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一个人在还没开悟证果以前,心外求法是很正常的事,远离自性而外求的情况频频发生。你看现在学佛的同仁,还没见性之人,听说外面有那一位出家众,道行有多高深,他就跑去。那一位出家人多行多能,会飞天躜地、会放光、会说人的因果、说人的宿世、会替人算命::这位在家居士就跑得两只脚像风火轮,跑得神魂颠倒了,有没有?不但有,比比皆是,这就是没有见性的结果。
一位见性之人,修行的理路他清楚。要如何入门?他明白。见性之人他真的会修行,所以听到外面的风吹草动,树稍在摇晃,他都如如不动。他照见本性,他的心不会向外追求,不再跑不再奔波了,所以这是迷和悟的差别,有见性和没见性,他动不动而已。诸位我们来听听看,高僧如何形容见性和没见性的差别,他说:
「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悟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
诸位,这只是一个窍门而已。当一个还没自觉,还没见性的人,拚性命日夜奔波要找善知识,要追求一切法,是在所难免人之常情。当有一天彻底见性,换法在追你了,所以见性之人,他看到山河大地的生灭他就回光返照,他看到人有生、老、病、死,他就要找出那不生不灭的涅槃自性。看到别人往生,他就想到自己,这叫做「法逐人」换法来逼人、找人了。我们还没开悟证果以前,看别人死就只是别人死,我有生老病死,他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事,人人都会呀!但是他就无心来回光返照找这不生不灭的自性,他就没那个心情也不会那么想,所以说「迷时人逐法」。等到你悟时,换法会追你了。你所看到的人事物都为你说法,看到潺潺的流水,这些流水声都为他说佛法。看到外面生灭不已的现象,他就想到不生不灭,这山河大地全都为他说法,悟的人就是如此。所以「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这就是悟时换法在追人了。还没觉悟的人,他拚了命的去追求一切法。
如果是见性已悟的人,他的心能转一切物,就是「识能摄色」。分别意识的「识」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能控制一切物质界,就是「识」,【楞严经】所说的「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的意思。悟的人才有这个本事,若未悟之人,迷惘之人,没有见性之人是「色摄识」。前面这个「色」就是物质界,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叫做「色」,后面这个「识」,就是分别意识我们的「心」。换句话说,你若是迷惘的人,不见性的人,你的心就被物质界控制,让物质界所转,这样就糟了,我们要转物,不可被物所转。但是悟的人就有办法转一切境界,不论是顺境、逆境种种的考验都考不倒,反而能转一切境界,这样叫做「悟时识摄色」。若还没见性、还没有开悟的人,他的心就被境界转得三百六十度团团转,转不出去,就差这个窍门而已。这四句偈,我在家出家到现在让我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再念一遍:
「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悟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
前面的「识摄色」和后面的「色摄识」刚好是不同的境界,一个迷,一个悟,你要摸清楚。凡夫众生还没开悟证果,还没证悟他的法身,不能称呼为「法身」,叫做「妄想意识之身」。
一个开悟证果之人,比如说诸佛菩萨,悟明本性证得空,证得涅槃,证得如来藏,证得法身时,他不是以证得法身为住,证得法身以后,他会倒驾慈航回来,叫做「从空出假」度化无量有情成就他的大慈悲心。所以即使示现为人,来人间度众生也是游戏人间生死自如,三明六通具足,所谓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完全具足的人,来人间也如在游玩一样叫做「游戏人间」。他拥有四大五蕴之体,全都能够不被染着不被绑住,自在出入生死自如。【华严经】佛祖说得很详细:
【华严经】云:「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处界,未曾有所着。」
