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二集) 2012/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二十二页第二行,「庚二、赞超群圣」。请看经文:
【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这六句赞阿弥陀佛智慧光明,一切功德超过群圣。群圣是指小乘以上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是阿弥陀佛,那就更殊胜了,前面我们读过,十方一切诸佛都尊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那这个群圣就是诸佛如来。唯有这样的人才具足教化众生的条件,得称为『一切天人之师』,他有能力、有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脱离六道轮回,证得无上菩提,这是真正的超圣。
现在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佛为法王』者,「《法华经药王品》曰:如佛为诸法王」。这一句话是经文,只有佛才为诸法之王,王是自在的意思;也就是说,真正通达一切诸法,无有障碍,这样的人被人尊称为佛陀。佛陀的意思,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所以为天人师。下面这一句是念老的注解,「如来于法自在」,像刚才所说的,于一切法通达、没有障碍,「故称法王。《法华譬喻品》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个地方的我是释迦牟尼佛的自称,佛当着大众宣布,他于法自在了。于法自在的人就是明心见性的人,没有见性,于一切法不自在;明心见性,对一切法真的自在。这桩事情就像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与我们识字不识字、念书不念书、学习不学习都没有关系,有关系是明心见性,心是真心,性是自性。六道凡夫因为有烦恼、有业障,把自性的功德,功是功能、能力,德就是它应当起的一些作用,都障碍住了。烦恼无量无边,因烦恼造罪业了,变成业障,所以烦恼是根本,业障是由烦恼而兴起的。
无量无边的烦恼,大乘教里面把它分三大类,这个三大类就是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在《华严经》上,佛说的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佛教导众生真正的意思,就是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明心见性了。他自己是过来人,给我们做了榜样。世尊在三十岁的时候放弃参学,过去参学十二年,放弃参学,到恒河边上,毕钵罗树下,就是菩提树,在这个树下入定。入定干什么?就是把这三种烦恼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一放下就大彻大悟,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统统现前,这叫成佛,这叫证得一切种智。为什么?一切法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不离自性。既然明心见性了,自性所变的一切法哪有不知道的道理?这个不必学,自然知道,是自性变的,自性怎么会不知道!
我们真正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不怀疑,真接受了,这叫真实的信心。这个信心比什么都可贵,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佛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也就是说,无量无边功德成就,最初第一个因就是信。由此可知,学佛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信,信了里头还夹杂着怀疑。为什么你修行不能成就,功夫不得力?你的信心里头夹杂着许多疑虑,怀疑、顾虑,不是别的。这真正是第一个因素,《华严》跟《大智度论》里头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长是生长,养是培养,生长、培养一切善根,信心。我们的信心没有建立,一定要想方法去建立。建立之后,好好的去养护它、保护它,不要受外面境界动摇。信心如果一动摇,我们这一生无论怎么样去学习,只可以说在佛法里头种一点善根,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殊胜的果报。殊胜果报最低的是超越六道轮回,这个不能不知道。
信心怎么培养?从哪里生起来?大乘教里头佛常说,能生决定信心的,无一不是过去生中培养出来的。佛说,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这一生遇到佛法,冥冥当中得诸佛威神加持,这信心才生得起来,不是偶然的。那我们今天反省,问问自己,得人身、闻佛法,又闻到大乘,而且闻到大乘里头最殊胜的净宗法门,这就说明我们也像《弥陀经》上所说的,过去生中决定有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这一生遇不到,遇到也不相信,也不容易遇到这个法门。这是一生顶尖的成就,什么叫顶尖?成佛了,不是成阿罗汉、菩萨,一生圆满成佛,这是多大的善根、多大的福德,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为什么到今天,学了十几年、几十年了,信心还不能够坚定,这个问题在哪里?