识戒律]
 浅述完善僧格以树公众形象(释界象)[栏目: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