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八章 实证的唯识论
 
{返回 法舫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35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第八章实证的唯识论

第一节总说

前二十五颂已广明唯识相和唯识性,就是已经说明了唯识的理论;此下有五颂明唯识位,就是要说明唯识学上修证的实验境界。但是这种实验实证的境界是依唯识的理论建立的,所以先明理论,次明实验的行为。唯识学所说明的都是从众生本位上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现象和理性。在说明宇宙万有现象时,谓一切都不离识,都是识变。以阿赖耶识为缘起的中心,在说明人生的死生相续,以及苦乐等差别,又都是赖耶末那为中心的业界缘起,特别说明十二有支的人生本质。对这些识变的事相因果等真理,须要去证悟。若不证悟,说了有何利益?说这证悟的行果,都是大觉者们所经验过来的,我们当可依之去修学。因此,有明唯识学修证的阶位次第的必要。又佛法重在修证,不单是说理论了事的(如果不将佛学当做纯粹学术去研究的话)。明理之后,必要依理实行,实行就是要以自己的身心去实验。经云:「法随法行」就是此意。修学行证上又必有一种程序,和每个过程所修学的方法。此下五颂是说:依唯识教,修唯识行,证唯识果的一种程序。在末讲五个位次的颂文之前,先把《成唯识论》上一段文引来,说明何人能修证唯识行果及如何悟入唯识的五位,作为实证底唯识论的叙言。论云:

「如是所成(建立)唯识相性(理论),谁于几位?如何悟入?」

说明了唯识的事相和理性,原是修行者入修的一种境界上的方便。理论既然成立,当然会有入修的程序。此中设三问:一什么人能修此种法门?二于修行中要经过几种位次,方可证入唯识相性的真理?三修习什么方法和怎样悟入唯识真理?

「谓具大乘二种姓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姓?一本性住种姓,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姓,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种姓,方能渐次悟入唯识。」

简单的说,要具备大乘佛法上的二种种姓之人,依了五种位次,渐渐地可以悟入。从这个答案,知道唯识讲修行,是不说顿悟的。这里所谓本性住种姓,就是吾人原有的成佛之可能性,也就是无漏种子,或曰如来藏,或曰佛性等,亦为吾人之觉性也。此种觉性从过去有生命以来,附托在赖耶识中,所以说「本性住」无漏种子。吾人及一切有情具备了这一特性,就可修行悟道。习所成种者,就是从闻思修三慧等熏习所成的有漏善法种子。「法界等流」者,法界是佛所证的境界,也名法身;成佛就是证法界性,故法界即是大觉的境界。法界等流,谓从佛陀自证圣智境界中平等流露出来的法,名法界等流,也名等流身教,所谓「诸佛如实而证,如证而说」的一切教法是也。闻法界等流法已者,谓从善知识前,听了佛陀的教法。「闻所成等」,等是等取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谓学佛法的入门,就是要先从这闻思修三慧上去学习,自初发心修学佛学时起,归依三宝之后,由第六意识及其相应的信解念定慧等心所法为主而修习之。闻所成慧,就是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所得的知见和智慧。思所成慧,就是听闻正法以后,善自思择所闻所了的一切经教,而得的知见和智慧。修所成慧者,修是修习,即是修定,也就是身心生活上的实行,即是把所思惟,所研究的佛法,应用到个人的生活上去,及推广到社会上去。以佛法去改造自己和他人的思想与行为。在三慧修习的过程中,包括戒定慧三无漏学,三学是入佛法之要门。吾人之意识上由此三慧和三学,可以熏习而养成善心和善行。善心善行,日日增长,不给恶心、恶念、恶行以生起的机会,则恶法自然失去势力,善法自然增长势力,由此方可助成本有无漏种子的生起。如表:

「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抉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解脱是涅槃果,解脱「分」即证涅槃之因,欲证涅槃,必需准备一切资粮;资粮即是福德智慧,二者缺一不可。抉择是智慧,抉择「分」即是大菩提因,修般若行;是抉择分,近见道故,亦名加行道。修证此二位者仍是内凡,未证真如,未入圣道;亦名贤位,近圣智故。入通达位时,才证圣道,亲见真如理性。悟即不迷,是观照义,道即真如,故又名见道。入见道者,通达真如名为圣者,菩萨见道后,然距菩提大果,尚属遥远,必须修习断除所余烦恼,故有第四修习位。再经过十地位至究竟佛位,方成佛果,安住无上正等菩提。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深能信解;在加行位,能渐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无漏智慧);在通达位,如实通达(证悟);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令悟唯识相性。」

此中菩萨者,谓具大乘二种种姓,发大乘菩提心者而言。此中所说渐次悟入的境界,在下面当依次广说,故此从略。

第二节资粮位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论云:「从初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抉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大菩提心」简别声闻菩提心与独觉菩提心。「深固」谓发深广坚固的菩提心,不为恶友世俗所转移。「抉择识」即加行道的加行智,也就是二取空的观慧,其所以说识而不言慧者,以在初发菩提心学佛,修习资粮,分别心多,胜于观慧,所以说识。「唯识真胜义」,就是一切法的真如实性。从初闻法发菩提心时起,学者内心上,有希求安住真如境界的愿望,乃至未起抉择分智慧以前,都是资粮位。住此位中,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间,修福德智慧,以为将来证涅槃的资粮,名资粮位。第二句中之「二取」即能取所取,能取即吾人的主观心识,所取即所观的客观境界。「随眠」即是种子或习气的别名。此中「二取」名「二取取」,取即执着,谓执着有能取的主观我,和所取的客观法。菩萨在此位中,这种随眠(种子) 「犹未能伏灭」;伏灭是压制义,不是断除义,在此位中修学佛法者,可以降伏二取,即我相法相观念的现行,但种子是仍存在的。在资粮位中,从初发心学佛起,即修此顺解脱分,修习的目的,论云:「为趣无上菩提。」证菩提是自利的,但自利必须利他。又云:「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利有情是利他,这是说为利他必先自利。自不解脱烦恼业苦,如何能度众生,所以自利利他是相关的。但凭什么能力开始修行呢?论说有四种殊胜力可以依之修行,一依因力,即吾人本住的成佛种子,深信自己能成佛;二依善友力,即亲近善知识——诸佛菩萨等,从他们面前,听闻正法,养成智慧正见;三依作意力,学佛者要时时刻刻地注意,不忘失其菩提心,提起念头来警觉,以免放逸,招引过患。这作意即是第六识相应的作意心所,有了作意自然可以增加意识的向善力量;四依资粮力,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法力。总之,唯福与智,今依六度说明福智两种资粮。别有二说:一说前五度是福,后一度属慧。如表: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即是福德

智慧即是智慧

又一说:施戒忍定四度是福德,后一度是智慧,精进是双关的。如表:(图略)

又说福智都通自利利他。若别分别,则三十七道品、六度,是自利,属智慧方面;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利他,属福德方面。如表:(图略)

在修习资粮位上,因为智慧力没有增强,所以大菩提心,很容易退失。依《摄大乘论》说:学者要有三种磨练其心的方法:㈠闻菩提广大难成,心生畏难,则便退失。

此时菩萨要引他以励自,应该这样想:释迦牟尼佛等,以前也是凡夫,他既成佛,为什么我不能成佛?俗云「彼既丈夫我亦尔」,「有志者事竟成」,以此磨练其心,策发大愿,则能不退。㈡因闻布施等菩萨道难行,也会生起退心。此时要提起兴趣上的意乐,认定修菩萨行,是人生应走的正路,必须快乐的兴奋的前进,精神上不感痛苦,要在日常生活上随宜而行。因为修学菩萨法,不是说离开人间社会,离开现实生活,而另有一种生活,那种生活才是修行,初学佛者有了此种观念,即是大错而特错。应知佛法是要应用到人类生活上的,即在现生活中去依佛法之理而行,这样就不会退失菩提心了。故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㈢闻佛成得二种转依果,极难证得、心生退失,应作如是想:他人粗行尚不退转,况我细行。应常如此磨练其心,令不退转。这是初修资粮位中,时常要警觉的。