这个问题在缘,总在遇缘不同。缘遇到了,缘遇到了那就是怎么?怪自己懈怠、懒散,没有真正接受善知识教。善知识是经典,佛菩萨教诲、祖师大德的教诲没有认真去学,所以这个善根一直不能坚定。从什么地方看?我们自己真的看不出来,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你没有做到的,你知道了,没做到,不要以为你自己真知道,你自己并不知道,你自己并不相信。如果真的相信,真的知道,你一定会做到。他说这些话,告诉我,用这个标准去检验自己那个信是不是真的,解是不是真的。这个很有道理,许多人自以为知道,没做到,那章嘉大师说,其实他根本不知道,他根本不相信。这个标准是我在年轻时候从章嘉大师那里得到的,这是一个真善知识。那怎么办?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多次的劝勉学人,告诉我们,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依经教为基础。为什么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不中断?这个意思,唯有经教能帮助我们种善根,能帮助我们建立信心。你解得愈深,信心愈坚固;你解得很浅薄,深度不够,你信心会动摇,道理在此地。
我们原本有善根,但是不足,为什么?遇到净宗,把它看轻了,以为这个在大乘教里头不值得学习的,它层次太低了,总以为《华严》、《法华》、《楞严》、《般若》这是高深的佛法,这是如来究竟的大法。我们这个解错了,有问题。还好,就是没有把教放弃,这个问题不怕,只要你深入经藏,深入经藏之后,于是我们境界提升了。看到《华严》、《法华》最后都导归极乐,最明显的是文殊、普贤,在《华严经》末后,这两位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并且率领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向阿弥陀佛学习,这使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回过头来再细细的去观察,以前看经粗心大意,没有看到这个门道,再仔细观察,明白了。
《华严》之所以能圆满,靠什么?靠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一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不说别的,单单说这一句就超过《华严》了。往生到华藏世界,是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但是向上提升要一级一级的上去,四十一个阶级,不可以躐等;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四十一个阶级,可以躐等,那这个法门就比《华严》殊胜。凭什么道理?净宗所凭藉的道理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也正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在极乐世界,实报土初住菩萨就可以躐等,证得十地菩萨,甚至于证得等觉菩萨,可以躐等。这个道理是你的心是佛,完全看你的心,不看事,看你的心。也就是章嘉大师告诉我们的,完全看你放下多少,不在修行功夫长久,与这个不相干。那个人修行,修行几十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放下,还是凡夫;你修行才一、二天,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你成佛了。
这桩事情,世尊在菩提树下给我们做例子,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中国给我们做了榜样,没有别的,就是放得下。神秀跟五祖二、三十年,没放下,可以说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当世大法师。惠能不认识字,砍柴的樵夫,什么也没学过,经教一天没学过,修行,禅堂一支香也没去坐过,根本连边都沾不上,五祖把衣钵传给他,凭什么?凭他能放得下,彻底放下了。放下、放不下,可以从神秀的偈子跟惠能把它删改这个偈子上看到。神秀修了几十年,还「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没放下,教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完全是着相修行。惠能把他这四句话改了,修正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全放下了。五祖半夜召见他,跟他讲《金刚经》,找到对象了,遇到知心,你说他心里多快乐,大法有了人继承,他的责任了了,可以放心走了。全在放下。
我这一生感谢章嘉大师,第一天就把大乘的秘诀传给我了。可是我那时候年轻,听老人家的教诲似懂非懂,我还向他请教,看破、放下从哪里下手?还问了这么一句。他告诉我,从布施,跟我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都有回报,世间人欢喜。回报是修福,果报在六道,如果修的因是善,果报在三善道;修的因不善,果报在三恶道,都享福。恶道里头还是有福报,譬如很多修福的人来生畜生道去了,这些畜生一定是主人的宠物,主人非常爱护它、非常照顾它。为什么?福报。为什么到畜生道的?愚痴,堕畜生道享福。如果是离相,不着相、不求福报,我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修这三种布施,不求人天福报,那就变成功德。