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阅读菜根潭 心清智又明(孙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26

阅读菜根潭 心清智又明

孙赟

  明代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被后人翻印过无数次,可见喜欢此书的人之多。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喜欢此书,他对此书的评价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可见此书的珍贵价值。《菜根谭》内容博大精深, 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无所不包。政治家可以从其中找到经邦治国谋略的比如“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经纶。” 商人可以从中获得一种进退的机智,一种以仁取胜的机智;读书人可以从中悟到高妙的思辨方法和处世哲学。笔者最喜书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时时给人以澄明清远的智慧启迪,使人心清智明,颇得领悟禅机之妙。 

  《菜根谭》的作者是一个精通道教、儒教、佛教的大学者,彻研三教真理,明达人情世态,谙练人生滋味。菜根二字教诫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洪应明用精美雅致的语言 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

  以下是笔者从书中选取的几则精辟深刻的语录,细细品味可以启迪人固有的智慧,洗涤人染污的心灵,堪称明珠照室,朗日当空。                

  1、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民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当初被放逐的楚国大夫屈原曾痛苦地喟叹,世人皆醉我独醒,由此,倍感孤独,哀伤。屈原的高洁令人赞赏,但嫌人尽醉,执已独醒,则必然有驱之不散的苦恼。竞逐是世人的常态,俗名俗利浓于酒,醉得世人死不醒,名利权势的迷城,又有几个能参破,翻身跳出?故而,“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有大智慧脱离名缰利锁束缚的觉悟者,当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世人迷于名利竞逐自己决定不随其沉沦,但也不必讥笑嘲弄,只要切实关注自己的身心修养,恬淡宁静,潇洒自在,先以自了汉的洒脱风范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其如闻清凉的钟声,得到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再以大悲之心,救度其出离物欲滔天的苦海,得到究竟的快乐,身心的自在。

  2、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

  面对纷繁的世事,烦恼的人生,有的人感到苦不堪言,有的人则善于从中超脱出离。推究根本的原因,实在是觉悟者与迷惑者的“一念”、“寸心”有所不同。觉悟者的念头是宽平的,他懂得心平则大地平,虽然世事纷纭,烦恼重重,但只要能够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则可得清静、平等、正觉、解脱。

  觉悟者的寸心是宽广的,他努力拓展自己的心胸,不为琐事困扰,不为私利苦求。于是,他从狭窄的空间中 解放出来,拥有了如天地般广大的世界,自由翱翔,忘言忘机。

  3、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

  “饥来吃饭倦来眠,唯此修行玄又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偏于身外觅神仙。”这首先贤的悟道诗,讲出了在吃饭、睡觉之类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藏有修行的大玄机。然而又有几个肯信,又有几个肯行?人们往往认为大道是奇妙的、神秘的 ,却不知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大道低回,至理不远,日行而不知,一悟即至佛地,读禅宗语录公案,多见有极平实的日常语,若要觅个入处,可从极平、至易的境地着眼领悟,或可获得意想不到的大收获。这种玄又玄、妙中妙,非有大机缘、大福德、大智慧,必不能遭遇,即便遭遇也必不能领受。故每思及此,常感叹不已。

  4 、趋炎附势之祸,其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古来有一些人为得到名利权势,不惜奴颜婢膝,置人格尊严于不顾,更有甚者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最后因果报应不爽,其祸甚惨亦甚速。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非常多,可谓不绝如缕。趋炎附势的小人自以为聪明灵巧,却不知所依仗的靠山,不是坚如磐石的泰山,而是易于消融的冰山,阴霾虽能遮掩太阳于一时,但终有云开雾散的时候,那时冰山融化,在其庇护下的趋炎附势之徒,便如树倒猢狲散,螃蟹下汤锅。相反地,如果能淡泊宁静,保持高洁的品性,坚贞的操守,则能常保安乐,常保康宁。淡味最久长,此语将人生的一个大奥妙点破,令信受者可从中得益不少。

  5、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个真正的觉悟者不是逃避世间的,他的悲智双运,上求下化,都要在世间实现。绝迹尘嚣,虽可使此心不见尘境而不乱,但一朝混迹风尘,此心又乱迷颠倒。因而,若要获得大觉悟,必须在尘世的纷纭境上勘验过,最终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此语极显不为空缚的大智慧,学佛落入顽空,心如槁木寒灰,则是被空所缚。真正彻悟佛理者,在从事的正当事业中,不仅不会消极敷衍,反而十分精进敬业,因为,他明白与众生一体的道理,无私无我,以整个身心奉献于世间与众生。

  6、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所谓知足常乐,人心苦不知足,当欲壑难填之时,必会利令智昏,如飞蛾扑火,如鱼儿吞钩,最后落个“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悲剧下场。“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为贪得无厌者绘出传神画像。“权豪自甘乞丐”点醒世人,不知足便是沦为物欲的奴隶,像乞丐一样可悲复可怜。所以,觉悟者应看清对于物欲的迷狂追逐,不但得不到想像中的幸福、快乐,反而会带来无尽的痛苦,使生命处在焦灼与煎熬之中。

  闲读《菜根谭》可以感受到咀嚼菜根的甘醇,是一种至为高妙完美的精神享受,此乐不愿独享,愿与大家共享,使菜根之香飘入千万百姓家。

阅读菜根潭 心清智又明

孙赟

  明代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被后人翻印过无数次,可见喜欢此书的人之多。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喜欢此书,他对此书的评价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可见此书的珍贵价值。《菜根谭》内容博大精深, 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无所不包。政治家可以从其中找到经邦治国谋略的比如“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经纶。” 商人可以从中获得一种进退的机智,一种以仁取胜的机智;读书人可以从中悟到高妙的思辨方法和处世哲学。笔者最喜书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时时给人以澄明清远的智慧启迪,使人心清智明,颇得领悟禅机之妙。 