第三节加行位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这一颂说加行位,正明菩萨修学智慧,或求知真理的方便。菩萨经过一个长时劫修学资粮圆满已,尚未悟道,见唯识性,所以进一步为证唯识实性,勤修观慧之加行。言加行者,近见道故,名为加行;又名顺抉择分,抉择是智慧的功用,顺抉择者,谓随顺真如境界,起抉择的智慧,观真如境而不颠倒。在顺抉择分的行位中,须经四个位次: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世第一位。可以说资粮位是偏于修福的,加行位上是偏于修慧的。此加行四位,趣见道故,都是修慧的阶段。《俱舍论》颂云:「将趣见谛道,应住戒勤修,闻思修所成,谓名俱义境。」论曰:「诸有发心将趣见谛道,应先安住清净尸罗,然后勤修闻法义已,无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习,行者如是住戒勤修,依闻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此三慧差别相云何?毘婆沙师谓三慧缘名俱义,如次有别:闻所成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亲义故;思所成慧缘名义境,有时由文引义,有时由义引文,未全舍文而观义故;修所成慧唯缘义境已,能舍文唯观义故。」此中所说和大乘所说之四寻思观极为相近。在这四位中,如何修习?谓在此加行位中,行者依闻思修三慧,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趣向见道,渐次证得无漏智慧。四寻思观者:

一、名寻思观。

二、事寻思观。

三、自性寻思观。

四、差别寻思观。

一、名寻思观者,名是一切事物的名称,对于一切法上一一名称,去推求观察,寻思抉择,此名从何来?名称与那实物的关系怎样?则知每一法的名称,都是从吾人识心上假立的,名唯是名与实事无关。但是众生不了名事无关,常因名而有喜怒哀乐的种种情绪发生,都是因为执名为实而起的。有修养的人,不动喜怒的情感,就是因为他能在平常时时修养和观察。

二、事寻思观者,事是事物,是有体有相的实物,如五蕴、十二处等,山河大地等,人牛马等,一切现实的东西。这一切的事物,都是属于见闻觉知的感觉对象。行者对此实事上去推求,用慧心去观察,不要依着名称去观察,要离掉了名词去认识实事,则实事唯实事,与名无关。若依名字去推求,就不会得到事物的真实,因为一物不一定是一名,一物有多名,若依名去识取物,就会发生种种错误知觉。若执实事由名诠表,如多人共一名,呼一名时,数人共应,究竟此一名应指那一位呢?故依名取事易起错觉,此事与名实无关系。但在常识上,名与事的关系是有的,那只是普通的一种习惯。是因为久远劫来和现前人事熏习所成,代代相传,由此而有了文字、语言、文化教育等。求真理要如实观察,就要离开名字,观察那事物的实体,事物离名而成实体,则要知道那些实事,都是吾人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故现象的实事,都是假立,都是心识上虚妄变现的。世间人认为名事是不相离的,而生了很多的颠倒执着,现在要观察名事各别无关,即能离此颠倒妄执,即是《摄论》所说的「名事互为客」了。

三、自性寻思观者,自性即每一法的自体性,或独立性。这独立性是特殊的,不共他法的,还要观察:是名的自性及事的自性。修此观时,观一切法的独立性不可得,皆是唯识所现,离识非有,渐悟诸法之名事自性皆空。

四、差别寻思观者,即观察名和事上的差别相,如名之一言、多言等,事的大小、方圆、长短、善恶、漏无漏、生住异灭等种种差别,无论那一法,都有差别相。应观察此差别相,亦唯假有离识不可得,渐悟法相空性。

这四观法是修唯识止观最初入门的观法,由此观察,可知诸法假立。前二种修习时可以别观,亦名离观;后二种修习时可以总观,亦名合观。列表如下:(图略)

四如实智者:

一、名寻思观所引如实智。

二、事寻思观所引如实智。

三、自性寻思观所引如实智。

四、差别寻思观所引如实智。

如实者,谓恰如其实性,就是真如。前面四寻思观是观察、是推求,未有决定,以智未生起,智生则能决定。智与观慧不同,慧是抉择,智是决定,由修四寻思观为因,所引四如实真智为果。印定名事自性差别,确是唯识所现,离识非有,皆假施设,方便安立,曰如实智。若不修四寻思观,则不得四如实之智慧,不得如实观境之智慧,总是妄心分别,则不能入唯识实性。所以要入唯识实性,必须从此修四寻思观,和四如实智而为入门,同时要经历四种位次,所谓暖、顶、忍、世第一,修学佛法般若智慧,经此四种境界。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列表如下:(图略)

暖位:论曰:「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明得定者,明是光明,即是智慧,光明为暖性、菩萨依此定发下品寻思观,观名事自性差别四者,通是所取、所缘的对象境界。这些境界,皆是依识假施设,非实有性,离识不可得。如是即得「所取」空之正确认识。

顶位:论云:「依明增定,发上寻思,重观所取无,立为顶位。」明增定者,智慧增长意,可以引发上品寻思观,重观「所取」空。修寻思观至此,达到最高绝顶,故立名为顶位。

忍位:论云:「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印前顺后,印名顺定,即印持前面四寻思观所观之所取名等外境,皆空无自相;同时也能观察能取心识不可得,能忍乐随顺。所取既无,能取亦空,这是忍位的智慧境界。忍有下中上三品,今从略。

世第一位:「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世第一后至见道位,中间无有间断,名无间定。依此定力发上品如实智,印持所取能取皆空。此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故名世第一法。过此以后,刹那无间,即是出世,证真见道,成法眼净,证圣果位。

如是所说四寻思观是有漏的,四如实智通有漏无漏,见道亦修四如实智故。以上说加行位所修的法门及其行位上的境界。以下略释颂文。

颂云「现前立少物」,谓修四观四智之当前,在行者心识上,仍然有假立(施设)的少物,以为能观那所取能取外境为空,而唯识实性是不空,故云「立少物」。这就是「有所得」了。佛法修行,一有所得,即是执着,执着即为戏论,是故非是真实之住唯识性。论曰:「此四菩萨,所修四观四智,皆带相故,未能证实(真如),故仍立少物(唯识性),以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又有颂曰:「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所取)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空,后触(证)无所得。」这是说明加行位修观慧的境界。此二颂中,初颂说四寻思观,后颂前三句说四如实智,末句言证真见道。

第四节通达位

人生自被一切烦恼及愚痴无知之所知障,障覆真实而不能如实了知,所以颠倒妄想而作业,受诸痛苦。立志学佛第一目的打破此愚痴无知之所知障,而实证真理之如如实相,从发心学佛起,直至加行位满,未能通达此真理性,世第一后方始通达,忽然开朗,微见真实,故曰通达位。通达位即是见道,道即二空真如,亦即菩提实相,唯识实性。通达是无碍义,亦即能观心与所观境合一义。在见道以前,经过资粮加行,修诸福智,求证唯识实性,直到此时方通达开悟,故曰见道。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时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在修四加行时,对于所观境,虽有所得而已能带相观空,所观之境空,能观之智亦空。此所缘能缘皆空,实证此二空境界之智,即曰无分别智,又名根本智。因为无分别智所观的真如境,是无分别的,故能观之智亦无分别。以根本智亲证真如理,不仅所观境无所得,能观之智,亦无所得,故云「智都无所得」。此中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的意义,在哲学上的知识论看来,就是直觉的境界或直觉的知识,亲证即直觉之义。最好说是直觉现量智境,论云:「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凡有「能取所取」,皆属戏论虚假。「尔时住唯识」,到此离一切戏论境界,才是真实安住唯识实性,「以离三取」相故」。此智与真如,平等平等,这是真见道的境界,证此境界即入初地,菩萨的第一圣位,即是生如来家,名法王子,故是凡圣的关键。资粮加行为贤位,入地即为圣者。

见道智境有二种:一真见道,二相见道。真见道是大乘所说一心证二空真如,断二种障,由二空所显真如,了达我法二空,同时断分别俱生烦恼及分别所知障。修证此境界者有二说:一渐证渐断说:谓先证生空真如,次证法空真如,先断烦恼障,次断所知障。二障之中,先断见所断分别起者,次断俱生,次断修所断分别生,后断俱生,所以说渐。二顿证顿断说:谓二空顿证,二障顿断也。

