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一)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563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一)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万盏法会的第一天,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讲解一下《佛子行三十七颂》。这部论典加持力非常大,对大家的帮助肯定也非常大。佛子陀美是藏地的一位大成就者,当年他在世的时候有一种征兆。按理说,类似狼和羊这些动物是不能共存的,但是他身边的人和动物都能和睦相处,从来没有互相争斗、伤害的现象。这就说明佛子陀美的相续中具有慈悲心和利他心,因此能够感染和影响周围的环境与身边的众生。

    具有慈悲心和利他心才能利益众生,才能真正教化众生。否则再费心机,表面上做的再好,也感化不了人,更度化不了众生。这点很重要。

    虽然佛子陀美已经圆寂了,我们没有福报与因缘能够亲自拜见他,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他圆寂前讲过,这部论典是他的遗嘱,是他度化众生的一种窍诀,若是想解脱、想成佛,就要靠《佛子行三十七颂》。

    我们学修《佛子行三十七颂》,可以获得佛子陀美的加持,这样在我们的相续中也一定能生起无伪的慈悲心和利他心,这样我们解脱成佛就不难了,自然就能圆满成就。

    在佛子陀美写完这部论典以后,在房顶上校对的时候,突然刮起的风把所有的文稿都刮走了,再也没有见到。这说明天界的众生已经把这部殊胜的论典迎请走了,后来他又重新写了《佛子行三十七颂》。

    《佛子行三十七颂》虽然词句不多,也不是很复杂,但是意义非常深。全国、全世界,只要是学习藏传佛教的,都要学修《佛子行三十七颂》。藏传佛教也分好多教派,平时各修各的传承,各修各的法。但是《佛子行三十七颂》是各教派都非常重视,都要修持的法。这说明了这部论典度化众生的力量非常广大。从表面上、词句上看,类似《佛子行三十七颂》这样的著作、论典不计其数。为什么单单它能这样广大地利益众生呢?这说明作者当时造这部论典时有不共的发心。佛子陀美的发心一定非常纯净,因此才有这么大的力量。发心很重要,发一个清净的心,清净的愿,这个力量不可思议,能超越一切,能圆满一切,所以大家要重视发心。

    这次也可以讲其他的论典,但为什么选择《佛子行三十七颂》呢?一方面由于它的加持力;另一方面,它包含了我们解脱成佛的一切要诀。若是大家能够学修这部论典,一定能解脱、能成就。大家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不容易,希望大家都能以恭敬之心用心谛听。否则虽然身在闻法、修法的行列中,但是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

    在这里,具有菩提心的人才是菩萨。菩提心有两种,有胜义谛的菩提心和世俗谛的菩提心。佛子是指那些具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菩萨。入大乘妙道的人都是佛子,都是菩萨。比如说资粮道、加行道虽然是凡夫地,但是因为具有愿行菩提心,所以也可以称为菩萨。佛有身子、语子、意子三种。菩萨才能证悟佛的真实密意,所以菩萨是佛的心子。

    《佛子行》主要讲的是发心和行为。一位大乘行者,一位佛子、一位菩萨应该怎样想,怎样做。也就是在任何时候,应该存什么样的心,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应该怎样做,怎样取舍善恶。这就是《佛子行三十七颂》里讲的。

    《佛子行》分初义、论义、末义三个。论义一共是三十七个偈颂,所以叫三十七颂。初义分礼拜和立誓。做礼拜的意义是,一个智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都会祈祷自己的本尊、上师或佛菩萨。这意味着他要做的事情都能迅速圆满。佛子陀美也是为了能够圆满这件伟大的事情而首先做礼拜。这也是我们的学处。

    我们是信佛学佛的,要做智者,要跟佛子陀美学,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应该先做礼拜。

    礼拜有身礼拜、语礼拜和意礼拜。身礼拜和语礼拜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意礼拜,心里恭敬、忆念本尊、上师或佛菩萨的功德。这样我们的心自然就能稳定了,做任何事情都有力量了。

    任何时候,佛菩萨、上师三宝都是所依,我们靠这些所依,任何时候都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动摇自己的决心,这是成就的根本。无论是成就世间还是出世间,暂时或究竟的利益都要靠这些。我们现在就是信心不足,尤其是遇到困难、遇到违缘的时候,非常容易丧失信念,动摇决心。我们经常说顶礼、祈祷,就是让你对佛菩萨、对上师本尊具足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帮助你坚定信念,帮助你不动摇决心。就是说你能忆念他们的功德,能一心祈祷,他们就成了你坚定信念、不动摇决心的一种助缘,这叫加持。