功德里头有智慧,智慧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那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让你去选择,你选择法门里最殊胜的一个,这不是一等智慧,怎么会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选定了,就定住了,不会再动摇、不会再改变。坚定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像《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上所说,有一个大善知识,声望地位很高的这位大德,来告诉你,你这个法门不是真的法门,还有比这个更高的法门,你心会不会动摇?如果一动摇,完了。这个人地位高、名气大,毕竟他还是凡夫,如果来了一个阿罗汉,这证果的,来劝你修个更好法门。你对罗汉也顶礼磕头、感恩,告诉阿罗汉,我选定这个法门,我就不改,我这一心一意修到底。比阿罗汉更高的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来劝你,告诉你有一个法门比这个更好,动不动心?最后诸佛来劝你,你还是坚持不动摇。最后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来告诉你,我还有一个法门比这个更快、更殊胜,你也感谢阿弥陀佛,我既然选定了,这法门是你说的,我不愿意再改,我一直修下去。这才叫真信,这才叫真正不动摇,没有一个不成就,万修万人去。
至于别人怎么说,不要批评,各人因果各人承当,不要搅和到那个圈子里头去。所以自己要有信心,自己要有方向,自己要有目标,不能因外面人的闲言闲语动摇了你的信心,这是最可怕的一桩事情。对于一切法门,要像善财童子一样,礼敬、称赞、供养,感恩戴德。为什么感恩?感佛的恩,佛开这么多法门,度无量无边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我们代一切众生感恩,自己学的这个法门如如不动。像善财五十三参,善财是学念佛法门,真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出去参访,参访就是接触,我们从早晨起来到晚上,这一天当中接触多少人事物,这就是五十三参,天天五十三参。我们五十三参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会被别人打闲岔,纵然没有改变我们的修行方向目标,可是让我们修行功夫时时中断,这就是受干扰。
什么时候才真正不中断?我们看到有不中断的,锅漏匠的功夫不间断,他不跟外头人接触,就像闭关一样,没有闭关之名,他有闭关之实,实在他是闭关。他每一天所干的就是念佛、拜佛,他没有别的事情。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干,他真用功,不懈怠,三年如一日,他成就了,他真放下了。他什么也没有,有的不过是两套换洗衣服,出家了,师父旧的衣服给他。没人认识他,所以也不会有人供养他,师父供养。他就是老实、听话、真干,六个字,成功了。这六个字真正了不起,这六个字就是真正修行人。有人问刘素云,你怎么修成的?刘居士就是告诉他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她完全做到了。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修行人成功的秘诀,我们知道,但是没有做到。这个原因就是烦恼习气太深了,每一天生活是跟着烦恼在兜圈子,没有把烦恼放下。那些功夫得力的人,烦恼放下了,不能完全放下,他天天都放一点,放个十年,大概差不多全放下了,功力现前。这是一个门路,而且很快,非常有效。
第二种是经教,这就是印祖所说的,我们的信心不能坚定是对于这桩事情认识不清楚,对极乐世界认识不清楚,对阿弥陀佛认识不清楚,对我们现前娑婆世界认识也不够清楚,所以信心、愿心都不能建立。怎么办?经教。经教也是遇缘不同,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他遇到的善知识一定只教他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要能真干,会成就。刘素云就是走这个路子,她告诉我,一部《无量寿经》一天听十个小时。十个小时怎么听法?实际上是听一个碟,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听十遍就十个小时,她是这么听的。十遍,听懂了,三遍、五遍还不懂,还不清楚,这就是长时薰修。每一天,这一个小时薰习十遍,十年不间断。这一部经听完了,从头再来;听完了,从头再来,就这个听法,就一部,一点都不杂,专到极处。这样十年,她得念佛三昧,她开悟了。无论讲什么,她讲得头头是道,她不需要预备的。除《无量寿经》之外,人家请她讲《金刚经》,请她讲《地藏经》,也讲得头头是道。为什么?开悟了,真得受用。这是一种善根深厚有大福德的人。
第二种遇到经教,他采取的是广学多闻,这是什么?知识分子的习气。我年轻的时候想走一门深入,没有机会,没有人护持,所以与大众广结法缘。广结法缘就得恒顺众生,这个人喜欢听《金刚经》,那个人喜欢听《楞严经》,所以我没有固定的住所,足迹走遍全世界,人家想听什么经我们就得讲什么经。大大小小经典讲了几十部,不是一门深入,是走广学多闻。我没有福报,到老了,讲经教学五十多年了,累积一点福报。这一点福报,我很想帮助年轻人,我希望我能照顾大家。你们真正发心,我们有个小道场,就能够培养你。你学一部经,专讲这部经,除了听经、学教之外,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什么都不要,一切放下。四事供养,我不会让大家缺乏,这个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再就是医药,其他都不需要了。
