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九集) 2012/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刚才我接到一个电话耽误了半个小时,这个电话也很重要,值得提醒我们同学的注意。现在是乱世,妖魔鬼怪在这个世间很多,人要正信,正信是信佛。这些所谓灵界,我们常常遇到,灵界提到的信息,我讲过很多,可以听,要用智慧去判断,不能完全相信。尤其他要对你什么要求,叫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情,我们要认真考虑如不如法。法是以佛的经法为标准,来判断可不可以做,不能做的决定不可以做。一般的来说,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我们一定要做;对众生没有利益的,说对我个人有利益的,不能做,那很容易上当。对正法有利益的要做,对邪法有利益的不能做,一定要守住。一切魔难现前,这些境界现前,念佛都能化解,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我们一定要相信。一个真正念佛人、真正修行人有诸佛菩萨护持,龙天善神保佑。妖魔鬼怪虽多不得其便,他想来干扰的时候他干扰不到,这是所谓是邪不胜正。心要正、行要正,要坚定,不能动摇。
我们讲到《大经科注》第四百八十页,现在我们从倒数第五行后半段念起,这是一段:
「如宋灵芝师曰: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这是我们看到很多临命终人都是这个现象。我在早年,最早看到的是我的父亲过世,看到这个相就是经上讲的。那个时候我们不信佛,不知道什么叫佛,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看到这种情形束手无策,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苦不堪言。我们接着往下看,「可见凡夫业重」,我们相信。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哪个人不造业?几个人造善业?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造的不善业,走的时候这种现象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我们明白了,我们知道如何应对。说业重,「临终之际,更多颠倒」,这是举几个例子来讲。「复以四大苦逼」,这个我们常说的四大不调,四大不调和,这是说的病痛,生病的时候,病痛,「痛不可言」。尤其我们看到一般癌症的,非常痛苦,我们自己亲眼见过的,要用吗啡,要用这些止痛药,有些未必能止住。
「何能正念持名?」在这个状况之下,虽然经说了,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够往生,这个时候他痛不可言,他没有办法了,这就是业障。障碍什么?障碍他不能听佛法,他不能够接受。在这个时候你叫他一切放下求生净土,他听不进去,甚至于听的时候起反感。所以,真正在临命终时头脑清楚才行,头脑清楚,有善友劝导他忏悔业障,最重要的是承认过失,后不再造,念佛决定得生。这个净土法门是真不可思议,无论造多重的罪业都可以忏悔,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这个道理我们明了,不明了他怀疑,他造这么重的罪,佛怎么能接引他往生?这种想法、说法似是而非,不懂道理的人听到,他讲得有道理,佛怎么连造五逆十恶、毁谤佛法的人还接受他?真忏悔,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人真一回头就是好人,不管他做多少罪业,一回头就是好人。为什么?这个道理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是好人,他本来是佛,他造无量无边罪业是一时胡涂,只要肯回头,那就得原谅他,那就不能够计较。你把这些理的东西搞清楚,你就能接受了,这是应该的。不肯认错、不肯回头,那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这底下说,「不能持名,何得往生」?临命终时,一句佛号都念不成,这个人往生的缘就没有了、就断了。「故知凡夫往生,非凭自力」,这八个字重要。不是靠自己,靠自己,特别是造作罪业深重的,怎么能往生?全靠阿弥陀佛第十九愿、第二十愿,靠这个,这连起来三个,十八、十九、二十,就靠这三愿,这个三愿保证你往生。「全仗弥陀大愿加被,令不颠倒,始能往生」。这是弥陀大愿加持,就是第十八、十九、二十,十八十念必生,十九发心念佛,二十,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不但往生,品位之高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实在讲,造极重罪业的人不是愚痴人,愚痴人做小罪业,不会造大罪业。大罪业都是大聪明人,都是大福报的人,要不然他怎么能做得了?唐太宗往生我们相信,为什么?我们看到他忏悔:我做错了,人家叫我做明君,你看我现在变成这个样子。这是什么?这是表演出来给大家看。他造的罪业,杀人太多,开国的皇帝没有不杀人的。打仗打了十几年,武艺高强,武艺高强就杀人多,结果就要堕地狱。做了皇帝也不行,皇帝也得堕地狱。他之能够出来,实在讲他在做帝王的时候,他是佛门的大护法。不但护持佛教,他什么宗教都护持,那个时候基督教刚刚传到中国,他护持,伊斯兰教也是刚刚传到中国,他平等护持。所以他有功德,有功劳、功德。堕地狱,回头了、认罪了,所以我们在这三愿读完之后,我们相信他能往生。何况他做了一桩大功德的事情,就是《群书治要》,这个对现前的社会有大贡献,能救国家、能救民族、能救世界,他往生是个合理的。
