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60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第一

本地分中一共是十七地,现在声闻地排在第十三地,所以叫「第十三」。

「声闻地」这个「声」就是佛的法语;现在的佛教徒就是从师友边听闻到佛的法语,而后发心修行证果,总名为声闻地。在声闻地里面一共有四个瑜伽,现在是初瑜伽,「初瑜伽第一」,这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四个瑜伽里面现在是初,初开始的一个瑜伽处。

这「瑜伽处」,就是修止观叫做「瑜伽」,修观行叫做瑜伽。这「种性」就是种子,由种子而现行、现行止观,所以种子是瑜伽处的依止处了。因为有种子、你原来有这样的种子,而后遇见了佛法的因缘你就发为现行而修止观,所以叫做「瑜伽处种性地第一」。

 

丙十、声闻地(分三科) 丁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修所成地。云何声闻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里面的科,这声闻地是第十大科。这五识相应地是第一科、意地是第二科、有寻有伺等三地是第三科、三摩呬多地第四科、非三摩呬多地第五科、有心地无心地这是第六科、这闻思修所成地是分三科:闻所成地是第七、思所成地是第八、修所成地是第九,现在是声闻地就是第十科。这第十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修所成地」前面第二十卷,「如是」就指前面二十卷,已经宣说了「修所成地」的七大段,那个发心修行的事情。「云何声闻地?」这修所成地;闻思修这三地,是佛教徒一切修行人所共修行的方法,不管你是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你都需要有闻思修的这样学习的方法,所以他是共行。从声闻地以后,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是别行。声闻种性的人修声闻乘的法门,独觉乘种性的人修独觉乘的法门,这个菩萨种性就是有佛性的人,他就修菩萨的法门,所以这是别行,个别地。现在这别行里面第一科就是声闻地。这个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这三地由劣向胜,最殊胜的是菩萨地,比较薄弱一点的是声闻地,中间性的就是独觉地。

现在说这个「声闻地」,怎么叫做「声闻地」呢?就是「云何声闻地?」所以这两句话是结前生后。就是「如是已说修所成地」就把前面这一地结束了,「云何声闻地?」这是发起后面「声闻地」。这是第一科结前生后。

第二科正广分别就是回答这一句话,云何声闻地?这就是声闻地。这以下就是正式地广分别声闻地的法门。分两科,第一科总标一切。

 

丁二、正广分别(分二科) 戊一、总标一切

一切声闻地总嗢柁南曰:

这是总标一切,这声闻地里面一切的内容现在总说一个颂,就是:

 

若略说此地,性等数取趣;如应而安立,世间出世间。

此地略有三,谓种性趣入;及出离想地,是说为声闻。

这「嗢柁南」,前面本论一开始就有这个话,曾经解释过,翻到中国话翻个「集施」,就是集会的「集」,「施」就是布施波罗蜜的「施」;「以少略言」以少数的文字,「集合多法」里面能表达很多很多的佛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布施给一切学习佛法的人,使令他容易受持。因为太多了不容易受持,简单几个字你容易受持,就能把这一部份,这个法门的大纲要,你能够抓得住了,所以这个「嗢柁南」这个颂有这个好处。

这总标一切里面是用这个颂来标。「若略说此地」假设若是简要地,这「略」就是纲要性地来宣说这声闻地里面的内容的话是有四项不同,第一个就是「性等」,就是种性,这个「等」字是什么呢?因为种性地里面有自性、有安立、有诸相、有数取趣的不同所以叫「性等」,就是这一地里面第一个大义就是说「种性」,第二个说「数取趣」,第三个说由「如应而安立」,第三就是说「安立」,第四个说「世间出世间」。这个声闻地里面就说这么四大段内容,这是一个分类法。

第二个分法呢,「此地略有三」说声闻地大要来说,有三个大意。第一个就是「种性」,这下边有解释。第二个是「趣入」,趣入就是发心修行向于圣道那边去了叫「趣入」。「及出离想地」,「出离想地」就是已入圣道出离生死了,得解脱得涅槃了。那么分这么三大段。

就是两个分法。就是前一个分法分四大段,现在第二个方法就分三大段,这三大段也包括前面那四个、四项的内容的。不管分四科也好,分三大段也好,「是说为声闻」这就是说声闻地,声闻地的内容就是这么多。

这个「出离想地」;譬如种性地、趣入地、出离地,但是多个「想」字。这个「想」窥基大师解释,「想」者「名」也,就是名字的名;你心里面这样子思惟,这样思惟,就是安立出来这么多的名字,就是安立出来种性地、趣入地、出离地。就是这么多这样的分法都是由人的智慧,(这「想」实在就是智慧),就是由智慧,由弥勒菩萨的智慧表达出来的,是这样意思。

这是把声闻地,一共是十四卷,从二十一卷到三十四卷,一共是十四卷的内容的大纲要就是这么多。

前面总标一切,第二科别辨一一,标出来这个种性,趣入、出离地。下边就是一地一地的各别地去说明。分三科,第一科是种性地,先说什么叫种性地。分三科,第一科是征,征者问也,就是问。

 

戊二、别辨一一(分三科) 己一、种性地(分三科) 庚一、征

云何种姓地?

