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理奥义探究
 
{返回 胡晓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4

佛理奥义探究

胡晓光

禅学的禅悟与哲学的直觉

时至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加密切,由于西方理性思维比较发达,带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当代可以说是科学的时代。由此,人们普遍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实质就是崇尚西方的理性思维,对东方传统思维则予拒斥。好在现代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西方人对自己传统理性思维的反叛,他们认为理性思维是人类认识宇宙事物的表层意识,只不过是一种幻相认识而已,在人本身深处潜藏着一种本能的认识能力,这就是非理性的直觉。由于西方哲学提出直觉认识论,人们才对历史反思,发现直觉思维类似东方人的传统思维,于是西方一些开明的学者开始重视东方传统文化,掀起非理性思潮。    .

东方传统思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实是东方人普遍倾向的思维方法。东方有两大文化源由:一是中国,一是印度。这两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哲学最高原理上,都主张亲证体认物我合一观念,这种亲证体认之功夫就是东方式的直觉——禅悟。在东方哲学中,代表最高直觉认识论水平的哲学,就是佛教的禅学,佛教禅学专门讲禅悟直觉。

从表面现象看,西方哲学的直觉与禅悟直觉有共同的一面,就是都没有中介,主体与客体直接沟通顿然显现。西方哲学认为这种直接显现的事物最真实,是人类本有的最高智能。不过,这个直觉能力的表现,是突如其来下可预知的,有类于艺术创作的灵感。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地对西方哲学的直觉和禅学的直觉禅悟作一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下面即对两者的区别点与共同处作一论述。

西方哲学的直觉是一种生理本能,属于感性认识。在西方哲学认识论里,将人的认识能力画分为三类:  一是感性认识,二是理性认识,三是直觉认识。感性认识有三个逻辑环节:一感觉,二知觉,三表象。理性认识也有三个逻辑环节:  一是概念,二是判断,三是推理。直觉认识则没有环节,是主体与客体直接的观照,直接显现。西方哲学认为,感性认识须依赖生理感官,它只能认识客观物质或事物的殊相,这种认识来自实践经验,即生存活动。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的殊相,而又具有主观抽象能力的参与下的认识,它只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共相。理性认识是一种反思认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直觉认识是生命体的本能认识能力,它排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格式的桎梏而显发本能直觉性,属於潜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属于显意识或有意识活动。显意识与潜意识构成人的主体精神。有这种见地的西方哲学家是近代才有的。纵观西方哲学认识主体能力的画分结构,我们下难看出,这些认识能力都是人的存在物质体的机能,换句话说,认识能力是人的大脑机能。这里姑且不论这种认识论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只是作一次与禅学认识论禅悟观的比较,以明二者的分际与相同。至于那个是有效的认识论便下说自明。

禅学认为感性认识属现量,理性认识属比量,都是后天的认识能力,人尚有创造力思维,就是所谓的灵感,也就是西方哲学所讲的直觉。禅学认为这些能力都属有漏心识的活动,属于虚妄分别。人的主体精神可以画分为八识有漏无漏两种认识程式。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感性认识,第六识意识属理性认识,末那识属潜意识,阿赖耶识属本体意识。这八识又可归为四类,前五识为一类,第六识为一类,末那识为一类,阿赖耶识为一类,这四类在有漏位与无漏位各具不同的功能。所谓有漏与无漏者,就是虚妄认识与真实认识之别。这里须澄清一个概念,就是一本能”  一词,在西方哲学中是指生理本能,而在禅学中则是指非生理的心性之本能。禅学认为生理本能并非真实本能,只是前生业习而已。人身是前生业力的果报之体。他的能力,只是前生业力的相续。真正的本能,只能来自生命本体的心性。禅学认为,以业报身为前提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有漏的虚妄法。只有通过自我排除虚妄分别的相续,用无念方法止息妄念,这样本有的佛性之能就会自然显发出来,这就是禅悟直觉。禅学专讲转识成智、明心见性之理。转八识成四智,明真心见性体,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四智原本为一真心,开四智就是明心,真心就是真智,真智可以觉知宇宙万有真实之理体,这个理体就是性体,是一切法平等一味之理。由以上论述即可看出,禅悟直觉与西方哲学所讲的灵感直觉,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作为东方哲学精华的禅学,是超越西方主义的哲学,也超越现代自然科学,更超越艺术和宗教。它是绝对真实体认的功夫。禅悟直觉的获得,是人升华到与永恒真理的统一  ,是涅槃境界。西方哲学的直觉,是电光石火瞬间即逝的幻觉而已。正因为禅悟是极现实的事,就在生活中,  一般人却只视而不见,不懂“平常心是道一的深理。追求摩登崇尚西方,结果西方自身理性也走向危机,开始寻求自己生命本有的精神家园,但是他们的维度应没有摆脱理性价值观的桎梏,还在有漏虚妄法上徘徊。在今天的时代,真正能拯救人类精神危机的是禅学。禅学方能真正解决终极本体问题,满足人的终极关怀心理。

