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五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97

第一百六十五节课

丑二(修胜义之功德)分二:一、成办二利;二、断除二障。

寅一、成办二利:

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有实宗发出疑问:“如果证悟了空性,一切都空了,就像声闻入灭一样,那么菩萨不应住于轮回救度众生,也不应精勤于修习大乘道果,这样一来,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利益呢?”

作者回答说:证悟了空性以后,不但不会有这种过失,反而对自己、对他人、对天下无边的众生有无穷利益。因为大乘菩萨通过精进修持,证悟空性之后,能够看破一切,远离贪惧二边,对轮回中的色声香味、五欲六尘,不会像凡夫俗子那样贪执,也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恐惧。菩萨依靠大智慧和大悲心,虽住于三界以各种形象利益众生,却不会像声闻一样堕入寂灭边,中断了利他的相续;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堕入有边,沉溺在轮回的惑网中,不能自拔。

对大乘菩萨来说,虽已了知万法皆空,但不会因此舍弃救度众生的事业,这即是证悟了空性的结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话,会像声闻一样,认为轮回火坑特别可怕,度化众生难如登天,一想到凡夫人的污言秽语、邪见如山,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宁愿独自一人趋入安乐的涅槃。然而菩萨不会这样,他们虽住于世间,但以胜义空性的加持,于世间不断救度有情,而不会为轮回烦恼所染。如《华严经》云:“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莲华生长在淤泥里,却纯洁无垢,出淤泥而不染;日月住在虚空中,但能自在洒脱地运行,不滞于任何一处。(有些论师认为,假如日月住在一处,当地人就会生起酷热之感、厌烦之心,不断运行才不会有这种后果。)又云:“不离于世间,亦不著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菩萨不会离开世间,也不会耽著世间,他的一切所行毫无障碍,犹如空中的风。所以,证悟空性的大乘菩萨,在智悲力推动下,永远不会舍弃众生,如地藏菩萨所发之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一直住于轮回。

既然如此,那菩萨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绝对不会。因为他已证得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胜义大空性,并通达世俗万法犹如幻化八喻,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有了这样的境界,即使入于地狱,也像逛花园般自在快乐,没有丝毫痛苦。弥勒菩萨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了悟诸法如幻的圣者,在恶趣中流转投生,也像入于花园一样快乐,纵遇兴盛衰败,也不会被烦恼染污。(不说菩萨和佛的这种境界,甚至在座有些道友,经过长期对空性的闻思、观修,对一切苦乐也看得特别淡,这就是体悟空性的结果。)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好如凡夫吵闹缠,其心不随顺逆转,仿佛空谷之谷声,此等行人定无居。”证悟空性的圣者,无论遇到什么环境,都把它当成空谷传出之声,不会随之而起贪嗔痴烦恼。就像有些证悟空性的大智者,表面上看是凡夫人,被嘈杂、热闹束缚着身心,在人群中搞世间八法,但因为证悟了空性的缘故,不会被逆境、顺境所转。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任何地方皆可随遇而安,犹如日月不住空。反之,假如对空性一无所知,即使你做的善法极其广大,但因为有强烈的实执,抛不开自私自利,最终也无法成为无漏的善根。

因此,从长远利益来看,学习空性对自己的解脱很有帮助,而且断除了自私自利、离开执著束缚之后,度化众生也很容易、很方便。否则,抱着一个大大的“我”去帮助众生,可能有点不太现实。就像现在有个别领导,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但实际上一直是为“我”服务,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利益他人相当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修持空性,如果你连一根头发都空不了,想度化众生无疑是天方夜谭。

寅二、断除二障: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空性不仅可以成办二利,还能对治成佛路上最大的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大障碍如同黑暗,般若空慧如同阳光,黑暗唯一要靠日光来遣除,而对治二障的唯一武器,即是般若空慧。

对我们而言,超离轮回火坑,获得无上圆满佛果,以之利益无量众生,是每个大乘行人的究竟愿望。若想尽快实现此愿,用不着考虑其他途径,只要兢兢业业修持空性法门就可以了。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烦恼障和所知障,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这两大障碍可从三方面来分析:

1)二障之“因”:佛于《楞伽经》中说,以我执产生的执著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2)二障之“本体”: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三轮执著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六度之违品皆为烦恼障的本体,此外的三轮执著皆为所知障之本体。

3)二障之“作用”:小乘《俱舍论》云:“主要对获得暂时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恶心,皆为烦恼障。”大乘《俱舍论》云:“对获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

尽管还有其他分类,但二障主要是从这三方面来分析的。现在有极个别的人,对烦恼障、所知障没有系统地分析过,虽然如麦彭仁波切在《辩答日光疏》中所说,在广义上,一切烦恼无明都叫烦恼障,但是具体分析时,二障各有不同的定义,这个最好不要搞错。

