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家智慧与企业管理(多识仁波切)
 
{返回 佛教与管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04

佛家智慧与企业管理

多识仁波切

我对如何办好企业缺乏研究,所以也不可能谈得很具体。但是,佛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智慧海洋,佛教文化中有无数指导人生的智慧,值得企业家们好好学习与应用。
 
缘起正见与明理做事
 
佛陀圆寂四百年之际,印度出了一个龙树菩萨,他是中观哲学的开山祖师;佛圆寂九百年之际,无著菩萨出世,他们两位是自佛陀之后的最伟大的佛教学者。
 
现代有人在研究龙树菩萨,说他是最棒的世界级哲学家,他不仅仅是在佛教界很有地位,事实上他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哲学家。我们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源于黑格尔,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来源于龙树,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龙树菩萨的辩证哲学智慧,是无比地光辉灿烂。

佛教从事、理二谛两个角度来认识事物。事谛指事物的现象,包括所有的存在,都是缘起的东西;理谛是从本质上、性质上来理解事物,众缘合成之物无自性。世间的知识,包括科学、哲学等,都属于事谛;理谛,即是龙树哲学中的空性。
 
事理二谛,相合不悖。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此是中道义”。“中道”,就是中观。因缘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东西,如果它有自性,可以独立产生,就不需要因缘来合成。
 
“空”是什么意思呢?空是佛教最高的境界,佛教又叫“空门”,佛陀叫做“空王”。但是,很多人对空理解不透,出了很多问题,哲学上就有很多的争论。“空” 的正确含义就是事物的无自性、可变性。什么叫自性?自性就是指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性质。而事实上没有,找不到这样的自性。正因为事物没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所以才叫做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它的空性。反过来说,空性,就是指事物的多变性、可变性。
 
大家都读过《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写书的麦克尔·罗奇是一位精通藏传佛教的教授,他在印度学习藏传佛教取得了格西学位(相当于博士学位)之后,又听从老师的教导,回到了美国曼哈顿做钻石生意,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发菩萨心行菩萨行。他实践得非常好,他是一个比丘,受过比丘戒,但他在公司里面是一个总经理,所以平常也不穿僧服,而是西装革履、留着短头发,他每天早晚都要做功课、进行禅修,白天就去公司上班,他的员工多少年来都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佛教徒。他的书,就是结合做钻石生意来解释《金刚经》。
 
什么叫做“金刚”?金刚就是钻石的意义。钻石最坚,能断一切,所以佛教用金刚一词来比喻最高的智慧——空慧,金刚智就是性空的智慧。《和尚遇到钻石》一书中,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他说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心存善念,善念所造的业就是善业。无论大事小情,都贯穿着一个原则:造善业就得善果,造恶业就会得恶果。空性就是事物的可变性、多样性,正因为空性,所以我们做事情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事情没有可变性,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人也根本不可能变成佛。所以,他的日常做事,是完全遵从佛教的理念,依教奉行的。
 
因为空性,所以我们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的存在,大至宇宙,小至个人,甚至小至一个原子、原子核等等,都是多种的缘合而成的。正因为事物无自性,才有可变性,所以,人才可大有作为。佛教说一切都是空性,业力也是空性,业力是可以改变的、再造新业的,也是可以净化、被彻底消灭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佛。
 
因为是空性,所以就必要太执着于世上的名利地位、得失荣辱等等。人生无常,死是必然,但不能等死,在没死之前,就要有所作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要重事法、重缘起。空有不悖。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是空的,但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做什么都没有意义,悲观、绝望,闲着等待生命的结束,这不是正常人的智慧。所以,应该如《中论》中所说:因为空,如梦如幻,才要大有作为。明明知道一切如梦如幻,包括世界以及自己,但还要在梦中去运用这种梦,做你应该要做的事。

明白了缘起正理,我们如何结合实际来做事呢?
 
归纳为三条:创造善缘、利用顺缘、排除逆缘。
 
创造善缘。缘是什么?就是条件。任何事情都是众多条件和合而成,所以做事的时候,就要尽量创造各种良好的条件,使能促进发展。
 
利用顺缘。就是尽量地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条件如人才、资金等,抓住市场机遇。顺缘就像风一样,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因为当时的状况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东风是当时战略胜利的一个主要的顺缘。如果其它条件都成熟了,就是缺一个顺缘的话,也没办法成功。比如说,改革开放的政策,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就是很多企业提升品牌,走向世界,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一个最大的顺缘。
 
排除逆缘。逆缘是不利的条件,要避开或排除不利于事情发展的条件。
 
总之,学佛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要创造善缘、利用顺缘、排除逆缘。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顺利的条件要利用,不利的条件要排除或者避开。因明学中,一般是从果推因,有了结果就一定能找到它的原因。而从原因来推结果,则很不确定。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具备了充足的因素,才可以确定未来。但是,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缘起法则,那么,如同春耕秋收一样,当条件充足时,秋天的收获则是一定的,我们一定能做好自己的事业。