  《菜根谭》的作者是一个精通道教、儒教、佛教的大学者,彻研三教真理,明达人情世态,谙练人生滋味。菜根二字教诫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洪应明用精美雅致的语言 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

  以下是笔者从书中选取的几则精辟深刻的语录,细细品味可以启迪人固有的智慧,洗涤人染污的心灵,堪称明珠照室,朗日当空。                

  1、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民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当初被放逐的楚国大夫屈原曾痛苦地喟叹,世人皆醉我独醒,由此,倍感孤独,哀伤。屈原的高洁令人赞赏,但嫌人尽醉,执已独醒,则必然有驱之不散的苦恼。竞逐是世人的常态,俗名俗利浓于酒,醉得世人死不醒,名利权势的迷城,又有几个能参破,翻身跳出?故而,“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有大智慧脱离名缰利锁束缚的觉悟者,当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世人迷于名利竞逐自己决定不随其沉沦,但也不必讥笑嘲弄,只要切实关注自己的身心修养,恬淡宁静,潇洒自在,先以自了汉的洒脱风范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其如闻清凉的钟声,得到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再以大悲之心,救度其出离物欲滔天的苦海,得到究竟的快乐,身心的自在。

  2、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

  面对纷繁的世事,烦恼的人生,有的人感到苦不堪言,有的人则善于从中超脱出离。推究根本的原因,实在是觉悟者与迷惑者的“一念”、“寸心”有所不同。觉悟者的念头是宽平的,他懂得心平则大地平,虽然世事纷纭,烦恼重重,但只要能够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则可得清静、平等、正觉、解脱。

  觉悟者的寸心是宽广的,他努力拓展自己的心胸,不为琐事困扰,不为私利苦求。于是,他从狭窄的空间中 解放出来,拥有了如天地般广大的世界,自由翱翔,忘言忘机。

  3、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

  “饥来吃饭倦来眠,唯此修行玄又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偏于身外觅神仙。”这首先贤的悟道诗,讲出了在吃饭、睡觉之类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藏有修行的大玄机。然而又有几个肯信,又有几个肯行?人们往往认为大道是奇妙的、神秘的 ,却不知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大道低回,至理不远,日行而不知,一悟即至佛地,读禅宗语录公案,多见有极平实的日常语,若要觅个入处,可从极平、至易的境地着眼领悟,或可获得意想不到的大收获。这种玄又玄、妙中妙,非有大机缘、大福德、大智慧,必不能遭遇,即便遭遇也必不能领受。故每思及此,常感叹不已。

  4 、趋炎附势之祸,其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古来有一些人为得到名利权势,不惜奴颜婢膝,置人格尊严于不顾,更有甚者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最后因果报应不爽,其祸甚惨亦甚速。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非常多,可谓不绝如缕。趋炎附势的小人自以为聪明灵巧,却不知所依仗的靠山,不是坚如磐石的泰山,而是易于消融的冰山,阴霾虽能遮掩太阳于一时,但终有云开雾散的时候,那时冰山融化,在其庇护下的趋炎附势之徒,便如树倒猢狲散,螃蟹下汤锅。相反地,如果能淡泊宁静,保持高洁的品性,坚贞的操守,则能常保安乐,常保康宁。淡味最久长,此语将人生的一个大奥妙点破,令信受者可从中得益不少。

  5、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个真正的觉悟者不是逃避世间的,他的悲智双运,上求下化,都要在世间实现。绝迹尘嚣,虽可使此心不见尘境而不乱,但一朝混迹风尘,此心又乱迷颠倒。因而,若要获得大觉悟,必须在尘世的纷纭境上勘验过,最终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此语极显不为空缚的大智慧,学佛落入顽空,心如槁木寒灰,则是被空所缚。真正彻悟佛理者,在从事的正当事业中,不仅不会消极敷衍,反而十分精进敬业,因为,他明白与众生一体的道理,无私无我,以整个身心奉献于世间与众生。

  6、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所谓知足常乐,人心苦不知足,当欲壑难填之时,必会利令智昏,如飞蛾扑火,如鱼儿吞钩,最后落个“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悲剧下场。“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为贪得无厌者绘出传神画像。“权豪自甘乞丐”点醒世人,不知足便是沦为物欲的奴隶,像乞丐一样可悲复可怜。所以,觉悟者应看清对于物欲的迷狂追逐,不但得不到想像中的幸福、快乐,反而会带来无尽的痛苦,使生命处在焦灼与煎熬之中。

  闲读《菜根谭》可以感受到咀嚼菜根的甘醇,是一种至为高妙完美的精神享受,此乐不愿独享,愿与大家共享,使菜根之香飘入千万百姓家。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走在学佛的路上(常耘)
下一篇:欢喜心是一贴良药(赵丽杰)
 聚散随缘
 存在与否定(印顺法师)
 初探南传佛教兴盛之因——净因法师在生活禅夏令营上的讲演
 初学者不宜闭关(智海)
 谈百八法门
 释迦悲愍的诞生(常惺)
 我心何求?(李楚楚)
 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阿莲)
 心存恭敬(王继浩)
 真谛略传及其译经成就(肖太国)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二别释众品 乙六 论破申不同门[栏目: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佛教丛林观 第四章 僧人服饰 第二节 袈裟的种类及功德 二、袈裟的种类[栏目:佛教丛林观]
 七十一世 伴我净侣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二讲[栏目:慧祥法师]
 相应65经 水经[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觉醒之道——《禅》刊专访[栏目:济群法师]
 斋天祈福与学佛[栏目:传喜法师]
 二十一禅修手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19.菩提心[栏目: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人间净土的达成[栏目:林崇安教授]
 鹿野苑初转*轮[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