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六章 隋之佛教 国家之统一与佛教 第二节 五众与四方馆
 
{返回 中国佛教史概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89
第二节 五众与四方馆
 
在当时的佛教界,受教于学德兼优之高僧座下的学徒云集,各地的大寺院中,因有领导这些学徒大众的事实存在,便有所谓「众」的成立。遂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文帝以敕命选出学德兼备者,设置了所谓「二十五众」。在这同时,又设定了「五众」。这可以说是佛教在中国公开化的宗派差别之团体的最初面貌。依据《续高僧传》卷一五的记载,此所谓「众」者,均能通晓三学,每日登殿,读诵众经,并且讲说,以京师为中心,伸出教化之手,遍及各个地方。他们又被分别称为「众主」、「摩诃衍匠」、「教读经法主」等。其中以僧粲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僧琨为二十五众教读经法主,慧影为二十五众主。像这样的「二十五众」,可说是指通达佛教全部学问的领导者而言;至于「五众」,乃是指对于诸经论有专门知识的代表者而言。请看:1.法彦及宝袭,为大论众的众主;2.智隐为讲论众的众主;3.洪遵为讲律众的众主;4.童真、法总、善冑,为涅槃众的众主;5.慧迁为十地众的众主。若从这五众众主的特长来判断,他们的佛教专门知识,也可说是从前代南北朝以来学风之延长。此时天台智顗,以及三阶教的信行,虽已去世,他们所建立的教学及宗教的实践,尚未得力,但由前代传下的既成教团的势力,则颇有力。特别是那些「众主」师僧,例如慧远、慧藏、昙延、僧休等人,均被尊为五大德或三大德而驰雄名于当时的教界。由于这些「五众」的活跃,可以想见,在全体的佛教教团内,对于经论作分科研究的形态,已渐趋于表面化,在思想方面也渐形成激烈化对立状态。因为,根据僧传的资料,除了五众之外,尚有华严众、禅众、头陀众的名目,当时众「众」簇生的情势,由此可见。不过,「五众」之名,在文献上,到了开皇(西元五八一─六○○年)以后,便不复见,所以其在官式使用的寿命相当地短促,但在此后约一百五十年的日本天平十九年(西元七四七年)之际,在日本佛教界则有了修多罗众、三论众、律众、摄论众、别三论众之「五众」的出现。这是模仿中国佛教所有的「众」为型范而设置的,但却不是文帝当时的状态,由此推察,不难理解到文帝之后的中国佛教界,仍以大寺院为中心,保持着「众」的存在。再说在当时的日本,圣德太子以其作为推古天皇摄政的身分,以儒佛的精神,改革内政,同时以遣隋使的派遣,来吸收外国文化。此在《隋书》中说,开皇二十年有使节从日本来中国;《日本书纪》中也说,于推古天皇十五、十六、二十三年,三度派出遣隋使。遣隋使的派遣目的,则在学习先进国隋朝统一天下的伟业,以期克服日本国内在社会及思想上的矛盾,确立求取新的政治路线。
 
为了设置教育来自外国留学僧的场所,隋炀帝时代,特别启用洛阳的鸿胪寺四方馆,敕任净业、静藏、灵润、神迥等四高僧,负责对于留学僧的教育。他们都是属于慧远及昙迁法系之下的人物,乃系涅槃、摄论、十地等的专家,以他们的所长来教育新进的学生,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到当时留学僧的研究内容是些什么。此外,《续高僧传》又告诉了我们,在四方馆里,也常有盛大的讲经法会,讲的是《金光明经》及《仁王经》等的护国经典。据说也曾作过佛典的刊定或校正工作。
 

{返回 中国佛教史概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六章 隋之佛教 国家之统一与佛教 第三节 天台宗
下一篇: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六章 隋之佛教 国家之统一与佛教 第一节 国家佛教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 第六节 砧基道人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三章 魏晋的佛教 经典之翻译与研究 第二节 竺法护..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二章 北宋的佛教 第二节 宋代的译经事业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三章 南宋的佛教 第一节 禅宗的开展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一章 序说 第二节 佛教史的地域区分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三节 《契丹大藏经》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八章 民国以来的中国佛教 第四节 中国现代佛教的导..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五章 元朝的佛教 第六节 元朝的佛教各宗派..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三节 道绰和..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二章 后汉的佛教 传来与容受 第五节 东西的交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近现代往生纪实(近现代四川境内的往生纪实)[栏目:念佛感应]
 药师如来许下的福利保障[栏目:济群法师]
 慈心观在创伤治疗中的运用(李孟潮)[栏目:四无量心]
 放生仪轨·大悲甘露水[栏目:丹增嘉措仁波切]
 Human Life[栏目:Dr. K. Sri Dhammananda]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