我要有缘分,晚年能够住在一个寺庙,我不当住持。这个住持要是菩萨,我们能够密切合作,我就会劝他要照顾下一代、保护下一代,把下一代带起来,带上十年、二十年,成就了。这个十年、二十年最好他不下山,他不出寺院的大门,等于闭关一样,他心是定的。所以他能得定,他能开智慧。道业不成就不出来讲经,这个标准就是,我没有开悟我不出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再出来讲经。这真正培养人才的方法。早年我访问日本,日本前后去过七次,应该是在第四次的时候,我特地访问日本的比睿山。这是佛教圣地,日本十三个宗派祖师,开山祖师,都在这个山上修行。日本人称这个山是佛教的母亲,人才都是在这里训练出来的。他们的主持人接见我的时候,我向他请教,过去这些祖师大德在这山上修行,至少在山上住多少年?他告诉我,最少的十四年。我说长的?长的有三十多年。真成就之后,名声外面传出去,自然有人来礼请,下山建立一个宗派,领众薰修。这些大德都通宗通教,有不少显密圆融。
古人这些教诲、这些方法不是偶然得来的,像这经上所说的,真实智慧、真实利益。我们要想正法久住,佛教再兴旺起来,不走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佛学院行不行?佛学院培养佛教的学者,不能培养祖师大德。因为佛学院不是以开悟为目标,佛学院崇尚广学多闻,不是崇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它不是走这个路子的。这是两条道路,我们要走哪一条?祖师的道路很辛苦,但是这里头有真正的法喜,会学得很踏实,活得很快乐。不开悟不下山,这真正参学。我们看到经文,于法自在。于法不自在,不能出去讲经教学。
「群圣者,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断惑证理之诸圣人」。这个地方大乘初地以上是说的别教,如果是圆教那是初住以上,就断惑证理,证理就是见性。「佛为九界导师,众圣中尊」,故云『尊超群圣』,大家对佛的尊重,超越罗汉、菩萨。「佛之光明,彻照洞达,无有极限」,这是说见性的功德。为什么要见性?见性,自性本具的智慧统统现前了,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本具的相好全都显现。这是什么?浅而言之,《华严经》上说的华藏世界、净土法门讲的极乐世界就是。那是什么?智慧、功德、相好之圆满成就。在极乐世界,我们可以称得上圆满。诸佛如来的世界,我们不说圆满,为什么?有些地方还有欠缺。
极乐世界为什么是圆满?极乐世界经过挑剔、经过选择,诸佛世界没有这些手续。所以极乐世界是集诸佛刹土真善美慧之大成,所以它不一样,称得上究竟圆满。诸佛刹土里面好的,极乐世界全有;诸佛刹土里头有些不善的,极乐世界没有。譬如三恶道不善,诸佛世界有,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只有两道,人道跟天道。诸佛刹土里面,六道里头有阿修罗、有罗刹,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些不善。阿弥陀佛精挑细选,不好的都不要,好的统统采取,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集诸佛刹土真善美慧之大成,集大成。所以这个世界超胜诸佛刹土,是这么超胜的。因此,弥陀的光明彻照洞达,无有极限。弥陀光明遍照,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没有一个刹土是在弥陀佛光之外的,没有,阿弥陀佛全都照到,而且全都通达。弥陀通达,极乐世界往生的每一个人也都像阿弥陀佛一样通达,这个意思我们要能想得到。弥陀通达,极乐世界往生的人不通达,极乐世界不是究竟圆满,还有缺陷。所有往生的人都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智慧、神通、道力不可思议的成就。所以这个经上讲『光明彻照,洞达无极』。
「又《净影疏》云:光明彻照,自福殊胜」,这是自己修的福德,「达空无极,自智殊胜」。前面一句说福,是照有,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全都照了。后一句所说达空,空是自性,前面是从事相上,这是从理性上。虽然色相无边,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碍幻有,幻有也不碍真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称无极。「无极」,底下还有一个意思,「名感十方」,名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感应十方诸佛刹土,「有缘斯摄,名无穷极」,名号功德无有穷极。有见到阿弥陀佛像的,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的,都是有缘。一生当中哪怕只听到一次一句名号,跟阿弥陀佛都结上缘了。这个缘的力量很薄,虽然不起作用,但是已经有了种子,这个种子叫金刚种子,永远不坏。因为这个种子,你再遇到的时候,这个种子就有根、就有力了。