什么叫做「种性地」?前面那个「瑜伽师地」那个「地」,这个「地」在那边我们解释过了。

这底下「嗢柁南曰」也是用颂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标,就是把这内容的大意把它立出来,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庚二、标(分二科) 辛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若略说一切,种性地应知;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

「若略说一切」也还是这样的态度;假设若是简要地说明一切的种性地大意的话呢?「若略说一切种性地」,这把它念下来,就是简要地说明一切种性的内容,那你应该注意「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就这四样,种性地里面就说这四样事。

这是用嗢柁南来标。下面第二科是长行来标,也就是解释这个颂。

 

辛二、长行

谓若种性自性、若种性安立、若住种性者所有诸相、若住种性补特伽罗、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种性地。

这个长行就是解释这个颂了。「谓若种性自性」,前面谓「自性」、怎么叫做「自性」呢?「谓若种性自性」就是种性本身的体性是什么?他究竟是什么回事情?这是一大科。「若种性安立」,就是要用文字再详细地去解释这个种性的相貌,那就叫「种性安立」,这个「安立」就是用语言文字去介绍他的内容,这叫「安立」,这一科就是更广了。「若住种性者所有诸相」就是安住种性的人,也就是有种性的人他所有的相貌;你说这个种性这样子那样子,但是有种性的人是什么样子呢?这里面有说出来。「若住种性补特伽罗」,这又详细说这安住种性的这些人都是谁呢?这里面「补特伽罗」我们简单地解释就是「人」;安住种性、有这样种性的;在现在是说声闻地,那就是说有声闻地种性的人,或者是换一句话说就是有声闻人的无漏种子的人。这个「种性」就是无漏的种子,但是他是属于声闻的无漏种子、有独觉的无漏种子、有佛的无漏种子,这有三乘种子不同。现在是说有声闻无漏种子的人都是谁?

「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就是前面这四大科,把他合在一起就「名为种性地」。这是用长行解释这个颂,说完了。

 

庚三、释(分四科) 辛一、自性(分三科) 壬一、征

云何种性?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

现在是第三科。就是: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标,分颂和长行。现在第三科是解释。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释自性,这种性里面分四大科;自性、安立、诸相和数取趣,现在先解释自性,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种性?」怎么叫做「种性」呢?「种性」这句话内容是什么意思呢?这是问。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辨相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证。

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辨别这种子的相貌、种子的体相。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安住种性,这「住」或当具足讲也可以,就是具足声闻人的无漏种子的人,他这个人,就是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这个人「有种子法」,他的身体里面、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他有这声闻的无漏的种子,有这种子的这个东西。

「由现有故」;这「有种子法」这句话呢「由现有故」,就是他现在;他现在还是个生死凡夫在生死里流转的但是现在他就有这无漏的种子,就有声闻人的无漏种子可以得涅槃,就是这个「有」、他就是「有」而不是没有。这「现」是表示「不是当来」,不是将来有,是说现在有,这「有」是表示说「不是没有」,就是现在就有。「由现有故,安住种性补特伽罗」他的种子在他的心里面安住不动不可破坏地,这个种子。

「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若」、假设,假设能遭遇到殊胜的因缘,或者遇见佛出现世间了,遇见有三宝出现世间为众生宣扬佛法,他若遇见这样的因缘的时候,他若见佛闻法的时候「便有堪任」,他就能够接受,这「堪任」在这里说就是能接受,接受佛的教导,他就能发心,这修行这件事他能担当起来,这就是「揕任」。「便有势力」他若发心修行以后,他那无漏的种子,那种性就发出来力量就可以得涅槃,就能够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有余涅槃。

「于其涅槃,能得能证」对于有余涅槃能得,对于无余涅槃能证,这就表示这个人,这就是「种子」的相貌,他这个人他能这样子;那无种性的人他就不行了,他遇见胜缘也不可以,也是不可以。

 

