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密宗真谛
 
{返回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4

密宗真谛

梁乃崇教授

非常感谢有机会来这里向各位讲佛理,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密宗真谛」,也就是要讲「密宗」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密宗」的「密」,意思就是「秘密」,是一种没有办法表达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种境界,是没有办法表达的,那就是「密」了。还有一种就是没有办法去测知、去了解,像这种没有办法了解的状况也是「密」,就是所谓的「秘密」——这一类特质表现出佛法是不可说的。

这「不可说」是因为佛法的「密」是说不出来的,也就是佛法最深的意思是说不出来的,所以是「不可说」的;但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还是说了很多经典。他说了那么多,有没有把这个「密」说出来呢?还是没有说出来,因为那是说不出的!既然说不出来,佛又说了这么多是做什么呢?他说这么多法的目的是在比喻、在指示,希望有人能够听懂他的「言外之意」。

所以我们如果要懂佛法、要听懂佛所说的,并不是听他说的那些字句,而是要听出他所说的「言外之意」;就像佛经里面常常讲的例子:「以手指月」——用一只手指来指月亮。我们现在不指月亮,而指灯笼,当我的手这么一指时,大家不要把这只手指当作灯笼,以为这只手指就是灯笼,那就错了;所以当我指那个灯笼时,大家心里要想到那个灯笼才对。

佛法一直在讲的都是指示那个讲不出来的秘密(这是「天然的秘密」,不是「人为的秘密」),所以绝对不要把佛讲的话当作就是他要讲的,其实那并不是他要讲的,佛是希望藉由这些经典、开示,让我们了解他的「言外之意」,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真正意思。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说法呢?因为佛要表达的内涵没有办法直接讲出来,所以不得不用这种办法。像《金刚经》也提到佛法的深奥是「不可思议」,甚至「思议所不及」的,「所不及」就是没有办法达到,也就是你用头脑去思考、去猜测、去推论,或用智慧都想不到;它是一个你想不到的状况,也就是用思想没有办法达到,这就是「思议所不及」的意思。

你看这个「秘密」连用思议都没有办法达到,也就是说你要了解到这个境界是很深的,深到无法用思想哲学的推理方法把如来的真实义挖掘出来,因为它已经超出了哲学推理方法的范围,所以佛法真正的内涵是「密」。

大家如果读过《六祖坛经》就知道,禅宗的六祖得到五祖的衣钵时,就开始逃命,而有一位叫惠明的同修追他追得最快,当他追到六祖时,六祖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惠明也知道六祖躲在那里,就请六祖出来说:「我不是来抢你的衣钵,而是来求法的。」所以六祖就从大石头后面走出来,坐在石头上。

惠明就请六祖教他佛法,六祖开示道:「我这个佛法是什么呢?就是要『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不要去想什么是善事,什么是恶事;意思就是你现在开始不要思议,脑筋不要想东想西。「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善恶什么事情都不想的时候,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惠明一听就懂了,他谢完六祖就问:「你前面所讲的密语密意外,还有没有什么更多的密意?」,也就是说「你还有没有什么秘密?」,六祖说:「我若和你说出来,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你懂得返照自性,就是『密在汝边』」,也就是说「秘密就在你那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并没有什么人为的秘密藏在他那里,因为他所具有的秘密是讲不出来的,所以也没有办法说,这就是「密」。原先六祖教他「汝之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就是「密」,如果他懂了就是懂了,虽然六祖讲的时候只用一句「汝之明上座本来面目」,但是不懂的人还是不知道六祖这一句话在讲些什么。所以六祖究竟有没有把秘密讲出来呢?没有,因为这个秘密是讲不出来的。

现在我从「摄心内证」的角度,将这个「秘密」做「量」的比喻,并且显示出来,但是「秘密」这个东西我是一定讲不出来的。至于你们听不听得懂,就看你们能不能听得懂我的「言外之意」;如果能听懂我的「言外之意」,你就得到这个秘密了。

现在我们就用六祖的方法,来考察一下自己内心的一些特质。

当我们在了解任何东西、认识任何东西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看着它、在了解它、在认识它?我们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情。比如说你们现在听到我讲话,我所讲出来的话是不是被你们听到了?我这个人是不是被你们看到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被你们了解了?这些都是被你们所听到、看到和了解的,也都是被你们知道、看见和认识的,所以这些全都是被知道的,对不对?