「如《圆中钞》曰: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浩浩是广大的意思,广大什么?见思烦恼。见思烦恼里头最重要的一关,就是情执。你看唐太宗到现在,大概一千六、七百年,忘不了他的皇后。所以他堕地狱与这个有关系,障碍他往生也是这个关系。这个他要是明白了,往生之后再去度他的皇后,这就正确了。他们夫妻感情好,这历史上就有名的,好像长孙皇后过世的时候三十六岁,很年轻。皇后走了之后,他一生不再立皇后,就是纪念她。而且皇后葬的坟墓,他自己住的房子窗户打开可以看到,念念不忘。现在从地狱出来,头一个还找皇后,你看这个情执多重,这个麻烦多大!所以,见思烦恼没有断,这是真的,你看虽能念佛,见思烦恼没断。
「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见思烦恼没断,那就得依靠阿弥陀佛。你要不靠佛力,你没办法,一定要靠佛力。当然自己对这些情执要淡化,淡化一定要靠听经,听经的时间久了,这些理跟事都明白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自然就看轻,不那么执着。真可以放得下,走的时候方便,这个阿弥陀佛是决定能够帮得上忙的。如果情执太重的话,有时候佛帮不上忙,这个障缘太大了。关键就在临终断气那一剎那,那是关键的时候。所以,祖师大德编的《饬终津梁》,就是送终,里面要注意的事情,第一个就是念佛人临终的时候,最好家亲眷属不在旁边。这不是无情,这是送他到极乐世界去。因为家亲眷属亲情重,一哭一闹,一舍不得,好了他这动了感情,他又留下来,这就去不了;去不了就到六道去,这麻烦就大了。
祖师大德这种教诲是真正的慈悲。家亲眷属离开,断气八个小时之后,再叫他们进来。如果是要更安全一点、更有保障一点,最好十二个小时,断气十二个小时之后家亲眷属来。这时候他走了,已经到极乐世界去,不受干扰了,可以。所以,学佛最好全家都懂,都有这个常识,都有这个知识,能够合作。有伤心、有哭的,哭的声音不要让他听到,最好是统统念佛,这个时候要忍耐、忍住,念佛送终,这是最安全的,这是真正对亡人有利益的。所以平常时时刻刻对阿弥陀佛存感恩的心,确确实实是靠弥陀第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这个三愿我们这些人才能往生。
「虽非正念,而能正念」,只要这一句佛号不断,这就是正念。虽非正念是什么?你里头还有见思烦恼没断,这就不是正念。而能正念,在这个时候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其它一切妄念暂时放下。「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弥陀经》上给我们说了八个字,「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平时功夫,心不颠倒是往生的这一剎那,这个时候非常重要,但是心不颠倒是从平时功夫里头锻炼出来的。这个世间什么缘都要放得下,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训练,喜欢的不贪恋,瞋恚的能忍住,不至于有怨恨心,不如意的事情没有怨恨,常常保持清净平等,这叫真功夫。
「证诸小本唐译与《悲华》两经,此意益显」,前面讲过,底下有,底下他又引用。「小本唐译」,小本是《阿弥陀经》,唐译是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个本子很少流通,很少人看到,一般人看到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玄奘大师翻译的,经题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阿弥陀经》。经文是这么写的,「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八个字好,这个心不乱是佛菩萨加持的,不是佛菩萨加持,这个功夫很难得,不容易。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你、来加持你。我们平时念到功夫成片,佛光一加持就到不乱,这个力量太大了。我们自己念到功夫成片,是生凡圣同居土,得到佛力加持,我们令心不乱,就算是事一心,是方便有余土,你看提升多少。如果是理一心,那就提升到实报庄严土,这都有可能。所以善导大师讲,「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缘多重要。「可见凡夫临终心不颠倒,亦不散乱,正念持名,全因弥陀慈悲加佑之力」,这经文上有。