《披寻记》七五九页: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者:意地中说: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陵本二卷一页)由此当知,此种子法,谓声闻菩提种子;由附所依有此种子法故,名住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未遇生缘,安住自性无有变异,亦无失坏,故名为住。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者:意地中说」我们已经学过了,五识相应地是第一,这意地是第二。「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就是这个人能入涅槃,他有这种功能,他能断烦恼,他这个人能够灭一切苦,使令一切生死的苦恼能灭除去能灭除一切烦恼,就是「般涅槃法者」能涅槃的。「一切种子皆悉具足」,那么这个人他不但是有生死流转的种子他也有出世间得圣道的种子,这些种子他都具足他都有,「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说这个人他没有入涅槃这种无漏种子,这个人便缺少了三种菩提种子,缺少了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菩提,这三种菩提的无漏种子就没有了,所以他没有这种三种菩提种子的人就不能入涅槃,就不可以了。这在(陵本二卷一页)那地方文就是这么说的。

「由此当知,此种子法谓声闻菩提种子」,现在这里说的「有种子法」这句话,由此当知「此种子法」这句话,「谓声闻菩提种子」在三种菩提种子里面,不是独觉的种子也不是佛的无漏种子,是指声闻菩提的种子说的。「由附所依有此种子法故」他这个无漏的种子附在他所依,附在他的「所依」就是他的生命体里面,生命体里面当然就是阿赖耶识、附在那里面,「附所依」附在里面。阿赖耶识是有漏的东西,他那里面有有漏种子,有漏种子是正在有力量的时候在生死里流转,现在这个得涅槃的种子也附在那里面,所以「有此种子法故,名住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这就叫做「住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这句话是这么意思。

「未遇缘生,安住自性」若没有遇见殊胜的因缘来发动它,来发动这个无漏种子;没有遇见这个因缘的时候呢「安住自性」,他这无漏的种子就是很平安的潜藏在那里不动,「安住自性」。「无有变异」没有变化,虽然在生死里流转到天上去在人间又跑到地狱去,但是无漏种子不变动。「亦无失坏」他不会失掉的,不可破坏「故名叫做住」,这就叫做「安住」,「安住」是这样意思。

这第一段是辨相、辨别,就是说明这个种性自性的相貌。这「自性」这句话在这上说,是不共于其他法的,单独他自己是这样的体性,所以也叫「别性」也就是这个意思。下面第二科是问答,用问答来说明种性的相貌、这个自性的事情。分两科,第一科异名。

 

癸二、问答(分二科) 子一、异名

问:此种性名,有何差别?答:或名种子,或名为界,或名为性,是名差别。

「问:此种性名,有何差别?」这上面说「种性」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的话来解释他呢?有什么不同的名字呢?「答:或名叫做种子」,这「种子」是一种譬喻,就是世间上这些植物,譬如说橙子它也有种子、苹果也有种子,这花草树木它都有种子,由种子就能生出来根、梗、枝、叶、花、果来。说是这个人,他有无漏种子他就能生出来圣道,是这个意思。「或名为界」,这个「界」也是种子的意思。「或名为性」,「性」也是种子的意思。「是名差别」,这是名字的差别,说种性也好、说种子也好、说界也好、说性也好,这是名上的差别,里面的含义无差别,是这样的意思。

这是第一科是异名,不同的名字,下面第二科是体性。

 

子二、体性

问:今此种性以何为体?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于此立有差别之名。所谓种性、种子、界性。

「问:今此种性以何为体?」这个种子它的自体是什么样子呢?以什么为体性?「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说这种子它就附带在他的身心里面、附在他这个身体里面,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或者说是附在阿赖耶识里面,(这阿赖耶识是所依,一切一切都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发动出来才能有所活动,若离开了阿赖耶识一切一切事情都不成就了,所以叫阿赖耶识是所依)。现在这个种子在什么地方呢?也是在那里。

「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他这个种子;有这样的无漏种子的人,他就会表现出来这样的相貌(这在下面有讲),而这相貌是什么呢?就是「六处所摄」,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出这六个,你所有的思想、行动,你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你不能离开这个,另外有什么思想,有什么行动的。现在说这无漏种子,它也是属于「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在时间上来说,向前推,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种子呢?从没有开头。你向前推,推不到它最初的那个时间,说「无始世展转传来」从无始世展转传到现在,他是在人间又到天上、天上又跑到地狱去、地狱又跑到天上去了,虽然种种的变化但是这个无漏的种子一直地没失掉,一直地展转传到现在。「法尔所得」是自然而有的,不是因为修为,不是因为造作而成的,自然有的这个种子。