相见道又有二种:一观非安立谛:谛即真实(真如),真如不可在虚妄心上和假智上安立,故名非安立谛。这是大乘所观,又分三种:观诸有情假立缘智、观诸法假缘智、观诸法有情假缘智。前二别观,后一总观,就是入法二空智境。这是大乘唯识学上的相见道。相见道者,谓法真见道,故名相见道。二观安立谛,有十六心,如《俱舍论•贤圣品》详说。兹立一表如次:(图略)

这是三乘相共的四谛十六心见道。先要观四谛十六心行相,最后集中观于一苦谛,而证入真见道。此中有八忍八智,忍是无间道,断烦恼随眠,智是真如,是解脱道。在现观苦谛时,障覆见苦谛有几许烦恼,皆一时顿断。三界见修所断惑,依《俱舍论•随眠品》说,共有九十八种。于中见道所断有八十八种,于见道时一顿断,余十修所断。证八忍时,断四谛上一切烦恼,苦法智生,证无漏真如,了知苦实是苦,余可例知。详如《俱舍论》中说。

部派佛教中无真见道与相见道之名称,这是后来大乘别立的名目。总以断尽所断烦恼,即是见道。依《俱舍论》说,从世第一位观所取能取空时,即进而观四谛生此十六心,时间极快。十六心者,谓十六刹那耳。此十六心依唯识说,有二种:「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此十六种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现观谛,断见所断一百一十二种烦恼,通达真如,名相见道。」论云:「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能尽未来,利乐一切。」菩萨从初发菩提心起,即为求得见道,生如来家,现在既酬从无量劫前所发的希求心愿,故极欢喜。此时菩萨得百法明门,而能利乐一切有情。

第五节修习位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使证得转依

前面说见道位,一种忽然贯通的境界,是悟唯识性,也就是悟真如法性。悟了之后,一切思想上的颠倒知见烦恼,固然断除了,但事上即生活上的烦恼,如贪瞋痴慢等尚未断了,还需要重修,这是学佛法的菩萨第二步工夫。因为迷事惑的分别俱生烦恼所知二障不易断,尤其是所知障更不易断,要渐修方断,所谓分断烦恼,分证真如是也。此后修习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已悟真如,再不会轮回生死中去了,只需要下很长的时间去修习。

这首颂中,前二句说前见道时所证得无分别智,第三句说修习位的境界,修行断烦恼,后一句说修习位修行的结果。「无得」即前面的「智都无所得」的无分别智境,因远离了能所取的戏论分别,故云「无得」。「不思议」是形容无分别智的功用,此无分别智「善契真如,功用难测」。无得是从分别智的漏上说,不思议是从其用上说,其作用难测,故曰不思议。这是根本无分别智,非世间的有漏加行智,故云「是出世间智」。因为是断了世间一切戏论分别,故名出世间。无分别智有三义:一无得,二不思议,三出世间智。在真见道时既得此智,修道位中,八地以前加功用行,能再现前;八地以后,任运现起。又出世间智,必具二义:一智体是无漏,二亲证真如。后得智虽是无漏,但不直接亲证真如。故唯根本智得名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粗重又是种子的别名,二粗重即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也就是二取习气。这是二种生死的根本,故名粗重。「舍」有弃舍和断除二义,因为舍了二种粗重的缘故,便证得转依。「转依」是转依果,即是涅槃和菩提。舍二粗重的时间,尚需要经过两大阿僧只劫,由初地至七地为一劫,由八地至佛位为一劫。因为二障不容易断,必要修行经过长时间的十地阶位。在此期中,二地要修一波罗蜜多胜行,断一种粗重(障),证一种真如。经过这十位历程之后,即可成佛。今后十地,略说其修断证果的差别。

一、欢喜地:入如来家,得圣种姓,观二空真如,能自利利他,故生大欢喜。此位菩萨,偏修布施波罗蜜多。布施度有三:谓财施、法施、无畏施。断异生障,因为初地前未入圣门,仍属异生性(凡夫),见道入地,即超凡入圣,故断异生障。初证徧行真如,此真如境,无所不徧,犹如虚空,故曰徧行真如。