既然你们所做、所了解的事情全都是被知道的,在这个状态下,是不是要有一个人去知道这一切呢?如果只有被知道的东西,却没有一个去知道的人,那么这个「被知道」是不能成立的。既然这些东西是被你知道的,那就有一个「能知道」的你,以及「被知道」的对象,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认同、检讨,也就能够了解现在所知道的任何事情,比如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房子、道路、汽车、电灯、风扇、录音机……等东西,或是我在这里讲话的声音,全都是被你知道的,甚至你的财产、衣服、儿女和亲人也是被你知道的;大家来看一看,我们所了解的东西都是「被知」的,那么到底是谁在知道它们?

总不能有了被知道的东西,但是没有一个知道它的主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是不是?一定有一个主体在知道它,不然这个「被知」就不成立了。因为既然被知范围里,所有的东西已经成立了,就一定要有一个知道它的主体也成立。

大家可能会想:是「我」在知道的,也就是看见的时候是我的眼睛看见的,听到的时候是我的耳朵听到的,了解的时候是我的心、我的大脑在了解的——这个时候确实是找到了一个知道它的主体了。

可是这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你说这台录音机、这朵花是你的眼睛看到的,那我就要问一句话:「是谁知道你的眼睛看到了?」你刚才不是说你就是晓得是眼睛看到的,那么这句话不是你的眼睛说的,而是有一个主体在说:「是我眼睛知道的」,所以那个主体才是真的啰!因为眼睛已经是被那个主体所知道的;当眼睛一被知道的时候,它就不是能知的主体了,而是被知的,因为还有一个在知道这个眼睛的。

用这种方法一步一步找下去,就会发现这一个能知道的,是不可以被知道的!如果它被知道了,那就是「被知」的东西;因为如果它是被知道的,就一定有另外一个知道它的主体存在。所以它如果要成立,一定是不可被知的——不可以被看到、被听到、被述说、被了解,以及不可以被你的思想所及——它一定要有这种性质;如果它没有这种性质,一被知道就不是能知的主体了。

那个能知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密」;它的性质就是讲不出来的秘密——一个天然就存在的秘密——这个秘密我们还是要说它是一个「密」,但是被我说的这个「密」就是被知的了,不是真的,因为真的是说不出来的,只要一说出来的「密」,都是比喻的。

由此各位可以了解,佛法为了比喻这个「密」,用了很多名称,比如「佛性」、「自性」、「本性」、「空性」、「实相」、「本来面目」和「知觉者」等,全都是在指示这个「密」。这个秘密如果说得出来就不是密了,它一定是没办法说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体会、可以悟,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座有一位先生二十年前就发现有一个主体在知道这个自己,可是他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个主体在哪里;我说:「找不到就对了,如果找得到就不是了,因为它的性质就是你找不到的。」

佛法真正想要我们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个「密」。当然这是不能学、不可以被学的,一定要我们自己体悟;但是它是可以现出来的,所以只要一现「如来」(指「自性」),就是这个秘密现了。

然而一现出来以后,一定会变成相、变成被知的;因为如果不变成被知的东西,我们还是不知道,那么它就还等于是个「密」了,所以密宗的重点就是在表达这个「密」的特质。现在我已经说了密宗这个「密」的意思,至于懂不懂,了解不了解,就看各位有没有听到我的「言外之意」;以下我就开始讲密宗的历史。

密宗的历史是可以讲的,不是什么大秘密。密宗是龙树菩萨所创的;那么龙树菩萨在开创密宗之前,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是不是就没有「密」呢?不是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经已经有这个「密」了,但是没有以这个「密」为根据来创立宗派,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密宗还没有开创,密宗是龙树菩萨出世以后才开创的。

龙树菩萨是在佛灭度六百年后才出世的,他刚开始是婆罗门外道(「婆罗门教」就是现在的「印度教」),后来他皈依了禅宗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他皈依悟道以后就入定,入龙宫,开铁塔,把铁塔里面的《楞严经》和《华严经》取出来;也就是说这两部经典是龙树菩萨进入海龙王的龙宫,里面有座铁塔,他进去铁塔取出来的——这是讲故事,用究竟了义的说法是:龙树菩萨入自己的心识里面把两部经取出来。

