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等持惺寂——谈我对禅的体会(陈世明)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29

等持惺寂——谈我对禅的体会

陈世明
 
宋智明先生《六妙门修法·净门锻炼法》中引用元音老人语:“心等虚空,绝一切分别,离沉掉无记,等待惺寂,住于本妙明净体性中”(《禅》1991年第一期)。我于“等待惺寂”深感契合,觉得“等待惺寂”实包含了禅之心态的全部内涵。修禅人若于念念中做到“等持惺寂”,即如果能于禅之体证中同时得到等、持、惺、寂的现量,可谓契入禅心或性体矣。后文于等待惺寂一一分述,学人切勿谓有四心相分别,而当勉力于一念心中体证等持惺寂四字,若契入等持惺寂之禅心,亦不必再一字一字去分别验证,但只持运此心,即合安祥。

一、等。等为平等,平等心是如来心。等持惺寂四字,每一字又同时含摄其它三字的内涵,学人若偏执其中一字,易生禅病。《金刚经》于“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言:“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由此可见,平等心是如来,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于心生嗔恨时,反观此 嗔恨心,可知都因心不平等的缘故。比如,同一件事,为什么可亲的人做了,你不讨厌,而换了一个人这样做,你便心烦嗔恚呢?可见你心先有偏颇,自不平等。我们若时时持平等心,则可冥一切嗔恚,使化于无形,归入无余涅槃。平等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者,因平等法只是冥不平等心的方法,不平等心既冥,心归清净,又何必再持此平等法执为善法而不舍呢?《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第六》云:“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如竹筏,人既过河达到彼岸,可任运行去,不必把竹筏背在身上,着力不讨好。

二、持。持守、谨持。此谓悟达禅心者,当谨持勿令放逸,为习气所转。学人之所以要做此谨持工夫,是因为自身习气未尽,尚属有漏。而习气一日未除,便一日有危险,因为稍不谨慎,根深蒂固的习气,便会骚扰你的清净,重堕颠倒妄想。而一落颠倒妄想,便生种种痛苦,不得解脱。学人有鉴于此,能不慎乎?

有言修禅不除习气之说,此大妄语!习气为吾人万劫以来执着事相、熏习而成的无明种因,它潜存于心灵深处,一遇外缘,便生现行妄果,累人修行。习气不除,如何长保无余?大抵禅之除习气,不同于他法起心去除,而只用此持运工夫,绵绵密密做去,不使习气有丝毫立足余地。“持”即含此绵绵密密之意。若有断层,便属有漏,非禅心究竟。耕云先生所撰《杜漏》一文(《禅》1991年第一期),亦是以此警诫学人。

学人做此绵绵密密工夫,须于平常日用中,念起即觉,觉之即冥,更不复立除心,亦不立觉心,同归于寂。禅修号称“无修之修”,实是说,不仅于禅坐时如此用心,更应于日常生活一切时中,行住坐卧,时时用此觉冥工夫。若以为只有静坐才是用功,平常日用中又同凡人,岂能合道?学人每于六祖之斥禅坐,便以为禅宗不除习气,放任情志,此真大错特错!观我中华儒道佛精义,无有鼓励学人放任情志者,放任情志,乃同禽兽,安能证道?维摩诘居土,六祖慧能之斥宴坐者,盖斥学禅者不了禅之着力处,以静坐为禅,落于旁道,产生修身、炼气、证神通等妄想。

学人有疑禅宗如此持运,是否能证佛道者。大凡有所疑,即有所执,未肯直截了当放下者。苦于此际反观自心,抛却妄想,直下了断,信清净心,必得于安祥。以我个人体会,我昔来参学体证,虽时有炼气、修密法之他想,然皆归于以此修心,如今虽不能除尽习气,却比以前能更经常地回复安祥本心,是以学人当信此无为法(与修气等有为法相对),修此无为法,准定无虞也!《金刚经》是佛所说经,整部经劝学人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以成就如来无上正等正觉自期;又且数言若有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谆谆告诫“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岂有误哉!

三、惺。耕云先生《安祥集》中引用了《指月录》上的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师彦的和尚常常自言自语:“主人公!(自答:有!)惺惺着!他时后日,莫受人谩”。“惺惺着”,即是打起精神,保持清醒,“他时后日,莫受人漫”,即是说以后莫受人愚弄。这里的受人愚弄,即是指向别人参学处,执着于他人的言语法相,于言语上思量,又离本心,失去安祥。

事实上,“惺惺着”,不仅可以保持不受人愚弄,不为法相愚弄,也可以保持不受外物牵制,不受妄心牵制。大抵我们神志不清明时,即心地易落于无明状态,为外物、妄心所转而不自知。可见只有惺惺着,才能明心,才谈得上解脱;无惺惺着,即难察不平等心;不惺惺着,持运便成空言。实际上,刻刻保持清明状态,不着一物,本身即是驻于禅心,驻于安祥。

学佛人常易落于执空执寂,原因就在于执着理相,不知保此一个“惺惺着”,看破一切相。佛法之谈空、寂,目有只在于要求学人不为外缘所惑所缚,以求解脱,若以为于世间万事之外果有一个空相在,本身即未明究竟;若复更在事理上人为地摒绝诸缘,禅在他那里便失去了活泼的生命。

四、寂。古德有语云:“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其中的“照”便是上文言及的“惺惺着”的“主人公”,是遍在。我们在这里应当了知“寂照不二”,若寂照相离,便生能所,未会禅心。一般说来,偏于寂者,即落枯木寒禅,如上文言失却活泼泼的生命;偏于明照,则生物相,以此为实,昧却本来。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明所偏者,正在于此。因其追求明察分析,陷于细枝末节而昧于大理。不言其于理的探究上终致于穷途末日,且因其行为建诸于此哲学,必有偏颇,招致整体的失调,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是以言“寂”不能离“惺”,我们证悟的禅心当是“寂照不二”;我们日常做工夫当“随照随寂,随寂随照”,直至“寂照无二”。先言“寂照不二”之“寂”:寂非无明之寂,前文说过,若无惺惺着的主人公,易住于物相,无明难转。至于除尽习气,无有寂照之别,与本体合一,寂自有照,照自有寂,方合于生生不息之活泼宇宙,方合于光明的宇宙。我们当相信,宇宙无有死寂,光明、活力是永恒的。再言“随照随寂,随寂随照”,此言我们有此人身,本因无始以来所造诸业结成,有此身在,与此道众生便属有缘,于此世的修行工夫,便应是在缘不昧,对所遇诸缘作“随照随寂,随寂随照”的工夫:当以责任心应接诸缘,缘尽心止,无留于心。于心无染,方为真寂。若言寂者定当离世,与佛法之含弘广大是不相应的,是以出家在家,各随缘分;修行之要,不在事缘之多寡,而在心之不著一物。
综而言之,等持惺寂既含见性后之修持心法,又含禅心之现量。不明禅心,持运无从着力;禅心既明,不持运以冥旷劫习气,难契无余涅槃。

愿以此得众师友指教!愿以此与众学友共勉!

禅刊 1991年度第三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扶我上路的人(皮囊客)
下一篇:佛教八圣道之我见(元山樵)
 四大堂口(妙惟)
 香河大安寺
 佛法本现成(林新居)
 一声佛号一身轻
 浅谈——怪、慢、俗(长清法师)
 佛学与人生修养(李尚全)
 知足常乐(东篱下)
 禅僧行脚的影响(杨富学)
 经忏佛事的利与弊(常静)
 持平常心(楼宇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