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入门 二十一·六根本烦恼
 
{返回 佛教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21

二十一·六根本烦恼
 

  声闻乘是以断烦恼(见思二惑)而成就阿罗汉果,故介绍声闻乘前,必须先认识什么是六根本烦恼。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贪——是贪爱、贪恋、贪著。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贪之为害,罪业深重,经云:"死堕饿鬼,受饥渴报。"

  二、嗔——是嗔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来,无涵养心,而生嗔恨。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恚之恼害,死堕地狱,受身相丑陋报。

  三、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嗔恚,故愚痴为三毒(贪、嗔、痴)总根,能造伤天害理之事,死堕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贡高,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五、疑——疑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杜塞善门,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以上贪、嗔、痴、慢、疑五烦恼,是心著垢染,系缚不脱,谓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其性质迟钝,难以制服,尤其无明惑不易断灭,故称为五钝使。

  六、不正见——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有五不正见,即是:

  (一)、萨迦耶见——华译身见,或我见。因执此身以为有"我",其实此身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名五蕴)四大(地、水、火、风名四大) 和合之身,本来是无常败坏之物,而无知执之为"一",为"常",为"遍",为"主宰"的实我存在,即是萨迦耶见。

  (二)、边见——又名边执见。边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谓所得的知见鄙陋,有所偏蔽,执常执断,各落一边。执常的知见,以"常"为恒常不变,人死仍旧为人,牛死仍旧为牛,贫穷永远是贫穷,富贵永远是富贵。执断的知见,以人死一灭永灭,无有生死轮回升沉之事,则作恶何畏?无善恶因果可论。

  (三)、邪见——不正的知见,不信正法,拨无因果,毁谤圣贤,坏诸善事。

  (四)、见取见——见即指前说的"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乃对前说三不正见,执以为实。又这见亦名"非果计果",即是自己还没有亲证圣果,而妄执已得到圣果的错觉。

  (五)、戒禁取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之类,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鸦片烟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为什么反说不正见?这因为过患在一个"取"字。取是执著,即妄自执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为最殊胜。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执著修此类苦行之因,是获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计因"。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称为见惑。是因为邪师、邪见、邪思维等,而生起不正见。如闻正法,于见道中,即能顿断恶见,因为易断恶见之故,称为五利使。佛经有说,舍利弗本为外道弟子,因遇马胜比丘,听到佛教因缘法门,即弃邪归正。亲闻佛陀说法之后,七日遍通佛法,证三果罗汉,再经十五日的修持,断十惑证阿罗汉果。十惑即贪、嗔、痴、慢、疑及五不正见,也称十使,谓能使令众生迷妄沉沦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故为烦恼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转的苦因。

  【注】

  ⒈贪、嗔、痴、慢、疑是属思惑,五不正见是属见惑,断见思二惑便证阿罗汉果。
  ⒉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返回 佛教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入门 二十二·声闻乘简释
下一篇:佛教入门 二十·略述八关斋戒
 佛教入门 十三·缘起的人生宇宙
 佛教入门 三十一·四摄法与四弘誓愿
 佛教入门 二十八·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佛教入门 二十三·四圣谛简释
 佛教入门 四十·学佛目的与任务
 佛教入门 二十一·六根本烦恼
 佛教入门 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
 佛教入门 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简表
 佛教入门 三十·四无量心
 佛教入门 八·构成佛教三要素简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别解脱[栏目: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省力处 二 大慧禅师语录十五则[栏目:禅门修证指要]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栏目: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如何区分佛菩萨和魔的加持与感应?[栏目:学诚法师·微教言]
 不灭的灵魂存在吗[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成就千手眼[栏目:禅林衲子心]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五卷[栏目:净界法师]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栏目:圣严法师答疑]
 慈航普渡·拔苦予乐 第二篇 观世音菩萨简介 三、菩萨得千手千眼的因缘[栏目:慈航普渡·宽运法师]
 修行人的“三个禁区”[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