又《悲华经》有这么一段经文,「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这个我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这些诸佛菩萨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阂」,这个阂就是阻碍、就是障碍,「即便舍身,来生我界」,我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诸位这个地方要记住,往生是活着往生的,见到佛了,再把身体舍掉,走了,不是死了以后往生的。所以,这个法门真正不死,没有生死,活着去的,到极乐世界也是活着一生成佛。当生成就的佛法,不是第二生,我们这一生跟阿弥陀佛那个地方是接起来的,是一生不是二生,活着过去的。「又说愿曰:所有众生,若闻我声」,这个声就是名号,「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其心喜故,得宝窴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这个里头有个专有名词,宝窴三昧,没有单独的解释,但是与这个类似的有宝印三昧、宝断三昧、宝聚三昧,跟这个有类似的,这是术语。「宝印三昧。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观法之实相」,这叫宝印三昧。「又入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灭之三法印」,因为这里有宝印,「谓之宝印三昧」。诸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世间一切法是因缘生法,因缘和合而生,缘聚法就现前,缘散这个法就消失了。我们讲缘聚、缘散,佛学的名词。现在科学家讲的名词也很好,他叫纠缠,纠缠在一起,这个纠缠就是缘聚。有聚当然有散,聚就现形,散,散开之后这个形就消失,聚散无常,这个里头没有我。诸行,行是行动,这个行也就是今天科学讲的波动的现象,这个波动现象是没有停止的,一个接着一个。而且它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科学家告诉我们,它突然现前,立刻就灭掉了。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个念头太微细了,这无常。涅槃寂灭这是讲它的体,诸行无常实际上就像波浪一样,水里面起的波浪一样,它的本体是清净寂灭的。这三法称为印,实际上一而三、三而一,说的是一桩事情。能够见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涅槃,这都是证果,在小乘是阿罗汉,在大乘是法身菩萨,明心见性,你才能真正见得到。
「宝断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断除一切三昧烦恼诸垢,如有真宝能治诸宝,令得洁净,是名宝断三昧」。大概这个宝断,现在好像是金刚钻。它坚利,坚固锋利,它能够切玉,很多宝石用它可以能够琢磨、雕琢,宝中之宝。
「宝聚三昧,入此三昧,则一切境土」,境是境界,「悉为世宝,故名」。《智度论》第四十七曰:「宝聚三昧者,得是三昧,所有国土悉成七宝」。那就是极乐世界似的。诸佛如来所居住的实报庄严土,那就是宝聚三昧之所成就。这是《三藏法数》跟《佛学大辞典》里面的一点资料。
《悲华经》上所说的,跟玄奘大师所翻的《弥陀经》,里面的意思完全相同。念佛临终的时候,佛一定跟一些大众来迎接你,来围绕着你。这些大众,我在前面也说过,肯定是无量劫中生生世世跟我们有缘的人,无论是善缘、恶缘。他们遇到佛法的缘比我殊胜、比我早,那些人念佛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今天我去,他们全知道,没有一个不知道,都会跟着阿弥陀佛来欢迎我们到极乐世界,所以都来了。我们读到这些经文就知道,到极乐世界不孤单、不寂寞。不要以为我这里家亲眷属难分难舍,不知道极乐世界家亲眷属人数更多,多得你没法子计算,他们都在极乐世界。如果跟我们没有关系的人,他不会来接的,这是佛不度无缘之人。决定是哪些人?不是阿弥陀佛选的,不是挑选的,都自动的,全是有缘人。我们往生的人见到了阿弥陀佛,见到生欢喜心,见佛就得到佛的加持,你什么障碍都离开了。这个时候你能够舍身,舍身就是断气了,不要这个身体,来生我界。身不是我,这个时候晓得,身是我的累赘,把这个累赘放下,跟佛去了。
「又说愿曰:所有众生,若闻我声」,这个声是名,就是阿弥陀佛这名号,听到我的名号,「发愿欲生我世界者」。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是听到《阿弥陀经》,知道极乐世界殊胜,知道阿弥陀佛的大愿,发愿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众生」,这个人「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你看能见到。「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前面讲的宝断三昧、宝聚三昧,这个意思都相同。我们看名词,翳是障碍的意思,入这个三昧,什么障碍都没有了。以三昧力,在这个人面前为他说法,他闻法之后就能够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他也得宝窴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这个境界高了。