「于此立有差别之名」就在这里面,这法尔所得的种子立有不同的名字,所谓叫种性、叫种子、叫界、叫性。

 

壬三、结

是名种性。

就是这个,这就是这个声闻种性的这个种子的体性就是这样子。

 

《披寻记》七六○页:

附在所依等者:此中所依,谓有识身。摄大乘论说:出世心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摄论一卷十四页)如是应知,附所依义。又如下说:住种性者所有诸相,谓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相违,当知即名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诸相。今指彼相违相,说有如是相言。又如下说: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是故此说六处所摄。又此种性,非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熏习可有。若许尔者,应不建立有无种性二种差别。然实不尔。即由是义,说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性,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

「附在所依等着:此中所依,谓有识身。」就是有了别性的这个「识」的「身」体;譬如说那棵树它没有了别性,那枝花它没有了别性,它也有身体但是里面没有识。现在说是「附在所依」是指这有识的身体,就是一切有情才有这种种子的。

「摄大乘论说」这是无著菩萨造的《摄大乘论》说:「出世心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这个「出世心」,超越世间那个那一念清净心,就是无漏的智慧相应心,「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就是那个最清净法界;这个「最清净法界」怎么讲呢?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他觉悟的那个真理,那个是「最清净的法界」,里面没有垢染没有烦恼的污染那个是「最清净的法界」。「等流」就是佛有大慈悲心有大智慧,把他所觉悟的「清净法界」平等地宣说出来叫做「等流」,所说出来的那个佛法和他所觉悟的佛法是相等的,「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佛这样子为众生宣说佛法了,而你能够听闻佛所说的清净法界,你听闻以后,你没做偏僻的颠倒思惟、你没做颠倒思惟,能如理的作意所以叫「正闻」,大家都是听佛说法,有的人做邪知邪见的去理会那就不叫做「正闻」了,说他能够「正闻」就能如理的去思惟,这样子受到了清净法界的熏习了,在你内心里面就有了种子。你听闻佛法的时候你能如理作意,在你心里面就造成一个力量,造成一个清净的力量这叫「种子」。

这「出世心」,我有出世的愿望就从那个种子生出来的。那个「种子」从那来的呢?从这个「正闻熏习」而有。「正闻熏习」从那来的呢?从「佛的最清净法界等流」来的。就是这样,由佛为我们宣说最清净法界等流这是第一步,我们能够正闻熏习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呢就在你的心里造成一个种子,这就是无漏的种子。这个种子造成了以后又怎么样呢?就生出来出世心了,我不愿意在世间流转生死了,我想要得圣道,就这个意思,「种子所生」。

「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此闻熏习」,「此」正闻熏习的种子,这个种子在什么地方呢?「随在一种所依转处」,「随」你是天上的人来听佛说法你也要有一个身体也有眼耳鼻舌身意,是人间的人你听佛说法你也有一个「所依」,你也有一个阿赖耶识你也有一个身体。就是「此闻熏习」,这熏习的种子,随你在那一种所依转处你都有个阿赖耶识的,「寄在异熟识中」这个熏习的种子就寄托在你那个阿赖耶识里面,寄托在那里头。「与彼和合俱转」阿赖耶识里面是有漏的境界,但是你这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是无漏种子,也就和有漏的阿赖耶识在一起,「和合」,同时地相续下来,他也是有为法,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剎那灭剎那生、剎那生剎那灭这样子所以叫做「转」,阿赖耶识也是剎那生剎那灭、也是剎那剎那地。这「正闻熏习」的种子和阿赖耶识就是融合在一起相续下来「犹如水乳」,就像那个水和乳,这边是水你加一点乳,这水它不能拒绝的它也就和那个乳在一起,在一起而还不是能混合,它和水还不同,还是不一样的。

(摄论一卷十四页)这是引《摄大乘论》上这一段文来表示现在这里说这个「附在所依」这句话,解释这「附在所依」这句话。「如是应知,附所依义」,像《摄大乘论》上说的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附所依」的道理,「附所依」这个道理像《摄大乘论》的解释就明白了,是这个意思。

不过《摄大乘论》上那个说的那个无漏的种子,是后来由正闻熏习创造的不是说本有的,但是现在《瑜伽师地论》是「法尔所得」是本来有的,这个地方不一样。但是都是附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个地方相同。