那个龙宫铁塔事实上就是他的心识,所以他取出来以后当然非常了解这两部经典的内涵。对于《楞严经》「内证圆通法门」他下了很深的功夫,得到「首楞严王三昧」。而他为了要度当时的婆罗门,就入很深的定,然后开创出密宗。

他开创「密宗」的时候,创了四个法门,我们称做「一花四叶」——用「奢摩他」(就是「空观」)演成「归性门」;用「三摩钵提」演成「随相门」,「三摩钵提」就是「幻观法」,也就是「假观」;用「禅那」「住世」演成「唯心门」,「出世」则演成「无碍门」;总共四门。此四门曾盛极一时,龙树菩萨遂成为八宗之祖师。

所谓「四门」就是「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就是我们一般所了解的「空观」、「假观」和「中观」,而「中观」有两种层次,一种是「住世」的,一种是「出世」的。龙树菩萨创出这四种方法,只是开创了密宗,还是要等到龙智菩萨的时候才全部完成;龙智菩萨一旦完成了密宗的开创时,就用刚才那四个门教导当时的婆罗门。

他由「随相门」立一切法,「随相」就是「三摩钵提」、假观、幻观法,他就是用这种「幻观法」来立一切法;并依照婆罗门的根性而立六十四曼陀罗,及六无畏诸纲要而教化之。

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使他们学习「有相」的禅定,就是有被知东西的禅定,也就是依据一个很清楚的被知的东西来习定;直到「有相」的定深了以后,再教他们离相、离「有执」,也就是离「相有执」。然后由「假」入「空」,这就是运用「随性门」(「随性门」是「空观」、「奢摩他」),教他们学习空定;等到空定的功夫深了以后,又教他们悟「体空执」,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

等空、有二定皆修习成熟了以后,再教他们「唯心门」的方法。「唯心门」就是「禅那」、「中观」,「中观」就是同时做「空定」及「有相定」;同时做就是教他们「体用不二」,这也就是「空有不二」的学习。让他们了解「空有圆融」,使他们住世的时候具有「空有圆融」的禅定,能够根尘迥脱。最后再继续用「无碍门」教化他们「超出空有」,也就是「空有双超」,证「不生不灭」,然后达到「究竟涅槃」——龙智菩萨所用的方法就是这四个。

这四个法门和许多人可能都熟悉的「一心三观」是完全一样的,次序也完全一样。他就是用这个次序、这四种方法来教人的。

不过目前大家所接触到的密宗比较着重的是最前面的「随相门」,而没有进一步教他们再学「归性门」,更没有再学「唯心门」和「无碍门」。所以如果只停留在「随相门」,只有龙树菩萨立下来的密宗教法的四分之一;但是只做四分之一是不够的,如果想要学成,后面几个都要学下去才行,才会究竟涅槃,才会成功,否则只学到四分之一而已,这是「随相门」。

大家如果想要了解这个「随相门」,其实我们所学的观想和一些用法,都是属于「随相门」。各位可能会想问一个问题:这个「随相门」真的有用吗?「随相门」是会产生效用的,原因是当你把一个「相」掌握住的时候,我们的心性、心识里面其他的部份,会随着你开始所订的这个相而演化,它会自动演化出来。

如果想了解这中间的关系,必须把「十二因缘」弄清楚,就可以清楚它的过程是怎么生成的,但是我们今天不讲「十二因缘」。再者,我们也可以说这个「随相门」只是密宗入门的方法,因为当时是依照婆罗门的根性而设的,而婆罗门教本身就非常注重这种「幻观法」;他们一开始就很重视观想、法力这些事情,所以用「随相门」做开始接引众生的办法。如果另外一个不属于是婆罗门文化的人,祖师就不一定要他从「随相门」入手,这是针对当时印度婆罗门教而设的次序。所以如果想要了解密宗,必须要能够把握住这一点。

龙树菩萨创设「密宗」,本来的意图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就是有前面所说的这些原因做背景。