宝窴三昧,小乘阿罗汉得到,大乘明心见性的菩萨证得了。令心得念,这就是一念心,在净土法门里面说理一心不乱。及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最低的是七地菩萨。所以我们知道,宝窴三昧能帮助他得一念心、得无生法忍,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命终之后必生我界」,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是经所显他力妙用,弥为明显」。《悲华经》、玄奘大师翻译的《弥陀经》,两本经里头对这桩事情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称赞净土经》是本经小本」,玄奘大师翻译的,「《悲华经》说弥陀因地及极乐庄严,均明彼佛临终接引摄受往生之殊胜愿力,可见弥陀愿王,妙德难思,大恩大力,不可称量」。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知恩才会报恩,知恩才会真干。我们用什么报恩?真干就是报恩,决定往生见佛,一定要在这一生办到。
下面给我们解释,什么叫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梵语,「又作阿鞞跋致」,鸠摩罗什翻译的小本《弥陀经》上叫阿鞞跋致。梵文是一种梵文,翻译是两个翻译,音都差不多,它是音译的,意思是「不退转,是菩萨阶位之名」。「据《弥陀要解》」,莲池大师作的,《要解》里头说,「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中国意思叫不退。有三种,第一个是「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位不退最低的是须陀洹,小乘须陀洹,大乘十信位初信菩萨。不要看他是初信,他位不退;换句话说,他永远不会退成凡夫,他是圣人,叫小小圣。小小圣没出六道,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也就是说,他决定不造三恶道的业。三恶道的业是什么?贪瞋痴慢疑,他决定不造,这个不容易,小小圣也可贵!第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这些小乘经里面可以常常看到,阿罗汉、辟支佛遇到众生刚强难化,他就算了,别度他,就退心了。你好意去帮助他,教他、劝他,不但不接受,甚至于还侮辱你,甚至于伤害你。所以二乘人会退心。只有大乘菩萨修忍辱波罗蜜,他真能忍受,他决定不退,这大乘可贵。
第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一切种智,实际上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一切智是指总相,就是认识本体。本体没有任何形相,叫真空。阿罗汉就能证得,所以他心是定的,他知道一切法空,他就能放下。但是这一切法怎么来的,他不知道。菩萨比他智慧高,菩萨知道这一切法怎么来的,种智,种是种种,道种智,种种道理,为什么会有这一切法。所以,道种智是指相,一切智是指体,讲体相用。知道体这个智慧是一切智;知道种种现象,这个现象起的作用,这都是属于道种智,菩萨知道。成佛了,佛是一切种智,就是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菩萨还不行,菩萨把它分成两部分,不知道它是一桩事情。到如来的时候完全知道了,体相用是一桩事情,因缘果是一桩事情,整个宇宙是一体,根本没有办法分割,分割是看偏了、是看错了,你没有看到它全体。所以,一切种智是最为可贵,法身菩萨见性之后念念不退。
「若约此土」,这就我们这个世间来看,释迦牟尼佛教化我们,这三种不退,你看第一种藏教初果,藏教是小乘,须陀洹,通教见地,别教初住,圆教初信,这都是位不退。这些人你看藏通别圆,天台的四教,初果、见地、初住、初信,他们断证的功夫相同,都是断八十八品见惑,证得位不退。这个地方注得详细。第二,通教菩萨,别教第十回向,圆教十信,「名行不退」。度众生有功夫,有忍耐的功夫,再不好度的他也不会退转、不会退心。众生不接受,他在旁边等,什么时候可以接受他又来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是对他说的,一个都不舍,不管你对他什么态度,他绝不舍弃你,慈悲到极处。念不退只有别教初地菩萨、圆教初住菩萨,这是「名念不退」,其它的都没有。所以,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通常讲,《华严》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华严经》说的妄想就是根本无明,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它用的名相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如果我们能把见思烦恼断了,就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能把尘沙、无明断了,这就是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离开十法界了,往生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又叫做一真法界。