「又如下说」又如下面,就是本论下面说。「住种性者所有诸相」安住这声闻种性的人的相貌,「谓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相违」,就是与那个一切「无涅槃法」的人(说这个众生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没有这涅槃的种子,没有涅槃的无漏种子),没有涅槃的无漏种子的人,他表现出来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相貌和有涅槃法种子的人「相违」,是不一样的、是不一样,「相违」。「当知即名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诸相」这安住种性补特伽罗的相貌,就是这样子和那无种性的人不一样。「今指彼相违相,说有如是相言」,就是指这句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这「有如是相」这句话就是这么解释了,实际上那个相貌这里没引,但是下面有说。

「又如下说: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是故此说六处所摄」又如下面文有这样的话,说「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说这个种子;你有声闻的无漏种子,这个无漏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不是离开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有一个不同的种子的相貌,不是这样。你心里面有无漏的种子,这种子什么相貌呢?他的相貌,不是离开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有一个相貌,就是这么一句话,是这样意思。「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是故此说六处所摄」,「即于如是」就在你现在你这样的种类,(这「种类」就是种性),就是在你眼、耳、鼻、舌、身、意你有这样的无漏的种子,「分位」就是安住在这个有无漏种子的这个位子上面,「六处殊胜」就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你眼、耳、鼻、舌、身、意里面遇见了殊胜的因缘的时候就会发出来这种作用;你没遇见因缘的时候,那个不知道,不知道这个人怎么回事。但是遇见因缘的时候,有人能发出来这种作用,有人不能发。就是,遇见这种因缘,遇见佛、法、僧三宝的因缘的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有这殊胜的功能。「是故此说六处所摄」所以这里面说,这个种性究竟是什么?是「六处所摄」就是属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不是离开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有一个东西叫做「无漏种性」,不是这个意思,就这样子。

「又此种性,非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熏习可有」,又这个无漏的种性「非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熏习所有」,没有这种种性的人他怎样熏习也不行,没有这种无漏种子。「若许尔者」如果说是;你若同意「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也许可以熏习有这种种子的话;若这样「应不建立有无种性二种差别」,那就不能够建立「有种性」、「无种性」这两种差别了,就不可以这样建立,那就是一切人一切众生都有这种种性,应该这么说了。「然实不尔」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子,有的人有种性,有的人无种性。「即由是义,说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性,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所以这么讲了。

这个讲法也是很妙,说是「法尔所得」,「从无始世展转传来」这个话,就好像有这么一个东西展转传来;但是若说从「六处所摄」这句话来说呢?凡是这个众生遇见殊胜因缘的时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有这种功能,这就叫「无漏种性」。这个地方也是很妙,这是这样解释。

前面这两大段合起来就是说这个「自性」;说这个无漏种子的自性是这样子,这一科说完了。

 

辛二、安立(分二科) 壬一、释(分二科) 癸一、正辨相(分二科) 

子一、辨粗细(分二科) 丑一、问

云何种性安立?谓应问言:今此种性,为当言细?为当言粗?

这是安立,第二科。「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现在说这个「安立」,怎么叫做「安立」?。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正辨相,又分两科,第一科辨粗细,分两科,第一科问。

「云何种性安立?」这种性的安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语言文字再详细地介绍这种子的自性,是这么意思。

「谓应问言」假设就是说,有人这样提出问题说:「今此种性,为当言细?为当言粗?」说这无漏的种子,是应该说它是微细的东西呢?「为当言」它是一个「粗」显的东西?我们容易觉知到的叫粗。

这是问,第二科回答分三科,第一科标。

 

丑二、答(分三科) 寅一、标

应答言细。

应该回答说:这个有种性的人,他这无漏种子是很微细的,应该这么回答。

这是标,第二科征。

 

寅二、征

何以故?

什么原因他是细呢?下面第三科解释。

 

寅三、释

由此种子,未能与果,未习成果,故名为细。若已与果,已习成果。尔时种性,若种、若果,俱说名粗。

「由此种子,未能与果,未习成果,故名为细」。由于这个种子,没有遇见佛法僧的因缘这个种子它不发生作用,不发生作用就是没有结果。「未习成果」,你若遇见佛、法、僧听佛说法的时候他发道心了,那这种无漏的清净的戒定慧出来了,那我们就很明显地就知道了。说现在没有这件事,他也没有发心也没有去修学圣道还没有得圣道果,这事我们不知道、不明显所以叫做「细」,就是微细,就是那种子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那种子的相貌是很微细的我们不容易发觉。