慈悲利众行与人性化管理
 
大乘佛教的慈悲利众原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始终贯彻的。
 
入大乘之门,首先要发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我要成佛。成佛是手段,利益众生才是目的。没有这个大乘心,就成不了菩萨,当然更成不了佛。慈悲利众是一个大前提,要在这个大前提下来做事情。
 
历史上好多皇帝,都打着为众生的旗号来夺政权,新皇一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对待众生还是以前老皇帝的样子。他们都会利用众生,他们很清楚,只有打着众生的旗号,才能赢得人心,才能做出大事。
 
但是,佛教和世俗的革命不一样。佛教对众生真诚,真心诚意地对待众生,事事处处为众生着想。大乘佛教说,没有众生就成不了佛。因为有众生,才可以施舍、行善来造福,没了众生你到哪里行善去?所以,众生的存在,是成佛的前提。有这个行善的对象,我们才能行善;有修忍心的对象我们才能修忍,有修慈悲心的对象我们才能修慈悲心。如果没有了众生,我们怎么修布施、安忍呢?既没办法修善,那又怎能成佛呢?

在哲学辩论时,就会论辩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最后的一个众生,他能不能成佛?因为前面的众生成佛,是要靠后面的众生来帮他行善、积德、造福,他才最后成佛的。那么,最后的一个众生,是靠什么来行善的呢?他不是永远也成不了佛吗?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成佛”,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而事实上,因为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不存在有最后一个众生的问题。
 
佛与世俗之人的区别是什么?佛陀最珍贵之处在哪?佛是最伟大的人天导师,佛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所以,佛的伟大形象,永远都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佛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为尊”。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金像一座一座在不断的塑起。这种形象是人们心中的形象,有哪一个宗教导师可以与之相比?没有。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被塔利班炸毁以后,全世界的人都起来反对,有的是从文化的角度,有的是从佛教的方面来进行反对,塔利班极端的倒行逆施,也使它自己短命,立即倒台。中国汉地,儒、释、道三大文化里面,主流是佛教文化,佛像也是最多的,到处都可以看到。
 
世俗的人,一般都是为了自己,考虑自己的生存与幸福,能力大些的,就为自己争权夺利。佛的境界不是这样的,他的身语意都是为了众生。佛经中说,你的心中有众生,众生的心中才会有你。你若想在众生心中树立立品牌形象,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在做事时处处考虑大众的利益,无论是产品的生产、销售还是售后服务,无论是面向客户还是对待自己的员工,做为企业领导,都要真诚地想使他们获得好处,让他们开心欢喜。如果做事不为大众考虑,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没有了顾客,你就没有了市场。没有忠诚的员工,你一个人再能干,也玩不转一个企业。离开了众生,你什么也办不成,就是这样的。
 
世界的主体,始终是人。因此,人是各种因缘中的主要因缘、第一因素。我们要做事,就需要有人来做,办好一个企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吸引住人才。菩萨的四摄法,就是吸引人的意思。一个传法的人,首先要有能力把弟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才来听你说法。国外的大学,都是挂牌上课,象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很多大学我都去过。哪一个老师讲什么课,学生们事先都知道,试听选择后才决定去听。国内也在试行,但只限在部分选修课,一般还都是固定老师上必修课,学生没的可选。如果都实行挂牌上课制度,那些混饭吃的老师们就呆不下去了。而那些名气大的专家来上课,教室会座无虚席,甚至整个礼堂都差点给挤破了。这就是摄受力,即吸引力的问题,是知识、能力以及人格魅力所致。
 
四摄,是吸引人的一种方便智慧。
 
第一,财施摄,就是用财物来吸引人。很现实的,哪个单位工资高、福利好,人都愿意去那里,这个企业就有竞争力。平时,要能真心诚意地关心你的部下和员工,当他们生病或者家中出现了困难的时候,要能及时给予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这是得人心的第一个办法。
 
第二,美言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 要平等地对待员工、对待部下,给予他们尊重,用温和的语气、文明的语言来和他们沟通,这便是美言摄。2000年,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参观了硅谷的一家微软公司,老板的办公室是和群众在一起的,没有任何的特殊化。我问了一个人:“你们老板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吗?”他说:“是的,老板和大家是一样的。”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长期以来,中国的历史上,国王和下级的关系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是主人和仆从的关系,现在是民主时代,这些关系早就应该过时了,应该发扬民主、尊重人权,民主、平等地待人。老总和部下,只是分工不同,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别人,其实就是尊敬自己。同理,如果不尊敬别人,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动不动说粗话,喜欢训人,这非常不好。不但管理者要和善待人,也要培养员工善待客人,以文明的敬语来与客人说话,这样才有可能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使客人乐意成为回头客,稳定并拓展客源市场。
 
 第三,同事摄,就是与群众一起同甘共苦。当你和群众融为一体的时候,他们会感觉你很亲切,也会拥护和支持你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做教师的,教师要教书育人,自身的行为道德是很重要的,“身教重于言教”,光是嘴巴说是不行的。
 