二、离垢地:修戒波罗蜜多。戒谓律仪,有清凉义,其别有三:㈠摄律仪戒,㈡摄善法戒,㈢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又有三:一别解脱律仪,即在家出家之规律;二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三无漏律仪,亦名道共戒。摄善法戒,即包括一切善法善行。饶益有情,即利益一切众生事业之戒律。如是菩萨所修律仪,常无违犯,乃至细行,亦无违越,故曰戒行圆满。此位菩萨断邪行障,远离一切障垢,故曰离垢地。所有律仪以持戒律行为徧胜,持戒即是正行,过有规律之生活,不做一切非法事业,得最胜真如。因持戒关系,具无边功德,超胜一切故。

三、发光地:因得大总持法门故,发大智慧,名发光地。此地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多。忍辱有三:㈠耐怨害忍,谓能忍耐怨敌损害,而不加报复,不起瞋念;㈡安受苦忍,对于一切生活上的环境痛苦,能自忍受,随力改造,不如意者,亦不怨天,更不尤人;㈢谛察法忍,在修行智慧时,很真实的观察一切法性相,有忍耐力,若无定力,则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故。修此忍耐行,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亦即名为法界等流真如。

四、焰慧地:此地菩萨于菩提分法中,修令菩提法增长,发出智能,如大火焰,能烧一切烦恼之薪。修精进波罗蜜多,亦有三种:㈠披甲精进,随修一种波罗蜜多时,其余波罗蜜多亦同时修行;㈡摄善法精进,谓努力勤修一切善法,佛法门中,不舍一法故;㈢利益有情精进,对于一切有利益众生人类的事业,无不奋发努力作去。此位菩萨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性不属我法二执所摄受故。

五、极难胜地:此菩萨的能观智与所观境,能令真俗不二,真俗二谛同时现前,互相融摄,此事甚难,而菩萨能办,故云极难胜。此地修静虑波罗蜜多,亦有三种:㈠安住静虑,谓安住禅定中,所谓那伽常在定之意;㈡引发静虑,此定可以引发清净无漏智慧,能观真俗不二之性空境界;㈢办事静虑,在办事时亦能不离禅定。所谓「摄心一处,无事不办」。因这定的关系,此位菩萨,断下乘涅槃现行障。下乘即二乘,若入二乘涅槃,则不能成佛利生,故成为障,此地能断,证类无别真如,此真如无种类差别。如无眼等六根,异类差别。

六、现前地:此地修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有三:㈠生空般若,断我执障;㈡法空般若,断法执障;㈢二空般若,双断二执障。修般若行,住缘起智,了达缘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缘起。事理无碍,乃至事事无碍,引发根本最胜无分别智,断粗相现行障,即所知障中的俱生所知障。此障有染有净,断此障已,证无染净真如,就是生灭不二,净染不二之性空智境。

七、远行地:此地菩萨常现观无相,仍有功用,超二乘境界,不着常乐我净相,修方便波罗蜜多。所修善法方便有二种:㈠回向方便,㈡济拔方便。自己所作一切善法,回向广大菩提,是谓大智;以种种方便济拔众生,是谓大悲。有此悲智二种方便,故能远行。超越二乘,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分别真如,即一切法之性空无差别性,一相无相之性空真理。

八、不动地:依唯识说五地以前,菩萨修有相观多,无相观少。入六地后,无相观多,有相观少。入第七地纯无相观,然须加行。无相观理,根本无分别智方能现前亲证。根本智虽在初地已得,但非时时现前。因此,地上菩萨有时有漏现行,有时无漏现行。菩萨起无漏现行时,有时故意现诸烦恼,而度众生。八地以上根本无分别智,任运相绩,不用加行,亦能现前,不为一切烦恼,一切境界所动,故名不动地。修愿波罗蜜多,愿有两种:㈠求菩提愿,㈡度众生愿。此二愿心初发心以来,既已具足,然或有时而不现行,八地以后,此二愿心,常时现起,而不间断。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的空性真如。

