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五、无明与智慧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13
五、无明与智慧
  1.通达业果 不造恶业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来源于烦恼,来源于烦恼所造的种种的业,所以我们才会感到痛苦。烦恼的出现就表明我们缺乏智慧,没有智慧的力量,所以会推动自己的身语意去造作种种的恶业。学佛法就是要来破除无明,要解脱烦恼,这样才不会去造恶业。
  烦恼跟智慧是相对的,烦恼时肯定做错事、做坏事、造恶业;智慧时就不会做错事,不会做坏事,造的是善业,是清净的业。反过来说,我们的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减轻一分,智慧一分一分在增长,烦恼就一分一分在减弱。善跟恶,烦恼跟智慧,常常是自己和自己作对,自己和自己交战。善良不仅是丑恶的反面,善良的前提、佛法的前提也意味着、决定着恶的停止。也就是说,你学了佛法,内心也有了佛法,就不能去造恶业。如果说我们一边在念经、在念佛、在打坐,一边又去造恶业,又去做很多的坏事,就说明我们对佛法的观念了解不清楚,还是糊里糊涂。所以,我们先要止恶,然后才能行善,止恶和行善是一体的。
  很多情况下,我们一边做好事一边也做坏事,这就是对业果了解不清楚、不能通达的表现,不知道什么原因、什么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更不知道这个结果有多重大、结果有多可怕。学佛法就是要帮助我们来建立正见,使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够给自己和大家带来快乐的结果,带来好的结果。这就是业果的原理、缘起的原理,需要去学习。如果不去学习的话,我们不可能有那种力量,有那种方法,有那种解决问题的答案。
  2.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
  我们怎么学呢?就要跟三宝学,跟善知识学。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视师如佛”,就是看到出家的法师,看到能够给我们讲佛法的人,都要把他们当成佛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告诉我们的是佛法,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也是佛法,都是一样的。
  我们怎么对众生呢?众生叫做“如母有情”。佛经里面讲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看世间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看自己的老师犹如佛。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是非常高尚的,他能够把所有的人都当成自己的父母,把所有的老师都当成佛菩萨。这样,他肯定一方面会听话,会照着去做,照着善知识告诉他的佛法去实践;另一方面,对众生来讲,因为都是他的父母,他肯定会真心实意、不计代价、不计报酬,发自内心地去利益他们。用佛法另外一个名词来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呢?我们对经典,对为我们讲佛法的法师不能生起恭敬心,不能生起虔诚的心,甚至不能相信,其原因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无明烦恼。我们对和我们相处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彼此不能互相包容,不能坦诚相待,不能以礼相待,不能和睦相处,其原因也是我们内在有问题。内在有问题,有烦恼、无明、所知障……知见有问题,总是害怕、担心我们自己不好的行为会被人家知道,会被人家批评,害怕自己眼前的利益会受损、会失去,等等。也就是说,会在一些鸡毛蒜皮、细枝末节的环节上用心,而不能从更大的利益、更长远的利益去考虑。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六、生命教育 从心开始
下一篇: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四、苦乐源自内心 生命相续无限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上)
 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二、依师学修
 学佛根本发心
 用心感知别人的情绪
 不忘宗旨 不忘目标 不忘发心
 略论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
 《唐思鹏著作集》序
 法华漫话系列:《妙法莲华经》白话持验记
 感悟人生 第四讲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三、以善法欲对治私欲
 从戒律精神看现代佛教字纸的处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4.德行圆满普贤菩萨[栏目: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一 正念观身 练习3 身心合一[栏目:修习正念的二十个练习]
 律航法师日记[栏目:律航法师]
 第四篇 生活的指引 - 如何种植福田[栏目:人间世]
 四十四、金老板[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领航者——释印顺法师(江灿腾)[栏目:人间佛教]
 阿弥陀经讲记 十四[栏目:隆莲法师]
 天台佛学 跋[栏目:曾其海教授]
 为何学佛后肌肉常跳动?[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听话[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