    学佛就要学这些,不是只在那边迷信,只在那边磕头祈祷。什么叫磕头、祈祷?表面上磕头,不管是五体投地,还是全身着地,若是内心深处没有恭敬,没有信心,就是虚伪的、虚假的,这不是真正的身礼拜。身礼拜是恭敬的表现,是通过这样的动作启发内在的恭敬心,启发内在的信心。很多人每天都在磕头,是不是发自内心?有没有启发内在的恭敬心和信心?有没有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方法,坚定自己的信心?若是没有,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我们每天念这些偈颂、祈祷文、赞叹文,这叫语顶礼,语顶礼是内心恭敬的一种表现。你每天对着佛菩萨,或者对着这些殊胜的对境念,有没有表里如一、发自内心?有没有忆念他们的功德?有没有生起信心?若是没有就没有意义了,就是欺骗,一定要观察自己。

    在我们患得患失、提心吊胆的时候,为什么不相信、不祈祷呢?相信上师三宝,实际上就是相信自己,一心祈祷才是真正的力量,才是成就的根本。我们要跟佛子陀美学,做任何事情首先一心祈祷本尊、上师、佛或菩萨。主要是你的心能定下来,能达到一心。一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佛子陀美做《佛子行三十七颂》的时候,首先顶礼了本尊,顶礼了上师,这就说明他是位智者、是位成就者。做礼拜有二层意义:第一,能够顺利地圆满这个事业;第二,我们这些后学者从中能衡量他内心的功德与成就,从而相信他以及这部论典。

    首先顶礼观音菩萨,“南无罗给夏RA雅”。“南无”是顶礼的意思,“罗给夏RA雅”是世间自在王,就是观音菩萨。在此处为什么要顶礼、祈祷观音菩萨呢?第一,观音菩萨是佛子陀美的本尊;第二,观音菩萨是三世诸佛慈悲的象征,我们这些后学者若是要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慈悲心、利他心,主要是一心祈祷观音菩萨。

    什么叫本尊呢?比如说能将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士、金刚萨垛视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总体。能够将各种各样的佛、菩萨视为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或者是一尊佛的幻化和游舞,总集的时候是一个,幻化的时候有那么多,这就是本尊。

    佛子陀美把观音菩萨视为诸佛的总体,能够把这些诸佛都视为观音菩萨的幻化和游舞,所以观音菩萨是他的本尊。在此处他为什么要祈祷本尊呢?第一,祈祷本尊了,实际上是祈祷了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或上师;第二,祈祷本尊了,也是祈祷上师,在这里本尊和上师一体的。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
    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

    这里主要是祈祷上师,上师和本尊是一体的,上师就是本尊,本尊就是上师。“虽见诸法无来去”,虽然他亲见了诸法的实相,就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具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

    这就是以智慧不住三有。以悲心不住涅槃,这就是大乘行者,这就是菩萨。仅有智慧没有悲心,不能利益、度化众生;仅有悲心没有智慧,不用说度化众生,连自己都度不了。所以以智慧不住三界,也就是有无我的智慧,有空性的智慧,断除了轮回的根。

     “然唯精勤利众者”。 轮回的根是我执,没有我执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不造业,不造业就不轮回,这就是不住三有。三有也叫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他以无我空性的智慧超越了三界,现量见到了诸法的实相。但他不像那些声闻和缘觉,自己进入那种寂灭的状态,享受禅乐,他具足大悲心,时时刻刻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地利益众生,这是大悲心。

    他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这些父母正在遭受着痛苦,自己不能独自享受、快乐,应该让这些父母众生也解脱,也快乐。他有这样的悲心,想拔除众生的痛苦,所以就不住涅槃,不停、不断、不顾一切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所以主要是有悲心和智慧,智悲双修,只有智慧度化不了众生,还要有悲心与愿力。现在在六道里有很多佛菩萨,就像在《普贤行愿品》里讲的一样:“犹如莲花不住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们虽然在六道里,但是不受六道的痛苦与染污。他们不是轮回,因为不受业力的牵引;他们不是以业力而来的,而是以愿力来的。以业力而来是不自由的,是痛苦的,叫轮回;以愿力、悲心而来的,是自由的,是想解除众生的痛苦,利益众生。

