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71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
  1.勿忘初心
  有些人来到寺庙学佛法,好像修行没有什么进步,好像修行会恍恍惚惚,甚至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离自己越远,这是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了。我们学佛到一定时候,来到庙里法会参加多了,往往就会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掉。最初的发心很重要,是你皈依、学佛最主要的原因。你把皈依、学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记掉了,当然你的行为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你的行为没有意义,那么你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
  佛法是非常注重发心的。你是发清净心,还是发染污心;是发善心,还是起恶念;你是散乱心,还是内心里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这种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是大大不一样的。
  犹如一个学生去了学校,如果不好好念书,不认真用心念书,哪怕每天去学校,最后考试成绩也会很差。我们去了学校,自己要认真用功,用心读书,找最好的老师接受教育,并且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去完成作业,最后才会有好的成绩。如果来到学校,根本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用功学习,老师为我们指出来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改进,那么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学校,仅仅是徒有其名。我们学得比较久的同学,常常会犯这个毛病。
  有时候我们也会说:我们在三宝地就是为了要积聚资粮,为了要好好学佛法,为了要好好修行。这个时候的认识,仅仅是理论上的认可、理论上的认知而已,而实际上此时此刻你的心,跟你最初第一天、第一次来到寺庙那一刻的心,已经是大大不同了。
  2.嫉妒和骄慢
  佛法告诉我们,皈依、修行要殷重,要非常至诚、非常恳切,我们非常认真去修行,才能够有感应。我们不能至诚、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说明我们已经在散乱,我们在起慢心,我们在掉举,我们在嫉妒,我们在比较、在分别、在烦恼。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障碍我们来到庙里听经闻法,使我们不能如理思维,不能如理抉择,不能把法真正地听到心里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碍住了。
  我们容易犯很多毛病,嫉妒和骄慢是比较容易犯的两个毛病。慢心的特点就是你在高处看人,嫉妒的特点就是你自己站在低处去看人。从低处看人,你就觉得好像每个人都比自己好,各方面都比自己好。那么,别人每一方面都比你好这本身不是问题,当你看到别人用功修行,具有能力、财富、品貌等,事业、家庭比自己好,你就会内心难过、内心起烦恼、内心产生痛苦,这个就叫做嫉妒,这就是问题。
  什么叫做骄慢呢?我们多做了一点事情时,就觉得我做了很多,别人都不如我;我们做得好一点,就认为别人做得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就觉得别人都很笨;我们能力比别人强一点,就会看不起别人,会认为别人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文化高一点,就觉得别人文化程度那么低;我们体力好一点,就觉得别人那么无能……诸如此类,内心总是不能平静,内心总是不能平衡,内心总是不能以平常心来认识自己,以平常心来对人、对事,以平常心来学佛法。
  古来祖师大德讲“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够如实认识到自己的心,自己内心是什么状态,内心是什么问题,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所有外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是你当下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烦恼障、所知障重;有些内心的问题,是你过去世等流下来、过去累积下来的,把你内心障碍住了,把你内心那份善良的、清净的、庄严的心给塞满了。那怎么办呢?你要把这些障碍、问题清除掉,就要去忏悔。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六、愿力和智慧
下一篇: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四、环境对人的影响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学诚法师开示要点笔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四讲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感悟人生 第二讲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示 五、学佛的方法和路子
 生处能熟 熟处能生
 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三、饶益有情
 法华漫话系列:欢喜造善业随喜修善行——读《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有感..
 精进佛七开示(二) 四种念佛方法
 五一法会皈依开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法是本性清净[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愿性之16:发愿大小要依自己能力而定[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二十八、什么是三宝?[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蜀中净土》文选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栏目:净土宗文集]
 真正修行的人该做什么?[栏目:佛网文摘]
 佛教科学观 四、佛教的缘生观[栏目:尢智表居士]
 要随顺众生,但是众生如果提出违反戒律的要求,该怎么处理?[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暇满、义大、难得[栏目: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华严宗简论 第五章 华严宗的观法 第二节 法藏的妄尽还源观和十重唯识观[栏目:真禅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