下面接着说,「上言不退有三」,不退有三种,「最上名念不退」。「此土行者」,就是修行到这个地位,「别教须登初欢喜地」,初地菩萨;「圆教需至初发心住」,这个发心就发菩提心。真发菩提心,菩提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才叫真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没有做到,那个不算。一定要做到,真正做到了,用心,心就是菩提心,这是什么?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他们住哪里?不住十法界,他们住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有四十一个阶级,都住在这里,叫法身菩萨,统统是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里文接着,「方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始能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海是比喻深广无际,「即如来果海」。「双舍二边,全归中道」,二边就是我们现在讲对立,所有一切对立的念头没有了。头一个我没有了,有我就有对立,我跟人对立,众生跟佛对立,这些对立的念头全没有了。全没有这念头是什么?一体,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一体没有对立。二边没有了,不得已起个名字叫中道。你要从这里头去体会它的意思,如果你认为真的是有个中道,又对立了,中道跟二边又对立。这个时候就告诉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无法用言语来说,所以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开口想说,决定说不上,你也没有法子说;动个念头,动念错了。不动念头,不起心不动念,那就住在萨婆若海中,永远是这个样子,叫清净寂灭。但是他起作用,众生有感他有应,应的时候,应以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应该给他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这个应该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有意思,佛不起心不动念,是众生的意思,佛能够随着众生的意思现身说法。佛现身没有动念,没有起心动念,佛说法也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我们没有法子想象的,这是事实真相,一定要知道。确实不好懂,不起心不动念能起作用,这是自性法尔如是,自性的德能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起心动念是阿赖耶,那是哪里的事情?是十法界里面事情。这是出了十法界,出十法界没这个事情了。但是虽出十法界,依旧能够在阿赖耶识的范围,就是十法界六道里头起作用。这才叫随缘妙用,我们贤首大师所说的「随缘妙用」。
这末后一句话,「可见念不退之难证」。念不退是法身大士的事情,他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用八识,叫转识成智,他不用八识。「但今愿言,十方众生,闻名发心,一心念我,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萨」。小本《弥陀经》上也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要解》又云: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这句话重要。「下下品人,亦证三不退,一生圆成佛果,此乃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言思莫及」。念老的批注难得,把这些经典里头最重要的经文节录在此地,让我们同时看到,你不能不相信了。你相信,你得无比殊胜的利益,你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净土。
故《要解》又说,「非心性之极致」,这是讲,这样殊胜的法门,是真心、本性的极致。它怎么成就的?他说心性里头的精华,阿弥陀佛用它来建立极乐世界,用它来帮助一切众生一生成佛,这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勋是功勋,奇是奇特、稀有。八万四千法门比不上它,八万四千法门是普通的法门,这是奇勋,奇特之门。「弥陀之大愿」,都结归到弥陀大愿,四十八愿。「何以有此」,此就是这桩事情,极乐世界,五逆、十恶,甚至于谤法,只要能回头忏悔,念佛统统能往生,而且一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真难信!「今此两愿,于四十八愿中,如箭靶之红心」,至于第十八愿,那是如红心当中的红心。实际上这应该是三愿,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才是箭靶的红心,是这个三愿,箭靶的中心点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这么简单、这么容易。问题就在临命终时你能不能遇到这个缘,能遇到这个缘就太殊胜太殊胜了。