    很多人一说解脱,就以为要离开人间,离开社会,离开红尘。不是这样的,主要是没有烦恼,不被业力牵制。我们的身虽然在六道里,但是心不属于六道,这样当下就可以解脱,当下就可以成佛。解脱成佛不是要离开这个肉体,也不是要离开这个社会,离开这个环境,而是心要超越世间。这些显现上的,属于轮回的事情,都影响不到你的心境,影响不到你的心态的时候,你就超越了。超越就是不受影响,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我们现在经常受影响,有一点点顺心如意的事,就开始高兴了,这叫动心,这叫受影响;有一点点不顺、错事的时候,就开始烦恼痛苦,总是跟着境动,随着境转,这叫动心,这叫受影响。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受影响,无论顺境逆境都影响不到自己的心境,都影响不到自己的心态,心里没有爱也没有恨,这是心不动。

    没有分别的爱叫大爱,那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有分别的贪爱没有了,不爱也不恨,心不动摇,不受影响,你就超越了。心不属于三界,不属于轮回,这叫不住三界。不住涅槃的意思是,虽然你的心境超越了三界,但是你只进入那种寂灭的状态,享受着那种喜悦、禅悦,不去度化众生,利益众生,那叫住涅槃。你有大悲心,有强烈的想拔除一切众生痛苦的心愿,所以不会不度化众生,不会不利益众生,这叫“以大悲不住涅槃”。

    “胜师怙主观音前”,在这里主要是顶礼上师。要领悟佛法的奥妙,想成就成佛,要领悟证得《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内容,就要靠上师的窍诀。上师和本尊是一体的,修本尊、修上师,形象上观成上师也行,观成本尊也行,但必须是一体的。成就的根本是本尊,修持本尊的时候,一定要把本尊和上师视为一体。上师是加持的根本,修持上师的时候,也一定要把上师视为本尊。此处也是教导我们,任何时候上师和本尊都是不能分开的。

    若是你把上师视为一般的凡夫,只能得到凡夫的加持,那是如水般的加持。若是你能把上师视为佛或本尊,就能获得佛或本尊的加持,那是尤如甘露般的加持。你把上师视为佛恭敬、祈祷,实际上你恭敬的是佛,祈祷的是佛。大家都听过狗牙的故事,把狗牙当成佛牙也能得到佛牙的加持。同样,不管是上师还是善知识,如果能够视为佛的话,就能获得佛的加持。

    “三门恒时敬顶礼”。这谁能做到?他也没有整天磕头、念赞叹文或祈祷文,没有恒时敬顶礼,也有不礼拜不磕头的时候,也有不念祈祷文的时候啊?不是这样理解,做礼拜不是只用身和语来做,主要是意念。若是心中具有坚定的信念,具有真诚的恭敬心,尽管你在表面上没有磕头,没有念祈祷文,没有特意去想这些,你也是在做礼拜。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是这个意思。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嘴里念着“阿弥陀佛”然后干活,做其他的事情,这叫边念佛边干活。若是你真正明白了佛,真正证悟了佛,你的相续中有了这样的见解、见地,无论是行住坐卧、吃喝玩乐,都是念佛,这叫边念佛边干活,这叫边念佛边吃饭,这叫边念佛边修行,这叫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三门恒时敬顶礼”是这个意思。

    第二,立誓言。前面是做礼拜,顶礼本尊,顶礼上师。下面是立下誓言。为什么要立下誓言呢?智者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他一旦立下了誓言,纵欲命难也不会放弃。

    我们学佛修行首先也要发愿,即立下誓言。无论做什么,既然立下誓言了,就不能舍弃誓言。不舍弃誓言,坚定自己的决心是成就的根本。我们要谨慎,不能轻易立下誓言,轻易立下的誓言一定会轻易舍弃的。要好好想想,仔细想想,自己一生当中应该做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舍弃誓言的罪过非常大,不用说在佛法里,在《二规教言论》里从人规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舍弃誓言的人,就是一具没有生命的烂尸体!这些善神护法、龙天护法都不会护持这种人。所有的神——家神、身神都会离开。没有了护法与神的保护,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都不会圆满。我们经常讲的戒律,就是密宗里讲的誓言,破戒就是失毁誓言。最终的成就要靠密法,密宗里讲守护誓言是成就的根本,破坏誓言是成就最大的障碍,破坏誓言的人不会有成就的。不管是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出世间佛法的角度来讲,都要守护誓言,不能舍弃自己的誓言,这是很重要的。不舍弃誓言,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慢慢就会成功。没有一下子成功的,没有一下子都圆满的。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利乐”可以分开讲。利主要是指暂时的利益,世间的福报。乐是究竟的利益,就是我们最终的成就,就是声闻、缘觉、佛三菩提的果位,就是乐。无论是暂时的利益,还是究竟的利益,都是“之源诸佛陀”。只有成佛了才有真正的利益,才有真正的快乐。之前没有,即使有也是暂时的。一时的快乐不是快乐,暂时的快乐不是快乐,暂时的利益不是利益。

