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体验与感受(陈世明)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7

体验与感受

陈世明
 
有一个朋友心颇不定,不时觉得定心的必要。每当此时便发起道心,问我如何静坐,学佛法从何入手来。是夜,他借来赖永海先生的《中国佛性论》,读不几页,骂将起来,“什么佛性,佛性不就是体验吗?”……

“佛性就是体验”也许不错,然而毕竟什么是体验呢?我感到他把体验等同于感受了。如果把佛性作为感受,便存在一个感受什么的问题。因为感受既可能是安祥的受用,也可能是对烦恼的感受。有的人感受到宁静、美好;有的人则感受生活的空虚、无聊,生活的悲壮、忧伤,生活的绝望、无奈……能说后面这种感受是佛性吗?或许于空虚、无聊、忧伤、绝望之时,有所觉受,倒说明其佛性尚未完全为妄心遮覆,但过分沉浸于这种感受,甘于这种感受笼罩自己的心灵,或竟以此为美,没有趋向美好人生的愿望和努力,这种感受倒更趋向于魔。性不即佛,不即魔,须是指悟明性地之后,不染于佛不染于魔。若是未明究竟,学了几句口头禅,妄言无佛无魔,只能说明心地尚处于无明状态。

“佛性就是体验”则包含有更丰富的含义。一则为“体”,相当于上文的感受。禅宗很强调亲身体会,许多公案破除弟子的口头禅便是要求他要亲身体会,要以心证言,以心验理。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说关键不在于你怎么说,而在于你心里感受到什么。二则为“验”,验,不仅存在谁验的问题,而且存在一个验个什么的问题。佛性要求学子验先德时贤于禅的体会,体禅后的妙用;而不是验什么胜利后的骄气,失败后的绝望,如意时的兴奋,不如意时的烦躁和忧愁……总之,体验,体验,不仅有一个亲自体证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标准问题:是美好,还是邪恶?是安祥还是不安?……对于每一个学子而言,存在一个心之择向问题,即,你是否时刻把人生的美好、善良、安祥,积极的精神放在第一位,是否把去除盲目的妄念放在第一位。(心不为妄念所动、所覆,为去除。非要求不动之死寂也。)

大抵过分强调感受的人,易于执着消极、懒散的态度,失去生命力。有人说,音乐听多了,人就不想动,说的正是同一道理。古今禅德于执着佛理一病破除得很多,认为佛像,经书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更强调弟子自心的觉受,这自然很对。笔者这篇文章从相反角度破除执着于觉受一病,是因为我觉得,先辈禅德给弟子开悟是建立在佛子一心向佛,多读经书的前提下的,在他们那里,禅师与弟子都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魔。因而在这种情形下,他们更需要的是入道法门,而不是分别善恶。而当今社会,异说纷起,对人生的悲观态度很盛行,要使寺门之外的青年学子免受消极人生观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强调积极的美好的人生态度,给我们的社会指出一条光明的路来。

禅悦诗抄

住山将就度流年,穷汉家私不值钱。

一领衲衣冬又夏,热来脱却冷来穿。 ──古德破衲诗

禅刊 1991年度第二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信仰心理与佛教正信(明晖)
下一篇:安祥禅的特殊意义——我对安祥禅的认识(粟一)
 走进般若大海
 生命粗糙 菩提如是清凉(李艺泓)
 五台山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朱健全)
 论“种植福田”(明照法师)
 自性自渡(天智)
 慈心内蕴 学修平重(任杰)
 浅谈生活禅(耀觉)
 为何对众生苦难不能感同身受(黄胜常)
 佛教在西北(顾颉刚)
 心经妙义(无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乘[栏目:解惑之智·嘎玛仁波切]
 无常的幻影[栏目: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释见介]
 佛学与中医学(洪嘉禾)[栏目:佛教与医学]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8课 志向愈大,挫折和诱惑就相对地变小[栏目: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前言[栏目:善祥法师]
 摩诃止观卷第七下[栏目:智者大师]
 中国佛教的“心”(木村清孝)[栏目:其他日籍作者]
 涅槃的高速公路(护法法师)[栏目:法师法语格言]
 神僧传卷第九[栏目:神僧传]
 S49-3 妙法莲华经通义(明.德清述)[栏目:02 经注论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