下面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你看特别有这一愿。这一愿说明无论你造什么样的恶业,遇到这个法门都有机会,平等成佛。不会因为我造的罪业,我往生恐怕在人家的后头,不是的。真正忏悔他就超越了。我们看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
这是说闻名系念,发心不退,必定生净土。接着说:
【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剎。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经文是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无不遂者以前」,这段经文「同《魏译》第二十愿。(文句则兼取唐宋两译)」。下面,『若有宿恶』的下面,「则采自《吴译》第五愿(《汉译》类之)结成此愿,名为悔过得生。所异于第十八、第十九与第二十愿者,端在宿世作恶之人,罪业深重,所受果报在于三途;今生闻名发心,悔过向善,至心回向,植德求生,临命终时蒙佛愿加被,不堕三恶道,往生彼国,是为本愿之殊胜慈德也」。这是把这一愿,这一愿的经文在五种原译本里头怎样会集的说出来。字字句句都有原文做根据,没有改动,只是重新组合排列,全部都是五种原译本的经文,这是让我们看了之后能生起信心。
前面这一段,这还是有解释,批注里头还是有解释。这一段里头最重要的,念老在此地说的,端在宿世作恶之人,宿世作恶,现世也作恶,只要那一口气还没断就有救。作恶,一口气断了,后悔来不及了,那就没办法,三恶道去了;只要这一口气没有断就有救。所以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这真的是有善根,一听就相信,一听就不怀疑,就马上接受,就真念佛、真求生。信心不逆,愿心恳切,念一句、十句都能往生,这个经还得了!不得了。这个法门赢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尊称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这些事情,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的,只有极乐世界有。
我们读了这些经典,说实在的过去学的《华严》、《法华》、《楞严》,那里头有圆满的道理。拿这些事,想到佛在那些大经里面所说的,都找得到理论的依据,像法律一样,我们找到了证据,有这么一条。那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在经上找到根据。六祖大师说得简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没说出来,《华严经》上这一句就把它补出来了。具足什么?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一切众生本来真的是佛,他不是假佛,与一切诸佛平等平等;不但与诸佛平等,与阿弥陀佛也是平等平等,这个我们相信。我们对于造作罪业的众生、毁谤佛法的众生,一切罪业以毁谤佛法罪业最大,大在哪里?令一切众生不相信佛了,令一切众生造作罪业。这个影响的人数多、影响的时间长,那罪恶就更重。不管怎么重,重到什么程度,只要你一口气在,你知道了、承认错了,这一回头,念佛全都能得度。在世间法律上你造这个重罪,非判死刑不可,在阿弥陀佛这儿行,你只要悔过的话,真正能往生,还能成佛。难怪古人所谓的,古人有问,佛陀所教,教的是什么?古德回答的八个字,「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点都不错,净土法门里头,完全实现了,慈悲、方便真正达到极处。
这些造作罪业的人罪业深重,果报都是在地狱,无间地狱、阿鼻地狱。这一生有这个缘分,听到《无量寿经》、听到《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要听《疏钞》、《要解》,否则经听不懂,《无量寿经》要能听到黄念老这个集注。他的批注是集注,集批注之大成,他引用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古大德的注疏,总共引用一百九十三部书做这个批注,集注,精华!所以听了之后相信了,发心我求生净土,我要作佛去。悔过向善,至心回向,至心是真诚心,真诚到极处。植德求生,植是培植,植德就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求生净土。临终的时候佛加持你,你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佛来接引你,带你到极乐世界去。这是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的本愿殊胜慈德,慈悲到极处。「故云四十八愿,愿愿皆为众生,大悲慈父恩德无极」,这是赞叹阿弥陀佛,「我辈佛徒当何以报」?我们如何报阿弥陀佛的恩德?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生到极乐世界就是报佛恩,佛就希望我们快去。