「若已与果,已习成果」若是它已经给你果了,他遇见殊胜因缘发道心了,就是得到无漏的戒定慧,那就是给你一个果报,给你一个结果。「已习成果」虽然是本有的无漏种子,你还要熏习还要修行,而后才能得到无漏的戒定慧,得涅槃的。「尔时种性,若种若果,俱说名粗」,说「种」也好说「果」也好,就是很明显地知道这个人有无漏种子,这个人有圣道得了三明六通了得到八解脱了,得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了,这我们容易知道,所以叫做「粗」。

 

《披寻记》七六○页:

由此种子未能与等者:菩萨地说:种性有二: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今约最初,名未能与果。约彼第二,名未习成果。即于此位,由未有果,此种子相,难可现见,故名为细。与此相违。由与果俱,是故种果,俱说名粗。

「由此种子未能与果等者,菩萨地说:」现在是声闻地,下面就是菩萨地。「菩萨地说:种性有二;一、本性住种性」,你没有修行以前,你的本性上就有这种种性。「二、习所成种性」,由于熏习才有这种种性的。「今约最初,名未能与果」就是约那个「本性住种性」来说是未能与果。「约彼第二,名未习成果」就是约「习所成种性」未习成果。这里边的说法也是很复杂,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原来的有了,你原来有一个本性住的无漏种子,遇见佛法的时候,就是这个本性住的种性发动了闻思修得到圣道了,这就叫「习所成种性」,我看这么讲比较简单,就是这个解释法。

「即于此位,由未有果,此种子相难可现见」,你没有遇见因缘它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没有果,说这个种子的相貌你不容易现见「故名为细」。「与此相违,由与果俱,是故种果,俱说名粗。」

这是辨粗细。底下第二科,辨一多。分两科,第一科,问。

 

子二、辨一多(分二科) 丑一、问

问:如是种姓,当言堕一相续?堕多相续?

这个比那个粗细还微细了一点。

 

《披寻记》七六一页:

堕一相续堕多相续者:相续有四:一、自身相续,二、他身相续,三、诸根相续,四、境界相续。如摄事分说。(陵本一百卷十五页)今此义中,唯约诸根相续为论。由前已说,六处所摄,故作是问:如是种性、堕一,堕多?

「堕一相续,堕多相续者:相续有四:」这个相续不断,剎那剎那地相续下去这件事有四种不同。「一、自身相续」你自己的生命体,剎那剎那地相续下来,你这一个生命从开始有就是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这样相续下来,生命结束了又有一个身体,就一直地相续下来。譬如说,前生是人今生是天、前生是天今生是人,总而言之你自己这个因果的系统一直地相续下来他不中断,叫自身相续。「二、他身相续」是另外别的众生他的身体也和你一样,也是剎那生、剎那灭地相续下来不断,也是六道轮回一直相续下来。「三、诸根相续」这个「诸根相续」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剎那剎那地相续下来。这个「识」也是相续,但是有间断;这个诸根,譬如说眼根他一直的相续下来,当然你也可能会破坏了这眼根就不相续了,这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是这样相续,相续下来。第四个是「境界相续」,你有眼、耳、鼻、舌、身、意,你一定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它也是相续地,这就是随着你的业力的不同,你是人间的人你就有人间的眼、耳、鼻、舌、身、意,人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你若是天上的,有天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天上的色声香味触法。你若是地狱的,那就是地狱的境界相续了。

「如摄事分说」前面这四种相续是在摄事分讲的,(陵本一百卷十五页)。「今此义中」现在这里说「堕一相续,堕多相续」,「今此义中唯约诸根相续」说的,「约诸根」约你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为论」。「由前已说,六处所摄」为什么提到这件事呢?因为前面说到种性自相的时候,说到这无漏的种子就是「六处所摄」,就是属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样子。「故作是问」所以这里面就是提出来这个问题「堕一相续?堕多相续?」「如是种性,堕一?堕多?」是一相续?是多相续?提出这个问题。

这前面是问,下面是答。

 

丑二、答(分三科) 寅一、标

答:当言堕一相续。

「答:当言堕一相续」。堕者,落也,就是属于一个相续里面的,不是多相续。「一相续」究竟是什么呢?底下看《披寻记》。

 

《披寻记》七六一页:

当言堕一相续者:此中义显,唯堕意处,故言堕一相续。摄大乘说:寄在异熟识中。彼异熟识,意处摄故。

「当言堕一相续者:此中义显,唯堕意处,故言堕一相续」,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处,就是属于意处,你的意根的相续(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不是在这里),是属于意根。你到无色界天上去的时候就没有前五根,前五根就是没有了。若说识的话,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话,也有变化;我们人间的人、欲界天的人正常的说这六个识都有,但是色界天到二禅天以上就没有前五识了,二禅天前五根还是有,但前五识没有,只有第六意识,这就不同了。所以这情形就不同,你若到了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定第六意识也没有了,若是灭尽定也没有第六意识,所以这第六意识没有了,在这个地方有这么多分别。