有些法师说:“七情六欲均为烦恼障,妄想执著均为所知障,因此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无量的法门、方法、手段,无非是把我们的妄想、执著打掉而已。”当然,这种说法在有些老年人、没闻思过经论的人面前,也许可以过关,但严格来讲是不行的。

还有些法师说:“知识分子的所知障很重,因为他们学的知识太多。”如果知识分子只剩下一个所知障,而没有烦恼障,那倒是非常不错,毕竟所知障只是一种细微的习气,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很多人对什么叫所知障、什么叫烦恼障,自己也搞不清楚,给别人讲解的时候,经常依文解义,在自己能理解的范围内,随便挑一个意思贴在上面,这是不合理的。道就是道,空性就是空性,障碍就是障碍,它的含义不能随分别念而转。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孟子的弟子问孟子:“您所讲的道非常高深、完美,就像顶天一样,但是修起来特别困难,您可不可以把它降低,以适应我们的想法呢? ”孟子回答说:“这是不可以的。道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降下来,你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努力达到道的境界。 ”所以,障碍也好、空性也好,它们的概念是固定的,不能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否则将会丧失它的本义。

我们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不管讲经说法,还是听经闻法,都应懂得最基本的术语,要不然,沟通起来非常困难。如果你的理解离题千里、不符合佛教,那闻者、讲者获利都不会很大,反而可能有一些过失。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说谁不对,而是在提醒大家——讲经说法必须要严格,千万不能信口开河、随随便便。学院的辅导员也好、法师也好,平时务必要注意这一点。假如有一句话你不懂、解释不来,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十地菩萨也有不懂的地方,我们凡夫人不懂很正常。但如果你不懂装懂,在别人面前故作权威,把佛法的意思乱讲一通,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此处讲凡是想成佛解脱的人,一定要修持空性。因此,大家有时间的时候,最好能观修人无我、法无我(具体修法会在下文介绍),如此殊胜的道理,务必要再三串习、思维。如果你平时不修行,光是理论上懂了,也不一定能消除执著。前段时间有个人就说:“《安忍品》的颂词,我能倒背如流,可遇到怨恨的敌人,我还是气得不得了,怎么办哪?”我说:“这是因为你没有修行。很多道理不是懂得就够了,行为上一定要尽量做到。”

同样,对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我们现在文字上是明白了,但关键要看自己修了没有。你修的时间越长、越深、越有力度,得到的利益就越大。到了最后,你的心量会完全打开,什么事情都能包容,原来狭隘的执著也会渐渐消失,这就是空性的力量。

现在好多人闻思的时候,觉得万法皆空,可是遇到一个小小的问题,不但空不了,反而越发庞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修行。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一再强调修行的重要,因此大家有时间的话,还是应该多观修空性,这样的功德非常大!

丑三、摄义:

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讲了证悟空性的功德、没有证悟空性的过患,现在可得出一个结论:空性是一切佛法的精华,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呢?因为空性诠释的是万法真相,如同火是热性的一样,任何人都破不了。有些人听到空性法门,就觉得不合理,但不合理的原因也举不出来,这是他对大乘教理没有系统闻思过,或者自己前世的因缘、根基所致。

空性,从意义上讲,就是大乘经典中所说的诸法本体皆空;从文字上讲,指般若经典、中观论典等大乘法宝。这些空性法非常殊胜,我们不应该因无知而妄加怀疑,或者因朋友和“善知识”的见解不如法,就对它生起邪见、大肆驳斥。

如果舍弃了空性,想获得解脱是不可能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何人不识空,心无解脱时。”无我空性是万法的真理,不识空性则无缘解脱。其实在一切空性中,不管法空还是我空,只是根据所度众生而分类的,比如为度化声闻缘觉,佛陀讲了人无我空性;为度化菩萨,讲了人、法二无我空性,因此《入中论》中云:“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对于这样的空性,纵有成千上万的智者驳斥,也是无懈可击的。过两天就会讲到法无我和人无我,里面有很多辩论,中观宗说万法不存在、人我不存在,对方绝对找不出它存在的理由。现在有些人觉得自己很有智慧,但无论你持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在中观面前都没办法站得住脚。因此,每一个希求解脱者,对空性不应有任何怀疑,如果你心存怀疑的话,则无异于自掘坟墓,自己阻断自己的解脱道路。

空性虽然是万法真理,然而在修习的时候,必须依止正确的方法,若不能做到如理修习,《中观根本慧论》里说过:“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若把空性当成实有的东西,或者认为一切都没有了,包括名言中的善恶业报也不存在,这种见解十分可怕。因此,认识空性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做什么都会失败的。只有依靠善知识的教诲,通过对空性不断认识串习,到了一定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这甘露妙法的殊胜。

