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三觉知
 
{返回 本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4
第三觉知
 
原文: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知足守道觉
 
大人(指佛菩萨)所觉悟,众生亦应觉悟,故佛以自觉之道而欲普觉一切众生故说此经。迷而不觉而是众生,故觉悟是为令诸众生觉生死苦之悟。
 
学佛者需常觉知足,安贫守道,把凡夫身心渐而变圣贤心。为何?心灵良药即「佛」。医王及药方,原因佛是诸天导师,归依「三宝」是一切众生良友。能守「十善」即有人天福报。
 
贪心不除则内心存无厌足之心很难,故贪求无厌。若内贪外求一定生死轮回,有生死一定有无量众苦。若外着多求境物,即所谓贪求无厌为众苦之本。佛是无烦恼大自在解脱者,佛法目的是使人人成佛。佛教至高无上的佛,有菩萨也有天神,但佛却与其他宗教的神上帝完全不同。
 
一般对佛(释迦牟尼佛)看法通常在历史学家对佛是二千伍佰余年前印度一位思想家而已。但在佛教徒的内心世界是佛教的创始人(称教主);因在无尽无量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佛是理智情感,能力同时达到最圆满的人格,又称大智、大悲、大能者(全智全悲)。佛法与其他宗教不同点的不是万能亦不能赐每位众生解脱,只有教导如何解脱、如何努力去做,得解脱凭自己本事(因不能判天堂或判下地狱)。所以佛是人人向往特征(佛性),人人俱有特质,是达到至高境界。故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所谓具备平等的大悲大智,其伟大及深广处,建立在一般宗教之上。
 
总之,佛法教人需有自尊自信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今难得之教导方法,我们应珍惜,开显本具的佛性,使人早之完成最圆满境界的人格。所以无厌足之心,必应更发心增长智福,减少罪恶之行,多求喜舍之心,以达常念知足为乐。少憎愤嫉妒烦恼之行,心行种子久而平静常存心中,根深蒂固久之不容易消灭。一旦遇上外缘,抗压性强即不易感染,然而发作再启新业缘由于本质是凡夫,根本烦恼未断尽,生死烦恼还有。
 
如果人人常有「知足守道,唯悲是业。」知足者无挂碍无恐怖,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富者越苦。为何?因无恐怖才是无苦恼,所以了达富贵如浮云,唯一心念一句佛号至事应不乱即是「一切智(二乘)」。念至理一心不乱即是「道种智」(菩萨乘)及「一切种智」(佛乘)。一切智破「见思」断分别我法二执。道种智破「尘沙」断俱生我执,一切种智破「无明」断俱生法执。
 
学佛了知,二执(一) 众生执-众生不空谓之我执,(二)
 
万法执-万法不空谓之法执。故悟一切法,皆为自性,其体、本空,名得法空。
 
一断一切断三惑齐断方是真智。吾人应当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不贪恋世乐,极乐家乡厌离娑婆欲求极乐。唯佛是念,惟智慧是求,故云「惟慧是业。」唯有修证的学佛者,能够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亦时时刻刻「我与众生同一体」的境界中。唯有此种深厚境界内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是平等的、无偏见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和超越一切的爱,故称「众生平等」,当然亦是同样的诸法平等、佛性平等。

{返回 本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四觉知
下一篇:《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二觉知
 佛七开示
 《八大人觉经》开示 八大人觉经述要
 精进福慧双修
 随缘度众
 修行要有方法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二觉知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一觉知
 《八大人觉经》开示 第七觉悟
 《八大人觉经》开示 结论
 《八大人觉经》开示 何谓八大人觉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888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唐 李通玄撰)[栏目:09 注述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二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正见 第二章:情绪和痛苦[栏目: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菩提法用 生日不称觞之要义[栏目:王骧陆居士]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二[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北传大乘佛教的起点--纪元后西北印以“释迦佛”为中心的思想、造像与禅法(赖鹏举)[栏目:大乘佛教理论]
 福德日记6月20日─等公车的修行[栏目:福德日记]
 洪济宗颐与《禅苑清规》(张志军)[栏目:禅宗文集]
 论宋明儒学[栏目:太虚法师]
 《蜀中广记》里的僧传(国威)[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