    三大根本苦——变苦、行苦、苦苦,都是苦;一时的快乐是变苦,暂时的利益是行苦,都是苦。所以目光不能短浅,不能只为暂时的利益,不能只享受一时的快乐,这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学佛人不是不要快乐,不是不要利益,而是要永恒的快乐,要究竟的利益。总想追求暂时的利益,总想享受一时的快乐不是修行人。

    “贪欲今世非修行”。我们这些凡夫是颠倒的,假当成真,苦当成乐,将一时的快乐当成快乐。这不叫乐,即使当下乐了,过后还会有很多烦恼和痛苦。现在我们享受的世间福报都不是真正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这些凡夫从来没有感受过真正的快乐,没有尝试过真正的幸福,我们正在遭受着痛苦,所以大家真的要明白。有时候我们也有顺心的时候,也有如意的时候,但是过后还是烦恼,还是痛苦。我们为了幸福,为了快乐,也曾不择手段,但是越抹越黑,越弄越痛苦,这叫背道而驰。

    只有成佛的时候,才有真正的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这些世间的福报,名闻利养不是不要,而是不能为了这些而奔波。我们好好地学佛,好好地修行,好好地发菩提心,发利他心,然后去帮助他人,世间的福报、名闻利养自然而然就有了。

    以前和大家讲过,火点着了,不去求灰,灰自然就有了。世间的福报,如幸福、快乐等这些名闻利养到时候都有。那些大德高僧要的不是这些,都躲到山上,躲在山洞里了,但是怎么也躲不掉。修来的福报就是这样,即使什么都不要也会有。

    怎样才能成佛,是不是无缘无故地就可以成佛?不是,成佛靠的的是修持正法。要获得利益,获得快乐就要成佛,要成佛就要修持正法。以前给大家讲过,成佛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福报圆满是心想事成,智慧圆满是一切通达无碍。用简单的话说,生活上没有任何的困难,心灵上没有任何的障碍和疑惑就是佛。谁不向往,谁不想获得啊?若是想成佛,就要修持正法,修持正法才能成就。

    什么叫修持正法,怎样才能修持正法?“亦依了知其行故”就是《佛子行三十七颂》。学修《佛子行三十七颂》,这叫修持正法。要修持正法,就要修持《佛子行三十七颂》。佛法广大奥妙,但是所有的窍诀都集中在这里,这是近水近法。若是能精通《佛子行》,实际上就是精通了一切佛理;若是能成就《佛子行》,就成就了一切所愿。   

    “于此宣说佛子行”。要获得暂时或究竟的利益或快乐,就要成佛;要成佛就要修持正法。正法即三藏十二部显密一切经典,个个都要学,都要修,什么时候能学完,能修成?不用都学,只要学简单易懂的《佛子行》即可。所以,佛子陀美仁波切发愿写《佛子行》。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众生,但主要是为了我们这些众生。

    我们不是要写《佛子行》,而是要讲解《佛子行》,听闻《佛子行》。既然有了这个愿望和发心,有了这样的誓言,就不能轻易舍弃,一定要讲解完,一定要听闻完整的传承。这次一共讲解七天,时间还是有点紧张,但只能这样了。大家都好好地学修《佛子行》,最好都能背下来,时时刻刻以《佛子行》这样的殊胜窍诀对治自己的烦恼,调伏自己的习气;好好地纠正自己,改正自己。学佛就是要改正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只念佛、拜佛不叫学佛,不叫修行。学佛修行,就是要改变心态,改变行为;主要是改变心态,怎样改变心态呢?就是靠《佛子行》,依《佛子行》而改变。这是《佛子行》的初义,还有论义和末义。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二)
下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偈诵
 佛子行三十七颂 讲记8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六)
 佛子行三十七颂 讲记6
 《佛子行三十七颂》偈诵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七)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一)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五)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三)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八)
 佛子行三十七颂 讲记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贾曾)[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立遗嘱[栏目:张慈田文集]
 第十则:造寺非比丘正业[栏目: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