唐朝的时候,密宗由莲花生大士从印度带到西藏,莲花生大士仍秉承龙树菩萨的方法,创设「宁玛巴古派红教」来教化藏族。他仍然重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来教导人,所以他并没有把龙树菩萨最根本的佛法核心的义理减少或变质,因此他所创的方法仍是很好的。任何一个宗教传到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都必须为适应当地的人、当地的文化和习性而做调整。

所以莲花生大士在西藏创立红教,而且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时候,祖师也会有很多事情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实际环境而做的一些调整;但是我们后代佛子在学密宗的时候,常常没弄清楚某些东西是为适应当地环境而变出来的,而那些东西对我们并不合适,也不需要,但是我们分辨不出来,就会把它当作是一个真理来遵守,这样就很累,也很多余。

西藏以前叫吐蕃,在这么艰苦的高山峻岭上生存是非常不易的,所以他们的文化水准不高。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像这种地区的生活是很容易导人迷信的,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人没有把握的,也都很危险。在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藏人迷信的心当然会很重,对什么东西都很崇拜,比如看到山就拜山,看到水就拜水,看到火就拜火,什么都要拜的。

莲花生大士把红教传到这种地方,遇到的人是这种条件,能够讲太深的东西而不顺应他们的生活习性吗?当然不可以,一定要顺应他们。在这种状况下,这些祖师就采取了「愚民政策」,因为既然他们弄不懂,到处都要拜,那就弄一些东西给他们拜,用这种方式来接引藏民。当然这种办法是用来度初机的,开始的时候是先让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一种「人为的秘密」。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在西藏当地有「黑教」,他们拜什么呢?拜牛神为主神,因为藏民就是靠牦牛生活的,他们要吃它的奶,需要它搬运东西,又要用它的皮毛做衣服,做什么事情都是靠牦牛的,连牛粪都是他们的燃料;事实上原始民族以牛为神是很自然的事情。

祖师看到这种情形,就入「文殊菩萨三摩地」,生出「大威德金刚」,也就是创造了「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就是牛神的样子,菩萨用「大威德金刚」来教化他们,也就是用他们原来已经接受的牛神,把它提升一下变成「大威德金刚」来教化。

黑教是奉牛神为主神,婆罗门教则有奉马头神为教主的,祖师就入「观音菩萨三摩地」创造出「马王金刚」,也就是说以马头神为主的,祖师就创出一个「马王金刚」来度他们;奉猪神为主神的,祖师就入「毗卢遮那佛三摩地」,演出「金刚亥母」来教化他们;喜欢学习气功的,祖师就入「阿门鞞佛三摩地」,生出「上乐金刚」或入「阿弥陀如来三摩地」,生出「红观音」来教化,目的是在学气功——祖师这样的教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和规矩,就是针对弟子的根基用这些变化出来的方便法(这种特别为弟子的根基所设的方法,我们称为「权法」)来度弟子;当弟子修行成熟了,师父一定要告诉他这个只是「权法」,不是到此为止,这只是开始引路而已。

师父一定要把它点破,那么弟子前面所学的东西就可一扫而空,此时必须要进一步学习明心见性的「实法」,才可能悟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现在可能很多学密的人已经学到成熟了,但是他的师父不晓得要点破他,那他一辈子都修不出来,都不可能明心见性!

以上所讲的这些内容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点,就是我们要知道很多事情都是有来源的,有它历史发展过程里的一些因素,所以我们学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时,要掌握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掌握住,就会学得很辛苦。所以只要了解密宗创设时最重要的本意,并且把它掌握住,大概不会遇到太多困难;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把密宗的真谛把握住,再来学密宗,就会事半功倍,不致遇到无谓的麻烦,就比较容易进步。

以上我已经介绍了「密」真正的内涵,也介绍了密宗的真谛,各位如果还有时间,我可以将其中的道理再向各位说明清楚。

大家可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祖师为了他所面对的特殊环境里的人、文化和习性创造出这么多权法?是依据佛教里面的什么特性来做这件事的?他们是依照观世音菩萨「普门三昧」的特性来做这件事的。

大家如果读过《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的三十二应,就知道观世音菩萨入「普门三昧」时是什么情形;他是有一个原则的——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相度他。「普门三昧」的三十二应里面只提到三十二种,事实上可以说有八万四千种,甚至可以说有无量无数的相应法。所以这些祖师创设权法时,事实上是运用了观音菩萨的「普门三昧」来做的。

