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三觉知
 
{返回 本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92
第三觉知
 
原文: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知足守道觉
 
大人(指佛菩萨)所觉悟,众生亦应觉悟,故佛以自觉之道而欲普觉一切众生故说此经。迷而不觉而是众生,故觉悟是为令诸众生觉生死苦之悟。
 
学佛者需常觉知足,安贫守道,把凡夫身心渐而变圣贤心。为何?心灵良药即「佛」。医王及药方,原因佛是诸天导师,归依「三宝」是一切众生良友。能守「十善」即有人天福报。
 
贪心不除则内心存无厌足之心很难,故贪求无厌。若内贪外求一定生死轮回,有生死一定有无量众苦。若外着多求境物,即所谓贪求无厌为众苦之本。佛是无烦恼大自在解脱者,佛法目的是使人人成佛。佛教至高无上的佛,有菩萨也有天神,但佛却与其他宗教的神上帝完全不同。
 
一般对佛(释迦牟尼佛)看法通常在历史学家对佛是二千伍佰余年前印度一位思想家而已。但在佛教徒的内心世界是佛教的创始人(称教主);因在无尽无量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佛是理智情感,能力同时达到最圆满的人格,又称大智、大悲、大能者(全智全悲)。佛法与其他宗教不同点的不是万能亦不能赐每位众生解脱,只有教导如何解脱、如何努力去做,得解脱凭自己本事(因不能判天堂或判下地狱)。所以佛是人人向往特征(佛性),人人俱有特质,是达到至高境界。故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所谓具备平等的大悲大智,其伟大及深广处,建立在一般宗教之上。
 
总之,佛法教人需有自尊自信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今难得之教导方法,我们应珍惜,开显本具的佛性,使人早之完成最圆满境界的人格。所以无厌足之心,必应更发心增长智福,减少罪恶之行,多求喜舍之心,以达常念知足为乐。少憎愤嫉妒烦恼之行,心行种子久而平静常存心中,根深蒂固久之不容易消灭。一旦遇上外缘,抗压性强即不易感染,然而发作再启新业缘由于本质是凡夫,根本烦恼未断尽,生死烦恼还有。
 
如果人人常有「知足守道,唯悲是业。」知足者无挂碍无恐怖,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富者越苦。为何?因无恐怖才是无苦恼,所以了达富贵如浮云,唯一心念一句佛号至事应不乱即是「一切智(二乘)」。念至理一心不乱即是「道种智」(菩萨乘)及「一切种智」(佛乘)。一切智破「见思」断分别我法二执。道种智破「尘沙」断俱生我执,一切种智破「无明」断俱生法执。
 
学佛了知,二执(一) 众生执-众生不空谓之我执,(二)
 
万法执-万法不空谓之法执。故悟一切法,皆为自性,其体、本空,名得法空。
 
一断一切断三惑齐断方是真智。吾人应当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不贪恋世乐,极乐家乡厌离娑婆欲求极乐。唯佛是念,惟智慧是求,故云「惟慧是业。」唯有修证的学佛者,能够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亦时时刻刻「我与众生同一体」的境界中。唯有此种深厚境界内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是平等的、无偏见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和超越一切的爱,故称「众生平等」,当然亦是同样的诸法平等、佛性平等。

{返回 本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四觉知
下一篇:《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二觉知
 《八大人觉经》开示 结论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二觉知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八觉知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五觉悟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一觉知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三觉知
 祈愿与祝福
 《八大人觉经》开示 前言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六觉知
 常做佛事‧成就佛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传佛教大小五明文化[栏目:班班多杰教授文集]
 福德日记7月10日─生命吉祥处[栏目:福德日记]
 1 风动?幡动?[栏目:石头路滑]
 醒梦辩论歌·幻乐众音[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栏目:庄春江居士]
 如果想跟随您到佛学院学习,不知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应该如何做?[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