我们过去生中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种下善根,生生世世次次提升,才有这一生的机会。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缘成熟,皆得往生。不要计较品位,我只求往生,要有蕅益大师那样的认知。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你往生极乐世界,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感到满意了?他说,我只要能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表示自己没有一点贪心,没有丝毫傲慢,还要跟别人竞争的念头一点都没有了。我们想想他往生的品位,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部经我们读得很熟了,用这个经的标准,他应该是在什么品位?决定是在上辈上生。上辈上生是实报庄严土,不是在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头的人有计较、有分别、有执著,人家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这是我们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分这个干什么?听说别人高品位往生,我们欢喜赞叹,没有嫉妒,自己要成就的就是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悟,觉而不迷,这就对了。
「两解合参」,一种是净影大师《无量寿经义疏》,另外一种《法华经》,两种解释我们合起来看。「则达空无极,表自智究竟通达第一义空,彻证理体,是为大智。故云殊胜。普度十方有缘众生,无有穷极,是为大悲」。大智大悲,法尔如是,自自然然,为什么?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分别执著过,这叫法尔如是,一切法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来从体起用」,体是真如、是自性,本经所说的实际理体,叫真实之际,这是真正的自己,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起作用的时候,「悲智并运」,慈悲心里面有智慧,智慧心里头有慈悲,智慧跟慈悲融成一体。凡夫不是,凡夫慈悲心里面是情识,感情用事,他有分别、有执著,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人我讨厌他,虽然有慈悲,欢喜、讨厌,里面就有差别。如来跟诸菩萨没有,平等的,真平等。为什么真平等?这些见性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统统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自然现象也不可得。
佛家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法是现象,现象的本体就是自性,自性跟一切法根本分不开。他真的明白了,真的认知了,山河大地、一切众生、花草树木、泥沙微尘,没有一样不是自己。这种认知就是大乘佛法所说的法身,法身什么意思?一切法就是我身,我身就是一切法,这叫法身。谁见到法身、证得法身?明心见性就见到了,明心见性就证得了。我不以为我跟佛菩萨是一身,但是佛菩萨认为,我这个身跟他身是一身,不一样。这个就是觉跟迷,觉悟的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后头还有,「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完全平等,一个心、一个智慧,力是力用,经上常常学的十力,如来的十力,无畏是四无畏,都是如来果地上的,众生跟诸佛平等平等,毫无差别。
「悲智并运,故妙用无尽,是乃弥勒以福智超胜赞叹佛德」,这个地方赞叹阿弥陀佛。三皈依里头,「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此地的福、智这两个字,足是圆满、满足了,没有欠缺,就是福报满足、智慧满足了,这个人称作佛。不要佛的人就是不要智慧、不要福报。不要福报,没福报的人贫穷下贱,没有智慧的人愚痴。谁愿意贫穷下贱?谁愿意愚痴?都不愿意。都不愿意,又不要佛,那怎么办?佛是智慧圆满、福报圆满,所以求福报、求智慧,一定要跟佛学。为什么跟他学?他是圆满的福报、圆满的智慧。
「又佛十号之一曰天人师」,这是解释「一切天人之师」,佛十号里头有这一个号。「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游步十方,为大导师」,这个地方的游步是比喻,实际上是应化,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变化无量无数。佛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切处、一切时他都在。我们起心动念佛都知道,统统都有感应。感应有显有冥,显,我们觉察到了;冥,我们觉察不到,但是不能说没有感应。
请看下一段,「心得开明」,经文:
【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注解,『今得值佛』,「值」是遇到。我们这一生虽然没有遇到释迦牟尼佛本人,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我们生在其中,时当末法第二个一千年;换一句话,后面差不多还有九千年。「人身难得佛难值」,我们得人身、值佛法,「是一大庆也」。佛门弟子遇到生日的时候,在庆生会上,要把这个意思向大家宣布,提醒大众,我们为什么要庆祝、庆生?因为太难遇到了,我们遇到了,非常值得庆幸。如果不是这桩事情,人活在这个世间迷迷糊糊,生不知道从哪来,死不晓得到哪里去,这个人生毫无意义,不值得庆祝。值得庆祝是真正遇到佛法。遇到大的功名富贵不值得庆祝,为什么?那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当中你必得到的果报,那有什么好庆祝的?可是这一生当中遇到佛,这可是大大庆祝了,为什么?遇到佛,可以得大福报,这个大福报是了生死、出三界,是成佛作祖;遇到佛,开真实智慧,这是真正值得庆祝的大事,不是小事。