现在是堕一相续?堕多相续呢?这地方「当言堕一相续」。这个《摄大乘论》上说:「寄在异熟识中,彼异熟识,意处摄故」,这阿赖耶识就是属于第六意根。譬如说是,唯识的经论,说到有末那识、有阿赖耶识,但其他的经论上没有说七识、八识,只说是有六识,那么这个「末那识」、「阿赖耶识」在那里呢?就在那个第六意根那里。所以是「堕一相续」就指阿赖耶识说的,这样意思。

 

寅二、征

所以者何?

因为什么说「堕一相续」呢?那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这是第二科,就是问。「若法异相」这第三科就解释,解释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反显。

 

寅三、释(分二科) 卯一、反显

若法异相,俱有而转。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

「若法异相」若是这件事各有各的相,我的相不同于你的相,你的相不同于我的相,这是「若法异相」。「俱有而转」但是不同的相,同时在一起活动叫「俱有而转」,是这样子。「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这「异相」的「法」在一起活动,那么我们就会很明显地看出来,各别的相种种的相续;虽然是「相」不同,大家都是相续不断地相相续下来,种种地流转活动不同,就看出来这些境界。那么这就是「多相续」,这是多相续的境界。那么现在这个无漏的种子,声闻人的无漏的种子,安住声闻补特伽罗的种性的人,他的种子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第二科正成。

 

卯二、正成

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说,谓为种性、种子、界、性,是故当言堕一相续。

「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他这个无漏的种子,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有各别的形相,不是。所以他不是多相续,不是那样子。这个地方看《披寻记》解释:

 

《披寻记》七六一页:

若法异相俱有而转等者:如说:眼等六识是识自性差别;又说:眼等六触、六受、六想、六思,是名触、受、想、思自性差别。如是等类,虽依眼等六处而生,然非是一,名法异相。能依所依,同生住灭,是名俱有而转。由是见彼六处,各别为依,及彼诸法差别生起,是名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若如是者,彼六处摄心心所法,应可说言堕多相续;种子不尔,非于六处有别异相,非彼六处有而转,不见各别种种相续为依,及彼差别种种流转,故不应言,堕多相续。

「若法异相俱有而转等者:如说:眼等六识是识自性差别」。举个例子,譬如说人的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这六个识,这是识的自性差别;眼识的自性不同于耳识,眼识只能见色,耳识就能闻声;耳识不能见色,眼识不能闻声,他是有差别的。乃至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各别的。「又说:眼等六触、六受、六想、六思,是名触、受、想、思,自性差别」。但是在《阿含经》里面、在《般若经》、乃至本论都有说:「眼等六触」,比如说眼等六根、色等六境、眼等六识,根境识和合名之为触,但是彼此不同,根是根、境是境、识是识,但是大家和合起来叫做触,就是「六触」。触的时候就有「受」,你这个识就有感觉了,或者苦、乐、不苦不乐这感觉。触的时候不但有受同时还有「想」,想心所,想心所和受就不同了,就是这个想心所就取着所触的相貌,取着色、取着声、香味触法,这「色」里面有青黄赤白、这「声」里面有音阶的高低音韵有各式各样的不同,「香、味、触」各式各样的都不一样,所以这「想」也不同。「思」,这就是要采取行动的时候,还有思的不同。这是「是名触、受、想、思自性差别」,说这个根、境、识一和合又有这么多不同的事情的差别。「如是等类」像这样的触、受、想、思这么多的差别之类,「虽依眼等六处而生,然非是一」,他并不是一个,受是受、想是想、思是思;有眼根生的触、受、想、思,耳根的触、受、想、思,乃至意根的触、受、想、思都不同,不是一。「名法异相」就是「若法异相俱有而转」,这个叫「异相」就是这样意思,「名法异相」。

「能依所依,同生住灭」,这个能依就是识,所依的就是根和境,乃至触、受、想、思都是能依。但是这心所又依于心王,这「能依、所依」他们都是有生、住、异、灭的不同的。「是名俱有而转」,他们同在一起活动,这样活动叫「俱有而转」。「由是见彼六处,各别为依,及彼诸法差别生起」,这就看出来「彼六处各别为依」,眼识依眼根、耳识依耳根,耳识的触、受、想、思的心所,依于眼识、依于耳识、依于乃至意识,这各别的不同,各别为依。「及彼诸法差别的生起」也是不一样。「是名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就是这样子,这句话这么讲。「若如是者,彼六处摄心心所法,应可说言堕多相续」,若是这样讲呢「彼六处摄」的「心心所法」,譬如说:眼、眼识的触、受、想、思,有耳识的、鼻识的、舌识的、身识的、意识的所摄的心心所法,「应可说言堕多相续」各有各的相续,是不一样的。