「愿中系念」,『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这个系念「指心念系在一处」,把念头系在一处,就是系在阿弥陀佛,「不思其它」,这叫系念。「如《观经》曰: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这个重要,这是我们眼前就要做的一桩事情,把心系念在西方,系念在极乐世界,系念在阿弥陀佛名号。『植众德本』,植就是种植,他用栽培植物来做比喻,我们种植,植什么?德本。「德本,如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德本是德中之根本。「依是义故,弥陀名号,名为德本」。这跟我们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德本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把心安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这就是「植众德本」。
如《教行信证》里面说,「德本者,如来德号」。你看都有根据的,都不是黄念老自己说的。黄念老自己说,所以他高明,真有智慧,他自己要给这个经做一部批注,没人相信,人家会批评他、会骂他。你算是老几,你有什么资格来注经?他这样一搞,叫大家没话说,五体投地,不是我说的,祖师说的,佛在经上说的。所以我看到他这个批注,我非常佩服他,太高明了。尤其是在他那个时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没多久,在那个环境当中作个佛经的批注,谈何容易?一句话说错了,说不定马上判罪。这个东西他拿出去:不是我说的,我抄来的,我是在这里抄、那个本子抄来的,我东抄西抄抄来的,你要说错是他们的错,我没错。真高明!不是真实智慧,是想不出这个方法来做这部批注。也让我们学的人,在这一部批注当中看到许许多多经论的精髓,祖师大德开示的法要,读这一部批注就是读了一百九十三种书。
「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就满足」,这个你得的利益、得的好处。「众祸皆转」,无论造作什么罪业,统统都转过来了。为什么不念佛?有些人说我念佛念了好多年,为什么我的业障还转不掉?你把这个经好好念念,批注多看几遍。你没有做到至心,你的心是半信半疑,你的念里头掺杂很多杂念,功力不纯,你没有得到感应。你如果是至心称念,肯定效果不可思议,你会有感应。「十方三世德号之本」,一切德号当中的德号,「故曰德本」。你要认识,认识你才能够对它重视。你不认识,你对它不重视,这句阿弥陀佛,三岁小孩都会念,有什么稀奇?他不知道,不重视。真正了解,对这个名号就非常重视,宝中之宝。听到这句佛号、念这句佛号叫如获至宝,断烦恼、消业障,一点都不假。你的业障消不了,烦恼没断掉,是因为你不相信它。信它念跟不信它念效果不一样,你有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你有万分诚敬你得万分利益,这个话印光大师讲的。我们今天对这句名号要万分的诚敬,我们得到的利益是圆满的,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丝毫怀疑。
「宿恶,指宿世所造之恶,即过去生中之罪恶」。我根据前面,十念必生里面讲,最后一句,除五逆十恶及毁谤佛法的,它里头有这一句,这一句念老的批注注得非常丰富,引很多古大德的解释。最后我们看到善导大师的批注,跟别人解释不一样。善导大师解释,因为五逆十恶、毁谤佛法是一切罪业当中极重的,佛这个说法是希望人不要去做,是这个意思。不是有造这种罪业的人不能往生,还是能往生,就希望你不要做,所以用意在此地。我们就可想而知,现前造五逆十恶、毁谤佛法,只要承认错了、回头了还是会往生。这才真正叫极乐世界,真正称得上「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真的是普度一切众生。不知道的,没有受过圣贤教诲,从小没人教过,现在的社会混乱,学坏了,他居然造了五逆十恶,居然造了毁谤佛法,能不能往生?能,肯定的,只要他回头,只要他认错。回头、认错当然这部经就重要了,他真的听懂、真的看明白了,这一下回过头来,决定得生。
我们相信善导大师的话不会错,善导大师跟智者大师出现在唐朝,隋唐这个时代,是佛门里两个圣人。历史上有传言,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智者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当年外国的留学生,韩国、日本、越南,还有东南亚的,到中国来留学,多半都是这两位大师的弟子。他们回去之后把佛法带回去了,成立天台宗、净土宗,都是那个地区国家的祖师。这些人当年在世,都是讲经教学、著书立说,《无量寿经》批注在日本有三十多种,在韩国也有好几种,大概有四、五种在中国流通,成绩非常可观,真的是有修有证。