『复闻无量寿声』,这更难了,「经云信慧闻法难中难」,有智慧,能信、能闻佛的说法,你听懂了,生信心了,这是什么?这是你成佛的缘成熟了,真太难太难!「何况所闻乃六字洪名」,怎么会这么巧让你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是弥陀「一乘愿海,最极圆顿,不可思议之妙法」,这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向阿弥陀佛学习,要学习他最极精微、微妙的大法,我们才没有白遇到。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哪一法能比这个法门更巧妙、更简单、更容易、更稳当、更快速,一下就超生到如来地?你不通过八万四千法门,你不知道这个法门的微妙,你全了解之后,才知道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尤其不可思议的,不管是你什么身分,男女老少、贤愚不肖,有智慧、没智慧,只要你听到了,只要你学习,没有一个不成就,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决定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
你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你还能找到比这个更超胜的方法吗?找不到了。大乘经好,它太高了、太深了,我们程度不够,学不到。这个六字洪名,这一声佛号容易,谁都能念。只要念念相续,不要间断,放下万缘,你的成就会比那个通宗通教成就还要高、还要殊胜,你跟他相比,你有信心,他不相信。为什么你比他高、他不如你?就是因为他不相信,你相信,你超过他了,他修行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你修行很短的时间,超过他太多了。这是什么?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佛是老人,劝你这个法门你不相信,那就没法子。好,找一个你相信的,难修难证,这个相信,这了不起的法门,你慢慢去学去。这个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你瞧不起的人,他一天到晚老实念佛,三年成就了,比你高太多了。你往上看,看不到它,没看见,它太高了,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法门太殊胜了。这三句话,一乘愿海,一乘是成佛的,四十八愿是度一切众生成佛的,不是成菩萨,所以最极圆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没有阶级。《华严经》上凡夫成佛要经历五十一个阶级,净宗没有阶级,所以不可思议的妙法。
「《弥陀要解》曰」,蕅益大师的话,「不论至心散心」,讲得好。至心是什么?一心念佛,散心是散乱心。至心念佛的人少,一般念佛全是散心,行,散心可以。「有心无心」,有心是求生净土,无心是没有想求生净土的心,也行,不往生净土念佛的人得无量福报。「或解不解」,没有关系,经的义理懂不懂不要紧。「但弥陀名号,一经于耳」,只要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你真听进去了,只听过一次,听进去了。「假使千万劫后」,当然善根种下去了,这一生不能起现行,可是毕竟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你将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往生都在你自己遇缘不同。于是我们明白了,我们的一经于耳,这句名号听到阿赖耶识里头,肯定是千万劫之前我们种的这个因,生生世世它都在增长。所以,大乘经上说,说得好,说得不错,真正肯念佛的人,这一生往生,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你为什么这么相信?为什么这么拚命去干?是诸佛如来威神加持,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成就。
我们要记住,莹珂三天成就,在我们眼前的黄忠昌,两年十个月成就的。他有一本日记给我,写得很详细,搬家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留意把它找出来,整理一下,把它印成书。因为他在关房里头,每一天用功、感应,他都有记载。在头一年也是散乱心,心不能集中,第二年、第三年,慢慢心就定下来了,这都是经验之谈,非常好的参考资料。真用功的人都会遇到这些境界,最重要的忏悔。为什么心力不能集中?那是我们自己业障很重,烦恼习气很深,一定要忏悔,求佛菩萨加持。希望这一生往生净土,这个心要坚定,不能怀疑,要勇猛,这一生决定成就,不要等到来生后世。成就之后,乘愿再来,广度众生,跟阿弥陀佛的愿完全相应。
「故令会众,欢喜庆幸。开发佛智,明悟自性」,故名『心得开明』,所以这个「心得开明」就是开悟了。明悟自性,这是开明到极处,跟六祖惠能大师一样。也有开明达不到这个境界,都好。所以古人讲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等级不一样,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总而言之,一个最高的原则,我们要记住的,就是放下。为什么不能开悟?因为你放不下。自己去想,总有东西放不下,这个东西障碍了。把这些障碍排除掉,像念佛堂堂主常说,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专念,这就对了,问题就解决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