其实,人类要真正得到绝对的自由,就要在自身中求得自我的永真性。因为那是安身立命之本,禅学通过对自我本性的反观体认,发现绝对真理——我与世界本为一体,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人身的小我是变化不居的假我,永恒常住的本体实相真如才是真我。可以说,禅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真正的哲学,真正的艺术,真正的宗教。因为禅学解决了科学维度终极寻求的实在之理,也解决了哲学维度的理念本性,更完善了艺术维度的审美境界,因而达到宗教关怀的最高安详。

佛教一向被视为心理主义的教理。不过,佛教禅学所走的路子与西方思维取向下同,佛教禅学是内证法,而西方则是外求法。外求自然要把求者主体与客体分开,形成二元性认知格式,这势必造成本体与现象的割离。这样就不能亲证实相本体实在,虽然西方也讲直觉,但是这个生理本能性的直觉,是以二元性认知格式为前提的主观幻相而已。内证法是自明性,自己认识自己,下需中介。是如如本本,自自然然而已。禅的内证法,是以中道义为核心的认识论的方法论,而禅的内证功夫则是生命实践体认的真实境界。这个境界不可思议。禅的中道方法论就是(六祖坛经)所讲的“三无”,一无念,二无相,三无住。无念就是在念离念,不是念下存在。无念思维是中道辨证思维,就是在思维中下执概念为实有。因为无念是主观意向性,而有什么意向性也就有什么对象性的存在。所以,无相为体,无念就是玻执,无相就是实相。无住是存在法界的本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真心就是禅悟直觉的实现。西方哲学里没有这些道理,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与禅学不同。

当代是文化意识宽容的时代,东方与西方相互交流沟通,应该是取长补短。虽然“一事百虑,殊途同归”的观念普遍被承认,但是西方人的路和本体目标的距离绕得太远了,禅学是最捷径的路,世人应该注意。本体自性真如就是我人的存在真实性,只要认识自我也就自然认识以我为前提的我的世界。人是认识的核心,所以禅学就是“人学”  ,  “入学”最终实现的解脱,就是无限宇宙的显明。人具有觉性,觉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生命本有的直觉禅悟能力,这种能力全部实现出来,宇宙就没有任何障碍,充满无限的智慧之光。禅学的禅悟,不是单纯的真知,它是真善美圆满统一性的实现。因为主体人是知情意的综合体,只有完整的精神活动,才是法尔道理,才是客观存在的本真。西方哲学则与之相反,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请拭目以待。

神我与自性

禅宗主张自性能生万法,这一观念与神我外道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认为禅宗就是神我外道的变种,把禅宗当成非正统佛教,说禅宗是印度神我外道和中国道家哲学结合的产物,而冠以佛教之名,其理由有两方面,  一是在思想理论上,  一是在历史传承上。在思想理论上,禅宗的自性观与外道的神我有近似之处,禅宗把自性当成本体,外道则把神我当成本体。在历史传承上,禅宗的印度二十八祖传承没有史实根据,理由是中国多人去印度取经,印度来华僧人也多,但都没有提及禅宗这个学系,因而断定禅宗是中国人杜撰。至于达摩,他本人出身婆罗门种,在其观念中下无神我观念,他来华是以佛教徒的形式(禅宗)来传播非佛教的神我观念。这两种理由果真如斯?我认为不然。只要认真地对自性与神我这两个概念进行研究分析,就不难看出两者的本性区别。至于历史传承问题则无需费力,只要理趣如实就行,佛法的本怀在彻见理体,因而我们应该如理抉择法义。

