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在草木中
 
{返回 达亮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72

人在草木中

达亮

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美景、相知,相聚品饮,雅俗共赏,不亦乐乎。“寒夜客来茶当酒”,则主客情浓像酽茶,越品越浓。

而今能以茶会友,与同学小聚,那情趣实则妙不可言。

一天,承蒙颇为相知的同学张峰相邀,带着从南方带回来的一套精致的工夫茶具和上好的闽粤乌龙茶,我去了他家。

我端出那套茶具,它简直是精美的工艺品,清水净过手,我边操作边讲解。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潮汕工夫茶极为考究,茶壶茶杯须精致小巧。

首先水温以“一沸水”(即刚滚开的水)为宜,接着滚水自高处冲入壶中,水满后立即盖上壶盖,稍等片刻,用壶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称为“高冲低斟”、“春风拂面”。

泡一二分钟后,用食指压住壶盖,把茶水依次巡回斟入并列的茶杯里。

斟茶时应低行,以免散香失味。

斟到最后壶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茶杯里,叫做“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茶应乘热细啜,以免影响色香味。

啜饮时,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嗅边啜,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张峰看着我手指摆弄着精致的茶壶茶盅,温壶、洗杯、烫杯、翻杯、洗茶、沏茶、敬茶、闻茶、品茶……茶香渐溢。

禁不住茶香诱惑的张峰,端起茶盅小口抿着,让茶汁润泽口齿之间,顺咽徐徐咽下,与血肉之躯溶合之后的那股郁香中满腔清苦,令人精警。

未待他道出个“苦”字,却感到茶香中带苦,苦中见涩,涩中有甘,两颊舌间顿觉溢溢生津,回味悠长,正如一首禅诗所写的那样:“细品似有豪饮无,亦浓亦淡亦沉浮。饭后三碗聆茶鼓,袅袅禅机在玉壶。 ”

苏辙也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尘事中染上的满心浮躁、愤懑、窒息偃旗息鼓,宛如七月当午避入密林涧水草木之间,顿时神清气爽起来。

在潮汕时,几乎天天喝茶,潮汕以工夫茶为主。

我也学会了喝工夫茶,算半个潮汕人(会喝工夫茶),通常一壶从早到晚不添茶叶,所以浓洌是早晨,清香已到中午,淡如白水应该熄灯就寝。

喝茶顺看杯中茶,一观其色、二观其香、三品其味的程序。

小小的一杯茶,不容小觑。

茶,蜷缩是婴儿,收放自如到了豆蔻年华,肥硕即是阳春将尽。

一撮茶叶,每天看到一生。

看久了,说心花怒放也可以,说不动声色亦可。

茶,干瘪,丑陋,但它是一种标本,一种将生命浓缩的标本。

若置入茶杯或茶壶,自由膨胀,复苏生命,将日月精华的馨香释放殆尽,而茶潮的涨落,生命色潮的递变,这便是茶如人生的写照。

有时用或清或浊的水,泡几片世代因袭的茶叶,在老舍的茶馆里,就着风雅颂啜饮,飘逸出唐风宋韵的馨香,拉车的祥子在暗香中浮动,这便是喝茶品出的境界。

朋友小聚片刻后终有一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风雨独自兼程方是人生终极意境,这便是茶如人生的另一番喟叹了。

其实,同一个杯、同一种茶、同一泡式,饮在不同的喉里,冷暖浓淡自知,完全是心证的功夫。

有人喝茶是在喝一套精致而考究的手艺;有人把杯闻香,交递清浊之气;有人见杯即干,不事进德修业,专爱消化排泄。

想我冥顽之性,与同学品一盅好茶后却悟如此之叹,可见茶的魅力无穷。

带着“茶”意与同学道别,欲说还休的口齿中留下袅袅的人生回味,甘苦自知,悲喜自明。

朋友之交其淡如水,其甘若茶。

而那隐藏其中仔细品味的苦涩,又明白无误地减弱了饮者心中的苦楚。

这苦楚没有任何物质可以扬弃,没有任何精神可以回避。

世途漫漫,乖戾艰舛时时相伴,人心多会起皱皲裂,若此时清茶一杯相伴,邀三五知己促膝相谈,淡香缥纱中,可谓周作人先生的“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袅袅茶烟,是浓浓乡情亲情的挥发。品一杯工夫茶,喝一口故乡水,香馥的情思在肌肤渗透。


{返回 达亮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枯花涵咏
下一篇:恩师释弘歉的一生事迹
 适命的美丽
 蝉悦人生
 执著人生
 佛教名刊《人海灯》
 随缘人生
 梵音
 苏东坡的佛教思想特色
 扫心地
 扫却门前雪
 死亡的艺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其他有用的助缘[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不能流泪就微笑[栏目:活在当下·静心修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92-93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戴源慧)[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2008纽涅观音斋戒开示摘录(二)[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四圣谛[栏目:卡塔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