九、善慧地:此菩萨得四无碍解智,说法无碍,名为善意。修力波罗蜜多,亦有二种:㈠思择力,㈡修习力。有此二力得四无碍智,恒常说法,广度有情。断利他不欲行障,证自在所依真如。

十、法云地:具足广大教法,犹如云荫,作大法雨,利益众生。修习智波罗蜜多,断诸法未自在障。于利生事业,一切自在;又于一切法皆得自在,证业自在所依真如。

以上十地菩萨所断之障,每一障中有两种粗重,恐繁略之。今依十地的修行、断障、证果,列表如下:

一、欢喜地—修布施度:财施、法施、无畏施—断异生障—证徧行真如

二、离垢地—修戒度: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

三、发光地—修忍辱度: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

四、焰慧地—修精进度: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利益有情精进—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

五、极难胜地—修禅定度: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断下乘涅槃现行障—证类无别真如

六、现前地—修般若度:生空般若、法空般若、二空般若—断精相见行障—证无染净真如

七、远行地—修方便度:回向方便、济拔方便—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

八、不动地—修愿度:求菩提愿、度众生愿—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

九、善慧地—修力度:思择力、修习力—断利他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法云地—修智度: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断诸法未自在障—证业自在所依真如

由此观之,「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这两句颂文,便包括了以上所说的十地菩萨之行位,知所断之障所证之果。「转依」,是最后所证的二转依果。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依他起有净分和染分。此中所说谓清净分依他及圆成实性。转有二种:一转舍,二转得。转即舍名曰转舍,如舍染即得净,舍苦即得乐,舍徧计执即得圆成实,舍烦恼障得大涅槃,舍所知障得大菩提。此中转舍转得,都不离行者的内心识力,即以此故,成立唯识。论曰:「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是二转依果。」转依之义,复有四种,不能广释。列表如下:(图略)

如是转八识成四智,得三身三土,就是圆满的转依果,也就是唯识学上最高的究竟境界,也就是学佛法的目的地,也就是人生之真正价值,是佛境界。第六节究竟位——佛果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法名

这一颂说明佛果。其实,前第十地尽即佛果究竟境界。此颂所说者,说转依果之别名而已。「此」指二转依果,这里用八个别名说明它。略释如下:

一、「无漏界」,此二转依果即是出世间的无漏境界。尽断有漏,性净圆明,故曰无漏。无漏法藏,曰无漏界。

二、此即是「不思议」。超诸寻思分别,心言路绝,故曰不思议。

三、此即是「善」。善是微妙,是清净法,远离生死、粗重因果,故名曰善。

四、此即是「常」。此转依果是无尽常,非自性常,尽未来际,广度众生,故无穷尽。

五、此即是「安乐」。佛果转依,无有逼迫损恼,清净自在,故曰安乐。

六、此即是「解脱身」。断二障已,得大解脱,超过二乘解脱,曰大解脱。

七、此即是「大牟尼」,牟尼,寂默义。得二转依,成就最上寂默,智与法性,俱离言说分别故。

八、此即是「法」,法曰法性身,具足无边无漏功德法聚,故曰法身。若依广义言之,以一切法为身,名之法身。


{返回 法舫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学:中国文化血液中最哲学的分子
下一篇: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七章 理性的唯识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三章 唯识大意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原序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四章 了境能变识(知识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一章 今日研究佛学之现状
 南传大藏经之总目录
 佛教对人生的看法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五章 思量能变识(人生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法舫法师行传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七章 理性的唯识论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上篇 第二章 从现代思潮看唯识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医的特质(净耀居士)[栏目:佛教与医学]
 上师与弟子[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传喜法师名字的由来[栏目:传喜法师]
 缘起不能破─宗喀巴对中观缘起学说的肯定(王尧)[栏目:中观宗文集]
 Rainy Day,Sunny Day[栏目:A Collection of Buddhist Stories]
 相应2经 受摩经[栏目:相应部 5.比丘尼相应]
 越是学佛人越要关怀别人 越是学佛人就越要负好责任[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四信[栏目:明奘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