「种子不尔」现在说这一类众生有无漏种子,这种子和前面说的不一样。「非于六处有别异相」,不是说这种子,又去有眼识的相、有耳识的相、有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相,又有触、受、想、思,有那么多的相,不是;和那个不同了。「非于六处有别异相,非彼六处俱有而转」和他们在一起活动,不能那么说。「种子不尔,非于六处有别异相、非彼六处俱有而转,不见各别种种相续为依」,因为这无漏种子,你在流转生死的时候看不出来有这些事情,所以「不见各别种种相续为依,及彼差别种种流转,故不应言,堕多相续。」不应该说这么多的事情。

 

那么是怎么回事情呢?说「非于六处有别异相」,那么究竟这种子是什么情形呢?

「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说,谓为种性、种子、界、性。是故当言堕一相续。」

「即于如是」就是你这无漏种子「如是种类」,不管你是天、是六道的众生,只要你是有这个种子的,叫「种类」。「分位」就是安住在有这样种性的身份的人。「六处殊胜」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有这殊胜的功能。「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说」那么就是佛的大智慧有这样的想有这样的智慧,这个「想」就是智慧了。「及以言说」开导我们说:众生里面有的人、有这样的种性、有这样的种子、有这样的界、有这样的性。「是故当言堕一相续」,这么意思。看《披寻记》的文。

 

《披寻记》七六一页:

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等者:有涅槃法补特伽罗,是名种类。安住种性位中,是名分位。彼所有相,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相违,是名六处殊胜。依如是义,假想安立诸差别名。谓为种性、种子、界、性;非析诸行别有实物名为种子,亦非余处;然即诸行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为种子。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二卷十五页)由是当知,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是故当言堕一相续。

「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胜等者:有涅槃法补特伽罗,是名种类」。这个「种类」怎么讲呢?就是在你的「六处」里边有「涅槃法」这就叫做「种类」。「安住种性位中」叫做「分位」。「彼所有相与一切无涅槃法补特伽罗诸相相违」和他们不同,「是名六处殊胜」。「依如是义,假想安立诸差别名」,就是依六处殊胜的这个义「假想」,就是方便的这样观察安立出来种种不同的名字「谓为种性」、或者「种子」、或者是「界」、或者是「性」。「非析诸行别有实物名为种子」不是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分析,「诸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分析这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有一个特别的东西、「实物」叫做种子,不是这样意思。「亦非余处」也不是离开了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有一个地方有个东西叫做「无漏种子」的,也不是这个意思。

「然即诸行如是种性」那究竟什么是无漏种子呢?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呀!「然即诸行」就是有这样的种性,有这种功能。「如是等生」这如是等生呢?就是这么多的众生造了种种业,会得到三界六趣的果报出现,这叫「如是等生」。「如是安布」你这个心造种种业,分布的时候,你心一动就在阿赖耶识里面安布种子了,你这无漏种子是这样安布,你这有漏种子也是这样子。不管你是作善业、作恶业、作不善不恶的业、作禅定的业力、作出世间的无漏的业力,都是你心在动,就在你阿赖耶识里面熏成种子了,这叫做「安布」,「名为种子」。「如决择分」解释(五十二卷十五页)。

「由是当知,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是故当言堕一相续。」这个地方还不是那么容易懂的。

这个义还就是总相地说呢,就是你这样熏习了种子就附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么说比较简单。但是附在阿赖耶识里面呢?它并不是离开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遇见殊胜的因缘的时候,就在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发出这种殊胜功能。你看见佛了,那种高尚的道德行为,你心里面无漏种子发动了。或者你听佛说法你发动了殊胜的这种作用了,发心修行得圣道了。

总而言之,是从眼耳鼻舌身意接触佛法的色声香味触法上,而得到这个殊胜的戒、定、慧成就了,这就叫做无漏的种子。就这么讲好了。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2)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五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安乐集》讲记 第十集[栏目:安乐集讲记]
 迷网[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植物的生命是如何缘起的?[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六、出世之路 手表的故事[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从作生的身经[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打香板为开悟[栏目:妙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