虽然祖师创的时候是用「普门三昧」的原理,但是后来的徒弟只是根据法本把它传下去,而没有洞彻问题的定力,就会走偏掉,会把最后必须破掉的这一道手续忘了,或者他自己并不知道要如何破掉——他的师父教他,到什么时候才会点破他呢?是在他将这个权法修成、修熟了才会点破的;如果他还没有修成熟,不幸他的师父圆寂了,临终也没有特别交代这件事,就没有人来为他点破了,他若再学下去,就会忘掉这件事情,一忘掉就会产生困难。

所以我们一开始如果能够直接就学佛的正法、佛的真实教法(实法),不要再学什么方便法(权法),那不是更好吗?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一开始就直接走上正途,不需要到后来还要等人家点破。所以如果有这个机会,我们应该学佛的实教,而不要去学他的权教。

当然如果根基、根器不对,或是文化背景和观念不对,还是需要权法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办法直接接受佛的实法,那么权法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学到后来一定要点破。如果你们遇到一位师父或上师在教你权法时,并没有想到要点破你,没关系,你今天听我所讲的,就要知道如果你已经修得很成熟了,自己把它点破就可以了。这样做是最正确的,因为创设这些权法的原始祖师就是这样定的。

所以如果你的师父、喇嘛或上师没有来点你,你就自己点;至于什么时候点?当你修成熟的时候就可以点了,照样不会有问题的,各位只要记得这件事就没关系了。好,以上我已经介绍完「密宗的真谛」,各位如果有什么问题希望问清楚,或是我刚才讲的内容还没听明白的,现在可以问我,我会尽力为各位解答。

 

问:我们密宗时常要持咒,希望师父开示持咒的意义,还有持咒是不是到最后也要点破呢?

答:我们密宗是要持咒的,此外密宗还要观想,也就是要观相。「观想」和「持咒」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它对我们要修行成就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拿来用」这方面又有另外一层的意义,我现在只讲它对我们修行成就上有什么意义。

第一个意义就是「习定」,我们要靠持咒和观想来习定,为什么呢?因为这两者是有声音、有形相的。我们为什么需要靠声音和形相来习定呢?是因为我们心里面的声音和形相太多了,也就是我们心里面有形有相的声音的心念太多了。什么叫「定」?就是这些心念如果能够减少到没有了,这个「定」就成了,也就是修成功了。

可是我们的心念多到无量无边,在这么多的状况下,想要直接把这些心念息掉是非常的困难,因为太多、息不完,你息了这边,那边又长起来了;息了那边,这边又生出来了。

碰到这种状况,佛菩萨就创造出持咒和观想的方法。持咒就是让我们练习把所有的心念通通化成一条咒,也就是把心思都专一起来,虽然心里面原本会东想、西想,思绪很多,但是在持咒时,就要把全部的心念都拉回来变成这条咒;观想时,则是把所有的相都收回来变成本尊的相。

因为要把心念变成没有是很困难的,但是把它变成另外一个声音却较容易,所以我们就先练习把所有的心念通通都变成这条咒。当心念全都变成这条咒时,无量无边的念头就只剩下一个念头,也就是这一条咒。观想也一样,把念头变成另外一个相比较容易,当心中只剩下一个相——一个本尊相——这时候修行就成熟了。

此时你的本师就应该教你把这一条咒或这个本尊相丢掉,丢掉后你的念就没有了,因为你所有无量无边的念都已经化成这一个念,现在要你丢这一个东西就很容易了,一丢掉就无念了,也就是修成了,所要点破的就是这里。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可以知道持咒是有用的,对我们的修行有帮助,但是后面要知道点破,马上把它丢掉;但是一般人不晓得要把咒丢掉,所以觉得持一个咒还不够,认为太少了,还要再学另外一个咒,如此越学越多,以为学了这么多咒,是很有功夫的——这正好和龙树菩萨创立密宗的本旨相反。

主要的原因是一般人不知道最后连咒都要丢掉,当你把咒丢掉,心一下就空了,心念完全静下来,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陀罗尼」(「陀罗尼」就是「咒」)、真正的咒;至于想要生起大用,是要靠这个真正的「陀罗尼」来用的。这个「陀罗尼」可以像法藏比丘那样,有建立一个「报土」(极乐世界)的伟大力量,是这么有power,这不是多学几条咒就会有的——他的power是从这个真正的「陀罗尼」这里来的。

 

问:刚才教授所讲的是对境修习,对不对?在密乘方面来说,尤其在北马这一带的密乘常会邀请一些上师来弘法。这些上师是外地来的,言语沟通方面总有些不方便,所以此地的华人要修密法,并不是很简单的事,因此我们学密宗更要清楚它的涵义。就像教授所说的「观想」,教授的意思是说「无我相」、「不执着」,对不对?