在座的很多道友,一直在学《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等论典,对空性法门不仅有所认识,而且觉得唯有依之修持,方能彻底了达佛法。所以,空性法门极符合真理,如果不符合的话,不可能有其生存空间。我们有幸听闻空性法理,不应像小乘一样害怕,而应如圣天论师所云:“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对现有诸法无所欣喜,因为在名言中如幻如梦;对无我法也无所怖畏,毕竟空中可以显现妙有,显现一切业果规律,如龙猛菩萨云:“知此诸法空性理,一切业果依缘起,稀有又此极稀有,稀奇又此极稀奇。”

假如你对空性法门成见很重,生起非理怀疑,这样会很可怜。但如果能生起合理怀疑,觉得“空性也许是存在的”,就可以断除三有的根本,如《四百论》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当然,不仅对空性法门应如此,对所有的大法,包括藏传佛教的密宗,也一定要有信心,不能妄生邪见。

现在末法时代,有些人真的智慧不够,只看了一两本密宗书,就兴师问罪要去遮止密宗,这种行为非常可笑。现在译成汉文的密宗书,连1%都不到,你看了一两本就下结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如果你真想破密宗,最起码要用5年以上的时间,先到藏地一些密宗学院中去闻思,研究一下密宗到底说的是什么,然后再决定从哪个角度下手。

当然,倘若你能破得了密宗,那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大半都被推翻了。我以前写《密宗断惑论》时也涉及过这些内容,佛陀所说的教法,有咒语和密法两方面:咒语,大多分散于《楞严经》、《华严经》、《般若经》、《心经》等大乘经典中。密法,有一部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传讲的,如给香巴拉国王月贤宣说《时轮金刚》,给邬金国王恩扎布德宣说《密集金刚》为主的法要。后来印度传承上师也造有一些密宗论典,如龙猛菩萨的《五次第论》、圣天论师的《密行明灯论》、月称论师的《密集金刚大疏明灯论》等,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有些学者研究表明:藏传佛教《大藏经》中,“甘珠尔”(佛说部)共108函,其中密法有398种,占51%;“丹珠尔”(注疏部)218函,密法有1747种,占74.8%。这些密宗的经典论典,都是从印度传下来的,并非随意捏造。如果你只看一两本书,就开始遮破密宗,那是非常荒唐的。打个简单比方,你从来没有学过物理,对经典物理学牛顿的“绝对论”、现代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的概念一窍不通,却妄想一一破掉它,试问你有没有这个资格?

同样,你连密宗基本的逻辑推理都不了解,就肆无忌惮地驳斥一通,实在是不合理。当然,对恶狗狂叫般的个别愚者,我们也没必要搭理他。有些人不叫的时候,别人不知道是青蛙,一叫出来,大家才明白“哦,原来有个青蛙在井里”,这时候自己的丑陋面目、愚痴形象,在众人面前暴露无遗。

所以,不管对密宗也好、对空性也好,大家不要随便去毁谤。甚至对有些高僧大德,你不是特别了解的话,也不要开口闭口就“这个上师是非法的,那个上师是假的……”修行人应该观清净心,如果那人对佛法危害非常大,对众生的慧命有直接威胁,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也不得不说。但在说的时候,作为凡夫人,辨别补特伽罗还是很困难的,佛陀也说过:“像我和我这样的人,才能了知补特伽罗的相续,一般人则难以彻知。”有时候我到一些居士团体中,有些居士特别喜欢说过失,整天讲“这个法不对,那个法不对,某某上师不对……”,我听了以后特别害怕,只有默默地念“嗡班匝尔萨埵吽”。因此,大家不要喜欢谈论是非,而应该好好地修空性法门。

癸三、摄共同之义:

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对人的执著、财物的执著、感情的执著,不管是什么样的执著,都能产生极大的痛苦。萨 哈巴说过:“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苦难无边际。”纵然相续中只有芝麻大的贪执,也能引生无量无际的痛苦。痛苦,是谁都不愿接受的,害怕它是合情合理,但空性能息灭一切痛苦,为什么对它也害怕呢?