「法身恒寂静」是指佛性的体而言,他的佛性,他的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你说这虚空有没有相?没有相。这虚空虽然无相,不能否认它存在,就像佛性看不见,摸不到,不能说他几两重,几斤重,无形无相无色「清净无二相」。那种不可思议的、存在的存在,我们要听那听不到,看那看不见的,他来度众生在涅槃中,你看不到啊,在寂静当中你看不到,在解脱当中你看不到,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里你看不到。「清净无二相」就是空性,他为了度众生而示现种种形相,在「蕴处界」也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所在,他未曾有所着,真正的功夫。我们人示现在五蕴里面,你就无法自在了,色受想行识,四大五蕴将你绑住了,所以要死,死不了,要活又很痛苦。加上身体有种种病苦缠身又烦恼丛生,弄得你热烘烘,难怪有人形容人生就像在火海里面,在火堆中,在火坑中,在五浊恶世里面弄得混身不自在,你拥有蕴处界,都无法自在解脱。但是开悟证果佛菩萨示现人间,同样有四大五蕴之体,在蕴处界就无染无着自在解脱,示现为猪他会自在,示现为牛他也会自在,做鹿王也会自在,示现为大象也会自在,老虎、狮子,全都能自在,叫做「示现种种形」。只要在六道里,在蕴处界未曾有所着、自在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否则你来人间做人被人绑住,做牛被牛绑住,猪牛畜牲都被它绑住,叫做「蕴处界不自在」有所着啊!但是开悟证果未曾有所着,才是真正功夫所在。
所以我们看佛祖的本生谈,常说这件事。示现在人间,游戏人间度化无量众生,在蕴处界未曾有所着,未曾有所着是为妙用。如果着一切境界,贪染一切人事物,一切境界,叫做大事不妙。佛祖来人间无所着,所以自在解脱妙用无量。凡夫来人间,这里着那里染,沾得一堆尘埃,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叫做大事不妙,所以有生死轮回。【华严经】这几句法语要谨记啊!再念一遍:
【华严经】云:「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处界,未曾有所着。」
「凡夫性」和「佛性」有什么两样呢?没什么两样。本来生活在不生不灭里面,因为你不觉没有见性,虽然处在不生不灭的自性里面,也变成有生有灭有为的生灭状态。圣人处在生生灭灭当中,他有自觉有见性,所以不生不灭。他知道是生灭的变化,生灭的变化就是不生不灭,离开生灭并无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在生灭的净化当中去见到、去契会而已。所以佛法始终是说不二法门,实相中道的道理。一位祖师说话了: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只因一念差,现出万般形。」
这就是我们要听的话。「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这就说出我们如来藏性,堂堂大道,要记住啊!
禅宗所称的「道」是指这颗「心」而言。我的本性「赫赫分明」因为你不染一切尘埃,不染一切境当然光明自在。如果你的心沾染了烦恼、沾染了是非、沾染了善恶、在得失取舍当中热烘烘烦烦恼恼,怎么会有光明可言呢?黑暗都来不及了,谈什么光明?所以达到赫赫光明时,就代表你的心对世间人事物,一切万法完全不再沾染,不再生心染境了。就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意思是说既然不惹尘埃,何须每天去擦拭去洗刷呢?不用了。清清净净光明的这面镜子,能够照天照地赫赫光明不用再擦拭了。修到无所修了,才是真修。若还要修,还要证,还要悟,还要见,这还在因地,尚未达到果地还未证果。所以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这才是重点所在。你我大家都有一个赫赫分明的自性,可惜你无修无证,这句话对你而言,你办不到喔!这是已经彻底见性的人讲出来的话。「个个圆明,只因一念差。」凡夫众生一念无明动,感召一连串的果报现出万般形。所以你做猪、牛、畜牲都有前因存在,只因一念差,犯了杀盗淫妄的业,感召的果报就千差万别,叫做「现出万般形」。你长角有长角的前因,生毛戴角有生毛戴角的前因,做猪牛牲畜,有猪牛牲畜的因果。当初犯了杀盗淫妄,五逆十恶,看是犯了那条罪,你造业就有因果。所以一念的差错,就感召万般形了。凡事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凡夫众生不知前因,接受果报以后怨天尤人,实在是错的。你怨天尤人何必当初?怪天怪地你就不要做下当初的因,因造下之后,生生世世必然会遇到业障现前的时候。所以才告诉你,今日之所以现出种种和别人不一样的身形,看是猪、牛牲畜,蛇、蜈蚣、或阿修罗或做人或生毛长角这些万般形,和你当初一念的差错有关系。