但我们是凡夫,也是在家居士,虽然上师刚才所讲的当我们在念的时候,有时可以做到没有妄念,但那只是在一剎那之间。平日当我们持咒、观想到寂静的时候,妄念会自然在潜意识里面浮出来,无法控制。我想请教授以您本身修持的经验,谈谈您是用以什么方便法来学习密宗的。

答:非常好!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们想要把妄念息掉,但事实上我们的妄念时时刻刻都会起来。你们是居士,我也是居士,所以我也要吃饭、睡觉。在家里太太也会抱怨,孩子也会吵闹,工作也会有不如意的时候,这些人世的生活都和大家一样。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保持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呢?

就像开车的时候,我们能够心不起妄念,看看有没有车子来吗?不能的,一定要注意旁边有没有车子。那么我们怎么去做这件事情呢?对于初学的人来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时时刻刻都要没有妄念,只要做到在修行的那一段时间里——可能是半个钟头、一个钟头或二个钟头,不一定的——能够做到无念,就够了。

比如说每天早上六点,固定修半个小时,那么早上六点到六点半这一段时间,在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无念。也许刚开始还不能做到,但是每天持续地做下去,定力就会越来越强,强到后来就会让你在这半小时内能够心中无念,有这种办法和能力就够了,不需要在其他时候心中无念。

对于修得比较纯熟的人来讲,所谓「心中无念」是他的「本心无念」,而他的识心还是在那里动,但是他不管它,也不受它影响,他要做的是这个功夫。也就是说一般人把本心忘掉了,以为自己的心就是那个妄想。

事实上当他恢复了「本心」,也就是恢复了「自性」、恢复了「本来面目」时,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恢复了「密」的时候,这个「密」本身是没有念的,而且是思议所不及的,那怎么会有念呢!虽然他在红尘里生活,但他是清醒的,也晓得自己的心念在那里一下子要吃饭,一下子要开车,一下子又要做什么,他知道这些念都起来了,但是心就是不受牵连。

而一般人之所以为凡夫,是因为他的本心被妄心控制、被妄心带着跑了;如果他能够做到本心是清清楚楚的,不被妄心控制,才能够又吃饭、又做事、又睡觉,而不妨碍修行。这个原则就是《维摩诘经》里面,维摩诘居士所讲的:「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的真正涵义。淫、怒、痴是妄心,而且是很重、很不好的妄心,他不断这种妄心;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也不跟这些妄心跑,不受它们的牵连和影响,他的本心没有受到影响,所以就成功了。

尤其我们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必须了解维摩诘居士的这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会想:怎么办呢?我的妄心一直在动呀!淫、怒、痴都在那里动呀!要怎么修行呢?其实妄心动没有关系,只要本心不动、不受它的牵连就可以了。

 

问:请教授解释一下什么叫「照见五蕴皆空」?以及「照见」的涵义和「五蕴」的涵义为何?

答:「照见五蕴皆空」是观世音菩萨在《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里面一句很重要的话,这句话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可惜的是他把这句话的意思翻错了;其实也不见得是错的,但至少是不清楚的。

那么应该怎样翻译呢?我的师父华藏祖师把这个地方改过,翻成「照见五蕴自性归空」。我以前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看到这个地方时,也是非常不解的;再看到我师父所做的修改,就觉得比较对,但是我还是不太懂他的意思是什么;也就是说华藏祖师把它翻成「照见五蕴自性归空」,但我觉得还是不太懂。

这句话我揣摹了非常久,后来我觉得意思应该是「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所以我就去问华藏祖师:「我把您这句话改成『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对不对?」华藏祖师想了一下,又帮我再做修改,改成「照见五蕴还归自性法性空」,他多加了一个「法性」,这样我就知道我原来的想法没有错,也就是华藏祖师把它改成的「照见五蕴自性归空」的意思。