一、禅宗的自性不是神我

禅宗是佛教至极大乘的正法眼藏,它的自性是主体阿赖耶识,并不是外道的神我。禅宗的自性是无我之性,而外道的神我则是常恒不变的实体。禅宗的自性与万法是体用关系,即实为一元:而外道的神我则是二元性,把神我与世界区别开来。神我是时间居先的本体本因。而禅宗的自性则是遍在一切法中的理性,是逻辑先在性的本体。禅宗自性的不变性是其不变的无我之理,并不是有一个实体不变。所以,我们不要误认禅宗的自性就是外道的神我,当然我们也应知道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执于教相的一些学人,一是没有正信的信士。执于教相的人都知道,在佛典中,自性是实体之词,特别是中观学专以破自性有为要旨,讲无自性,所以认为佛法是讲无自性的,而禅宗讲有自性,这不是分明对立么?其实,禅宗是在缘起义上讲自性有,并不是外道的自性有,禅宗的自性有与教理上的自性无是一义的两面观。至于没有正信的信士,多执有我为自性,把自性当成灵魂神我,作终极价值的实体,不然在他们心目中成佛就没有意义了,其实这是执实有的错误观念。

禅宗的自性是禅师们的善巧施设,它以两方面揭示实相之理体,自性就其形式则是万法的藏处与生因,就其本性则是万法共同的理性,即无我之理,它遍在一  一法中。所以,禅宗的自性,是双显实相之理的真如本性。

二、禅宗的自性不是心不是物

禅宗的自性是真性,所谓真性就是不变的理性,它在一切法中,但又不是一切法,它与万法下一不异,所以自性既不是心,也不是物,但性在心中心成心,性在物中物成物,这是玄微的道理。六祖讲: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物)心存,性去身心坏。一由此可见,性与心物并非没有区别。

世间哲学有执心为本体者,有执物为本体者,这都是知性本质哲学,其实存在是先于本质的,禅宗的自性就是存在,不论是心或者是物,都首先是存在,也就是都必须以性为生成的原因,不然就不能成其所是。我们可以这样讲,心与物都是性的变现,性理遍在心物之中,真正的本体应是自性,而自性又不过是宇宙存在的本意,即无限的能力而已。

三、禅宗的自性是法的现量

禅宗的自性是对法的体认现量,现量就是直觉,直觉是理性的本性,是主体心识本态。其实,心识常恒地处在直觉现量,因为没有直觉就没有创生,因而阿赖耶识永远是新的,它永远是开始,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之用就是直觉之性,也就是法的现量,唯识学称为无漏慧。自性是法的实然,对法的实然直觉就是对自性的直觉,也就是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显现自己,这就是禅宗明心见性的自性。

四、神我是外在实体

外道的神我是外在于宇宙的实体,它创造了宇宙,又与宇宙是二元关系,也就是体用分开,这和禅宗的自性相反,禅宗的自性是体用不二论。作为外在实体本体的神我,是有神论和有灵魂论者的主张。佛教是彻底的无神论和无灵魂论,因而禅宗的自性具有无神无灵的本性。禅宗的自性是内在于万法的自在之理性,是一切法平等本具的性念,是万有本具的妙觉之性。它是理性本体,它是主体人可以亲证的实在。而神我则没有理由可以证明主体能够如何亲证。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神我观念是迷信的产物。

五、禅宗的自性是中道

禅宗的自性是实相之异名,因而自性也就是中道实相有的另一种表现。所谓中道,就是下落两边、无执无念的正智,其自性是本觉妙能,在客体上是理性,在主体上是正智中道,中道正智与理性实相下二性就是自性本然的现量如如,不过在为人的维度上,自性是中道,悟者就是悟自性中道,迷者也就是迷自性中道,见自性者即见中道,见中道者下落边见,能生法法平等心,在行为上才能实践事事无碍的境界,也就是禅宗的妙悟自由状态。

摘自慧炬出版丛书《佛理奥义探究》

摘自《慧炬》400期

 


{返回 胡晓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台佛学本性
下一篇: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师恩如海 —— 写在陈扬炯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略论“唯识”与“唯心”义
 略论恒审与遍计
 从永明禅师的唯心观谈起看中国佛教的基本特质
 唯识学“四缘”义略疏
 略论中道义的逻辑特质
 略论法相义与唯识义异同
 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略论禅悟与直觉
 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叁壹 棒喝是图太平[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曼陀罗表义[栏目:夏坝仁波切]
 小动物的骨灰可以放在家里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禅行法一》的开示中,又云息为能,身为所...[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栏目:道源法师]
 大乘中观释论卷第二[栏目:安慧论师]
 什么是"科学禅定"?[栏目:高月明居士]
 立心立命开太平——读巨赞大师有关“新佛教运动”的著作[栏目:刘元春教授]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栏目:黄夏年教授]
 禅的智慧[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