「悔者,改也,改往修来」,过去错了要承认,把错误都改正过来。「悔过者,向佛法僧三宝忏悔罪过,誓不更造也」,在佛像面前,自己诚心诚意的忏悔。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特别跟我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表面的,不重要,重要是你的心真的改过来了。形式上这种忏悔,有没有没有关系,你的心真改过来了。我们那个时候初学佛,叫我们对佛法僧去跪下来磕头,我们不愿意,我们那个膝盖屈不下去。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就像对一位老人、对个祖父一样很亲切,没有跪过、下过拜的。所以好多人:章嘉大师还得了,你跟他那么多年,怎么拜都没有拜过,也没有皈依。这是一些朋友告诉我,然后我才晓得,要搞个皈依,他在善导寺做皈依,我就凑在一起顺便拿个皈依证。这个话说的是真话,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不是重要的。佛教的形式是做给谁看?是招生的、接引的广告,因为佛不招生,佛谦虚。招生还得了!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中国人不干这个事情,谦虚,我没有资格做老师,你们来学是你们自己来的,我没有找你来。那怎么办?所以定着很多你说仪规,有个舞台上表演,唱的有这些偈颂。这些偈颂都是赞叹佛的、赞叹老师的,让别人看了、听了有所感动:老师这么大的德能、这么大的智能,我也来学。他自动来。绝不是劝他来,绝不是拉他来,不是的。我们学生自己学了之后有所表演,他看到了,这个德行是不错,哪里学来的?谁教你的?释迦牟尼佛教我的,是这样来的。决定没有一丝毫贡高我慢的习气,没有自以为是的念头,永远谦虚。
佛一生为我们表演,我们要记住。这个方法好,真跟你接触了,接触之后才晓得真好。你自动的到外面去宣传,不是人家叫你宣传,不是,全是自动自发的。所以佛的弟子没有其它宗教多,其它宗教确实它劝这些人来相信,佛教不可以。佛要求弟子,你们所学的东西先做到,以德行去感召、去影响别人。今天佛教衰了,衰在哪里?学习经教的有,不去做,没有样子给人看。社会大众听你讲不相信,你讲的你都没做到,如果是真好,真好你一定做到。你没有做到,劝我们来做,可见得并不可靠,不是真的。所以,如果要佛法再兴旺起来,还是要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开始做起,一定要先做到,不做到不行。
我们在汤池做的那个实验点,在开学之前我跟老师们做了一次交谈。我就诚诚恳恳的告诉这些老师,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教学最成功的,释迦牟尼佛、孔老夫子。他们教学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能传几千年而不衰?就是他们说过一句话,「先行其言」。你想教别人、影响别人,把你所说的要先做到。释迦、孔子先做到然后再说,所以大家相信,好老师,人家没有话说。不是先说到然后我再做到,迟了一步,不行!要先做到然后再说。自己没有做到就在外面说,说到最后怎么样?产生什么效果?反效果,人家对你不相信了。你看你说的没做到,全是假话。所以学生对你的信心生不起来。
现在这个社会就犯这个毛病,所以社会大众对老师瞧不起了。你要知道旧社会里头,老师虽然很穷,穷秀才,甚至于三餐饭都捞不着的,但是他的社会地位非常崇高。读书人,尤其是教书的先生,走到任何地方,没有人不恭敬。为什么?读书明理,圣贤之道在他身上。所以从前教书人不是像现在称老师,以前叫什么?称夫子,孔老夫子是夫子的头,称夫子。你们看《了凡四训》那个光盘,看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俞净意就是做夫子的。他说我们做夫子的人,就是现在说我们做教员的人。真干。但是俞净意做夫子是表面上干,外表上装的那个样子,实际上里面没有干。所以被灶神训斥了一番,你做的全是表面的,你的心跟你的行为完全相反的,你造孽自己不知道。他不错,到底是读书人,一说马上就明白了,马上就忏悔,真的改过自新,命运马上就转了。没有人跟他宣扬,实际上他改过自新的效果超过袁了凡很多,没有把他这个故事详细的报导出来,袁了凡比他还差很大的一截,真正是改过自新的一个最好榜样。
悔过,向佛法僧三宝忏悔罪过。在现今的社会,大家还不知道佛教,对这还有误会。我们讲求实质不重形式,内心真正忏悔,佛菩萨全知道。「本愿名悔过得生,故知悔过乃往生之关键,盖一切罪从忏悔灭也」。这句话要紧。罪用什么方法灭?忏悔就灭了。不知道忏悔,你的罪灭不掉,罪灭不掉,一定有果报。果报在现前是灾难,是疾病、是灾难,在将来那在地狱,这叫真错了!遇到佛法、遇到明白人、遇到善友劝导你,你一听就明白、就觉悟,这是真的福报。没有忏悔不了的罪业,我们要相信这句话,什么样的重罪,忏悔就能灭,就能灭得干干净净。「持者,奉持」。『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忏悔的人能够信奉持名念佛,命终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不但不堕三恶道,你求生净土即生我国,「是本愿之主旨」。后头这段文非常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留在下一堂再学习。