世间人和小乘行人,听到空性就接受不了,但仔细想一想,空性能将三界难忍的痛苦统统息灭,这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为什么还要怕它呢?我们怕的,应该是令自他产生痛苦的法,就像花语巧言的敌人,能给自己带来各种危害,怕他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有人不但不会给你带来痛苦,反而将你的一切痛苦去掉,天天帮助你、饶益你,那你为何不亲近他呢?(现在社会真的很颠倒,最好的朋友不去依止,却喜欢跟最坏的人同流合污。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最好的空性妙法不愿意求,兴趣索然,而对没有什么利益、产生实执痛苦的一些相似法,往往趋之若鹜,欢喜若狂地去追求。)

实有的执著对自他都不利,若能远离它的束缚,生活就会很快乐,即使亲人离开了,心里也不会太难受。昨前天有个道友的母亲死了,我问他是不是很痛苦,他告诉我:“如果在以前,肯定会很痛苦,但现在依靠空性法门的加持,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感觉。”这就是通过闻思看破世间的一种结果。

没有闻思过空性的人,对亲人、地位、感情、名色特别执著,一旦失去了,就活不下去了。为什么愚笨的人天天跳楼自杀?就是他把外面的事物看得特别重,没有破除实有的执著。一旦能够打破实执,到时候让他跳,他也不想跳。真的,已证悟空性的话,喜欢的人离开了也无所谓,地位没有了也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萦怀的,这一点只有从修行中获得。

中观法理真的很有益,可凡夫愚者往往对其不屑一顾,反其道而行之。《中观四百论》云:“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我们整天在顺修生死,却一直没有逆修过,对世间的实有法,每个人都修得非常不错,而解脱的空性法,很多人一听到就害怕。其实你根本不用害怕,要想遣除痛苦的话,只有依靠空性才可以。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中,有位吉嘎力巴尊者,他原来属于平民阶级,娶妻后享受着家庭的幸福快乐,对解脱道从来没生起过任何想法,完全只有对世俗的追求。可是有一天,无常到来,他妻子死了。他带着尸体来到尸陀场,心中却一直割舍不下。

相当伤心之际,有一个瑜伽士经过这里,问:“你在尸陀林里做什么?”他回答:“难道你看不到我的悲哀吗?如同盲人失去了导盲者一般,我失去了我的妻子,我的幸福已结束了,世界上还有谁比我更不幸?”

瑜伽士告诉他:“有生即有死,生的结束即是死,聚的结束即是散。诸行无常,在轮回中无非只有痛苦,轮回即是苦,你何必悲伤?你应舍弃对已死妻子的执著,以无我为妻,沉浸于非空非乐之中,依此来禅修。”

于是,他依之禅修了六年,对妻子的执著融入大乐与空性中,真正见到了清净法性,得到了证悟。后来他的声名远播四方,度化了无量众生,不舍肉身而前往清净刹土。

其实我们只是不努力而已,如果真的努力,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倘若长期听闻空性法门,对家人、生活、身体的强烈执著,就会慢慢磨掉,明白一切都如梦如幻。不要说证悟菩萨的境界,只要稍微了达空性,就没有什么好执著的,无论你生病,抑或失败,都不会流下眼泪。现在有些人泪水特别多,好像汪洋大海一样,不知不觉就“哗啦哗啦”下来了。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对空性的串习特别少,而相续中的实执又特别强。

实执不仅会给生活带来痛苦,对修行也是极为不利。如果你在观本尊时,没有通达空性,那很容易误入歧途。有些没有学过般若、没有修过中观的人,对所做的功德特别执著,这样修行是不会成功的。《金刚经》中说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平时的修行,一定要以空性来摄持。

当然,能否做到这一点,也跟自己的前世有关。假如你前世积累过资粮、观修过空性,今生一接触空性法门,就会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假如你前世资粮不是特别圆满,听到般若空性会很不高兴,甚至像佛陀时代的个别声闻一样,口吐鲜血而亡。我们有个别的修行人,一听到空性法,心里就有一种恐惧感,或者特别讨厌,这就是因为你前世没有串习过空性。现在遇到以后,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心态,都一定要专心修学,若能如此,才可以保证下一辈子有福报接受空性法门。

般若空性,本身有两种力量,诚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言:“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世间愚者闻后会生大恐怖,就像学唯物论的有些人,听到《金刚经》的教义,特别害怕——“啊!眼耳鼻舌身全部空了?这绝对不可能!”其实如果你深入细致地研究,眼耳鼻舌身肯定没有,以前我们学《中论》时就讲得很清楚,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反之,有智慧的人听到空性法门,会特别欢喜。我们这里有个别出家人和居士,每次听到空性法门,脸上就笑眯眯的,我见到后也生欢喜心,觉得大家的信心这么大,自己讲起来很开心。如果你们每个人都愁眉苦脸的,那我心里会特别伤心。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你看,现在每个人都装作很有空性善根的样子。(众笑)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六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三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三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思考题 第一品 第二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潮音草舍诗存(一)[栏目:太虚法师]
 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栏目:五部大论专集·入中论·参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