第四,利行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人心换人心,以诚待人、以情动人,办企业要让大家都得到实惠,领导在群众中才有威信。如果老板和员工之间,只是一种雇佣关系,这是非常糟糕的事。因为,被雇佣的人会没有责任感,他想“我只要有工资拿就行了,公司或者企业的好坏和我没有关系。”如果员工不关心单位的发展,本职工作也是做不好的,人人如此,那么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有所发展,这是非常不好的。
 
我们在学校里也曾批判过这个雇佣观念,老师在工作八小时之外,什么都不管,你给我排了几节课我就上几节课,上完了就走人,不管学生。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现在,正在探讨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很多人批评说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弊病,最主要的是只重视知识教育,而轻忽了道德教育,导致从学校出来的很多人,道德素质很差,没有主动服务的精神,不会肩负起道义上的责任。人才人才,首先是人,人才的第一个标准是德不是才,真正的人才须德才兼备。

做任何事情,发心要能利益到别人。办公司也是如此,小就有利于一方,大则有利于一国甚至全球。当然,你首先得在你这个团队里面,给你的员工带来好处,激发他们干事业的积极性,他们才会更加努力。我在洛杉矶时,遇到一个信佛的中国人,他来看我并带我去了好多地方。他说他工作的公司老板人很好,只要你是老老实实地在干活的人,他就会对你好,公司发工资是不公开的,按照各人的业绩、贡献大小,用红包的形式发工资,每月发的都不一样。他在这个公司干了好多年了,不想走开,因为老板很信任他,把分公司也交给他管,他非常满意。如果做到这个份上,你说,谁不愿意努力工作呀?
 
现在回想起来,人家老板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人性化管理。人是有感情的,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企业应该有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统一的制度标准,也就是说没有行为规范不行。作为制度的贯彻者,应该平等、公正地的执行规章制度。但,制度只能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如何才能挖掘人的内在的潜力,积极发挥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人的条件,这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与改进。
 
总之,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领导着一个公司,相当于是一个王者,统领着一个王国,应当具备一个国家领导的才能、心理道德素养,以及具备智慧远见等,才能自如地管好你的公司。
 
第一,道德心理素质。就是高尚的德行:慈悲、宽容、谦虚、冷静等等,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得民心者得天下”。首要的就是以慈心、爱心来待人。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部下作榜样。“马列主义口对外”,说一套干一套,别人就不会听你的。毛主席也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谦虚是人性中的重要美德,智慧越高的人,就会越谦虚。还有,就是碰到问题时,需要冷静,冷静地思索、冷静地待人处事,避免过激、出偏差。
 
第二,远见。做领导的人,应该要有远见,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百年,没有远见,只搞一些短期行为是不行的。领导是领航、掌舵的,你只顾眼前,将来的发展都没有保障,就会自断前程。学校里的老师,如同是学生的领头人,老师自己须有知识、才能、德行,才可以教导、说服学生。如果老师和学生的水平相等,那学生就只能在原地踏步;如果老师的水平还比学生的水平低,那就意味着学生还会退步。所以,学生如果要选择老师的话,原则就是老师应该在各方面,要比自己高得多,越高越好,这样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收益。同样的,大至国家小至企业,作为一个领导,你与下属的关系,就和师生关系差不多,你的一举一动都要做榜样,要能以身作则。如果领导的水平很差的话,就很难领导好部下。所以,领导要不断学习,提高领导水平。要学习现代科学管理知识,但不是全盘吸收国外的东西。有一个日本人写了本书,说到日本人学习西洋的东西,有很多的失误,凡是离开自己本民族文化根基的东西,都有点过,现在又开始回头了。我们中国现在也有这种情况,初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西方文化并不是都比我们东方文化好,不能崇洋媚外。如《西方文化五百年》一书中所说,西方工业化最重大的失误,就是环境污染,极大地破坏和浪费了自然资源。所以,学习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吸收,尤其要好好传承、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比如学习用佛教文化来观察、审视,具足长远的发展眼光,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


{返回 佛教与管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浅谈佛教与企业管理
下一篇:佛家与管理
 佛法与企业文化(纯闻法师)
 浅谈佛教与企业管理
 佛教管理(清远法师)
 佛教与管理
 佛家与管理
 佛教与企业管理
 佛教与企业文化(释明生)
 佛家智慧与企业管理(多识仁波切)
 如何管理公司犯错的员工?(海涛法师)
 佛教与企业管理──六和精神 以人为本(宽运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第十五篇 旅店中的开示[栏目:密勒日巴]
 壹贰零 心包[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十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印祖故事 58、应邀请无锡说法,住苏州亲自汲水[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谈三宝功德(20~29)[栏目:傅味琴居士]
 微笑是一种幸福[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五[栏目:智海法师]
 自净其意方是道[栏目:海空法师]
 以戒为师--八关斋戒开示[栏目:体慧法师]
 泥马渡康[栏目:心灵对话]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