好!我就用「照见五蕴还归自性法性空」来解释这句话,因为我没有办法照玄奘的翻译把「照见五蕴皆空」解释成要把「五蕴」变空。如果我现在改成「照见五蕴还归自性法性空」,意思是什么?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所有的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都包涵在这「五蕴」里面,因为「色」、「受」、「想」、「行」、「识」都是属于心灵的,也就是我们的「识心」和整个宇宙全都包含了,这就是「五蕴」。那么他照见了什么呢?就是这些东西都还归到自性、法性上去了。我们先讲「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空的,所以五蕴都归空了。

这件事情是在做什么呢?就是龙树菩萨所创的「归性门」,也就是在归性的「归性门」。「归性门」就是「空观」,就是把所见所闻的都还归到自性,这一还归就是「摄心内证」,而且一还归到本心,因为本心是空的,所以它们也就空了。只要你一还归到本心,五蕴就空了,这个世界真的会空的。

这个世界会空,并不是我们这样看看,把它看空的,而是因为整个世界、整个识心都是由我们的「自性」和「本心」所散出来、创造出来的,当我们把本心收回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没有了。世界的本性,就是整个宇宙的本性、整个法界的本性,也就是法性。要了解法性,必须先将「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所以要让整个宇宙真的空掉,「自性」和「法性」先要打成一片,然后再把这个法界所有的心这么一收回来,五蕴就空了。

这也就是我师父为什么看了我修改的以后要给我加上「法性」这二个字,这是要害所在,因为这一加上,整个意义才是完整的。我本来所设想的「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加上「法性」就表示自性要和法性打成一片,这样还归才能够真正地让宇宙空掉,否则整个宇宙的「五蕴」不会空掉。

如果是「照见五蕴自性归空」会空掉什么呢?就是自己的身体会空掉,一下子就不见了。因为我们的身体属于「自性」,所以「照见五蕴自性归空」只管这个身体的小法界;但是我们要把整个外界和其他宇宙都空掉,必须「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才能空掉。这样的经验是真实的,不是随便讲讲的,我想这样解可以了。

 

问:要怎样才能打成一片?

答:要修到「回归毗卢性海」才能打成一片,但是要先懂得「法性」是什么,然后才能够和「自性」打成一片。但是「法性」不容易把握,这也是我创办「佛学与科学研讨会」的另一层目的,也就是要帮助大家了解「法性」;因为现在的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就是在研究宇宙万象,它的规则和定律代表宇宙万象物质世界的性质,而这些性质是和「法性」有关的,所以这就是我做一件事情有好多目的和功能的原因。

好,各位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已经十点多了,我想今天就到此为止,谢谢各位!

【编者的话】

当今之世,学佛蔚然成风,佛教颇有复兴之势,藏密修学者尤为众多。然个中真谛,初学乃至久修者未必明白。本圆觉宗乃源于藏密红教宁玛巴派(老红教),有莲华生大士真传,历代祖师于密宗真实教理不仅知之甚详,且如实修证。梁教授秉承华藏祖师之教诲,对密宗真谛有深切的体悟。为消除世人对密宗的误解,特于民国八十三年赴马来西亚弘法之时,开示「密宗真谛」,以释众惑。现将该篇讲词整理出来,作为第十八期《圆觉之友》,与十方结缘。

资料记录-刘玉娟


{返回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金刚经》中的四相真义(一)
下一篇:净土真谛
 如何正思维以入佛智慧——兼谈器官移植
 我、人、众生、寿者相
 密宗真谛
 佛法與現代文明
 现代的佛法
 心经要义
 财富的天律
 修行要有感觉
 佛教的财富观
 佛法与国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节 第三能变[栏目:成观法师]
 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栏目:开愿法师]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如何安排学佛与学《弟子规》的时间?[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金刚精要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之前行引导 第十讲[栏目:金刚精要引导文讲记]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十九[栏目:智海法师]
 心性训练[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心法]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栏目:华严文集]
 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二课 读经录要 (三)[栏目:高级佛学教本]
 从禅、净兴衰思考中国佛教之未来[栏目:惠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