如果共同有涅槃的观念、共同的智慧、愿力都一样来成就佛道,还说什么万般形不万般形呢?那都不存在了。如果大家依照佛祖的方法去修行,「因」相同,以后你就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的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所畏你全都具足了。为何具足?因相同,果就相同,因不同感召的果报就不相同。单说人就好,不用说到六道去。人,有黑人、白人,有其前因后果存在。脚长得短有其前因在。生在富贵贫贱家,千差万别因有关系。长得英俊,长得像「秘雕」那么丑,有其前因在。长得婀娜多姿很美、漂亮、很有气质,有前因在。青年才俊很有智慧,在社会上有一片天,有前因在。大富大贵有其前因。穷到连去乞食都乞不到,有前因在。凡事有前因,无因就无果,果是由因而来。所以我们人一辈子感召坎坎坷坷也好,风平浪静、很如意也好,都有他的前因存在,有关系。我们光明的本性也一样啊!就看如何用,用出来的因、动机不同,感召一连串果报的肉体或智慧,全都有差别。总而言之,你要成就佛道,成就魔道,成就六道这些自由权,自由意识,你自己可以拿捏可以决定的,再念一次: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只因一念差,现出万般形。」
很公平啊!所以我们见性的法门最主要的宗旨在于「见性,见性成佛」。我曾说过「见性成佛」可分为两个立场来说,第一站在果地来讲,此人修到因圆果满,快到开悟证果的边缘,甚至只缺临门一踢而已。换一句话说,他已修到因果圆满的时候了,他当下见了性就大彻大悟。另一种是因中说果,他现在见性以后,是见到不生不灭的自性,依此自性去修最后成佛,叫做「因中说果」,叫做「见性成佛」。此是分别站在「因」和「果」来说的,诸位明白吗?
「修道」禅宗从头到尾说一个问题,禅宗并未离开我们的「性」,说性外有佛,性外有行可修,没有此事。当下承认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如此而已。虽然处在六道轮回还在做凡夫众生,你的心并无欠缺。有一天开悟证果成佛以后,你的心也没有多一两,增一分,厚一些全都没有,不增不减。不增不减就是你的菩提自性,是我们日夜的诉求,见性的目的。我们来看开悟圣僧怎么说,他说:
「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众生性,性无二别,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能决定信此心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这些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白话文容易了解。他告诉你「此心即是佛」,禅宗为你建立观念,你的心就是佛,佛性就是众生性,因为佛也是由人修行成就的,他见性了,他福慧圆满了,所以佛性就是众生性。在因地而言众生性是众生性,佛性是佛性。不错,但是站在果地而言,佛性能够离开众生性吗?不行。就如昨天说过的,水就是冰,冰就是水,两个质是一样的,只是冷度热度不相同而形成固体或液体的差别而已,但是它们的性没什么两样,性没有差别。就像众生性和佛性,性不是两种东西。佛是由众生性的净化、自觉而成佛的,所以离开众生性并无佛性,佛性就是众生性,道理在此,称为「性无二别」。
他又说,那怕你做众生时,还未开悟证果时,在沉沦时、受苦时、造业时,你的心同样并无灭掉,没有遗失。有一天,你若成就佛道成佛时,你的心也没有增加一点点或增厚一小块,不增不减本自具足。这让我们觉得很有尊严,如果还不能肯定信你的心就是佛,那怕多生累劫修行,永远都无法成道。这是听起来很感动的话,我们听了这些话以后,能够没有信心吗?听到祖师这些语录,能不痛下决心好好用功修道吗?你若再不善根流露,我说世间人讲的一句比较难听的「绝望」了,你还要沉沦多久?多生累劫生死难了。再听一次:
「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众生性,性无二别,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能决定信此心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我们凡夫众生都注重财色名食睡,贪着世间一切荣华富贵,有人说「我虽然在富贵当中,无贪无取。」这句话是很漂亮,不过微细的心,你要反省一下是否有此情形,甚至微细的心,有。粗的心更加激烈,你自己不知不觉,这只是口头禅,说一些比较快活的话而已,其实你做不到。什么人不要钱财,不要名望,不要地位呢?人人都要。所以如果不透过修行慢慢的净化,你想要达到解脱,难哪!因此世间拥有的人天福报,一切有为的福报,这是暂时借我们用一下,这也无妨,但是不要被污染,你若贪着这样就上钩了,跳入陷阱了。所以有为生灭的东西再丰富,堆起来比须弥山还高,毕竟也是有为生灭,和解脱沾不上一点边。因此我们在有为当中,如何达到无为解脱呢?这才是修道的诉求。我运用一位开悟圣僧的几句话,四句话就解决了,他说:
「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金银宝物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那要向你恭喜,是你修来的,你多生累劫有布施喜舍作功德,帮忙需要帮忙的人,知道铺路造桥,乃至知道布施给人建寺供讲经说法,度化无量人天,向你恭喜,你的福报是多生修来的。不过你修了那么多福报,只是有为生灭,你若不将有为来净化,达到无为的境界,你来世得到人天福报,做人大富大贵,做人王,做大官,这要向你恭喜。不过恭喜之余,这是有为生灭,没有解脱并无见性,并无开悟这只是人天福报而已。做天神、天女、梵天王、做帝释天王、做天子同样有为生灭不究竟不圆满。
他后面又加了两句话,这才是重要的「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对象,如果你知道这有为的功德是空性的,你所做的布施、喜舍它是空性的,你和无为解脱相应,那么恭喜了。如果你知道福报功德也是空无自性,当下和涅槃相应、和法身相应你当下慢慢见性了。「买得风光不用钱」什么意思?「买得风光」站在无为法来讲,就是「见性」见到如来藏性,「买得风光」也就是「见性」的时候,方便称为「买」其实是没有买。「不用钱」见性虽然不用半文钱就买得到,不过要多生累劫修来的。见性虽然不用七宝来买,不用花半文钱就能够明心见性超凡入圣,这种人也并非普通人,是过来人也是善知识,是多生累劫下了很多功夫,在有为法里净化出来的人。他也曾经做过人、天王、享受人天无量无边微妙快乐过的人,所以今生你不要把他当做泛泛之辈。所以说「买得风光不用钱」等到你见性时,超凡入圣了。我运用此【涅槃经】说:「见性之人不名众生,未见性者是名凡夫。」所以见性之人他就是圣人,没有见性之人,他就是凡夫。你若明白福德性,真正悟明心地的人,你不用花半文钱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买得风光」就是见性的人,恭喜你了,你不是凡夫,出离三界的人了。再念一遍:
「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接下来同样的偈颂,都说出了我们修道不要沉浸在有为生灭里面,不要停顿在人天果报里,应向无为解脱、涅槃来相应,和空、和法身来相应才对。所以我们有空闲的时候,看一些了义的经典,圆满的经典,可以让你见性的经典,这比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七宝更好。因为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是有用尽的时候,有为生灭不究竟不圆满,让我们看到三句、四句的偈颂、了义的经典,可以让你直上佛道。
「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不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虽然非常非常的多,可是也有用尽的时候「还归生灭」。所以生灭法不究竟,有为法不究竟道理在此。你看这四句经文,只要了义的究竟法,你受用了今生就能够证成菩提。【金刚经】的四句经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了义的经典,这四句经文虽然少,你悟入了,直上菩提。他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四句偈,它是了义的,能够让你证悟无上菩提。他教你「见性」,「见性」不可以色见佛,不可用音声去求佛。法身是无形无相的,你用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去见如来那是不可能的事,他才告诉你「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就是法身,法身看不见,所以凡夫众生看到佛祖,只看到他的色身,他的报身,他的化身而已,只看到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那种庄严相而已,佛陀真正的法身他看不到。法身是无相的,实相无相之物,你若用色见他、用音声来求他,这分明就是行外道法,尽你的终生、未来际都无法见到如来。再念一次:
「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我们常说「见性,见性成佛」,要见到你的心成佛,这全都对。因为心和佛是同一体不是两种东西,所以祖师教你,你要见佛,也就是见性,要先见你的心,心若见到就见到佛了。有什么证据?开悟圣僧云:
「见佛先见心,得见佛而忘心,不忘心为心所惑,终不得佛。心佛本一体,只言迷悟有别,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异。」
这说得很清楚了,见佛见佛,要如何见?禅宗说明心见性就是见佛了。心也好,性也好,见到了你的心当下就是见佛。你要见佛不妨先见你的心,就是明心见性的意思。当你见到心的时候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时候要忘心,什么意思?你若见到佛还有一个心的存在,就有两个个别体了,两个个别体时就有两尊佛啊!所以你见到心的时候就见到佛,见到佛要将心忘掉,若还佛外有心,如此并未真正见到你的自性佛,叫做「见佛先见心」。当你见到你的佛时,要忘心。如果没有忘心,会被你的心所惑又迷惑,又变成没有见佛的时候了。怎么说?因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是一体的东西,只是迷悟的差别而已。所以当你悟时佛也是心,心也是佛,因为心和佛不是两种东西,没什么差异。
「见佛先见心,得见佛而忘心,不忘心为心所惑,终不得佛。心佛本一体,只言迷悟有别,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异。」
交待得很清楚了。以后你要见佛,你先见心,当你见到心的时候,也就是见佛的时候,你要把心忘掉,不忘掉心,反而被心迷惑,心和佛不是个别体是同体,所以你见了心就是见佛,见了佛要把心忘掉这很重要,是一个诀窍。
三世所有诸佛,都共同证悟了「心就是佛」如此而已。既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全都是证悟心就是佛,你我大家未证成本性、未悟得心就是佛时,你听佛祖的话就对了,照他的足迹、照他的理论、照他的方法下去行持,有一天你也能悟到:::唔,心就是佛,向你恭喜了。开悟圣僧云: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犹如离水无冰,离冰无水。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这是最庄严的了,所以如本很喜欢念开悟证果这些圣僧的语录。我们每天熏习,你没见性也难哪!你若不学一些见性法门的道理,想要开悟证果终无是处。所以这些凡夫众生,始终无法看到「见性成佛」的法门和了义的经典,他想要成佛,也是难哪!
凡夫的难和开悟圣者的难是两种世界,一个是悟,一个是迷。一个解脱,一个没解脱,所以希望乡亲们大家空暇时,看看「传心法要」。这是黄檗禅师开悟证果后所写的语录,一流的「传心法要」。还有过去祖师开悟证果以后,由心地流露出来的法语,所以要你没智慧也难啊!教你不要证果更加的难。这么说来,要开悟证果不就很容易了吗?非常容易。我再念一遍,开悟圣僧云: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犹如离水无冰,离冰无水。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好一句「无有是处」。所以我们看一些了义的经典,听讲见性成佛的法门,诸位,你开悟证果是迟早的事啊!有人听如本法师讲这「见性成佛」的法门,见性的非常多,这是假不了的,所以一悟永悟,一迷累劫永迷,迷悟一念间而已。言下大悟诸佛的妙理不在文字,你悟的人当下就契会你的心,见到你的自性了,我们明天「见性成佛」第三十七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